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凉快,三人在院子里乘了一会儿凉,困意袭来才回去入睡。
隔天一早,宋应知是被宋应明气急败坏的叫骂声吵醒的。
“宋文盛!你这个臭小子!有了儿子忘了爹!”
“气死我了!”
“二爷,您消消气,少爷说让我给您带几句话,说是你的那些胭脂方子,他顺道拿回去了,回了巴里立刻请人来琢磨,开胭脂厂的事他也帮你办了……”
迷迷糊糊中,屋外的声音越来越大,宋应知拧眉,只好睁开眼睛,认命地起床洗漱。
看来,想一觉睡到自然醒还是困难了。
诶……天生的劳碌命。
穿戴整齐后,宋应知走出房门,就看到宋应明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处,吹胡子瞪眼地骂着自己儿子。
瞧见她出来,对方那你招手示意他过去。
“石头,你说说这臭小子,招呼也不打一个,拿了我的方子,昨晚连夜就回巴里了!”
“侄媳妇生孩子,他身为丈夫,自然是担忧不已,你啊,也别太计较了。”
宋应知挨着自家哥哥坐下,自行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
“……真是气死我了,我又不是不让他走,好歹说一声啊?”
宋应明这会是一肚子气,孩子要走,他特意起了个大早,想着送送他。
可问了下人才得知,这小子昨晚等他们睡下后就走了。
“不提这个了,二哥,既然醒了,那就趁着太阳不毒的时候,随我出去办一件事吧。”
“何事?”宋应明给自己倒了杯凉茶,去去身上的火气。
“咱们现在去找一个会说百夷语的汉人,让他们带我们去附近走走。”
宋应知并未直接说明目的,不过宋应明还是答了。
他伸手朝一旁站着的下人招了招。
“商行内,可有听得懂百夷语的汉人?”
“回二爷的话,咱们商行的不少农户都是本地人,他们都是听得懂。”
“那你去给我找个机灵点的过来。”宋应明随意说道。
“是,二爷。”
下人应声离去,没多久就带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回来。
考虑到大理这边紫外线太强,出门之前,宋应知走去给自己和二哥戴上帷帽遮阳。
三人从商行出来,一路朝着最近的村落走去。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宋应知等人入村时,正好遇到当地百姓在收割今年最后一批水稻。
三人的到来很快吸引了农田里忙碌的百姓,不少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奇地目光落在三人身上。
“你去帮我问问,他们这儿可有多余的粪土肥料。”
宋应知收起折扇,对男人说道。
“好的三爷。”
男人对着宋应知行了一礼,随即跳入田野中,朝着最近一家农户走去。
不多时,一行人叽叽呱呱地聊了起来,宋应知听着只感觉和泰语差不多的语调。
“走吧,二哥,咱们也下去看看。”
宋应明应了一声,两人一前一后跟上去。
见两位老爷跟上来,男人停止了与这家农户交流,转头朝二人说道:
“老爷,小的刚才都问了,他们村儿的肥料宴给新水稻施肥,不卖。”
这个回答早已在宋应知的资料之内。
“你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去山里收集腐叶和枯草回来,再在腐叶中加入一点家禽家畜的粪便搅和发酵,送到商行来,我们高价买。”
如果只是腐叶,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按着这个办法,不仅能改良土质,还能减少了一步给橡胶草施肥的步骤。
“三爷,你说的就是真话?!”
男人不敢相信!这山里没人要的枯草烂叶,还能卖钱?!
宋应知点头肯定道:“自然是真的,到时候让他们送来商行,一斤按两文钱算。”
男人一听,顿时大喜!
两文钱一斤听着好像并不多,可这枯草烂叶与粪土掺和在一起经过发酵后,重量变得无比沉重。
简直是赚大发了!
男人赶紧将这话传达给农户们,得知对方要收购肥料时,农户们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惊喜之色,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石头,两文买这玩意,咱们是不是亏大发了?”
再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呀?
