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北都夜市尝美食-《汴京酒楼大掌柜》

  向平猛地从噩梦中惊醒,一睁眼,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这一觉睡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小二早把钱袋搁在眼前的桌面上,动都没动一下。

  向平走近钱袋,指了指,摇头笑道:“你呀,差点害得我声名狼藉。”

  接着又自言自语道:“总归是要还回去的!就当我先借用一下吧?”

  他小心翼翼地把钱袋两边的细绳松开,将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在桌面上。

  这一看,好家伙,差点惊掉下巴。

  这个钱袋呀,简直就是个神奇的百宝袋,里面装着:两根金灿灿的、扁平、圆弧形金条,折二钱、折三钱、当五钱、当十钱加起来足有三十多枚;铜币一贯三百多文钱,还有一根超棒的竹筒套“石墨芯”笔。

  可别小瞧了这根笔哦,“石墨芯”这种笔只有皇宫里才有,这就足以说明这袋子的主人可不简单哟!

  哇塞,这袋子里面居然还有夹层!

  轻轻一拉,嘿!一股浓香瞬间钻进鼻子,这独特的香味,只有域外才有呢!

  赶紧掏出里面的东西瞅瞅,我去,又被吓了一跳!

  “角先生、羊眼圈、春宫瓷器。”

  还有几个超级光滑的“跳蛋”,也不知道是用啥材料做的。

  这些可都是男女之间的私密玩意儿,一般人可没有,也不容易搞到。

  向平看完,本来想把这些奇葩玩意儿扔掉的,但又一想,说不定以后啥时候能派上用场。于是又包好收起来。

  接着把房内整理一下,匆匆下楼和店家结账。

  这两天的吃穿用度可是不少。

  赏了几十文钱给店小二。

  说了些感谢的话语,店家与小二挥手和向平告别!送出店外。匆忙赶往北京大名府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大名重镇商业街夜市。

  当时大名府被称为“北京”,也是陪都、副都、辅都,具有御外敌,拱卫首都作用,属于北方重镇,民间人士习惯称之为“北都”。

  大名府商业衔夜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商铺酒楼林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派非凡。

  各种灯光把夜市照耀的如同白昼,光影闪烁摇曳,为夜市增一份独特的魅力,商品美食也更加诱人。

  夜幕降临,大名府商业街夜市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才缓缓展开。

  向平悠闲的踱着方步,缓缓走进夜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摊位。

  各种摊位在商业街两边一字形摆开,绵延数里,中间是宽阔的人行道,供游人行走欣赏、尝吃、玩乐!

  自然是小吃摊儿最显眼。

  “旋煎羊白肠”这小招牌可太勾人了。

  摊主是个胖乎乎的大叔,左手大勺,右手大剪子。

  还有个眼睛忽闪灵动的小姑娘,是胖大叔的副手,也叫搭手、帮手。

  胖叔先把羊的大肠、小肠切成二指和一指长,混搭放好,这一大一小,看着就很顺眼。

  然后把切好备用的羊大小肠,一股脑儿全倒进锅里的沸水里焯三回,马上捞起来盛进圆肚瓷碗里,刚好三分满,再配上白山药、香菇、芋子当佐料。

  三口锅一起开火啦!

  三口锅,三种煮炒法哟!

  第一口大锅,那叫一个敞亮,让顾客能亲眼瞧见,羊肠是现下现煮的,突出一个“旋”字,效率超高!

  第二口、第三口是小锅,一个“煎”字,把炒煮的即食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种呢,把瓷碗里的羊肠倒进锅里,加点儿白胡椒粉,用低度油温翻炒一小会儿,就能装碗开吃啦!

  记住哦,可别用高油温爆炒,不然大小肠容易脱皮,原味可就没啦!

  第二种,把羊肠倒入锅里,加少许温水煮开,配上调料,立马装碗就能吃咯!

  第三种是,把羊肠从滚水里捞出来,配上调料,直接就能享用啦!

  摊位的小桌子上早就坐满了想尝鲜的食客。

  向平看到这儿,口水都止不住往下流。

  “店家,来一碗白煮肠。”

  “得嘞!”胖叔爽快应道。

  “来喽,公子请慢用。”小姑娘手捧瓷碗笑盈盈地走来,在碗面上撒上些许葱花。说完又慢悠悠地转身离开,去招呼其他游客了。

  这父女俩的动作轻巧娴熟,一快一慢,配合得那叫一个妙啊!

  向平正巧肚子也咕咕叫了,吃得那叫一个香呀,嘴里还不停喊着“太过瘾啦”,心里很是美滋滋的。

  本来还想再来一碗,不过他得留点肚子尝尝其他的美味呢!

  “鳝鱼猪肚煲”这小巧玲珑的招牌,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

  瞧,这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

  只见小媳妇身着浅蓝碎花对襟紧身上衣,下身是宽松的青碧色扎脚灯笼裤,脚蹬湖蓝色软底绣花鞋,头上还扎着一条黛蓝色的头巾,脸颊旁的两缕头发也被巧妙地塞进了头巾里,显得格外清爽利落。

  这一身蓝调的搭配,简直是恰到好处!

