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中早有了顶替刘仁轨的人选,
说顶替刘仁轨,不过是明面上的说辞,
真正需要顶替的,是李义府与许敬宗。李义府已然病逝,
许敬宗的年纪更在刘仁轨之上,早已不复当年精力,
想来许敬宗辞官也很快便会提上日程,
她必须要开始筹谋。
她要亲手提拔一批新人,借这新旧交替之机,
将权力的根系扎得更深,让自己的地位愈发稳固。
李治知道武媚娘既然这样说,肯定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媚娘心中已有良臣?”
武媚娘笑容明媚,
虽然已经四十七岁,
眼角眉梢却不见半分老态,反倒添了岁月沉淀的成熟与锋芒,
肌肤依旧莹润如玉,鬓边一支赤金点翠步摇随笑意轻晃,
衬得那双凤眸愈发流光婉转,她执起奏折轻轻一扬,声音轻柔:
“眼下便有几人,论才干、论忠心,皆堪当大用,
比如裴炎——此人虽无军功,却精通律法,处理高句丽遗民安置事宜时,条理清晰,深得朝臣认可;
还有郭待封,乃名将郭孝恪之子,
自幼熟读兵书,去年随刘大人处理百济事务时,也颇有见地。”
言罢,武媚娘缓步来到李治身边,
“臣妾认为,将裴炎提拔为中书侍郎,让他暂代刘大人的中枢决策之职;
再让郭待封辅佐太子学习军事,既解了眼下的空缺之困,
又能提拔年轻官员,推动朝堂新老交替,岂不是更好?”
武媚娘终于将裴炎、郭待封这两位“潜力股”推上了高位,
裴炎精通律法,日后可助她处理朝政;郭待封出身将门,可助她拉拢军方,
这两人的提拔,为她后续在朝堂上的布局又添了两枚重要的助力。
果然,两个月后,同年三月十九日,
许敬宗也上书请求退休。
许敬宗是李治和武媚娘最信任的文臣之一,历任礼部尚书、中书令等职,
长期执掌中枢文书与诏令起草权,是朝堂上“拥武派”的核心人物。
如今许敬宗已七十九岁,精力早已衰退,
连起草诏令都需要助手帮忙,退休请求也在情理之中。
李治拿着许敬宗的奏折,对于许敬宗,他更加犹豫不舍,
武媚娘却看得更透彻:
“皇上,许大人年纪确实大了,不如准他退休,
你若不舍,便给足他体面——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
这是从一品散官,是文臣的最高荣誉,再保留他的全俸,让他在家安享晚年。”
总章至咸亨这短短两年,看似只是宗室册封、功臣病逝、老臣退休的寻常事件,
实则是武媚娘为掌控政局布下的一盘大棋:她从不直接与朝臣对抗,而是借“循旧制”“顾大局”为掩护,
在李治的信任下,一步步化解朝堂分歧、安抚各方势力、提拔亲信官员;
她从不显露自己的野心,而是以“为皇上分忧”“为大唐着想”为出发点,
悄悄将权力从老臣手中转移到自己支持的新臣手中;
她既懂恩威并施,又懂步步为营,既让李治对她愈发依赖,又让朝臣对她愈发敬畏。
六月的风,裹挟着洛阳城特有的暑气,吹得武府庭院里的梧桐叶簌簌作响。
杨氏卧病已有半月,榻前的药盏换了一轮又一轮,蒸腾的热气里满是苦辛。
武媚娘只穿了一身石青色绣暗纹的常服,发髻上也仅簪了一支碧玉簪,可周身的气度依旧压得人不敢直视。
五岁的正阳公主被乳母牵着,小小的身子裹在鹅黄色的襦裙里,手里攥着一朵刚摘的蔷薇,
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祖母的卧房,却又因为气氛肃穆,乖乖地抿着唇不敢说话。
“母亲今日可好些了?”
武媚娘刚进内室,便上前握住杨氏枯瘦的手,声音柔缓。
杨氏勉强睁开眼,恍惚间以为是武顺回来了,嘴角牵起笑意,说话的力气虽然柔弱弱,却还是能听出来欣喜:
“顺儿来了?敏乐也来了?快让外祖母看看。”
杨氏枯瘦的手从锦被里伸出来,指节突兀,
满是褐色的斑痕,像一截失水的老树枝,缓缓朝着正阳的小脸探去。
正阳被微凉的触感惊得一缩,本能地扭过脑袋,
小眉头皱成了一团,清脆的声音带着委屈:
“外祖母,我是正阳,不是敏乐姐姐!”
