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最后,宋应知没等到爵位传给宋文弃的圣旨下来,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就随宋应明等人悄然离开京城。
等昨晚喝得不省人事的宋文弃起床时,才知道宋应知早已离去多时……
“石头,回到巴里,你想做什么?”
燕京长城外,一条长长的车队缓缓朝着巴里方向前进。
天气甚好,宋应知宋应明二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面。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每天睡到自然醒。”
看着芳草碧连天的景色,宋应知只觉内心无比放松。
“鬼才信你的鬼话。”宋应明一声嗤笑,从小到大,他就没见过这人歇下来过一天。
“等你闲不住了,就随我一道去大理看看橡胶树。”
橡胶树?
提到这事,宋应知总算想起自己遗忘了什么事。
“二哥,橡胶树培育如何了?”
“不理想,第一年就死了一批,剩下的我命人昼夜看护,活是活下来了,但一直病怏怏的。”
每每想起这事,宋应明都很头疼。
“这些年的橡胶一直都是靠巴里种植的橡胶草提供,只是橡胶草出胶量太低,成本高,朝廷这边的一直对我们的价格十分不满。”
要不是有宋国公一直压着,这事早闹起来了。
“行吧,等到了巴里安置好,我随你去一趟大理看看。”
宋应知欣然同意,本来他也有游历北夏的打算,一直待在巴里,只怕自己也闲不住。
“嗐!既然要去大理,咱们还回巴里干啥?!”
宋应明拉紧缰绳,让马儿停下来。
“事不宜迟,咱们回京,走水路去大理,如此还早快些。”
巴里和大理,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两地相隔甚远,走陆路最少也得两个多月。
宋应明一合计,还不如从京城走水路到桂林等地,再从桂林往西南方向进入大理。
“可二嫂怎么办?”
宋应知有些迟疑,回巴里的路上并不安全,若是遭遇了意外,后悔莫及。
“嗐!多大的事,你二嫂和我们一起,让队伍自行先回巴里,正好,咱们送花儿回家!”
宋应明满不在乎地拉紧缰绳,调转马头往钱氏与宋大花所在的马车跑去。
宋大花难得出来一次,本来打算让她随他们回巴里住一阵子,谁知现在二人改变主意。
得知两人要去大理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宋大花了。
“正好,你们先随我去廉州坐坐,趁这个机会,二哥,石头,你们俩帮我看看我的养殖场需要改动的地方。”
钱氏反而有些不大愿意去。
“文盛媳妇还在家里,要不,我还是不去了吧。”
她好歹是做婆婆的,儿媳生产,她怎么能不在。
宋大花笑容一淡,想想又道:“左右石头已经辞官,后面时间长着呢,咱们先送嫂子回巴里,再去廉州也是一样的。”
“是啊!石头现在不忙了,咱们有的是时间。”
宋应明一拍脑袋,觉得宋大花说得很有道理。
“行,那就先回巴里,等看了孙儿,再去廉州。”
宋应知点头赞同,“二哥,你现在写信让文盛从大理回来,等他到了,咱们再走。”
这些年,橡胶树的事情一直都是宋文盛在打理,这妻儿生产也未来得及赶回来看看。
“等到了驿站,我再差人给他送信。”
一行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钱氏送回巴里,在家里待了两天左右。
宋应知三兄妹再次从巴里启程,从河西走廊到襄阳,再坐水路一路从桂林到南宁再到廉州。
当宋应知再次踏入廉州与南宁的三关口时,这里的变化早已发生天翻地覆得变化。
原本宽阔无比、能容纳二十万大军通过的关口如今垒起了城墙,需要凭借路引等文书才能通过。
“这里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怎么在此处建起防线?”