  凹凸有致的身材,更是散发出满满的青春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的食客乐呵呵地送了个外号。

  “瓦煲西施。”

  只见“瓦煲西施”麻溜儿地从水缸里捞出一条黄鳝,一甩一扯;接着抄起一根圆木柄尖细铁锥,“嗖”的一下就把黄鳝头钉在木板凳上。

  左手将黄鳝捋得直直的,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唰唰”两下就把鳝背划开了,又利落地分出脊柱骨。

  被划成两半的鳝肉按二指半长切下来,装盘洗好放一边。

  这一连串动作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没有半点儿拖沓,简直堪称完美。

  “瓦煲西施”的小丈夫正在捣鼓另一道主食呢,他把洗得干干净净的猪肚,用那娴熟的滚刀法将猪肚切成规整的片状,然后整齐地搭配在一边备用,每片都差不多二指半长。

  准备好的猪肚片有两种哦:一种是已经在开水里焯过的,另一种还是生的猪肚片呢。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要求来选择,要哪种就拿哪种,现拿现用,可方便啦!

  这里的瓦罐煲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呢。

  这大、中、小三种瓦煲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就像一列小士兵,下面则用炭火慢慢地煨着,那香味啊,真是让人馋涎欲滴!

  大煲用鳝鱼猪肚片二二配比,另加二成莲藕条、蘑菇,再加二成骨头汤,刚好成八分满,这样炖煨不会沸腾溢出。

  中煲用鳝鱼猪肚片三二配比,另加一成白莲子,再加一成半骨头汤,刚好八分半满。

  小煲用鳝鱼猪肚片二三配比,另加二成白山药,再加一成骨头汤,刚好九分满。

  三种瓦煲炖至七成熟,再加小磨香油和提鲜调料。

  三种瓦罐煲应食客亲点,一会一罐热气腾腾的瓦煲就端到你眼前桌上。

  向平看到这里,早已按捺不住,食欲大开。

  “店家,来一罐中瓦煲!”

  “好咯,马上到。”

  “瓦煲西施”说罢冲向平莞尔一笑。

  不一会,一中煲鳝鱼猪肚汤如期而至。

  “少公子,你慢用。”

  “瓦煲西施”说完一句客气话,神情一顿又说道:“公子,这夜市常来吗?是外埠来的?还是本土的?”

  “瓦煲西施”一连提了三个问题,向平正欲喝汤吃肉,神色一呆说道:“离这不远,第一次光顾夜市。”

  美貌摊主几句问话,戳到了向平的痛处。他只是呵呵敷衍了两句,更不敢说是一千多年后现代人穿越到这,这个秘密只有天知、地知和他自己知晓。

  “公子常来,这里吃喝玩乐多着呢!”

  向平的穿着打扮和气质风度、神情举止早已引起了“瓦煲西施”的注意力。

  “啊啊啊、是是,这么多好东西不品尝可惜了。”

  美女摊主见向平公子爷回话模棱两可,心不在焉,就不好多说什么。转身缓缓离去。

  向平这才的安心的捏着精致小汤匙喝汤,味道鲜美异常;那微卷厚实的猪肚片绵弹细腻;那微张爽口嫩滑的鳝鱼片。

  环顾四周,向平才觉得这摊位和其它摊位相比确实要大好多,所以这“瓦煲西施”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这道鳝鱼猪肚煲的味道实在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它融合了鳝鱼和猪肚的鲜美,再加上各种调料的精心搭配,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味。

  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不过鳝鱼猪肚汤煲最忌和狗肉、狗血,柿子同时食用。

  鳝鱼猪肚煲大中小罐分别为:二十文、十五文,十文铜钱。

  向平付了钱,辞别了“瓦煲西施”两小夫妻。

  一路慢步观景,往下缓行。

  还有常见的馄饨摊、烧烤摊、烙饼摊……

  间隔一段路又见捏糖人大叔在招揽孩童生意。

  卖饰品摊位,各种各样的精品物件撩人心弦。

  手工艺品摊位:有木雕、竹雕、根雕、石雕;还有各种竹编、藤编工艺品物件。

  高雅字画艺术品摊位、古董玉器摊位……

  在摊位另一处角落,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卖杂耍在高声吆喝。

  走的累,看的也累,撑饱的肚子也有点缩小。向平决定找一家茶店品茶,看斗茶。

  正欲离开之际,后面杂耍场内传来一阵喝骂打斗之声。

  向公子急忙赶了过去。

  只见场内几个地痞流氓围着买艺两父女痛下刹手。

  其中一个穿对襟横扣短衫、身形有点干瘦的青年人,手摇折扇,手下帮凶称其为“猴哥”,对父女下手极为狠辣。

  一把折扇点、打、撞、扫、扣,砸一气呵成。

  父女俩渐渐的落到下风,父亲被打在地,女儿双手被绑着拉走。

  “嗖嗖”两道破风之声响起。

  原来是向平临时从摊位抓了二根竹筷,运足劲力射向“猴哥”两膝盖处。

  随即一个鹞子翻身,双手十指运劲如钢钩,向“猴哥”双耳抓去。

  喜欢汴京酒楼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