“正阳?”
杨氏的目光散着,像蒙了层雾,落在正阳脸上半天没挪开,
嘴角还挂着茫然的疑惑——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是谁来着?
她混沌的脑子转了半天,也没从记忆里捞起“正阳”两个字。
直到看见外孙女嘟着嘴巴、别过脸不愿再靠近的模样,她才恍惚觉出自己失了态,
枯槁的脸上勉强牵起歉疚的笑,喉间挤出两声干涩的呵气:
“好,好,是正阳,是正阳。”
可这笑意没撑片刻,她混沌的眼神突然亮了,
正阳,不就是媚娘的女儿吗?
那站在榻边、一身石青常服的,哪里是她的顺儿?
她怎么又糊涂了!
顺儿早就没了,被眼前这个狠心的孽障害死了!
连敏乐,也被她害死了!
杨氏猛地抬眼,原本黯淡的眸子淬了怨,枯手重重拍在床沿:
“是你?!你又冒充我的顺儿做什么!
以为天天来晃一眼,装一装孝顺,
我就会忘了你是怎么害死顺儿、怎么逼死敏乐的吗?
我告诉你,不可能!”
“母亲。”
武媚娘无奈地叹气,指尖轻轻覆上杨氏冰凉的手背,
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往心口钻,让她忍不住蹙紧了眉。
“太医说您身子虚,最忌动怒,得好好养着精气神,不然这病只会更重。”
她放缓了声音,眼底压着酸涩,拇指轻轻摩挲着杨氏手背上凸起的青筋,
姐姐是自己寻了短见,并非她所愿;
贺兰敏乐更是因嫉妒生了歹心,害人事败才自食恶果,
哪来的“害死”“逼死”?
她的心何尝不疼?
武顺是她一母同胞的姐姐,敏乐是她看着长大的外甥女,
可她们偏要站在她的对立面,要抢她的位置,要毁她的根基。
若不是她们先动了歪心思,怎会落得那般下场?
喜欢女皇武则天
说顶替刘仁轨,不过是明面上的说辞,
真正需要顶替的,是李义府与许敬宗。李义府已然病逝,
许敬宗的年纪更在刘仁轨之上,早已不复当年精力,
想来许敬宗辞官也很快便会提上日程,
她必须要开始筹谋。
她要亲手提拔一批新人,借这新旧交替之机,
将权力的根系扎得更深,让自己的地位愈发稳固。
李治知道武媚娘既然这样说,肯定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媚娘心中已有良臣?”
武媚娘笑容明媚,
虽然已经四十七岁,
眼角眉梢却不见半分老态,反倒添了岁月沉淀的成熟与锋芒,
肌肤依旧莹润如玉,鬓边一支赤金点翠步摇随笑意轻晃,
衬得那双凤眸愈发流光婉转,她执起奏折轻轻一扬,声音轻柔:
“眼下便有几人,论才干、论忠心,皆堪当大用,
比如裴炎——此人虽无军功,却精通律法,处理高句丽遗民安置事宜时,条理清晰,深得朝臣认可;
还有郭待封,乃名将郭孝恪之子,
自幼熟读兵书,去年随刘大人处理百济事务时,也颇有见地。”
言罢,武媚娘缓步来到李治身边,
“臣妾认为,将裴炎提拔为中书侍郎,让他暂代刘大人的中枢决策之职;
再让郭待封辅佐太子学习军事,既解了眼下的空缺之困,
又能提拔年轻官员,推动朝堂新老交替,岂不是更好?”
