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庄的染坊里,张婶正把鞣制好的狼皮往竹竿上挂。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狼皮上织出金线,铁木真蹲在旁边帮忙抻皮,粗布袖口蹭到染缸里的靛蓝,染出片深蓝,倒比平时穿的兽皮褂子顺眼多了。
“这狼皮软和,做褥子准保暖和。”张婶用木梳梳着皮上的绒毛,梳齿划过,扬起细小的银尘,“阿秀那丫头今早还念叨,说学塾的板凳凉得像冰,有了这褥子,孩子们写字手就不抖了。”
铁木真挠着头笑,露出两排白牙:“我爹说,等学会打镰刀,就把沙狼的羊皮都送来,给孩子们做棉袄。”他忽然压低声音,往铁匠铺的方向瞟了瞟,“昨晚我偷偷看了那张布防图,泾河口的暗礁画得比沙狼的牧马图还清楚,真能靠它挡住大覃的船?”
“能不能挡船不知道,但能让南楚的稻种顺顺当当运过来。”唐小山抱着捆芦苇走进来,芦苇杆上还带着晨露,“农把式说,浸种得用泾河的活水,你去通知沙狼的人,别在河道里下套子,吓跑了鱼事小,耽误了浸种事大。”
铁木真刚要应声,就见护卫队长骑着快马冲进染坊,马蹄溅起的泥水洒在靛蓝染缸里,晕开朵灰云:“少爷!大覃的货船动了!三十艘船排着队往泾河口去,船上插着‘运粮’的旗子,可帆上的补丁,是沙狼的狼皮做的!”
唐小山把芦苇往墙上一靠,芦苇叶扫过挂着的狼皮,簌簌掉了些绒毛:“看来他们拿到假图了。”他转身往学塾走,“让前寨主带着黑风寨的人去水坝,把闸板提半尺,让泾河的水流得急些,给大覃的船‘助助兴’。”
学塾里,阿秀正和周先生拼着布防图的拓片。宣纸铺在课桌上,沾着淡淡的墨香,阿秀用指尖点着拓片上的暗礁:“周先生,这里的水流是不是特别急?我娘说过,急流里的鱼最壮,就像乱世里的人,得使劲游才能活。”
周先生的手指在拓片上的龙舟标记处顿了顿,那里刻着极小的“安”字,和淑妃玉佩上的一模一样:“你娘没说错。当年淑妃娘娘在龙舟上教我们划船,说浪越大,桨得握得越紧,不然船就会被掀翻。”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香囊,绣着整朵海棠,“这是你娘当年绣的,说等你长到能梳辫子,就给你扎头发用。”
阿秀接过香囊,指尖抚过海棠花瓣,忽然发现花瓣里藏着根细针,针孔里穿的银线,和木梳上的断线正好对上。她把香囊往怀里一揣,像藏了只小雀儿:“我就知道娘不是普通绣娘,她绣的花里都藏着故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轰隆”声,震得课桌上的拓片都跳了跳。唐小山掀开竹帘进来,脸上沾着点泥:“水坝的闸板提了,泾河的水流得像野马,大覃的货船在暗礁区打转转呢。”他指着拓片上的浅滩,“让南楚的水师从这里绕过去,把真图送到周先生船上,就说……唐家庄的稻种发芽了,请他们来喝新米粥。”
周先生的眼睛亮起来,像被阳光照透的琉璃:“老奴这就去!”他抓起拓片往怀里塞,转身时,长衫下摆扫过阿秀的香囊,香囊里的银线掉出来,缠在他的靴底,像条细小的银蛇。
泾河口的水面上,大覃的货船果然在暗礁区乱了阵脚。为首的船撞在礁石上,船帮裂了道缝,“运粮”的旗子掉进水里,泡开了颜料,露出底下“水师”的字样。前寨主趴在水坝的闸板上,啃着个窝头笑:“这群蠢货,把假图当宝贝,暗礁的位置标反了都不知道。”
黑风寨的汉子们蹲在闸板上,往水里扔着芦苇杆,看着杆子被急流冲得打转:“少爷说让水流急些,没说让船撞礁啊,这要是沉了,大覃会不会来拼命?”