“二哥,这腐叶和枯草发酵后的肥料,对咱们种橡胶草可是大有用处,你想想,商行那么多山头,靠着我们自己收集,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见宋应明开始流汗,他赶紧打开折扇,给二哥扇动起来。
“算了,按着你的意思来吧,咱们赶紧去下一个村,再晚些,这太阳要晒死人。”
宋应知“嗯”了一声,喊了一下男人。三人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子。
到了村子里,男人如法炮制传达了收购肥料的消息,村民们起初也是一脸疑惑,待明白后,兴奋得手舞足蹈,纷纷表示会尽快去收集。
“石头,咱们也走了一早上,先回去歇歇吧,等明日再来。”
尽管骑着马来的,可酷日难耐,宋应明一身早已被汗水湿透,再这么走下去感觉迟早得中暑。
宋应知抬头望了望天色,随后点头。
“听二哥的,咱们回去了,明日也不用来。”
有这两个村做宣传,目的已经达到。
宋应明显然也明白弟弟的想法,可是……
他犹豫一瞬,还是开口说道:“万一这些村民乱说话,传错了消息怎么办?”
一句话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只会越来越偏离原来的本质。
加上语言障碍的问题,没准传到下一个村子,就是只需要腐叶和枯草,再到下一个村子,就是嫩草和绿叶……
“哎,要是你还是官多好,咱们可以去城门口张贴告示。”
宋应明只是随口说说,然而宋应知却是当了真。
等回了庭院,他立刻修书一封,三人送到当地县衙。
虽然现在是辞官了,可他的面子县令岂能不给?
于是乎,隔天一早,两人还在地窖里呼呼大睡时,附近就有不少村民上赶着来商行这边打探消息。
“宋老爷!我们在县城看到告示,你们这收农肥,是不是真的啊?”
“就是,我们家的农肥多得用不完,正瞅着呢!”
“我家也是……”
“我家的不够用,但那腐叶真的能卖钱吗?”
众人叽里呱啦说了一阵,兄弟俩一句没听懂,最后只能去找翻译。
商行大门热闹了一天,总算是把农肥的问题给解决了。
喜欢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隔天一早,宋应知是被宋应明气急败坏的叫骂声吵醒的。
“宋文盛!你这个臭小子!有了儿子忘了爹!”
“气死我了!”
“二爷,您消消气,少爷说让我给您带几句话,说是你的那些胭脂方子,他顺道拿回去了,回了巴里立刻请人来琢磨,开胭脂厂的事他也帮你办了……”
迷迷糊糊中,屋外的声音越来越大,宋应知拧眉,只好睁开眼睛,认命地起床洗漱。
看来,想一觉睡到自然醒还是困难了。
诶……天生的劳碌命。
穿戴整齐后,宋应知走出房门,就看到宋应明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处,吹胡子瞪眼地骂着自己儿子。
瞧见她出来,对方那你招手示意他过去。
“石头,你说说这臭小子,招呼也不打一个,拿了我的方子,昨晚连夜就回巴里了!”
“侄媳妇生孩子,他身为丈夫,自然是担忧不已,你啊,也别太计较了。”
宋应知挨着自家哥哥坐下,自行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
“……真是气死我了,我又不是不让他走,好歹说一声啊?”
宋应明这会是一肚子气,孩子要走,他特意起了个大早,想着送送他。
可问了下人才得知,这小子昨晚等他们睡下后就走了。
“不提这个了,二哥,既然醒了,那就趁着太阳不毒的时候,随我出去办一件事吧。”
“何事?”宋应明给自己倒了杯凉茶,去去身上的火气。
“咱们现在去找一个会说百夷语的汉人,让他们带我们去附近走走。”
宋应知并未直接说明目的,不过宋应明还是答了。
他伸手朝一旁站着的下人招了招。
“商行内,可有听得懂百夷语的汉人?”