武媚娘终于将裴炎、郭待封这两位“潜力股”推上了高位,
裴炎精通律法,日后可助她处理朝政;郭待封出身将门,可助她拉拢军方,
这两人的提拔,为她后续在朝堂上的布局又添了两枚重要的助力。
果然,两个月后,同年三月十九日,
许敬宗也上书请求退休。
许敬宗是李治和武媚娘最信任的文臣之一,历任礼部尚书、中书令等职,
长期执掌中枢文书与诏令起草权,是朝堂上“拥武派”的核心人物。
如今许敬宗已七十九岁,精力早已衰退,
连起草诏令都需要助手帮忙,退休请求也在情理之中。
李治拿着许敬宗的奏折,对于许敬宗,他更加犹豫不舍,
武媚娘却看得更透彻:
“皇上,许大人年纪确实大了,不如准他退休,
你若不舍,便给足他体面——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
这是从一品散官,是文臣的最高荣誉,再保留他的全俸,让他在家安享晚年。”
总章至咸亨这短短两年,看似只是宗室册封、功臣病逝、老臣退休的寻常事件,
实则是武媚娘为掌控政局布下的一盘大棋:她从不直接与朝臣对抗,而是借“循旧制”“顾大局”为掩护,
在李治的信任下,一步步化解朝堂分歧、安抚各方势力、提拔亲信官员;
她从不显露自己的野心,而是以“为皇上分忧”“为大唐着想”为出发点,
悄悄将权力从老臣手中转移到自己支持的新臣手中;
她既懂恩威并施,又懂步步为营,既让李治对她愈发依赖,又让朝臣对她愈发敬畏。
六月的风,裹挟着洛阳城特有的暑气,吹得武府庭院里的梧桐叶簌簌作响。
杨氏卧病已有半月,榻前的药盏换了一轮又一轮,蒸腾的热气里满是苦辛。
武媚娘只穿了一身石青色绣暗纹的常服,发髻上也仅簪了一支碧玉簪,可周身的气度依旧压得人不敢直视。
五岁的正阳公主被乳母牵着,小小的身子裹在鹅黄色的襦裙里,手里攥着一朵刚摘的蔷薇,
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祖母的卧房,却又因为气氛肃穆,乖乖地抿着唇不敢说话。
“母亲今日可好些了?”
武媚娘刚进内室,便上前握住杨氏枯瘦的手,声音柔缓。
杨氏勉强睁开眼,恍惚间以为是武顺回来了,嘴角牵起笑意,说话的力气虽然柔弱弱,却还是能听出来欣喜:
“顺儿来了?敏乐也来了?快让外祖母看看。”
杨氏枯瘦的手从锦被里伸出来,指节突兀,
满是褐色的斑痕,像一截失水的老树枝,缓缓朝着正阳的小脸探去。
正阳被微凉的触感惊得一缩,本能地扭过脑袋,
小眉头皱成了一团,清脆的声音带着委屈:
“外祖母,我是正阳,不是敏乐姐姐!”
“正阳?”
杨氏的目光散着,像蒙了层雾,落在正阳脸上半天没挪开,
嘴角还挂着茫然的疑惑——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是谁来着?
她混沌的脑子转了半天,也没从记忆里捞起“正阳”两个字。
直到看见外孙女嘟着嘴巴、别过脸不愿再靠近的模样,她才恍惚觉出自己失了态,
枯槁的脸上勉强牵起歉疚的笑,喉间挤出两声干涩的呵气:
“好,好,是正阳,是正阳。”
可这笑意没撑片刻,她混沌的眼神突然亮了,
正阳,不就是媚娘的女儿吗?
那站在榻边、一身石青常服的,哪里是她的顺儿?
她怎么又糊涂了!
顺儿早就没了,被眼前这个狠心的孽障害死了!
连敏乐,也被她害死了!
杨氏猛地抬眼,原本黯淡的眸子淬了怨,枯手重重拍在床沿:
“是你?!你又冒充我的顺儿做什么!
以为天天来晃一眼,装一装孝顺,
我就会忘了你是怎么害死顺儿、怎么逼死敏乐的吗?
我告诉你,不可能!”
“母亲。”
武媚娘无奈地叹气,指尖轻轻覆上杨氏冰凉的手背,
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往心口钻,让她忍不住蹙紧了眉。
“太医说您身子虚,最忌动怒,得好好养着精气神,不然这病只会更重。”
她放缓了声音,眼底压着酸涩,拇指轻轻摩挲着杨氏手背上凸起的青筋,
姐姐是自己寻了短见,并非她所愿;
贺兰敏乐更是因嫉妒生了歹心,害人事败才自食恶果,
哪来的“害死”“逼死”?
她的心何尝不疼?
武顺是她一母同胞的姐姐,敏乐是她看着长大的外甥女,
可她们偏要站在她的对立面,要抢她的位置,要毁她的根基。
若不是她们先动了歪心思,怎会落得那般下场?
喜欢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