“拼命?他们敢来,就用新打的镰刀割他们的船帆!”前寨主把窝头扔给汉子,“去把那五十石借县衙的粮运过来,装在咱们的货船上,插着‘唐家庄’的旗子往南楚去,让大覃看看,咱们运的不是刀枪,是能让人活命的稻种。”
夕阳把泾河染成片金红时,南楚的水师果然绕到了浅滩。周先生站在旗舰的船头,手里举着那朵海棠香囊,香囊被晚风拂动,银线闪着光,像在水里撒了把星星。阿秀趴在唐家庄的货船栏杆上,举着木梳回应,木梳断齿处的银线,与香囊的银线在风中轻轻触碰,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唐小山靠在船舷上,看着大覃的货船在暗礁区挣扎,船工们扔下的木板,被急流冲得像片叶子。他忽然想起袁天淳信里的话:“乱世里的路,就像这泾河,看着宽,其实暗礁比石头还多,得照着图走,更得跟着心走。”
船舱里,农把式们正往水里撒稻种。金黄的稻种落在水面,打着旋儿往下沉,像撒了把碎金。阿秀伸手捞起粒稻种,放在掌心,稻种的纹路硌着掌心,像布防图上的河道:“周先生说,等稻子长出来,要在田埂上插面旗,红底黑布,绣着稻穗和船锚。”
“再加把锄头。”唐小山接过稻种,扔进水里,“别忘了,咱们首先是种粮的,其次才是护粮的。”
远处的水坝传来“咚——咚——”的响声,是黑风寨的汉子们在夯土,夯锤落下,震得水面都起了涟漪。铁木真站在沙狼的皮筏上,举着新打的镰刀往货船上扔,镰刀在空中划出道银弧,正好落在唐小山脚边:“这把没歪!农把式说,等稻子熟了,用它割稻子,穗子掉不了一粒!”
唐小山捡起镰刀,刃口在夕阳下闪着冷光,却映着满河的金红,倒像把镶了金边的镰刀。他忽然觉得,这乱世就像片待种的稻田,有急流,有暗礁,有想偷稻种的贼,但只要握着手里的镰刀,守着怀里的稻种,总有一天,能种出满田的金黄。
学塾的孩子们不知何时跑到了岸边,排着队往水里扔着纸船,纸船上插着小小的纸旗,红底黑布,绣着歪歪扭扭的“民”字。纸船在急流里颠簸着,却没翻,像群勇敢的小鱼,朝着南楚的方向游去。
周先生的旗舰响起了鼓声,“咚——咚——咚——”,像在回应水坝的夯声,又像在催促稻种快点发芽。唐小山望着远去的纸船,忽然想起阿秀娘的话:急流里的鱼最壮,乱世里的人,得使劲游才能活。而他们此刻做的,就是给这片乱世,找条能游向丰收的水路。
染坊的狼皮还在竹竿上晃,铁匠铺的锤声还在巷子里荡,学塾的拓片还在课桌上铺着,这一切,都像浸在泾河活水里的稻种,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鼓胀着,等待着破土的那天。
“这狼皮软和,做褥子准保暖和。”张婶用木梳梳着皮上的绒毛,梳齿划过,扬起细小的银尘,“阿秀那丫头今早还念叨,说学塾的板凳凉得像冰,有了这褥子,孩子们写字手就不抖了。”
铁木真挠着头笑,露出两排白牙:“我爹说,等学会打镰刀,就把沙狼的羊皮都送来,给孩子们做棉袄。”他忽然压低声音,往铁匠铺的方向瞟了瞟,“昨晚我偷偷看了那张布防图,泾河口的暗礁画得比沙狼的牧马图还清楚,真能靠它挡住大覃的船?”
“能不能挡船不知道,但能让南楚的稻种顺顺当当运过来。”唐小山抱着捆芦苇走进来,芦苇杆上还带着晨露,“农把式说,浸种得用泾河的活水,你去通知沙狼的人,别在河道里下套子,吓跑了鱼事小,耽误了浸种事大。”
铁木真刚要应声,就见护卫队长骑着快马冲进染坊,马蹄溅起的泥水洒在靛蓝染缸里,晕开朵灰云:“少爷!大覃的货船动了!三十艘船排着队往泾河口去,船上插着‘运粮’的旗子,可帆上的补丁,是沙狼的狼皮做的!”