宋应明一脸困惑道。
“二个有所不知,这里曾是廉州战役的战场,从关口进入南宁将士一马平川,若是这里失守,那整个南宁以及其他州府将毫无抵抗之力。”
当年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激烈,夷人借着城墙和先进武器的优势,即便只有两万士兵,也撑可一晚上。
“原来如此。”
宋应明微微点头,不再多问,毕竟花儿的丈夫就是死在这场战役之中,他这么一问,难免会让她想起过往。
“二哥,穿过关口,去海边就只需要一天左右时间,咱们赶紧的吧,我这孙儿前几日天天闹腾着要见爹娘。”
宋大花脸色不变,催促二人赶紧过关。
沈离君当年甘愿跳墙换来北夏的胜利,也换来百姓对他的歌功颂德,连着她这个妻子都受到百姓的尊敬。
在廉州做珍珠生意的这些年,她一直顺风顺水,后来来此任职的知府大人见了她也得礼让三分。
“要娘,奶奶,孙儿要娘!娘!”
三人陷入沉思之际,小萝卜头见他们迟迟不肯出发,便又拉着宋大花的衣袖闹起来。
“走走走,咱们现在就回家见娘,孙儿乖。”
宋大花回过神,摸了摸孩子的头。
“走吧。”
宋应知话音落下,马车再次动了起来。
一天后,马车就到了宋大花在廉州的家。
还没等车停稳,小萝卜头就兴奋地跳下了车,一边喊着“娘!”一边往屋里跑。
宋大花等人也随后下了车,付了车费,三人相继走进屋内。
沈家宅院内,一个年轻妇人正坐在椅子上做着针线活,突如其来的动静让她差点被针扎到。
她抬起头,看到是宋大花等人,眼中闪过一批惊喜。
“娘,您可算回来了,还有二舅,三舅,你们都快进来坐。”
小萝卜头一下子扑到妇人怀里,叽叽喳喳地说着一路上的见闻。
“娘,我想死你了!”
小年轩跑到母亲身边,在对方脸上落下一嘴的口水,惹得礼安媳妇一脸嫌弃。
“你这孩子,想娘就想娘,什么死不死的……”
“礼安呢?”
宋应知一进门,就没看到沈礼安。
“三舅,礼安今日不知你们要来,去府衙上值去了,我这就差人叫他回来。”
肖氏放下孩子,刚想起身去换人,便被宋应知出言拦住。
“不用了,等他下值再说。”
“儿媳,你两位舅舅一路奔波,已经累了,先安排他们住下,礼安那边等他晚上下值再说。”
三人的年纪都不小了,这连续奔波几个月,身体都有些吃不消。
“哎,娘,我这就去安排。”
肖氏说罢,抱着孩子快速去往内院。
等沈礼安归家时,才知道二舅三舅都来了。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不派人去府衙叫我?”
沈礼安将乌纱帽摘下,快速去屋里换下官服。
“三舅和娘都不让叫,我能有什么办法?”肖氏小跑地跟在沈礼安后头,帮着自己丈夫脱下官服。
等换好衣服,沈礼安才察觉院中极为安静。
“他们到家多久了?怎么都不见人?”
“早上你刚走没多久,娘他们就到了,从巴里道咱们廉州路途遥远,娘他们一路上都没有好好休息,这会都在睡觉呢。”
不仅是大人,连沈年轩这个小说萝卜头也呼呼大睡到现在。
平日里闹腾得不行得小猴子,今日格外安静。
“睡一天了?”沈礼安微微皱眉。
这三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不吃饭哪能行?
“可让厨房做菜了?”
“早就做好了,只是娘他们一直没醒,我也不好让人去请。”肖氏一脸为难。
“你去叫娘,我去叫二舅三舅,吃完饭再休息。”
沈礼安知道肖氏心中所想,便主动承了这份活,朝两位舅舅的院子走去。
沈家的宅院并不大,只是一个三进小院,本是宋大花买下自己住的,后来沈礼安任廉州知府,一家人够住,就没搬去别府衙后院。
因为院子小,宋应知两兄弟被安排到一个院子里的左右两厢房。
沈礼安来时,院子里都是两人的呼噜声。
“二舅三舅可有醒过?”
沈礼安压着声音问守在一旁的下人。
下人轻轻摇头,“少爷,可是要奴才去唤醒两位舅姥爷?”
