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办公室。
刘仁轨院士的办公桌上,此刻已经不是“堆积如山”可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座由各种简历、推荐信、自荐材料、甚至还有几封用毛笔写的“拜师帖”和“效忠书”堆砌而成的“文件山脉”。
“小风啊,你看看,这还只是经过初步筛选后,我觉得比较靠谱的一部分。”刘仁轨院士指着那座“山”,脸上带着既欣慰又有些头疼的笑容,“从哈佛、MIT、斯坦福的博士后,到国内清北复交的青年才俊,甚至还有几个在国外知名研究所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华人科学家,都明确表达了想要加入你团队的意愿。你小子现在,可真是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走到哪儿都自带‘人才吸铁石’属性啊!”
秦风看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挠了挠头,说道:“刘老师,这……这也太夸张了吧?我就是个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哪能当得起这么多前辈和同行的厚爱。”
“少来这套!”刘仁轨院士笑骂道,“你小子现在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名头,比我这个老头子都响亮!Y教授都被你当着全世界的面给‘教育’了,那些真正有眼光、有追求的科研人才,能不往你这儿奔吗?这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就是那棵最粗壮、最有潜力的‘梧桐树’!”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小风,人才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人才用好,组建一个真正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够攻坚克难的团队,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秦风沉吟片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刘老师,关于团队的组建,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贵在精干。我们不需要人多势众,但每一个加入的人,都必须是真正热爱科研、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且能够与团队同心同德的‘精兵强将’。”
“具体来说,我初步设想,‘秦之队’的核心成员,除了我们现有的李浩、张伟、陈静之外,再从这些申请者中,挑选三到五名在特定领域有突出专长的人才。专业方向上,希望能涵盖材料制备与表征、凝聚态理论与计算、量子化学与分子设计、精密仪器与测控技术、以及工程应用与产业转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能够独立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全链条的科研闭环。”
刘仁轨院士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赞赏:“好!这个思路非常清晰!专业互补,目标明确!那你对具体的人选,有没有什么初步的倾向?”
秦风从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中,抽出了几份他之前已经仔细审阅过,并做了标记的简历。
“刘老师,这几位,是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初步人选,想请您也帮忙参谋参谋。”
刘仁轨院士接过简历,仔细看了起来。
第一份简历,来自一位名叫林婉清的年轻女性。简历上显示,林婉清,28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在《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简历中还附带了一封由其博士导师,一位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家亲笔撰写的推荐信,信中对林婉清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严谨学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林婉清……”刘仁轨院士念叨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这个女娃娃不错!有机功能材料,正是你们‘墨子一号’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她的专业背景,与你们团队的需求高度契合。而且,能在慕尼黑工大拿到博士学位,并在顶级期刊上发文,说明其科研实力毋庸置疑。最难得的是,她这么年轻,就愿意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这份家国情怀,值得肯定!”
秦风微微一笑:“是的,刘老师。我看了她的研究论文,她在有机分子设计和精准合成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尤其擅长通过调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电子云分布,来实现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对于我们后续进一步优化‘墨子一号’的有机组分,提升其超导性能,将会有巨大的帮助。而且,我在和她进行简短的邮件沟通时,能感受到她对我们室温超导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并非是盲目跟风。”
第二份简历,则来自一位名叫赵铁柱的汉子。没错,就是赵铁柱,一个听起来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但他的履历,却一点也不“接地气”。赵铁柱,35岁,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博士,现任中科院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极端条件下(如超高真空、极低温、强磁场)精密测量仪器的研发与改进工作,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赵铁柱……这名字,倒是朴实。”刘仁轨院士看着简历上那张憨厚中带着几分精明的寸头男子照片,不由得笑了,“不过,这履历可不简单啊!极端条件下的精密测量,这可是搞我们这种前沿材料研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测量手段,再好的材料也出不来准确的数据。这个人,是个宝啊!”
