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重重赏赐-《寒门布衣天子》

  “卫儿,那依你的意思,为父应该怎么办?”

  孙嵩别人可以不管,但他最在意的只有惠宗帝一人态度,

  之前有些忽略的这方面的问题,此时经孙世卫提醒,连忙问道。

  外人也许不知。

  但他最清楚,自己这大儿子,虽然平时在话不多。

  但心思最恨,考虑问题也比较缜密,越来越成为,他在朝堂争斗中的一大助力了。

  “孩儿想着,一定要尽快查明契丹人为何要屠城原因,好消除陛下心中的不快!”

  “而根据战报所说,契丹撤军主要原因,是那位叫刘天华的,火烧契丹大营,阵斩契丹四王子!”

  “可上次世潘来说,契丹四王子和二叔,正带人在大华境内寻宝!”

  “那这刘天华又是如何在雁门关战场上,杀了契丹四王子耶律泉的?”

  孙世卫接着分析道。

  “哦! 你是说,杨家这次是虚报战功?”

  孙嵩顿时眼中满是精光,好像找到了制胜的法宝。

  “应该有很大的可能!”

  “毕竟世潘没理由欺骗我们,二叔他们最大的赌注,可都压在这耶律泉身上啊!”

  “呵呵,好啊! 等老夫揭穿你的谎言,看你杨家今后,还怎么立足?”

  孙嵩下意识的露出了阴笑。

  “父亲,此时在朝堂上,万万不能当场揭穿!” 孙世卫一看孙嵩表情,立马说道。

  “这又是为何?” 孙嵩眼睛一翻,顿时有些不满。

  “哎,父亲!如果您当场揭穿他们,根本没杀了契丹四王子,他们肯定会狡辩!”

  “最后对方要是责问父亲,又是如何知道契丹四王子没在雁门关?”

  “父亲如何回答? 况且契丹人也确实撤军了...”

  “这?” 孙嵩顿时语塞起来,但随即还是怒道。

  “那老夫就眼睁睁看着,他们邀功不成?”

  “当然不是!” 孙世卫当然知道孙嵩的想法。

  他嘴角露出一些戏谑,而眼睛里透露出一股犀利杀机。

  “父亲这次,只需尽量表现出,质疑雁门关大捷成果即可!”

  “随后需尽快派人,去契丹联系上世潘,一是要问清楚,关于大同屠城之事原委。”

  “其二是要他能提供耶律泉,还活着的证据!”

  “等证据到手!那杨家这次就不是虚报战功这么简单,而是欺君罔上,要满门抄斩了...”

  厮...

  听闻孙世卫这么一说,孙嵩心中也是一惊。

  他知道自己这儿子,绝不是表面温和,其实心机最深,要么不做,要做就是做绝。

  就是上次他对付苏家一样。

  “父亲! 孩儿还让人查询,杨家战报中提及的刘天华,乃是杨国昌新收的门下弟子!”

  “他可不是位武夫而已,而且有秀才功名,还暂代桃源县典史一职呢?”

  “啊,原来如此...”

  ......

  就在孙嵩父子,谈论刘天华的同时。

  京城之中!

  不少家族也同样在议论这事。

  太尉吴逑、户部尚书钱大均、兵部尚书范齐贤等等。

  不同的权贵圈子,都在议论能从此次雁门关大捷中,落到什么好处等!

  而太子府里。

  此时更是一片欢声笑语。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啊! 现在雁门关大捷,契丹人撤军了!

  “这巡察京城禁军军营一事,就不再那么急切了!”

  太子府长史冯世宽,笑着对太子赵德仁说道。

  “哈哈,是啊! 稍后在朝堂上,再将这差事一推,孤又可以恢复往日状态了!”

  “哼,那些奸佞小人,孤今后一定要让他们好看!”

  “另末将杀了两个带头闹事的都头后,那些禁军将领态度,也比之前好了不少!”

  东宫中郎将陈业明也汇报道。

  “嗯!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先贤们说得太有道理了!”