“不用,我去叫。”
沈礼安摆了摆手,转身先朝左厢房走去,随着房间门缓缓被打开,里面的呼噜声瞬间停止。
宋应知警惕地睁开眼睛,发现来人沈礼安后,又再次闭上。
“礼安,怎么来了?”
这一觉睡得太久,宋应知只觉着全身无力,他伸手扶额,轻轻揉捏着太阳穴。
“舅舅,该起来吃饭了。”
宋应知点了点头,慢慢坐起身来,活动了下筋骨,准备下床。
“舅舅,这一路辛苦,多休息会儿也是应该的,只是你们这一天没吃饭了,身体哪扛得住,咱们吃完饭再休息继续休息。”
见宋应知要起来,沈礼安赶紧向前伸手搀扶。
这时,右厢房也传来动静,原来是宋应明被两人谈话吵醒了。
宋应明揉着眼睛走出来,待看到沈礼安时,眼睛一亮。
“哟,几年不见,你小子越来越有一家之主的模样了。”
沈礼安被说得有些脸红,“瞧舅舅说得,我这都两个孩子爹了,还是一方父母官,自然得稳重些才行。”
“两位舅舅,饭菜都做好了,就等着您二老去吃饭呢。”
见两人都醒了,沈礼安赶紧拉着两人走出小院,三人一起往饭厅走去。
这会儿功夫,肖氏已经把饭菜都摆好了,宋大花已经在主位上坐着等了。
看到他们过来,宋大花赶紧起身,笑着将两人引到自己身边坐下。
“都饿坏了吧,快尝尝廉州这边的菜,看看合不合胃口。”
看着满桌色香味俱全的菜,两人的肚子也配合地咕噜噜叫起来,惹得沈年轩一个劲的捂嘴偷笑。
“舅祖父肚肚叫了,羞羞!”
众人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一家人坐下后,宋应知拿起筷子,先尝了一口清蒸海鱼,鱼肉入口中,他眼睛不由一亮!
赞道:“这海里的鱼不错,鲜得很。”
先前出海航行时,条件艰苦,即便天天大鱼大肉,味道都比不上这个。
宋应明也跟着夹了一筷子,待尝过后反应与宋应知如出一辙。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过饭,又在厅堂聊了许久,直到孩子开始打哈欠,众人才各自回屋休息。
隔天一早,三人起床后便迫不及待地往珍珠养殖厂出发。
宋大花的珍珠养殖场在海边,距离廉州府城有一定的距离。
每每到采珍珠的季节,宋大花都会在养殖场待十天半个月左右才回来。
“这么多年,可算把你等来了,石头。”
宋大花开心的说道,自从这珍珠养殖场开办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一直希望宋应知能来一趟,帮她找找问题所在。
“姐姐,这海边,只有你一家养殖吗?”
宋应知好奇问道。
“是啊,这养殖珍珠听着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很多商人曾试着来海边培育过,最后都赔得倾家荡产。”
想起这些年经历得一切,宋大花感慨万千。
“要不是有二哥的帮助,只怕我也撑不到南珠采集的那一天。”
养殖珍珠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核珍珠需要养殖一到两年,而五个珍珠则需要四五年。
最开始,为了将生意做起来,她花了大价钱让渔民捕捞合浦母贝,后因工人种植珍珠技术不合格,导致大量母贝死亡。
随着野生合浦母贝减少,她不得不再次考虑养殖母贝的事,这一来二去的,手中的银子如流水一般哗啦啦地流入大海。
“所幸这些年,我也是熬过来了。”
这些年陆续卖了几回珍珠,宋大花不仅把前二哥的钱全还上,自己还赚了一大笔!
“花儿,你这既然都赚钱了,咋还要石头来看呢?”
赚钱了,就说明宋大花已经成功,往后时间,只要多费些心思改进技术,就能很好的运营下去。
“二哥有所不知,虽然我现在每年珍珠的产量可观,可这些都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母贝,这成本太高了。”
宋大花微微摇头,不知是何原因,这母贝在种植珠核后,就会大批量死亡,只有少数活了下来。
喜欢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等昨晚喝得不省人事的宋文弃起床时,才知道宋应知早已离去多时……
“石头,回到巴里,你想做什么?”
