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许二柱死的那日,下了一整夜的大暴雨,若娘第二日一早便带着新儿回了湖心岛。
亲眼看到人死了,总算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
因着下雨和施粥,莫名让许白元名声又好了一些,都说云家仗义又有福气。
若娘回去了,悦家村的云家宅子剩三个大男人住着。
张景彦带着老四每日都往后山跑,老五去了任上,一旬回来一次。
去洛州府,若娘是给足了太守“投名状”的。
各类粮食加起来有近五千斤,都进了洛州府衙的粮仓。
周太守是圣上派过来的没错,可汪家在洛州府盘踞数年,与当地的达官显贵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很难理清楚。
且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安抚百姓。
五千斤的粮食说多不多,总能解半刻燃眉之急。
老五他们在村里,做饭的活还是交到了大丫和柳氏的手中,若娘直接给了两人各两百两银子,给三个男人备好一日三餐。
食材都在地窖,不需要另外出。
回了岛上,若娘给新儿洗好澡,小女娃能自己坐在桌边喝奶吃饭,她很乖,多数时辰睁着大眼睛盯着若娘的一举一动。
偶尔冒出奶声奶气的童言童语,逗得若娘捏捏她的小鼻子。
她问的问题若娘从来不敷衍,比如现在,若娘趁着阴天没有太阳,给新儿搬了个小椅子坐在巷子里,她自己则戴了遮阳的帽子钻在后院地里。
后院种的红薯、黄金豆、大豆和南瓜都可以收了,但一直没下雨,枯死的居多,只好捡着收。
挖到的红薯个头很小,若娘干脆先堆在巷子里,新儿就指着红薯问若娘:“奶~ 红红皮,吃?”
她吃过蒸熟后冒着热气的红薯,金黄软糯还香甜。
没见过带着黄土,脏兮兮的红薯。
胖嘟嘟的小人儿摇摇晃晃地蹲在地上,用白嫩的小手去戳它。
“它叫红薯,晚上煮给新儿吃。”若娘挖一会就看看小娃,顺带回答她的话。
跟着若娘后,已满三岁的新儿,吃的好,长的快,口齿越发清晰,加之没人会把她说的话掉在地上,娃娃整日笑眯眯,她对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
“这个?”她两只手捧着一根黄金豆,费力地举起来。
“黄金豆,现在老了煮了吃不动了,家里有磨好的粉,晚上可以煮粥喝。”
“新儿喝!”
“嗯,给新儿喝。”
下了一场雨,若娘干脆让钱观佃带着人把枯草枯枝都收拾掉,把地翻了一遍。
九月适应种植菠菜、生菜、小白菜、萝卜,种之前若娘有些犹豫,天一直干下去,这些菜种子都发不了芽,种了也许会有收获,不种注定甚么都没有。
想了想,还是把后院的地慢慢都翻好,撒了种,水是她洗澡洗脸洗菜留下的,都用来浇地了。
太阳落山时,已是酉时。
后院棚子里的牛在哞哞叫,猪也在拱圈。
山林里树木枯黄,土地干裂,河道淤泥裸露,人瘦了黑了,就剩若娘家后院的牲畜养的好。
得亏五月份收完油菜,榨完油后的油饼都存了起来。
蒸煮之后用来喂它们再合适不过。
做完这些,新儿想出去玩。
她干脆抱着女娃去找周氏,岛上的情况,她回来后钱观佃已经跟她细细讲过了。
刘大夫妇走后,旱灾肆虐,心里有想法的几户都安静了下来,在这里可能会挨饿,但肯定不会死。
在外面,甚么都说不好。
刘大的情况,她没打算去跟刘老仵作说,她与老头子交情不深,没必要淌这个浑水。
至于张景彦回来后怎么说,也不关她的事。
“奶,花?”走到张得发家门口,新儿伸手摸了摸若娘的脸,问她是不是银花家。
她刚来的时候张银花天天往家里跑,逗她玩,她记得。
“对,花儿家。”以后还得喊四婶儿。
张得发家没有关门,岛上是这样的,平时日只要人不出远门,一般都不会关院门。
因着周氏要开铺子,张得发就把前院给改了,在东面院墙边加建了个屋子,侧面开了门,直接可以出入。
铺子前面开了个大的窗口,需要买东西的人站在外面说个位置就能拿到,方便也安全。
周氏背对着她们在理货,若娘抱着新儿走过去,敲了敲窗沿。
周氏头上扎了个头巾,看起来干净利索,转过身时带着笑,看是若娘,更是欢喜得赶紧放下了手里的东西。
“若娘!快进屋来。”
“银花,快出来,你云婶来了。”周氏从侧门出来,朝屋里喊了声。
“哎,来了”张银花飞快跑出来,“云婶!”
