第239章 第一份报告-《七零:毒舌老父杀疯了,白眼狼跪了》

  猩红的光点已然熄灭,那份源自囚徒的、充满了戏谑与恶意的精神链接,也随之被掐断得一干二净。

  世界重归死寂。

  赵丰年悬浮在冰冷的金属节点中,纹丝不动,仿佛一尊被时光遗忘的雕塑。

  他的幽蓝眼眸深处,代表着极致算力的灰色齿轮,却早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囚徒最后那句话,如同一枚逻辑奇点,在他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不堪的认知宇宙中心轰然引爆。

  “在这份账本上,谁是债权,谁是负债,或许连‘医师’自己……都快要分不清了。”

  这不是单纯的信息。

  这是一种剧毒。

  一种能从根基上瓦解信任、颠覆法则、污染一切逻辑前提的剧毒。

  他赖以求生的基石,是他与利维坦之间那份以自身为抵押的债务契约。

  这份契约的合法性,源于利维坦作为“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绝对地位。

  可如果,利维坦自身也只是一个更大债务链条中的一环,一个同样身不由己的债务人,那么他这份契约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他抵押给一个债务人的资产,还能称之为资产吗?

  【警告:核心逻辑支点‘契约合法性’出现结构性动摇。】

  【正在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灾难性。】

  一连串血红色的警报,在他的思维宫殿中疯狂闪烁。

  赵丰年却以一种近乎自残的冷静,强行终止了这些无意义的示警。

  恐慌是最低效的运算,是只会增加负债的无用功。

  他必须重新梳理这盘棋局,在这片由神明尸骸、疯狂囚徒与古老意志构成的、危机四伏的棋盘上,为自己找到唯一那个既不会被将死、又能延续博弈的微小空格。

  他的意志,化作无数条冰冷的数据触手,开始对棋盘上的三方进行着最冷酷的、不带任何偏见的重新建模。

  其一,债权人,利维坦。

  它的核心诉求是修复自身的“完美”,它的行为模式是基于本能的愤怒与排斥。

  它强大,却缺乏理性,像一头被伤痛逼疯的巨兽。

  可以利用,但极度危险。

  其二,审计目标,囚徒。

  一个深不可测的智慧体。

  他狡诈、古老,精通利用信息作为武器。

  他的最终目的不明,但现阶段,他乐于看到这具监牢中的一切陷入混乱。

  他是一个绝对的、不可信任的变量。

  其三,审计员,赵丰年。

  他自己。

  最弱小的一环,唯一的筹码就是自己的“专业性”——那份源自人类文明、又在深渊中被锤炼到极致的审计逻辑。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笔需要不断证明其价值的“不良资产”。

  而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第一份考核。

  一份关于囚徒的……

  清算报告。

  这根本不是一份报告。

  这是一道来自债权人的催命符,也是一个来自囚徒的、充满了恶毒趣味的谜题。

  如何落笔?

  直接汇报囚徒的危险与狡诈,并揭露他对利维坦债务关系的惊天指控?

  这无异于将一枚炸弹直接扔到那头本就处于暴怒边缘的巨兽面前。

  结果只有一个,利维坦的怒火会瞬间将他这个传递坏消息的信使,连同那份报告一起撕成碎片。

  它不会去辨别真伪,只会认为这是债务人的又一次挑衅。

  那么,避重就轻,谎称囚徒只是一个普通的、可以被安全处理的能量源?