秦风点头道:“正是如此。我在听证会上虽然展示了三家国际顶级实验室的验证数据,但那毕竟是‘借船出海’。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在某些极端条件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赵铁柱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为人踏实肯干,动手能力极强,是个典型的‘技术狂人’,这种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解决大问题。”
第三份简历,则显得有些“特殊”。简历的主人名叫钱学森……不,是钱理群(为避免与历史名人重名,此处虚构)。钱理群,45岁,燕京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现任燕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理论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和拓扑物态,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发表过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但与其他那些光鲜亮丽的申请者相比,钱理群的履历,似乎并没有那么“耀眼”。而且,他还是燕大本校的老师,年龄也比秦风大了不少。
“钱理群……是我们学院的?”刘仁轨院士有些意外,“我对他有点印象,是个搞理论的,平时话不多,但治学很严谨,就是……好像在科研上一直没能取得太大的突破,评正教授都评了好几次没评上,有点‘怀才不遇’的意思。”
秦风微微一笑:“刘老师,您说的没错。钱老师在传统的强关联理论方面,确实有很深的积累。但或许正是因为常年沉浸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他的思维反而受到了一些束缚。我之前在准备听证会的时候,曾经就一些理论问题,与钱老师进行过几次非正式的交流。我发现,他对我们提出的那套全新的超导机制,虽然一开始也充满了困惑和质疑,但他并没有像Y教授那样固执己见,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欲望和开放心态。他甚至能从一些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经典理论的细微之处,为我的新理论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印证。”
“最重要的是,”秦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欣赏,“我能感觉到,钱老师对物理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他渴望突破,渴望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是……可能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者说,一个能够点燃他内心火焰的‘引路人’。”
刘仁轨院士听完秦风的这番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你是想……给这些在传统道路上遇到瓶颈,但依然怀揣着科研梦想的人,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的平台?”
“可以这么说。”秦风坦然道,“科学的进步,不仅仅需要天才的灵光一现,更需要无数热爱科学、默默耕耘的‘螺丝钉’。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且,有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前辈加入,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平衡。”
除了这三位,秦风还挑选了另外两位在量子化学计算和材料微结构表征方面有突出专长的年轻博士后。至此,“秦之队”的初代核心成员,算是有了初步的雏形。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秦风亲自与这几位候选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与林婉清的交流,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两人从有机π共轭体系的分子轨道理论,聊到超分子自组装的动力学过程,再到新型功能材料在光电器件和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前景,越聊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林婉清对秦风那远超年龄的深厚学识和前瞻性视野佩服不已,当场便表示愿意放弃在德国的一切,全职加入“秦之队”,追随秦风一同开创有机超导的新纪元。
与赵铁柱的交流,则充满了“技术宅”的硬核气息。秦风向他描述了在“墨子一号”制备和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极端条件下的仪器难题,例如如何在原子尺度精确控制薄膜生长,如何在皮秒级时间尺度上捕捉电子的瞬态行为,如何在特斯拉级别的强磁场下进行无扰动的磁学测量等等。赵铁柱听得是双眼放光,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极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思路,两人一拍即合,当场就勾肩搭背地开始讨论起了如何对实验室现有的几台“老爷机”进行“魔改升级”。
而与钱理群副教授的交流,则更像是一场心灵的碰撞。秦风并没有过多地谈论具体的科研细节,而是与他分享了自己对科学探索的理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勇气。钱理群这位在学术圈沉浮多年,早已被各种现实磨平了棱角的“中年学者”,在秦风那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光芒的感染下,仿佛重新找回了年轻时对物理学最初的那份热爱与执着。他当场便向秦风表达了“愿执弟子之礼,追随左右,共攀科学高峰”的决心,甚至还开玩笑说,以后在实验室里,就让秦风叫他“老钱”或者“钱师傅”,千万别再叫“钱老师”了,他可当不起“秦神”的老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这样,在秦风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学神光环”的感召下,在燕京大学和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下,一支汇聚了有机化学、精密仪器、凝聚态理论、量子计算以及材料表征等多个领域顶尖人才的“梦之队”——“秦之队”,在万众瞩目之下,正式宣告成立!
