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暴风雨前的宁静-《天下归墟我归客栈》

  锅盖边缘冒出的白气散了,水开了。

  萧灼把铁钉塞进袖口,推开门板。晨风卷着山雾扑进来,巷口那只野狗已经不见了,只剩半截干草在石缝里晃。他没动门槛前那堆落叶,转身回屋,拎出一把掉毛的旧扫帚,在门里门外划了三道灰痕。扫帚尖带起的尘线细得几乎看不见,像蜘蛛丝贴地爬。

  做完这些,他才慢悠悠拿起门边的竹扫把,开始扫地。

  小七打着哈欠从后屋钻出来,手里抱着一摞粗瓷碗。“掌柜的,今儿怎么不扫门前?”

  “扫了也白扫。”萧灼头也不抬,“有人比鸡醒得早,专等你扫完才踩。”

  小七缩了缩脖子,端着碗往厨房走,嘀咕:“可这几天谁都没来闹啊……连差役都消停了。”

  萧灼手上的动作没停,但耳朵竖了起来。

  确实太静了。

  前些天还三天两头有人上门找茬,一会儿查账一会儿搜人,现在倒好,衙门闭门,街面太平,连挑水的老李都能准时敲门送桶。这种“清静”,像是暴雨前那种闷得人耳鸣的空档。

  他扫完地,拎着扫帚进了灶房。老周正趴在柜台上算账,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昨夜巡更的走过几趟?”萧灼问。

  “两趟。一趟戌时,一趟丑时。”老周推了推眼镜,“都按老规矩画了到。”

  萧灼点头,顺手把灶台边一块松动的砖按实了。他记得昨天这块砖还是好的。他没说话,只在心里记了一笔:有人进过灶房,手法熟,知道避开吱呀作响的地板。

  中午日头刚过中天,小七端着茶壶从院墙边经过,忽然顿住脚。

  “掌柜的!”他扒着门框喊,“那个穿灰袍的又来了!就站在西巷口,盯着您屋里看了半天!”

  萧灼正在切萝卜,刀锋一顿,抬眼:“站哪儿?”

  “靠槐树那块青石上,歪着肩膀,手插在袖子里。”小七比划着,“眼睛一直往您窗子那边瞟,我还以为他在等人呢。”

  “不是等人。”萧灼把刀拍进砧板,起身往外走。

  他绕到后院,抬头看了看自家屋顶的瓦片,又顺着小七说的位置望过去。那人早已不见,但西巷屋顶一处瓦片明显比旁边高出一线,像是被人踩过后没踩平。他眯眼数了数距离,心算了一下角度——从那个位置,刚好能看清他卧室窗户的开启方向和床铺大概位置。

  这不是盯行踪,是量地形。

  他不动声色回到前厅,顺手抓了条旧被褥:“帮我搭梯子,晒被子。”

  梯子架好,他爬上屋顶,一边拍打被子,一边用脚尖轻轻碰了碰那片翘起的瓦。底下果然有轻微空响。他没掀开,只拿指甲在边缘划了个小叉,又俯身检查北墙外的老槐树根部。泥土有翻动痕迹,表面浮土颜色新,而且压得特别实,像是特意掩盖什么。

  他跳下梯子,把被子叠好收进柜子,一句话没提。

  傍晚收摊,老周合上账本,长长舒了口气:“总算安生几天了。你说这些人,折腾够了也就歇了吧?”

  萧灼坐在柜台后,手里捏着算盘珠子,一颗颗慢慢拨回原位。他没应声。

  他知道,这不是歇了。

  这是换招了。

  以前是试探底线,现在是要摸清底细。他们不再关心客栈有没有藏人、有没有密信,而是开始研究他睡哪儿、门朝哪开、夜里几点熄灯。这种转变,意味着目标变了——从“查你做什么”变成了“你能被怎么拿捏”。

  他起身,穿过院子,推开那扇从不上锁却没人敢进的房门。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床,一个柜,一盏油灯。他弯腰掀开地板暗格,确认里面的紫金鱼符还在。那东西早就没了用处,可它刻着他的名字,是他唯一没烧掉的过去。

  他取出一根银针,插进床脚缝隙。又把柜子里一件旧袍子拿出来,抖了抖灰,仔细叠好,压在箱底。那袍子领口绣着半朵褪色的云纹,洗得发白,但针脚依旧齐整。

  做完这些,他站在门口环视一圈,仿佛要把这屋子的模样刻进脑子里。

  回头时,正好撞见小七在门口探头。

  “明早起,夜里不留前门通风。”他说。

  “啊?可您不是说透气防潮嘛……”

  “柴房那排旧柜,挪开三尺,别挡后窗。”

  小七挠头:“可那地方堆着劈好的松枝啊,挪了不方便取火。”

  “照做就是。”萧灼语气平淡,却没再解释。

  小七张了张嘴,到底没问。他想起三个月前那场火,烧塌了库房,掌柜冲进去抢出来的不是钱箱子,而是一个焦黑的木盒。后来他偷偷问老周,老周只说:“那是掌柜的命根子,比金子还重。”

  晚饭后,萧灼坐回柜台,翻开账本。纸页空白,一个字也没写。他只是用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像在数心跳。

  三更天。

  他起身巡视一圈,前后门闩结实,窗扣完好。他最后停在自己房门口,伸手摸了摸门框上方——那里嵌着一根极细的铜丝,连着屋内一个倒挂的小铃铛。只要门被推开超过一寸,铃就会响。

  他收回手,正要关门,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很轻,但节奏奇怪——不是走路,是踮着脚尖蹭地的声音。他屏息听了几秒,那声音停在西巷口,接着是一阵窸窣,像是有人蹲下身在挖什么。

  他没动。

  片刻后,脚步声退去。

  他转身走进屋,从床底抽出一块活动木板,露出下面纵横交错的几根细线。其中一根连接着北墙外槐树根部的位置,此刻正微微颤动。

  他盯着那根线看了很久,然后轻轻拉了一下。

  远处某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咔哒”。

  像是机关咬合的声音。

  他把木板复位,吹灭灯,躺上床。

  窗外月光斜照进来,映在墙上的一道裂缝上。那裂缝原本在墙角,如今却延伸到了窗沿下方——是最近地基微沉造成的。他没让人修。这种细微变化,反而能帮人判断是否有人动过墙体。

  他闭上眼,耳朵却没闲着。

  半个时辰后,北墙外传来一声极轻的“噗”,像是竹管插入泥土的声音。

  又过了会儿,西巷屋顶有瓦片轻响,似乎是有人重新踩上去调整位置。

  他睁开眼,望着房梁。

  他们以为安静就能让他放松。

  他们不知道,最怕的从来不是吵,而是悄无声息地被丈量、被标记、被一点点拆解。

  他缓缓坐起,从枕头下摸出一枚铁钉,放在手心。

  钉子冰凉。

  他握紧,又松开。

  然后再次躺下,把手搭在腹部,呼吸平稳如常。

  院中无风,檐下铁马未响。

  萧灼的右手垂在床边,指尖离地面三寸,轻轻搭在一节凸起的地板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