  太子赵德仁经过这事,心有感触的说道。

  “这次还多亏了杨家,多亏了那刘天华之人啊!”

  这时,长史冯世宽拱手向赵德仁提议道,

  “殿下,听闻此人只带三十几人,就烧了十几万契丹人大营粮草,最后还能全身而退!”

  “真是有勇有谋,殿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要是能将此人,招到太子府...”

  “嗯,你说的有道理...”

  赵德仁微笑点头!

  刘天华此时!

  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名声已经在京城打响了,进入到各大势力的视线中。

  等他陪同镇北侯一同,回到杨府时。

  自然受到杨府上下,热烈的欢迎。

  尤其老太君拉住刘天华的手,嘘寒问暖,更是亲切的不得了。

  让刘天华到了这世代后。

  终于找回了那种久违的,亲人长辈们那种关爱。

  而那些奶奶、婶婶们看他的眼神,更像是看待毛脚女婿上门的目光。

  杨廷琪此时,却乖巧的像是一个大家闺秀,不发一言,只是默默在众人身后。

  不时偷偷害羞的打量着,被长辈们包围着有些囧态的刘天华。

  在刘天华到来之前。

  老太君那是何等的人精,早就从杨廷琪在讲述中,一口一个天华哥中,发现了端倪。

  稍一追问,杨廷琪就羞的满脸通红,不打自招了...

  ......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

  赵全真难得精神抖擞,而没有给人一种昏昏入睡的状态!

  “诸位爱卿,定北军这次取得雁门关大捷,朕心甚慰,准备重重赏赐,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赵全真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下边站着的各位大臣。

  宰相钱惟庸等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

  尤其这次,他们一直主张契丹人南下只是求财,安抚下即可。

  而他赵全真之所以一心想求和,也是因为这些年,被契丹以及周边蛮夷们打怕了。

  每次对外战争,大华几乎就没怎么赢过。

  让他宁愿花钱买和平,只想享受这现有生活。

  尤其前段时间,他为了求和一让再让,宁愿拿出白银五百万,粮食三百万担,来签和平协议。

  甚至还在,没得到契丹人回应的情况下,就先行下旨让大同投降,来表诚意。

  谁知这些契丹人,根本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讲道义,反以屠城来回应。

  万幸求和这事当时是悄悄进行,没暴露出来,否则朝堂舆论还不知会怎样。

  想到这,他不禁瞟了一眼站在前排,抱着朝笏如老僧入定般的孙嵩。

  心想抽空还要再敲打下这个老家伙,千万不能把这事透露出去才好!

  当然现在既不用主动求和, 也不用割地赔款,定北军就将契丹人打跑了。

  今后自己又能过太平日子了。

  相对那五百万两赔偿款,只要拿出少部分,犒赏他们,在赵全真看来,那真是太划算了..

  此时,东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郑纲, 看到钱惟庸等一众主和派。

  个个脸憋的难受,他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这些家伙天天只会高谈阔论,一心求如,宁愿对外割地赔款。

  也不愿在关键时候支持自己人。

  这些年要不是他们在后面拖后腿,按他的主张,周边这些蛮夷那敢这么嚣张。

  所以他听了惠宗帝话后,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陛下英明,定北军作战勇猛,面对十数万敌人,独自坚守雁门关近两个月。

  而且他们不仅重创了契丹大军,还斩杀了契丹四王子,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理当重赏!”

  “微臣附议!”

  “ 微臣附议!”

  众大臣一见皇上都发话了!

  且大华朝难得取得大胜,也都没有反对的理由,纷纷出列附议。

  毕竟边关安稳了,众人在京城里的生活,也能继续以往的日子了。

  至于赏赐多少,那等会再说。

  “嗯!范爱卿,让你们兵部商量,这次该如何犒赏?”

  赵全真一看,这次自己的提议。

  难得没啥反对意见也很高兴,问向兵部尚书范齐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