唐小山把芦苇往墙上一靠,芦苇叶扫过挂着的狼皮,簌簌掉了些绒毛:“看来他们拿到假图了。”他转身往学塾走,“让前寨主带着黑风寨的人去水坝,把闸板提半尺,让泾河的水流得急些,给大覃的船‘助助兴’。”
学塾里,阿秀正和周先生拼着布防图的拓片。宣纸铺在课桌上,沾着淡淡的墨香,阿秀用指尖点着拓片上的暗礁:“周先生,这里的水流是不是特别急?我娘说过,急流里的鱼最壮,就像乱世里的人,得使劲游才能活。”
周先生的手指在拓片上的龙舟标记处顿了顿,那里刻着极小的“安”字,和淑妃玉佩上的一模一样:“你娘没说错。当年淑妃娘娘在龙舟上教我们划船,说浪越大,桨得握得越紧,不然船就会被掀翻。”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香囊,绣着整朵海棠,“这是你娘当年绣的,说等你长到能梳辫子,就给你扎头发用。”
阿秀接过香囊,指尖抚过海棠花瓣,忽然发现花瓣里藏着根细针,针孔里穿的银线,和木梳上的断线正好对上。她把香囊往怀里一揣,像藏了只小雀儿:“我就知道娘不是普通绣娘,她绣的花里都藏着故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轰隆”声,震得课桌上的拓片都跳了跳。唐小山掀开竹帘进来,脸上沾着点泥:“水坝的闸板提了,泾河的水流得像野马,大覃的货船在暗礁区打转转呢。”他指着拓片上的浅滩,“让南楚的水师从这里绕过去,把真图送到周先生船上,就说……唐家庄的稻种发芽了,请他们来喝新米粥。”
周先生的眼睛亮起来,像被阳光照透的琉璃:“老奴这就去!”他抓起拓片往怀里塞,转身时,长衫下摆扫过阿秀的香囊,香囊里的银线掉出来,缠在他的靴底,像条细小的银蛇。
泾河口的水面上,大覃的货船果然在暗礁区乱了阵脚。为首的船撞在礁石上,船帮裂了道缝,“运粮”的旗子掉进水里,泡开了颜料,露出底下“水师”的字样。前寨主趴在水坝的闸板上,啃着个窝头笑:“这群蠢货,把假图当宝贝,暗礁的位置标反了都不知道。”
黑风寨的汉子们蹲在闸板上,往水里扔着芦苇杆,看着杆子被急流冲得打转:“少爷说让水流急些,没说让船撞礁啊,这要是沉了,大覃会不会来拼命?”
“拼命?他们敢来,就用新打的镰刀割他们的船帆!”前寨主把窝头扔给汉子,“去把那五十石借县衙的粮运过来,装在咱们的货船上,插着‘唐家庄’的旗子往南楚去,让大覃看看,咱们运的不是刀枪,是能让人活命的稻种。”
夕阳把泾河染成片金红时,南楚的水师果然绕到了浅滩。周先生站在旗舰的船头,手里举着那朵海棠香囊,香囊被晚风拂动,银线闪着光,像在水里撒了把星星。阿秀趴在唐家庄的货船栏杆上,举着木梳回应,木梳断齿处的银线,与香囊的银线在风中轻轻触碰,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唐小山靠在船舷上,看着大覃的货船在暗礁区挣扎,船工们扔下的木板,被急流冲得像片叶子。他忽然想起袁天淳信里的话:“乱世里的路,就像这泾河,看着宽,其实暗礁比石头还多,得照着图走,更得跟着心走。”
船舱里,农把式们正往水里撒稻种。金黄的稻种落在水面,打着旋儿往下沉,像撒了把碎金。阿秀伸手捞起粒稻种,放在掌心,稻种的纹路硌着掌心,像布防图上的河道:“周先生说,等稻子长出来,要在田埂上插面旗,红底黑布,绣着稻穗和船锚。”
“再加把锄头。”唐小山接过稻种,扔进水里,“别忘了,咱们首先是种粮的,其次才是护粮的。”
远处的水坝传来“咚——咚——”的响声,是黑风寨的汉子们在夯土,夯锤落下,震得水面都起了涟漪。铁木真站在沙狼的皮筏上,举着新打的镰刀往货船上扔,镰刀在空中划出道银弧,正好落在唐小山脚边:“这把没歪!农把式说,等稻子熟了,用它割稻子,穗子掉不了一粒!”
唐小山捡起镰刀,刃口在夕阳下闪着冷光,却映着满河的金红,倒像把镶了金边的镰刀。他忽然觉得,这乱世就像片待种的稻田,有急流,有暗礁,有想偷稻种的贼,但只要握着手里的镰刀,守着怀里的稻种,总有一天,能种出满田的金黄。
学塾的孩子们不知何时跑到了岸边,排着队往水里扔着纸船,纸船上插着小小的纸旗,红底黑布,绣着歪歪扭扭的“民”字。纸船在急流里颠簸着,却没翻,像群勇敢的小鱼,朝着南楚的方向游去。
周先生的旗舰响起了鼓声,“咚——咚——咚——”,像在回应水坝的夯声,又像在催促稻种快点发芽。唐小山望着远去的纸船,忽然想起阿秀娘的话:急流里的鱼最壮,乱世里的人,得使劲游才能活。而他们此刻做的,就是给这片乱世,找条能游向丰收的水路。
染坊的狼皮还在竹竿上晃,铁匠铺的锤声还在巷子里荡,学塾的拓片还在课桌上铺着,这一切,都像浸在泾河活水里的稻种,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鼓胀着,等待着破土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