“回二爷的话,咱们商行的不少农户都是本地人,他们都是听得懂。”
“那你去给我找个机灵点的过来。”宋应明随意说道。
“是,二爷。”
下人应声离去,没多久就带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回来。
考虑到大理这边紫外线太强,出门之前,宋应知走去给自己和二哥戴上帷帽遮阳。
三人从商行出来,一路朝着最近的村落走去。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宋应知等人入村时,正好遇到当地百姓在收割今年最后一批水稻。
三人的到来很快吸引了农田里忙碌的百姓,不少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奇地目光落在三人身上。
“你去帮我问问,他们这儿可有多余的粪土肥料。”
宋应知收起折扇,对男人说道。
“好的三爷。”
男人对着宋应知行了一礼,随即跳入田野中,朝着最近一家农户走去。
不多时,一行人叽叽呱呱地聊了起来,宋应知听着只感觉和泰语差不多的语调。
“走吧,二哥,咱们也下去看看。”
宋应明应了一声,两人一前一后跟上去。
见两位老爷跟上来,男人停止了与这家农户交流,转头朝二人说道:
“老爷,小的刚才都问了,他们村儿的肥料宴给新水稻施肥,不卖。”
这个回答早已在宋应知的资料之内。
“你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去山里收集腐叶和枯草回来,再在腐叶中加入一点家禽家畜的粪便搅和发酵,送到商行来,我们高价买。”
如果只是腐叶,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按着这个办法,不仅能改良土质,还能减少了一步给橡胶草施肥的步骤。
“三爷,你说的就是真话?!”
男人不敢相信!这山里没人要的枯草烂叶,还能卖钱?!
宋应知点头肯定道:“自然是真的,到时候让他们送来商行,一斤按两文钱算。”
男人一听,顿时大喜!
两文钱一斤听着好像并不多,可这枯草烂叶与粪土掺和在一起经过发酵后,重量变得无比沉重。
简直是赚大发了!
男人赶紧将这话传达给农户们,得知对方要收购肥料时,农户们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惊喜之色,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石头,两文买这玩意,咱们是不是亏大发了?”
再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呀?
“二哥,这腐叶和枯草发酵后的肥料,对咱们种橡胶草可是大有用处,你想想,商行那么多山头,靠着我们自己收集,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见宋应明开始流汗,他赶紧打开折扇,给二哥扇动起来。
“算了,按着你的意思来吧,咱们赶紧去下一个村,再晚些,这太阳要晒死人。”
宋应知“嗯”了一声,喊了一下男人。三人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子。
到了村子里,男人如法炮制传达了收购肥料的消息,村民们起初也是一脸疑惑,待明白后,兴奋得手舞足蹈,纷纷表示会尽快去收集。
“石头,咱们也走了一早上,先回去歇歇吧,等明日再来。”
尽管骑着马来的,可酷日难耐,宋应明一身早已被汗水湿透,再这么走下去感觉迟早得中暑。
宋应知抬头望了望天色,随后点头。
“听二哥的,咱们回去了,明日也不用来。”
有这两个村做宣传,目的已经达到。
宋应明显然也明白弟弟的想法,可是……
他犹豫一瞬,还是开口说道:“万一这些村民乱说话,传错了消息怎么办?”
一句话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只会越来越偏离原来的本质。
加上语言障碍的问题,没准传到下一个村子,就是只需要腐叶和枯草,再到下一个村子,就是嫩草和绿叶……
“哎,要是你还是官多好,咱们可以去城门口张贴告示。”
宋应明只是随口说说,然而宋应知却是当了真。
等回了庭院,他立刻修书一封,三人送到当地县衙。
虽然现在是辞官了,可他的面子县令岂能不给?
于是乎,隔天一早,两人还在地窖里呼呼大睡时,附近就有不少村民上赶着来商行这边打探消息。
“宋老爷!我们在县城看到告示,你们这收农肥,是不是真的啊?”
“就是,我们家的农肥多得用不完,正瞅着呢!”
“我家也是……”
“我家的不够用,但那腐叶真的能卖钱吗?”
众人叽里呱啦说了一阵,兄弟俩一句没听懂,最后只能去找翻译。
商行大门热闹了一天,总算是把农肥的问题给解决了。
喜欢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