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西域魅影与帝国野望-《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弱水河畔的辉煌胜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涟漪迅速向西北方向扩散。西路军携大胜之威,继续沿弱水流域扫荡前进,所到之处,零星的匈奴残部或望风归降,或闻风远遁,几乎未再遭遇像样的抵抗。缴获的牛羊马匹、皮毛物资,极大地补充了军需。

  然而,随着不断深入,李默和西路军将士们逐渐感受到了一种与漠南、漠东迥然不同的氛围。这里的部落民,虽然大多仍以游牧为生,但其面貌、服饰、乃至使用的器物,开始出现一些奇特的异域风情。偶尔能从俘虏或归降者口中,听到一些模糊的词汇,如“月氏”、“乌孙”,甚至更遥远的“塞人”、“大夏”。

  这一日,大军行进至一片水草极为丰美、被称为“居延泽”的巨大绿洲湖畔。在此地,他们遇到了第一支并非匈奴嫡系,却与匈奴关系密切的部落——呼揭部。呼揭人身材高大,深目高鼻,与典型的匈奴人相貌颇有差异,其首领在得知龙城陷落、冒顿北遁的消息后,审时度势,选择了率部归降,并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包括一些中原罕见的宝石、香料,以及几名精通多种胡语的译者。

  通过译者的口,一个比草原更加广阔、更加神秘的世界,第一次较为清晰地呈现在李默和秦军将领面前。

  “由此向西,越过一片巨大的流沙死域(指塔克拉玛干沙漠),便是‘西域’。”一位年老的呼揭译者,指着西方,眼中带着敬畏,“那里有数十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有的定居务农,有的半农半牧,有的善于经商。他们被南北两道天山山脉夹峙,依靠雪山融水生存。月氏人原本强大,占据河西,后被冒顿之父头曼击败,主力西迁,如今盘踞在伊犁河流域,依旧是一股强大势力。乌孙人则与月氏有世仇,游牧于更西北的草原……”

  “更西边,还有大宛,以出产天下最好的汗血宝马闻名;有康居、大夏……传说极西之地,还有着不逊于大秦的庞大帝国……”

  老译者的描述,虽然模糊,却仿佛在李默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丝绸之路!这个词瞬间跳入他的脑海。原来,此时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通道已然存在,只是尚未被中原帝国正式掌控和经营。

  “匈奴与西域诸国关系如何?”李默敏锐地抓住了关键。

  “回大人,匈奴强盛时,西域诸国多向其称臣纳贡,尤其是楼兰、车师等靠近东边的城邦,更是匈奴耳目爪牙。匈奴从中获取粮食、铁器、乃至工匠。如今匈奴势衰,西域恐生变乱,月氏、乌孙未必没有东归或南下图谋。”

  李默心中豁然开朗。他立刻意识到,西域,不仅仅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更是关系到未来帝国北疆能否长治久安的战略要地!若任由其他势力(如月氏,或未知的西方面帝国)填补匈奴留下的权力真空,必将成为大秦新的边患。反之,若能将西域纳入掌控,不仅能断匈奴右臂,更能开辟无尽的商路,获取宝贵的资源(如良马、玉石、甚至可能存在的未知作物和技术),使帝国真正成为一个横跨东西的巨无霸!

  一个超越此次北伐的、更加宏大的帝国战略蓝图,开始在他心中勾勒。

  他立刻下令,在居延泽建立一座坚固的前进基地,留下部分兵力和工匠驻守,并让呼揭人等归附部落协助,将此打造成未来经营西域的桥头堡和信息中心。同时,他亲自挑选了一批最精干的斥候,配发双倍马匹、望远镜和最好的装备,由熟悉路径的呼揭人向导,组成数支西域探索队,向西、向北,分头出发。他们的任务并非征战,而是尽可能深入地侦察,绘制地图,了解西域诸国的虚实、态度、相互关系和道路情况。

  在做这些安排的同时,李默也没有忘记借助直播间的“外脑”。他将从呼揭人那里听来的关于西域的地理、人文、国家分布等信息,以及自己初步的战略构想,在脑海中梳理、呈现出来。

  果然,这番关于“西域”的论述,在明朝观众中引发了不亚于一场军事胜利的轰动!

