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离乡还是守土(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妹妹大约十七八岁年纪,眉眼间与春来有几分相似,带着农村姑娘的淳朴和一丝怯生,此刻眼睛红肿,紧紧拉着弟弟的手。

  弟弟才十来岁,瘦瘦小小的,眼神里还带着懵懂和恐惧。

  陈朝阳的语气变得柔和,带着关切:

  “孩子,别怕。告诉大哥哥,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妹妹鼓起勇气,声音细若蚊蝇:“俺叫李秀兰……十七了……”

  “念过书吗?”陈朝阳问。

  李秀兰摇了摇头,声音更低了:“村里以前没学堂……女娃子,也不兴这个……”

  陈朝阳的心沉了下去。

  十七岁,在凤阳农村这样的乡村,这个年代恐怕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一辈子可能就困在田埂和灶台之间了。

  他又看向那个小男孩:

  “那你呢,小娃娃,叫什么?上学了吗?”

  “俺叫李秋收……十一了……”小男孩怯生生地回答,

  “俺……俺在村识字班,认、认了几个字……”

  他所说的“识字班”,显然是那种不正规、时断时续的扫盲性质,与正规小学相去甚远。

  这样的地方,太过落后,地方官僚习气也太过严重,致使对烈士鲜血的漠视!

  春来用生命换来的,如果只是墙上的一块牌子和几亩需要劳力去耕种的土地,那这牺牲的代价,对这个家庭而言,未免太过沉重和残酷。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这一家老小——悲痛欲绝的父母,即将被旧俗束缚的姐姐,求学无门的弟弟,还有那位深明大义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奶奶。

  跨省督办困难重重,层层落实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他不能让春来的家人在这无望的等待中消磨掉未来。

  一个想法在他心中发芽,

  他目光恳切地看向李春来的父母和那位一直沉默却洞察一切的奶奶:

  “李大叔,李大婶,老人家……我有一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一家人都抬起头,茫然地看着他。

  “春来是为了救我牺牲的。

  于公,组织上必须照顾好你们。

  于私,我陈朝阳,这辈子欠春来一条命,也欠你们李家一个天大的情分!”

  他顿了顿,清晰说道:

  “凤阳,条件艰苦,秀兰和秋收的前程,不能就这么耽误了。”

  陈朝阳的目光扫过李秀兰尚带稚气的脸庞和李秋收瘦小的身影,一股混合着沉重责任、深切愧疚与超越当下眼光的决绝在他胸中翻腾、碰撞。

  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从闭塞的凤阳农村,到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省会金陵,这不仅仅是几百里地的迁移,更是在未来数十年间,足以让一个家族的命运轨迹发生天翻地覆转折的岔路口。

  是未来一百年的命运变化………

  这其中的差距,将是云泥之别,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又如此充满机遇。

  一股源自肺腑的热流推动着他,使他必须说出这个在心头盘桓的决定。

  “李大叔,大婶,老人家……我想,请你们一家,就留在金陵!”

  此言一出,房间里所有人都愣住了,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陈朝阳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份惊愕,他必须立刻、也是彻底地打消他们的疑虑与惶惑。

  “我知道,故土难离,这是个天大的决定。

  但我请你们相信,我这不仅是作为领导在安排工作,更是……替春来为他的弟弟妹妹,争一个前程!”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那覆盖着鲜艳红布的骨灰盒,声音微微发涩,那份深藏的痛楚与责任再也无法掩饰:

  “春来用命换了我活着,这份情,我陈朝阳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头!

  我绝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的血亲兄弟,因为地域的局限,被束缚在田埂上,被旧有的观念绑住手脚!

  我不得不为他们多想一步,哪怕只是为了让他们能享受到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那也是凤阳这边无法比拟的。”

  他的视线再次牢牢锁定在李秀兰和李秋收身上,语气变得无比具体和坚定,已然为他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未来蓝图:

  “在凤阳,秀兰可能很快就要按老规矩嫁人,一辈子围着锅台、田地转。

  秋收,可能连个像样的小学都上不完。

  这不是他们该有的人生,更不是春来牺牲想看到的……”

  “但在金陵,一切都不一样,” 他语气陡然提升,

  “到了这里,组织上会安排住处。

  秀兰可以先进政府的速成识字班,或者工人夜校,先扫盲,有了文化基础,就能安排进纺织厂、进合适的单位当学徒工!

  那是堂堂正正的工人阶级,是为国家建设出力,也能自己挣工资,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技术,将来能撑起这个家门。

  秋收,正好可以插班进城里正规的小学,接受真正正规的教育!

  只要他肯学,将来就能读中学,甚至考技术学校、上大学!

  成为工程师,成为对国家更有用的人才!”

  他的目光最终回到春来年迈的父母和奶奶身上,语气坚定:

  “至于二老和奶奶,到了金陵,生活、医疗条件总归比乡下要好得多。

  你们也能亲眼看着秀兰和秋收成才、立业!

  春来在天之灵,看到弟弟妹妹能有这样的出路,看到这个家有了新的希望,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他没有说任何官话套话,每一句都从这家人的实际未来出发。

  这个提议,充满了诱惑,也极具颠覆性。

  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城市,这对于此时的农民而言,无异于一场命运的豪赌。

  李父李母显然被这巨大的信息量冲击得不知所措,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挣扎。

  故土难离,岂是轻易能够割舍?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李奶奶,再次开口了。

  她那双浑浊却异常清明的眼睛深深看着陈朝阳,似要穿透表象,直抵他内心的最深处:

  “陈首长……您这番话,是真心实意为俺们这一家老小铺路打算,俺们听得出来,心里头……明白。”

  她顿了顿,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还在无声啜泣的儿媳,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决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