她张望了一下:“云婶,四哥没有回来吗?”好一段时日没见到人了。
“他暂时没回来,村里有事,他得帮忙看着。”新儿在她怀里扭来扭去,伸手要银花抱。
银花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比若娘高了半头,接过新儿半点不费事。
“花儿,你带着新儿去玩,我和你云婶说会儿话。”
周氏知道若娘平日里要忙的事情多,等闲不会在村里走动,现在过来想必是有事要说。
铺子边上有个遮雨的棚子,周氏从厨屋端来茶水,两人坐着说话。
若娘动了动有点酸的胳膊,笑着说:“听说铺子的生意还不错,可算给岛上的人寻了个方便。”
“我也不绕弯子,原先我想着年底过来给老四提亲,但许二柱死了,此事得暂且搁置了。”
周氏听前一句,笑的眼睛都眯了,后一句又让她惊讶得睁大了眼睛。
“许二柱死了?”他不是在京都吗?怎么会死了...
“还没多久,虽说老四他们跟他没甚关系了,我想着还是不要落人话柄。”
周氏点点头,这个她当然知道,再怎么说都是爹死了,守一段时日自是应当。
“老四今年十六,开过年十七,银花也不小了,等老四回来,咱两家先把庚帖换了可行?”若娘跟周氏商量,也是表明自家的诚意。
女儿家到了这个年纪,该谈婚论嫁了。
“此事我和当家的都没有意见,若娘,我们认识几年了,你是甚么性子我们清楚,只要花儿能过的好,不差这几日。”
喜欢穿成农门老妇后,贵女种田发家啦
亲眼看到人死了,总算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
因着下雨和施粥,莫名让许白元名声又好了一些,都说云家仗义又有福气。
若娘回去了,悦家村的云家宅子剩三个大男人住着。
张景彦带着老四每日都往后山跑,老五去了任上,一旬回来一次。
去洛州府,若娘是给足了太守“投名状”的。
各类粮食加起来有近五千斤,都进了洛州府衙的粮仓。
周太守是圣上派过来的没错,可汪家在洛州府盘踞数年,与当地的达官显贵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很难理清楚。
且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安抚百姓。
五千斤的粮食说多不多,总能解半刻燃眉之急。
老五他们在村里,做饭的活还是交到了大丫和柳氏的手中,若娘直接给了两人各两百两银子,给三个男人备好一日三餐。
食材都在地窖,不需要另外出。
回了岛上,若娘给新儿洗好澡,小女娃能自己坐在桌边喝奶吃饭,她很乖,多数时辰睁着大眼睛盯着若娘的一举一动。
偶尔冒出奶声奶气的童言童语,逗得若娘捏捏她的小鼻子。
她问的问题若娘从来不敷衍,比如现在,若娘趁着阴天没有太阳,给新儿搬了个小椅子坐在巷子里,她自己则戴了遮阳的帽子钻在后院地里。
后院种的红薯、黄金豆、大豆和南瓜都可以收了,但一直没下雨,枯死的居多,只好捡着收。
挖到的红薯个头很小,若娘干脆先堆在巷子里,新儿就指着红薯问若娘:“奶~ 红红皮,吃?”
她吃过蒸熟后冒着热气的红薯,金黄软糯还香甜。
没见过带着黄土,脏兮兮的红薯。
胖嘟嘟的小人儿摇摇晃晃地蹲在地上,用白嫩的小手去戳它。
“它叫红薯,晚上煮给新儿吃。”若娘挖一会就看看小娃,顺带回答她的话。
跟着若娘后,已满三岁的新儿,吃的好,长的快,口齿越发清晰,加之没人会把她说的话掉在地上,娃娃整日笑眯眯,她对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
“这个?”她两只手捧着一根黄金豆,费力地举起来。
“黄金豆,现在老了煮了吃不动了,家里有磨好的粉,晚上可以煮粥喝。”
“新儿喝!”