  【大明永乐】:西域!竟是如此广阔!月氏、乌孙、大宛……朕于典籍中亦曾见其名!若能通西域,断匈奴右臂,开万里商路,收天下良马,此乃万世之功也!(观众:朱四郎)打赏积分 3000!

  【兵部主事】:李大人目光如炬!已见漠北之胜,更虑西域之略!此乃谋国之士方有的格局!通西域,则河西走廊无忧,帝国西陲可定!(观众:兵部主事)打赏积分 2000!

  【工部小吏】:西域竟有如此多奇异物产?良马、美玉、香料……若商路畅通,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啊!只是那流沙死域,天山险阻,如何通行?(观众:工部小吏)打赏积分 1800!

  【好奇书生】:张骞凿空,方知西域。不曾想,李大人竟于秦时便已洞察此略!若此事成真,华夏与西域交流之始,岂非要提前数百年?!(观众:好奇书生)打赏积分 1500!

  【叮!观众‘户部尚书’进入直播间。】

  【户部尚书】:商路!若能打通,税赋必将大增!李大人真乃国之干城!(观众:户部尚书)打赏积分 1200!

  直播间的弹幕充满了兴奋与展望,打赏也格外慷慨。显然,开拓西域、沟通中西的****,极大地激发了这些明朝精英们的想象力和民族自豪感。

  李默一边接收着这些跨时空的鼓励与“赞助”,一边继续完善自己的思路。他摊开粗糙的羊皮纸,开始撰写一份给蒙恬和皇帝的密奏。在奏章中,他详细汇报了西路军的战果,重点描述了西域的存在及其战略价值,并初步提出了“断匈奴右臂,通西域商路,立万世之基”的战略构想。他建议,在彻底解决冒顿主力后,应立即着手经营河西走廊,并择机向西域派遣使团,或施加军事威慑,或进行利益拉拢,逐步将西域诸国纳入大秦的朝贡体系或势力范围。

  他将密奏以八百里加急送出后,并未停止脚步。西路军继续以居延泽为基地,向周边辐射扫荡,清剿残敌,招抚部落,巩固这片新占领的土地。同时,他命令工曹府随军人员,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西域作物的种子(如苜蓿、胡麻等),研究当地的水文地理,为未来的长期经营做准备。

  数日后,第一支派往西方的探索队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成功穿越了一片戈壁,抵达了一个名为“楼兰”的绿洲小国边缘。楼兰人对于突然出现的秦军斥候极为震惊,态度暧昧,既畏惧,又似乎暗藏心思。探索队并未深入,但带回了楼兰国大致的位置、兵力(极为有限)以及其目前似乎正处于惶恐不安状态的情报。

  这证实了李默的判断:匈奴的崩溃,已经在西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权力格局正在洗牌。

  “楼兰……西域的门户。”李默看着探索队绘制的地图,目光深邃。他知道,未来帝国的西进战略,这个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小国,将是第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键节点。

  而此刻,蒙恬主力军团的消息也传了过来。他们与冒顿本部在漠北深处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虽重创其一部,但冒顿极其狡猾,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恶劣的天气,再次摆脱了追击,率残部向更北方、更西方的未知之地遁去。

  消息传来,西路军将领们既为未能全歼冒顿感到惋惜,也意识到,彻底肃清匈奴的战争,可能将转入一场长期的、小规模的清剿和追击。

  但李默的心中,却并无太多失落。冒顿的远遁,固然留下了隐患,但也为大秦腾出了精力与资源,去经营那片更加充满机遇的西方土地。

  他站在居延泽畔,望着西垂的落日,心中豪情激荡。北伐匈奴,是始皇帝赋予的使命,他已超额完成。而通西域,则是他为自己、也为这个帝国,设定的下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目标。神机营的雷霆,或许将暂时平息于草原,但大秦的龙旗与意志,必将伴随着商队的驼铃与使节的旌节,向着那片充满未知与诱惑的西域,坚定地蔓延过去。一个属于大秦的、横跨东西的帝国时代,正由他亲手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