燕京长城外,一条长长的车队缓缓朝着巴里方向前进。
天气甚好,宋应知宋应明二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面。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每天睡到自然醒。”
看着芳草碧连天的景色,宋应知只觉内心无比放松。
“鬼才信你的鬼话。”宋应明一声嗤笑,从小到大,他就没见过这人歇下来过一天。
“等你闲不住了,就随我一道去大理看看橡胶树。”
橡胶树?
提到这事,宋应知总算想起自己遗忘了什么事。
“二哥,橡胶树培育如何了?”
“不理想,第一年就死了一批,剩下的我命人昼夜看护,活是活下来了,但一直病怏怏的。”
每每想起这事,宋应明都很头疼。
“这些年的橡胶一直都是靠巴里种植的橡胶草提供,只是橡胶草出胶量太低,成本高,朝廷这边的一直对我们的价格十分不满。”
要不是有宋国公一直压着,这事早闹起来了。
“行吧,等到了巴里安置好,我随你去一趟大理看看。”
宋应知欣然同意,本来他也有游历北夏的打算,一直待在巴里,只怕自己也闲不住。
“嗐!既然要去大理,咱们还回巴里干啥?!”
宋应明拉紧缰绳,让马儿停下来。
“事不宜迟,咱们回京,走水路去大理,如此还早快些。”
巴里和大理,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两地相隔甚远,走陆路最少也得两个多月。
宋应明一合计,还不如从京城走水路到桂林等地,再从桂林往西南方向进入大理。
“可二嫂怎么办?”
宋应知有些迟疑,回巴里的路上并不安全,若是遭遇了意外,后悔莫及。
“嗐!多大的事,你二嫂和我们一起,让队伍自行先回巴里,正好,咱们送花儿回家!”
宋应明满不在乎地拉紧缰绳,调转马头往钱氏与宋大花所在的马车跑去。
宋大花难得出来一次,本来打算让她随他们回巴里住一阵子,谁知现在二人改变主意。
得知两人要去大理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宋大花了。
“正好,你们先随我去廉州坐坐,趁这个机会,二哥,石头,你们俩帮我看看我的养殖场需要改动的地方。”
钱氏反而有些不大愿意去。
“文盛媳妇还在家里,要不,我还是不去了吧。”
她好歹是做婆婆的,儿媳生产,她怎么能不在。
宋大花笑容一淡,想想又道:“左右石头已经辞官,后面时间长着呢,咱们先送嫂子回巴里,再去廉州也是一样的。”
“是啊!石头现在不忙了,咱们有的是时间。”
宋应明一拍脑袋,觉得宋大花说得很有道理。
“行,那就先回巴里,等看了孙儿,再去廉州。”
宋应知点头赞同,“二哥,你现在写信让文盛从大理回来,等他到了,咱们再走。”
这些年,橡胶树的事情一直都是宋文盛在打理,这妻儿生产也未来得及赶回来看看。
“等到了驿站,我再差人给他送信。”
一行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钱氏送回巴里,在家里待了两天左右。
宋应知三兄妹再次从巴里启程,从河西走廊到襄阳,再坐水路一路从桂林到南宁再到廉州。
当宋应知再次踏入廉州与南宁的三关口时,这里的变化早已发生天翻地覆得变化。
原本宽阔无比、能容纳二十万大军通过的关口如今垒起了城墙,需要凭借路引等文书才能通过。
“这里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怎么在此处建起防线?”