“嗯,给新儿喝。”
下了一场雨,若娘干脆让钱观佃带着人把枯草枯枝都收拾掉,把地翻了一遍。
九月适应种植菠菜、生菜、小白菜、萝卜,种之前若娘有些犹豫,天一直干下去,这些菜种子都发不了芽,种了也许会有收获,不种注定甚么都没有。
想了想,还是把后院的地慢慢都翻好,撒了种,水是她洗澡洗脸洗菜留下的,都用来浇地了。
太阳落山时,已是酉时。
后院棚子里的牛在哞哞叫,猪也在拱圈。
山林里树木枯黄,土地干裂,河道淤泥裸露,人瘦了黑了,就剩若娘家后院的牲畜养的好。
得亏五月份收完油菜,榨完油后的油饼都存了起来。
蒸煮之后用来喂它们再合适不过。
做完这些,新儿想出去玩。
她干脆抱着女娃去找周氏,岛上的情况,她回来后钱观佃已经跟她细细讲过了。
刘大夫妇走后,旱灾肆虐,心里有想法的几户都安静了下来,在这里可能会挨饿,但肯定不会死。
在外面,甚么都说不好。
刘大的情况,她没打算去跟刘老仵作说,她与老头子交情不深,没必要淌这个浑水。
至于张景彦回来后怎么说,也不关她的事。
“奶,花?”走到张得发家门口,新儿伸手摸了摸若娘的脸,问她是不是银花家。
她刚来的时候张银花天天往家里跑,逗她玩,她记得。
“对,花儿家。”以后还得喊四婶儿。
张得发家没有关门,岛上是这样的,平时日只要人不出远门,一般都不会关院门。
因着周氏要开铺子,张得发就把前院给改了,在东面院墙边加建了个屋子,侧面开了门,直接可以出入。
铺子前面开了个大的窗口,需要买东西的人站在外面说个位置就能拿到,方便也安全。
周氏背对着她们在理货,若娘抱着新儿走过去,敲了敲窗沿。
周氏头上扎了个头巾,看起来干净利索,转过身时带着笑,看是若娘,更是欢喜得赶紧放下了手里的东西。
“若娘!快进屋来。”
“银花,快出来,你云婶来了。”周氏从侧门出来,朝屋里喊了声。
“哎,来了”张银花飞快跑出来,“云婶!”
她张望了一下:“云婶,四哥没有回来吗?”好一段时日没见到人了。
“他暂时没回来,村里有事,他得帮忙看着。”新儿在她怀里扭来扭去,伸手要银花抱。
银花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比若娘高了半头,接过新儿半点不费事。
“花儿,你带着新儿去玩,我和你云婶说会儿话。”
周氏知道若娘平日里要忙的事情多,等闲不会在村里走动,现在过来想必是有事要说。
铺子边上有个遮雨的棚子,周氏从厨屋端来茶水,两人坐着说话。
若娘动了动有点酸的胳膊,笑着说:“听说铺子的生意还不错,可算给岛上的人寻了个方便。”
“我也不绕弯子,原先我想着年底过来给老四提亲,但许二柱死了,此事得暂且搁置了。”
周氏听前一句,笑的眼睛都眯了,后一句又让她惊讶得睁大了眼睛。
“许二柱死了?”他不是在京都吗?怎么会死了...
“还没多久,虽说老四他们跟他没甚关系了,我想着还是不要落人话柄。”
周氏点点头,这个她当然知道,再怎么说都是爹死了,守一段时日自是应当。
“老四今年十六,开过年十七,银花也不小了,等老四回来,咱两家先把庚帖换了可行?”若娘跟周氏商量,也是表明自家的诚意。
女儿家到了这个年纪,该谈婚论嫁了。
“此事我和当家的都没有意见,若娘,我们认识几年了,你是甚么性子我们清楚,只要花儿能过的好,不差这几日。”
喜欢穿成农门老妇后,贵女种田发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