  这同样是死路一条。

  这不仅是在侮辱利维坦的判断力,更是彻底葬送了自己作为“专业审计员”的唯一价值。

  一个连目标基本威胁都无法评估的审计员,对债权人而言,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

  欺上瞒下,死。

  实话实说,死得更快。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死局。

  赵丰年那双幽蓝的眼眸,在绝对的黑暗中,亮起了一抹异样的光。

  灰色齿轮的转速在这一刻突破了极限,甚至发出了不堪重负的、细微的呻吟。

  死局,往往也意味着唯一的生路,就隐藏在构成死局的那些条件本身之中。

  囚徒的言语,是剧毒。

  但囚徒的行为――他利用监牢向外界发送信息——却是可以被验证的、客观存在的数据。

  这,就是破局点。

  赵丰年的意志不再迷茫。

  他找到了那条唯一可以下笔的路径。

  这份报告,不能聚焦于囚徒的“言论”,因为那是无法证实、且极度危险的主观信息。

  它必须聚焦于囚徒的“行为”,因为那是可以被量化、被分析的客观事实。

  他要提交的,不是一份简单的清算报告。

  而是一份……

  将问题本身重新定义的风险评估与审计障碍分析报告!

  “指令:接入利维坦意志信息通道。”

  “主题:关于‘不良资产—囚徒’的初步审计报告与清算前置风险分析。”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那冰冷的意志,凝聚成一份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报告,开始向七十多公里外那沉默的债权人进行传输。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资产现状评估】。

  他用最客观、最冰冷的数据,描述了“齿轮监牢”的能量循环系统,肯定了囚徒作为“燃料”为整个系统提供着负向能量循环的基本事实。

  这是在迎合利维坦对囚徒的初始定义,是安抚,也是铺垫。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审计异常发现】。

  这才是整份报告的核心。

  赵丰年将自己发现的、那极其微弱的“通信杂音”,进行了鉅细靡遗的数据呈现。

  他展示了信号的频谱、出现规律,以及它与监牢核心齿轮组的精确对应关系。

  但他绝口不提这是囚徒的主动行为。

  他将其定义为――【系统漏洞】。

  “……基于上述数据,初步判定‘齿轮监牢’系统存在未知后门或设计缺陷。该缺陷导致系统在压榨目标能量时,会产生周期性的、具备信息携带特征的能量逸散。此现象,已构成对‘医师’原始设计的结构性偏离……”

  他巧妙地将囚徒的主动通信,偷换概念为监牢本身的“质量问题”。

  如此一来,问题的焦点,就从“囚徒很危险”,变成了“医师留下的这套系统,有瑕疵”。

  这对于一个将“完美”奉为圭臬的意志而言,无疑更能触动它的神经。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风险分析】。

  “……该能量逸散信号,极有可能已被未知第三方长期接收。因此,目标‘囚徒’已不再是孤立的内部负债,而是一个与未知外部实体存在潜在关联的‘复杂污染源’。在未能识别并切断该外部关联之前,任何针对‘囚徒’的直接清算行为,都存在极高风险,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外部干预……”

  他将囚徒从一个“可以被清除的垃圾”,重新定义成一个“连接着外部病毒库的、被感染的文件”。

  你想删掉它?

  可以。

  但你得先做好整个系统都被感染的准备。

  最后,是报告的结论――【审计建议】。

  “……综上所述,审计员建议:搁置对目标‘囚徒’的直接清算。当前最优先事项,应为启动第二阶段深度审计,彻底查清‘齿轮监牢’的系统漏洞,并锁定接收异常信号的未知第三方。在完成上述风险排查之前,目标‘囚徒’具备不可替代的‘诱饵’价值,应维持现状,予以监控。”

  一份完美的报告。

  它既肯定了债权人的担忧,又用无可辩驳的数据,指出了一个更深层次、也更能被债权人理解的“瑕疵”。

  它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升级,并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审计工作,从一次性的“清算”,变成了长期的、不可或缺的“风险监控”。

  它将赵丰年自己,从一个随时可能被清退的临时工,变成了一个手握关键项目的……

  风险控制部门主管。

  当最后一个字符传输完毕,赵丰年切断了信息通道。

  他静静地悬浮着,将自身的存在感降至最低,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入深海。

  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现在,轮到他的债权人,进行批阅了。

  整个利维坦骸骨的世界,那片由神明尸骸构成的庞大国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