宋应明一脸困惑道。
“二个有所不知,这里曾是廉州战役的战场,从关口进入南宁将士一马平川,若是这里失守,那整个南宁以及其他州府将毫无抵抗之力。”
当年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激烈,夷人借着城墙和先进武器的优势,即便只有两万士兵,也撑可一晚上。
“原来如此。”
宋应明微微点头,不再多问,毕竟花儿的丈夫就是死在这场战役之中,他这么一问,难免会让她想起过往。
“二哥,穿过关口,去海边就只需要一天左右时间,咱们赶紧的吧,我这孙儿前几日天天闹腾着要见爹娘。”
宋大花脸色不变,催促二人赶紧过关。
沈离君当年甘愿跳墙换来北夏的胜利,也换来百姓对他的歌功颂德,连着她这个妻子都受到百姓的尊敬。
在廉州做珍珠生意的这些年,她一直顺风顺水,后来来此任职的知府大人见了她也得礼让三分。
“要娘,奶奶,孙儿要娘!娘!”
三人陷入沉思之际,小萝卜头见他们迟迟不肯出发,便又拉着宋大花的衣袖闹起来。
“走走走,咱们现在就回家见娘,孙儿乖。”
宋大花回过神,摸了摸孩子的头。
“走吧。”
宋应知话音落下,马车再次动了起来。
一天后,马车就到了宋大花在廉州的家。
还没等车停稳,小萝卜头就兴奋地跳下了车,一边喊着“娘!”一边往屋里跑。
宋大花等人也随后下了车,付了车费,三人相继走进屋内。
沈家宅院内,一个年轻妇人正坐在椅子上做着针线活,突如其来的动静让她差点被针扎到。
她抬起头,看到是宋大花等人,眼中闪过一批惊喜。
“娘,您可算回来了,还有二舅,三舅,你们都快进来坐。”
小萝卜头一下子扑到妇人怀里,叽叽喳喳地说着一路上的见闻。
“娘,我想死你了!”
小年轩跑到母亲身边,在对方脸上落下一嘴的口水,惹得礼安媳妇一脸嫌弃。
“你这孩子,想娘就想娘,什么死不死的……”
“礼安呢?”
宋应知一进门,就没看到沈礼安。
“三舅,礼安今日不知你们要来,去府衙上值去了,我这就差人叫他回来。”
肖氏放下孩子,刚想起身去换人,便被宋应知出言拦住。
“不用了,等他下值再说。”
“儿媳,你两位舅舅一路奔波,已经累了,先安排他们住下,礼安那边等他晚上下值再说。”
三人的年纪都不小了,这连续奔波几个月,身体都有些吃不消。
“哎,娘,我这就去安排。”
肖氏说罢,抱着孩子快速去往内院。
等沈礼安归家时,才知道二舅三舅都来了。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不派人去府衙叫我?”
沈礼安将乌纱帽摘下,快速去屋里换下官服。
“三舅和娘都不让叫,我能有什么办法?”肖氏小跑地跟在沈礼安后头,帮着自己丈夫脱下官服。
等换好衣服,沈礼安才察觉院中极为安静。
“他们到家多久了?怎么都不见人?”
“早上你刚走没多久,娘他们就到了,从巴里道咱们廉州路途遥远,娘他们一路上都没有好好休息,这会都在睡觉呢。”
不仅是大人,连沈年轩这个小说萝卜头也呼呼大睡到现在。
平日里闹腾得不行得小猴子,今日格外安静。
“睡一天了?”沈礼安微微皱眉。
这三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不吃饭哪能行?
“可让厨房做菜了?”
“早就做好了,只是娘他们一直没醒,我也不好让人去请。”肖氏一脸为难。
“你去叫娘,我去叫二舅三舅,吃完饭再休息。”
沈礼安知道肖氏心中所想,便主动承了这份活,朝两位舅舅的院子走去。
沈家的宅院并不大,只是一个三进小院,本是宋大花买下自己住的,后来沈礼安任廉州知府,一家人够住,就没搬去别府衙后院。
因为院子小,宋应知两兄弟被安排到一个院子里的左右两厢房。
沈礼安来时,院子里都是两人的呼噜声。
“二舅三舅可有醒过?”
沈礼安压着声音问守在一旁的下人。
下人轻轻摇头,“少爷,可是要奴才去唤醒两位舅姥爷?”
