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奉天翊运-《红楼御猫》

  老太太挺有钱啊……

  贾琮瞄了一眼木匣子里厚厚一叠银票,有些吃惊。

  他若是没有记错,当时修建省亲园子加上还户部的亏空,老太太就已经给了两个儿子不下十万两银子。

  如今又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掏出来五万两银票,所以说,荣国府最豪的竟然是老太太?

  “别看了,老婆子有钱也没你的份,剩下的银子都是给二丫头她们的傍身银子。”

  咳咳~

  “我不要我不要,您老心疼孙女,孙儿也心疼二姐姐她们。”

  贾琮将银子收了起来就打算离开荣禧堂去户部,不想老太太就把他喊了回来。

  “祖母还有事?”

  老太太转去内堂,不多时就抱着个小匣子走了出来,放在了贾琮的跟前。

  贾琮在老太太的示意下打开,竟然是几处庄子、铺子的地契。

  “这是?”

  “这是云丫头母亲当年存在我这里的,除了我没人知道。”

  老太太的眼中满是复杂,唏嘘不已。

  “那年她刚生下云丫头,我去看她。无人时给了我这个匣子,说是保龄侯府的人不可靠,为防意外就将她早早准备好的几处庄子、铺子交到了我的手中。”

  湘云之父莫名死在军前,大都督府却收到了史家兄终弟及的袭爵申请。

  这其中的诡异之处,京城稍有头脑的人都能察觉出不妥来。

  老太太在湘云母亲自缢殉情后,暗中派人接手这些庄子、铺子,随后大张旗鼓的将湘云抱回了荣国府。

  在之后的十余年中,湘云在荣国府的日子几乎快赶上在保龄侯府呆的时间了。

  贾琮也跟着老太太长叹了一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史家婶娘当年将云姐姐的未来托付给您,这步路是走对了。”

  老太太又递给贾琮几张银票,大概有几千上万两的样子,长叹道:“不说这些了,你去算一下这几处庄子铺子该缴的税,一起交了吧。银子要是不够,你来我这里取。”

  ……

  文同轩不可能真按国朝的赋税制度收了贾琮那么多的钱,皇帝感念老十三跟贾琮在奉天殿上唱双簧,让夏守忠亲自去了趟户部,嘱咐文同轩意思意思就好。

  故而贾琮去时带了近六万两的银票,回到家又将整五万两的银票还给了老太太。

  当然,户部那边登记的是,宁国府、荣国府总计补缴税银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两三分二厘……

  有零有整的,直接张贴在户部衙门的大门口,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人差点没破口大骂。

  唬谁呢?谁家的税银会有零有整的这么奇葩!

  但文同轩真的往上面盖了户部的大印,不是真的也成真的了。

  皇帝老爷的大刀片子虎视眈眈,不少人家已经在咬着牙心中滴着血,凑银子准备送来户部。

  当然,这些事跟贾琮没有关系,至少明面上没有关系。

  他这几日根本不得歇,礼部与户部的人轮番找,不是有关土豆培育种植的事,就是关于初五那日仪式的问题。

  忙碌之下,贾琮根本就顾不上京城愈演愈烈的风波。

  直到六月初五这日清晨,卯时刚到,从宁荣街上走出了一连串的马车。

  今日乃是国朝盛典,又是对宁荣贾家至关重要的大喜事。两府在京之人尽数登上马车跨上马,齐齐往城西走去。

  与此同时,贾敬、贾政作为贾家的代表,早就候在了大夏门外,等待圣驾出宫。

  约莫辰时初,圣驾驾临京城西北处、背靠石景山的贾家庄子。

  “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圣与赶回京城的太子刘弘依次下了马车,被宗室皇亲、武勋贵戚及文武百官簇拥着来到了礼部搭建的皇帐高台。

  庄子里的庄户们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面见圣颜,那个激动啊,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瘫痪在床的老父、老母都背出来了,想要沾沾天子气,祛除病灾。

  礼部的仪式很是繁杂,又是祭天又是祭祖的,三皇五帝挨个接受了大夏君臣的香火祭祀,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暂时告一段落。

  皇帝老爷跟夏守忠点了点头,便见夏守忠浮尘一甩,高呼道:“皇帝陛下遵圣人旨意,庄中百姓辛劳,辅佐泗水县子贾琮培育耕种仙粮,赐赏授功……”

  “万岁、万岁、万万岁!”

  震天的万岁山呼令庄子中的气氛开始攀升,等皇帝长袖一挥,喊出那声开始后,整个庄子立马沸腾起来。

  “陛下,您用这个……”

  皇帝老爷看着贾琮递过来的锄头后,额头青筋暴跳,腿一抬就给贾琮屁股上来了一脚。

  “混账东西,谁家的锄头是用金子做的!”

  今日虽说不是烈日炎炎,可透过云层照射下来的阳光,还是令这根黄金打造的锄头快要亮瞎百官与庄户的眼睛了。

  贾琮委屈揉着屁股蛋,幽怨的说道:“您去问问庄子的人,在他们的眼中,皇帝老爷不就是拿着金锄头挖地种庄稼嘛!”

  “哈哈哈哈哈……”

  被刘弘扶着在田间地头瞎转悠的太上皇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与贾琮的说法一样,左近的庄户无不是同样的看法。

  还有大胆的老头补充了一句:“皇帝老爷吃面的时候,肯定要吃好几颗蒜瓣,面里要加上好几块大肥肉!”

  老爷子笑得开心,当儿子的也不能坏了老爹的兴致。拿起那把金灿灿的锄头,象征性的挖啊挖。

  贾琮也拿起锄头,哼着小曲开始挖了起来。

  “在小小的庄子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小小的土豆

  生少少的娃

  在大大的庄子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大大的土豆

  生多多的娃

  ……”

  嗯?

  一旁的太子刘弘疑惑的问道:“这土豆跟生娃有什么关系?”

  贾琮仰头四十五度望天:“四哥啊,土豆种的越多越大,百姓们就有更多的粮食填饱肚子,就能养得起更多的娃了啊!”

  好有道理!

  刘弘看着自己挖出来的土豆蛋子,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更加卖力的挖了起来。

  大约一个时辰不到,四处开始报喜。

  “天佑大夏,亩产三十三石!”

  “启禀陛下,臣这边亩产三十六石!”

  “祥瑞啊,祥瑞,臣这边亩产已经高达三十八石!”

  皇帝老爷的金锄头果然自带仙气,挖出来的土豆亩产乃整个庄子中的最高产量,高达四十一石!

  当然,户部、礼部的人绝对不会说出这片地,是庄子里长势最好、照看最精细之处。

  庄子里沸腾了,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无不开始欢呼。

  此时的众人不分尊卑派系,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心思。因为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出现过亩产如此之高的粮食,这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要名垂青史了。

  解万民饥馑之苦,泽被苍生,功德无量。

  刘恒捧着一块大大的土豆,恭恭敬敬的献给了太上皇老爷子。

  “父皇,天赐祥瑞,咱们大夏的百姓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轰、轰、轰~

  这片土地的人,每逢喜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