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一份“企业订单”-《重返1992:从菜市场开始》

  市纺织厂后勤科科长?

  谈一笔更大的生意?

  周建国这句云淡风轻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李谨诚和刘军的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刘军的呼吸瞬间就停滞了。他张大了嘴,眼睛瞪得像铜铃,直勾勾地看着眼前这个气度不凡的中年男人,大脑一片空白。

  市纺织厂!那可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大单位!全厂上下,连家属带工人,浩浩荡荡近两千人!他们的后勤科长,那可是手握实权的“大人物”!

  而李谨诚,在经历了最初零点一秒的震惊后,心跳陡然加速,但他的脸上,却依旧保持着超乎年龄的镇定。

  他知道,自己重生以来,埋下的所有伏笔,对品质的苛求,对信誉的坚守,对创新的执着,以及在暴雨和番茄事件中展现出的担当和格局,终于,结出了一颗最硕大的果实!

  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周建国,露出了一个诚恳而谦逊的微笑:“周科长,您太抬举我了。我这就是个小本生意,难得您能看得上。”

  他的目光,扫了一眼周围那些因为周建国的出现而投来好奇嫉妒目光的摊贩,以及摊位前排队等着买菜的顾客,然后说道:“周科长,您看这里人多嘴杂,也不是个谈事的地方。如果您不嫌弃,前面街角有个‘清风茶馆’,我做东,咱们过去喝杯茶,慢慢聊?”

  这一手,处理得滴水不漏。

  既表现出了对周建国的尊重,又巧妙地将会谈的地点,从嘈杂的菜市场,转移到了一个更私密、更正式的场合。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谈话,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接下来的,不是小贩和顾客间的买卖,而是一场平等的、正式的商业谈判。

  周建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

  他今天来,本就是抱着考察的心态。而李谨诚这不卑不亢从容有度的应对,让他心里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好,小老板有心了。”他笑着点了点头。

  “军子!”李谨诚回头对还在发愣的刘军说道,“你在这里看着摊,跟叔叔阿姨们解释一下,我有点急事马上回来。记得,给每位排队的顾客都多送一根葱,算我赔不是。”

  “啊?哦!好!好!”刘军这才如梦初醒,连连点头。

  安排好一切,李谨诚脱下沾着些许泥点的围裙,洗了把手,便带着周建国,走向了那家茶馆。

  清风茶馆是附近唯一一个还保留着些许古风的地方,环境清幽。李谨诚要了一个靠窗的卡座,点了一壶上好的龙井。

  茶香袅袅升起,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周科长,您请用茶。”李谨诚亲自为周建国斟满一杯。

  “小李,不用这么客气,我痴长你几岁,你要是不嫌弃,叫我一声周大哥就行。”周建国呷了一口茶,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也不跟你绕圈子了。我今天来找你,确实是想跟你谈一笔生意,我们纺织厂职工食堂的蔬菜供应。”

  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当“蔬菜供应”这四个字被亲口说出时,李谨诚的心,还是忍不住重重地跳了一下。

  “我们厂两千多名职工,每天光是中午在食堂吃饭的就超过一千人。蔬菜的日消耗量,平均在五百斤左右,逢年过节更是要翻倍。”周建国缓缓地报出一个数字。

  五百斤!

  每天!

  李谨诚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现在和刘军两人,拼死拼活,一天的销量也就一千斤左右。而这一单生意,就顶得上他零售额的一半!而且,这是批发的量,是稳定的长期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每天都有一笔数额巨大旱涝保收的纯利润,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他的口袋!

  “我们厂之前的蔬菜供应商,是洪山批发市场的一个菜贩子,合作了有两年了。”周建国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但是问题很多。”

  他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第一,缺斤短两。送一百斤菜,磅秤上永远只有九十五斤,这是行里的潜规则,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第二,以次充好。送来的菜,经常是上面一层光鲜亮丽,下面全是烂叶子、蔫黄瓜,食堂的大师傅们怨声载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态度蛮横,关系复杂。有时候菜的质量实在太差,我们想退换,对方就找各种理由推三阻四,甚至还暗示他在市场里‘有人’,让我们别找麻烦。”

  周建国看着李谨诚,坦诚地说道:“后勤工作,说白了就是花钱的部门,吃力不讨好。我不想因为这点事,给自己惹一身骚。所以,我一直在找一个可靠的的替代者。”

  “是赵老师跟您提起我的?”李谨诚问道。他记得,那位第一个买他净菜的女教师,丈夫好像就在纺织厂工作。

  “没错。”周建国笑道,“我爱人就是纺织厂子弟学校的赵老师。她回家天天在我耳边念叨,说西门市场有个叫小李的小伙子,卖的菜干净,人实在,做的‘方便菜包’更是解决了她的大问题。一开始我还没在意,直到昨天。”

  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昨天那场‘番茄风波’我也在场。我亲眼看到,你是如何处理那批烂番茄的。”周建国一字一句地说道,“小李,你知道吗?换做任何一个别的摊贩,要么就是偷偷把烂番茄混在好番茄里卖掉,要么就是干脆扔了,自认倒霉。只有你,选择了最‘笨’,也是最高明的一种方法——公开承认,亏本处理。”

  “那一刻,我就知道,你跟他们不一样。你把‘信誉’这两个字,看得比那一百多块钱,重得多。而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品质。”

  原来如此!