“不用,我去叫。”
沈礼安摆了摆手,转身先朝左厢房走去,随着房间门缓缓被打开,里面的呼噜声瞬间停止。
宋应知警惕地睁开眼睛,发现来人沈礼安后,又再次闭上。
“礼安,怎么来了?”
这一觉睡得太久,宋应知只觉着全身无力,他伸手扶额,轻轻揉捏着太阳穴。
“舅舅,该起来吃饭了。”
宋应知点了点头,慢慢坐起身来,活动了下筋骨,准备下床。
“舅舅,这一路辛苦,多休息会儿也是应该的,只是你们这一天没吃饭了,身体哪扛得住,咱们吃完饭再休息继续休息。”
见宋应知要起来,沈礼安赶紧向前伸手搀扶。
这时,右厢房也传来动静,原来是宋应明被两人谈话吵醒了。
宋应明揉着眼睛走出来,待看到沈礼安时,眼睛一亮。
“哟,几年不见,你小子越来越有一家之主的模样了。”
沈礼安被说得有些脸红,“瞧舅舅说得,我这都两个孩子爹了,还是一方父母官,自然得稳重些才行。”
“两位舅舅,饭菜都做好了,就等着您二老去吃饭呢。”
见两人都醒了,沈礼安赶紧拉着两人走出小院,三人一起往饭厅走去。
这会儿功夫,肖氏已经把饭菜都摆好了,宋大花已经在主位上坐着等了。
看到他们过来,宋大花赶紧起身,笑着将两人引到自己身边坐下。
“都饿坏了吧,快尝尝廉州这边的菜,看看合不合胃口。”
看着满桌色香味俱全的菜,两人的肚子也配合地咕噜噜叫起来,惹得沈年轩一个劲的捂嘴偷笑。
“舅祖父肚肚叫了,羞羞!”
众人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一家人坐下后,宋应知拿起筷子,先尝了一口清蒸海鱼,鱼肉入口中,他眼睛不由一亮!
赞道:“这海里的鱼不错,鲜得很。”
先前出海航行时,条件艰苦,即便天天大鱼大肉,味道都比不上这个。
宋应明也跟着夹了一筷子,待尝过后反应与宋应知如出一辙。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过饭,又在厅堂聊了许久,直到孩子开始打哈欠,众人才各自回屋休息。
隔天一早,三人起床后便迫不及待地往珍珠养殖厂出发。
宋大花的珍珠养殖场在海边,距离廉州府城有一定的距离。
每每到采珍珠的季节,宋大花都会在养殖场待十天半个月左右才回来。
“这么多年,可算把你等来了,石头。”
宋大花开心的说道,自从这珍珠养殖场开办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一直希望宋应知能来一趟,帮她找找问题所在。
“姐姐,这海边,只有你一家养殖吗?”
宋应知好奇问道。
“是啊,这养殖珍珠听着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很多商人曾试着来海边培育过,最后都赔得倾家荡产。”
想起这些年经历得一切,宋大花感慨万千。
“要不是有二哥的帮助,只怕我也撑不到南珠采集的那一天。”
养殖珍珠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核珍珠需要养殖一到两年,而五个珍珠则需要四五年。
最开始,为了将生意做起来,她花了大价钱让渔民捕捞合浦母贝,后因工人种植珍珠技术不合格,导致大量母贝死亡。
随着野生合浦母贝减少,她不得不再次考虑养殖母贝的事,这一来二去的,手中的银子如流水一般哗啦啦地流入大海。
“所幸这些年,我也是熬过来了。”
这些年陆续卖了几回珍珠,宋大花不仅把前二哥的钱全还上,自己还赚了一大笔!
“花儿,你这既然都赚钱了,咋还要石头来看呢?”
赚钱了,就说明宋大花已经成功,往后时间,只要多费些心思改进技术,就能很好的运营下去。
“二哥有所不知,虽然我现在每年珍珠的产量可观,可这些都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母贝,这成本太高了。”
宋大花微微摇头,不知是何原因,这母贝在种植珠核后,就会大批量死亡,只有少数活了下来。
喜欢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