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朝堂纷争(下)-《寒门布衣天子》

  郑阳一看,只见此人正是御史中丞孙嵩。

  这老小子早就等着,看郑家吃瘪了,此时不出来添一把火,还更待何时?

  而随着他出列附议,孙家一系官员,主要是御史为主,都站出来附议。

  “陛下!钱相所言及是!郑大人能力出众,有他麾下人马支援雁门,定能将契丹人打的落荒而逃!”

  户部尚书钱大均,更是开始给郑纲戴起了高帽子。

  宰相钱惟庸一系人员,此时都学着钱大均的样子,开始捧杀起郑纲来。

  “陛下,微臣认为万万不可!”

  “东北都督府本就处于边关一线,地广人稀,同样要面对北方契丹部落,为保持边境安全,万不能从此处调兵!”

  郑阳连忙出列说道。

  “陛下! 微臣认为,是需要紧急支援雁门关前线!”

  平时和郑家关系尚好,与杨家关系也匪浅的礼部尚书王星辰,此时也出列说道。

  见到王家竟然也支持自己的观点,钱惟庸嘴角不禁微微一笑。而郑阳则眉头皱了起来。

  谁知,王星辰接着说道。

  “不过!微臣认为,支援雁门关的军队,不应该从东北都督府里调,而应该从西北都督府调派!”

  “现在西北一带无战事,微臣建议,让西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吴琦,派驻扎榆林的潘江,带兵支援雁门关!”

  “他们离雁门关前线,距离也更近一些!”

  众人一听,也都是吃了一惊!

  尤其是太尉吴逑,更没想到王星辰会有如此提议。

  刚刚检查禁军的事,他还没有完全摆平!

  现在这王家,又扯到了西北都督府,对方这明显是要把这水,给搅浑的节奏啊....

  谁不知道,西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吴琦,是大内总管吴一贯的亲侄儿。

  且因为吴一贯在西北军中,做了多年监军,很有影响力,为此吴琦作为西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

  其权势比起东北都督府郑纲更强,对麾下潘、折、狄三家武将的军队,节制能力也更甚。

  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掌控这三家,近十万的边军人马。

  这也是宰相钱惟庸,以及孙嵩、李缅等惠宗帝的心腹权臣,也颇为忌惮吴家的原因之一。

  “陛下!微臣觉得,还是钱相提议更为合理!”

  “再说刚才郑纲郑大人刚刚在朝堂,也曾说过,为维护燕云土地,杨、高、曹三家,付出不少心血!”

  “在此危急时刻,三家理应同气连枝,相互支持! 钱相提议派曹风将军去支援,也更为合理!”

  工部尚书李缅虽然去了江南,不在朝堂,但他们李家一系人员,此时也是以钱惟庸马首是瞻!

  此时工部左侍郎李杰,站出来说道。

  “是啊!郑大人刚才感慨称辞,说要对得起先帝,得起大华! 还责问钱相,为何不派兵支援大同...”

  “现在,钱相提议派兵,郑大人反而就胆小怕事,反而不愿出兵了吗?”

  御史大夫孙嵩再次出列说道。

  “孙嵩,你这是血口喷人...”

  “只因为....”

  郑纲被气的满脸通红,可还没等他一句话说完。

  “陛下! 微臣附议钱相提议....”

  这时太尉吴逑,也连忙出列说道。

  事件发展到如此,就是站队表态的时候了。

  此时朝堂上,除了郑家与王家、曹家、杨家等少数官员外。

  大部分官员,或是因为家族利益交换,或是为拍宰相马屁。

  或是知道惠宗帝不喜欢郑纲等各种原因,都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钱惟庸提议。

  郑纲见此,知道大势如此,还不如直接干脆接下来,趁机提

  “陛下! 微臣可以按钱相提议,调派军队支援雁门关! ”

  “但请户部及时拨付二万人马,所需一切军用物资! 以及补发东北都督府前期,所欠的五十万两军饷!”

  “如果军需物资,及所欠军饷不到位,军队恐一时难以开拔啊...”

  “这个?”

  户部尚书钱大均一听,要拨付这么多钱粮,不禁感到一阵肉疼。

  “可以! 本县会尽快安排户部执行!”

  钱惟庸见郑家最终还是低头同意,心中一喜,也就不再计较钱粮这等小节问题。

  他需要的,乃是显示出他对朝堂的掌控力。

  惠宗帝赵全真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也怕郑纲这油盐不进的家伙,再在朝堂闹出乱子来。

  于是笑着说道。

  “钱爱卿,既然支援雁门关一事,已安排妥当! 那接下来,还有其他什么措施?”

  “陛下,其次是需加强太原城守军力量!”

  “微臣建议,就让西北都督府,将驻扎榆林潘江的三万人马,调到太原驻防!”

  众人一听,这个提议对各方都没啥损失!且加强太原防御,也能让京城安全许多。

  “微臣附议!”

  太尉吴逑首先表态,虽然潘家军从榆林调派到太原,但仍在吴家势力范围内。

  “微臣附议...”

  既然吴家都没意见,其他人更无反对理由,这一条很顺利通过了。

  “至于加强京城防务,巡查京城五十万禁军的兵员和训练一事嘛...”

  说到这儿,钱惟庸故意停顿了一下。

  副相牛海庆等人,以及太尉吴俅等一些禁军将领,立马都紧张的看了过来。

  “微臣提议,由太子负责来进行巡查...”

  “啊...”

  “这...”

  众人听到这,都是一阵议论声,他们没想到,钱惟庸会有这么提议。

  而刚才一直在朝堂,默不作声的太子赵德仁,听了这话,也是满脸诧异。

  他从小熟读圣贤书,待人礼贤下士,颇受一些清流官员爱戴。

  尤其比较崇拜爷爷,很想学哲宗皇帝,也能有一番作为。

  但看到父皇赵全真远贤臣,亲小人,身边围绕一群阿谀奉承的小人,不断诋毁自己。

  再加上后面还有几位弟弟,虎视眈眈盯着太子之位。

  尤其是三弟晋王赵德礼,近几年更是表现的咄咄逼人之态。

  这让他一直很苦恼,觉得郁郁不得志。

  为此很想找机会,做出一番成绩出来,让父皇好好看看。

  而他对京城禁军里一些勾当,早就有所耳闻,也想惩治一番。

  此时听到宰相钱惟庸的提议后,先是一惊,随后就是大喜。

  躬身一礼说道,“父皇,儿臣愿意领命!”

  惠宗帝的眉头,却是微微一皱,眼睛瞟向了三皇子赵德礼。

  “父皇,儿臣觉得太子哥哥事务繁忙,还是由儿臣来整顿禁军吧!”

  对赵德礼来说,这可是一次结交禁军将领的好机会。

  刚才是朝臣们相互在吵闹,他没有机会。

  现在这事,既然要落到太子身上,他怎么也要争取一下。

  而二皇子康王赵德义,一向看不起这个油头粉面的三弟。

  此时,也连忙站出来说道。

  “父皇,三弟喜欢清雅之地,而军营中都是些粗鄙士卒,还是有儿臣代劳比较好!”

  而四皇子庆王赵德智,则静静站在一旁,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模样。

  至于五皇子赵德信,因还没成年,也就没资格出现在朝堂之上了...

  副相牛海庆等人,看到此事已经变成皇子之争了。

  都乖乖闭嘴,不敢再说话了。

  而太子赵德仁一看两位弟弟,公然在朝堂上,与自己争夺权力。

  也是气得不轻。正要开口怒斥两人逾越。

  这时一名官员站出来,说道。

  “陛下,微臣复议钱相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