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昏厥-《综穿:反向剥削,系统给我打工》

  六月叹息一声:“奴婢已经跟您说过了,奴婢家娘娘只是希望皇上能多多眷顾永寿宫而已。”

  孙答应不信,但不信也不妨碍什么。

  一整盒香膏都被抹到了孙答应身上,从头发丝到脚指甲,没有任何一处被放过。

  这香膏的味道很好闻,是一种馥郁的甜香,跟孙答应这圆脸杏眼的甜美长相很是相合。

  “奴婢家娘娘让奴婢转告您,待您进位贵人,便将那位兆佳侍卫调来永寿宫。”

  孙答应垂首不语,只是她紧握的纤纤玉指到底暴露了她的不平静。

  六月不在意的孙答应的冷淡不高兴,态度依旧的道:“小主受累了,您且先歇歇,司寝嬷嬷很快就会来,奴婢先行告退。”

  出了孙答应住处,她唇边的弧度扩大不少。

  但是回到前殿正殿时,六月又恢复了一贯浅笑的模样。

  裕妃拧眉看着她:“怎么去了这么久?”

  不过是按规矩派人去提点几句新嫔妃如何侍寝而已,走个过场的事,竟耽搁了这么些时候。

  六月露出一抹无奈:“孙小主一心搏宠,拉着奴婢东问西问打听个没完,奴婢想着不过几句话的功夫倒也不费事,就当是卖个好了。”

  “若她当真能得宠,对咱们永寿宫也有助益,到时候说不定还能帮上娘娘和王爷呢。”

  这最后一句,六月的声音压得很低。

  裕妃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

  “这孙答应的容貌在这届新人里虽属上乘,可这宫里最不缺的就是美人,昭妃韵嫔等无需多说,祺嫔淳嫔哪个不比她漂亮?”

  与这些人相比,孙答应的容貌差的不止一筹,裕妃不是太看好她。

  六月眼神坚定:“可是娘娘,祺嫔淳嫔漂亮又如何?她们已经不新鲜了。孙答应虽姿容稍逊,却胜在年轻鲜嫩。”

  “您曾说过,男人最是喜新厌旧,奴婢想着皇上虽是九五之尊,但也应有此劣根。”

  “再一个……”

  六月抿唇,抬眸看了一眼裕妃咬牙继续道:“宫里这两日多了些流言,奴婢想着,若是咱们永寿宫有恩宠,那些个混账话也能不攻自破。”

  裕妃眉头一皱:“什么流言?竟让你这般在意。”

  虽然皇帝从不召她侍寝,可是赏赐也没断过,加上她儿子又是储君的热门人选,这宫里的风波倒是鲜少牵扯到她身上。

  不等六月说话,永寿宫掌事太监面色难看的从外面进来,扑通一声跪下:“娘娘,奴才在外面听到了一些不中听的话,跟咱们王爷有关的。”

  裕妃心中生出不祥的预感:“说。”

  “宫里有人在传,王爷今日的种种,与昔年先帝的长子和八子境况相似。”

  都是给人做踏脚石、磨刀石的。

  裕妃瞳孔一缩,虽心头清楚这些混账话必是有心人为之,可她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这些年里皇帝对她们母子的冷淡,和隐约的不喜。

  明面上,皇帝对她们母子多有恩赏,宠爱有加。可唯有她们母子清楚,皇帝私下里对着她们笑脸都没有一个。

  她们所有的恩宠,都是浮在空中的,都是寄托在皇帝身上的。

  看似得宠,实则不过是假象罢了。

  后宫里,她碰不到宫权。

  前朝中,弘昼没有实权。

  就连王府,弘时的是皇帝亲自选址修建的,弘昼的却是旧府邸改造而成的。

  弘时孝期淫秽,皇帝都能视而不见给他亲王爵位,弘昼不过犯了点小错,竟就将他打回上书房读书。

  还有弘曦那小崽子,六岁有爵位,十岁入朝听政,十一岁被封郡王,多么大的殊荣啊!

  不公平,这太不公平了。

  裕妃失神的望着正殿大门外的庭院。

  都是亲儿子,皇上这样区别对待,莫不是当真……

  孙答应得宠了,她一连侍寝半月,创历史新高。

  侍寝次日,她便被晋为常在,七日后入住永寿宫后殿主殿,半月后又升为贵人,还得了一个封号:兰。

  宫中无皇后,皇贵妃也无心劝谏,两位掌权的贵妃更不想打搅皇帝兴致,兰贵人孙氏的崛起意外的顺利。

  兰贵人来了例假,皇帝终于开始宠幸其他新人。

  等新人都成功侍寝,气候已然入冬。

  初冬的第一场雪混杂着雨水落下,夜间骤降的温度再加上夜半时分悄悄被打开的窗户,成功的让纵欲过度的皇帝在凌晨时分高热昏厥。

  针灸灌药后,皇帝的高热虽还未褪去,但好在人已经清醒过来。

  “朕怎会生病?”

  自从七年前开始服用韵嫔敬献的丹药后,莫要说这般昏厥,便是着凉也极少。

  御医斟酌着用词,委婉道:“回皇上的话,您、您的龙体亏空,以致邪风入体,这才引发高热。”

  前几次请平安脉的时候,他就委婉的提醒过皇上纵欲伤身,奈何皇上年过半百却更加沉迷女色,根本不听劝。

  皇帝面皮一紧,虽御医未曾明言,但他已然听出了言外之意。

  “现下什么时辰了?”

  高无庸接替御医回话:“回皇上的话,现在卯时三刻了。奴才已经传话,您龙体欠安取消早朝。奴才假传皇上口谕,还请皇上降罪。”

  皇帝看了一眼跪在床前的人,淡淡道:“念你此举亦是情急之下无奈而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下去领二十大板。”

  高无庸磕头谢恩:“奴才谢皇上恩典。”

  皇帝又用了一次药后昏昏沉沉又睡了过去,天亮后醒来高热退去不少,当即就命人将奏折搬到床前。

  一瘸一拐的高无庸迟疑:“皇上,御医说您的病情尚未稳定,不可操劳受累。”

  皇帝不以为意:“无妨,朕心中有数。”

  他这所谓的“有数”的结果就是,第二日早朝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晕倒在了龙椅上。

  皇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到半日的功夫,竟连京城的百姓都知晓了,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为稳固朝堂安定民心,张廷玉、富察马齐等几位肱骨大臣当机立断请和郡王出面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