  李谨杜心中了然。那一百块钱的损失,竟然换来了这样一份天大的机遇!他再一次庆幸,自己坚持了前世的商业准则。

  “周大哥,”李谨诚的称呼,也自然地改了过来,“感谢您的信任。如果把你们厂的蔬菜供应交给我,我能做到什么,或者说我能为您和厂里的职工,提供什么不一样的价值?”

  他没有立刻点头哈腰地答应,而是将问题引向了“价值”的层面。

  这一问,让周建国再次刮目相看。这个年轻人,脑子里的思路太清晰了!

  “你说说看。”他饶有兴致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谨诚挺直了腰杆,整个人的气场,在这一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是一个青涩的少年,而是一个自信专业的商业伙伴。

  “周大哥,如果由我来供应,我能提供三大核心价值。”

  “第一是‘品质标准化’。”李谨杜伸出第一根手指,“我不会给您送去带着泥土和烂叶的毛菜。所有送到您食堂的蔬菜,都将是我们‘家家福’标准的‘净菜’。也就是说,土豆是削好皮的,豆角是摘好筋的,青菜是清洗干净的。这能为食堂的大师傅们,节省至少三分之一的备菜时间,大大提高后厨的工作效率。”

  周建国的眼睛,亮了!

  他作为后勤科长,太清楚后厨的效率意味着什么了。那意味着更短的劳动时间,更少的厨师抱怨。

  “第二是‘价格透明化’。”李谨诚伸出第二根手指,“我理解您对缺斤短两和价格虚高的担忧。所以,我愿意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我们不按虚高的零售价算,而是以洪山批发市场当天的批发价为基础,每斤菜只加上三到五分钱的‘加工处理费’和‘运输费’。每天的批发价,我都可以提供原始单据给您核对。我们挣的,是阳光下的明明白白的辛苦钱。这样一来,您再也不用担心被人坑,我们也能建立最稳固的信任。”

  “批发价 固定服务费?”周建国被这个闻所未闻的模式,彻底镇住了!

  这……这简直是把自己的利润,完全摊开在了阳光下啊!这个年轻人,哪来的这种魄力?!这种模式,彻底杜绝了供应商在价格上做文章的一切可能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定制化’。”李谨诚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充满了自信,“除了标准的净菜,我还可以根据您食堂每周的菜单,提供‘准预制菜包’服务。比如,您明天要做鱼香肉丝,我可以直接将切好的肉丝、木耳丝、青椒丝,按比例搭配好,送到您的后厨。大师傅拿到手,直接下锅就行。这不仅是节省时间,更是对菜品口味和分量的一种标准化保证。甚至,如果您有大型招待活动,需要一些特殊的、市场上不常见的菜品,只要您提前一天通知我,我保证能给您找到!”

  品质标准化!价格透明化!服务定制化!

  这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现代化”商业理念,从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口中说出,给周建国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他原本只是想找一个“不那么坏”的供应商,可眼前这个年轻人,给他描绘的却是一个他连想都不敢想的、全新的“后勤供应链解决方案”!

  他看着李谨诚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沉默了许久。

  最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端起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一饮而尽。

  “小李,”他站起身,对着李谨杜伸出了自己的手,“不用再说了。江城纺织厂的蔬菜供应,从下个月一号开始,就是你的了。合同,我明天就叫人拟好。我只有一个要求,把你今天说的这些,不折不扣地做到!”

  “一定不负所托!”李谨诚也站起身,用力地握住了周建国的手。

  两只手,一大一小,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标志着,“家家福”这艘初生的小船,终于装上了一台马力强劲的全新引擎,即将从一条小小的溪流,驶向更广阔的江河!

  送走了依旧处于震撼中的周建国,李谨诚回到摊位时,刘军立刻像猴子一样蹿了过来。

  “诚子!怎么样?怎么样?他……他说什么了?”他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李谨诚看着他,故意板着脸,叹了口气:“唉,别提了。”

  刘军的心,瞬间凉了半截:“没……没谈成?”

  李谨诚摇了摇头。

  刘军的脸,垮了下来,充满了失望。

  就在这时,李谨诚突然咧嘴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谈成‘小’生意,谈成了一笔‘大’生意!从下个月开始,纺织厂食堂,每天五百斤的净菜订单,是咱们的了!”

  刘军足足愣了十秒钟。

  然后,他猛地跳了起来,一把抱住李谨杜,像一头狗熊一样,疯狂地吼叫着:“我C!牛呀!诚子!你他妈就是我的神!!”

  他的吼声,引得整个市场的人都看了过来。

  当晚,李家。

  当李谨诚把拿下纺织厂订单的消息宣布时,整个屋子都沸腾了。

  父亲李大山,这个一辈子沉稳如山的男人,激动得双手颤抖,从柜子里摸出珍藏了多年的、一直舍不得喝的茅台酒,给自己和李谨诚都倒了满满一杯。

  母亲张桂英,则是拉着李谨诚的手,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那是喜悦的泪,是骄傲的泪。自己的儿子,出息了!光宗耀祖了!

  刘军更是喝得酩酊大醉,抱着李大山,哭着喊着说李谨诚是他一辈子的恩人。

  在这片欢腾之中,只有李谨诚,在最初的喜悦过后,迅速地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

  每天五百斤的净菜供应,意味着他们现有的“家庭作坊”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他们的生产力,必须升级了!

  他需要一个更大的操作空间,需要更专业的人手,甚至需要一辆真正的、能遮风挡雨的机动货车!

  他的资本原始积累,即将进入全新的加速阶段。

  而就在李谨杜的商业版图,即将迎来第一次飞跃式扩张的时候。

  一场酝酿已久的危机,也终于,露出了它狰狞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