成立仪式并没有搞得非常隆重,只是在物理学院的一个小型会议室里,由刘仁轨院士亲自主持,秦风和几位核心成员悉数到场。
“同志们,朋友们!”刘仁轨院士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激情的年轻人,心情也是无比激动,“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燕京大学物理学院,乃至整个华夏科学界铭记的日子!因为,一支肩负着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尖兵部队’——‘秦之队’,正式成立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站在最前方的秦风,眼神中充满了期许与信任:“秦风,从今天起,你就是这支队伍的队长,是这艘‘科学航母’的舰长!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秦之队’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我们华夏的科学奇迹!”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秦之队’的成立!也预祝‘秦之队’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哗啦啦——
热烈的掌声在会议室中响起,也通过守在门外的记者们的镜头,迅速传遍了世界。
秦风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脸上带着自信而又从容的微笑。他看着身旁这些因为信任和梦想而聚集到一起的伙伴们——有他最初的“左膀右臂”李浩、张伟、陈静,有从德国毅然归来的有机化学才女林婉清,有憨厚耿直却身怀绝技的精密仪器专家赵铁柱,还有那位在理论物理的故纸堆中重新焕发青春的“老将”钱理群……
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在他胸中激荡。
“各位,”秦风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感谢大家的信任,选择加入‘秦之队’。我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们未来的道路有多么艰难。但是,我同样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秦之队’的第一个明确战略目标,就是——将我们已经初步验证的‘墨子一号’常温超导这一颠覆性的‘黑科技’,从实验室的理论和样品,真正地推向实际应用!我们要攻克其中所有的关键技术瓶颈,我们要让这种能够改变世界的材料,尽快地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工厂车间,走进那些最需要它的国防、能源、交通、医疗等核心领域!”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表几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不仅仅是获得几个国际大奖,更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科学,去点亮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为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出属于我们‘秦之队’的独特力量!”
“同志们,伙伴们!”秦风举起右拳,声音铿锵有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
“出发!”
“秦之队”的成员们,齐声高呼,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对科学的炽热信仰。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们年轻而又坚毅的脸庞上,仿佛为这支刚刚诞生的“科学梦之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一个全新的传奇,即将开始书写。
而“秦之队”的第一个挑战,也已经悄然降临。
因为,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严峻的技术瓶颈,很快就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喜欢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刘仁轨院士的办公桌上,此刻已经不是“堆积如山”可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座由各种简历、推荐信、自荐材料、甚至还有几封用毛笔写的“拜师帖”和“效忠书”堆砌而成的“文件山脉”。
“小风啊,你看看,这还只是经过初步筛选后,我觉得比较靠谱的一部分。”刘仁轨院士指着那座“山”,脸上带着既欣慰又有些头疼的笑容,“从哈佛、MIT、斯坦福的博士后,到国内清北复交的青年才俊,甚至还有几个在国外知名研究所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华人科学家,都明确表达了想要加入你团队的意愿。你小子现在,可真是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走到哪儿都自带‘人才吸铁石’属性啊!”
秦风看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挠了挠头,说道:“刘老师,这……这也太夸张了吧?我就是个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哪能当得起这么多前辈和同行的厚爱。”
“少来这套!”刘仁轨院士笑骂道,“你小子现在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名头,比我这个老头子都响亮!Y教授都被你当着全世界的面给‘教育’了,那些真正有眼光、有追求的科研人才,能不往你这儿奔吗?这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就是那棵最粗壮、最有潜力的‘梧桐树’!”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小风,人才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人才用好,组建一个真正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够攻坚克难的团队,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秦风沉吟片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刘老师,关于团队的组建,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贵在精干。我们不需要人多势众,但每一个加入的人,都必须是真正热爱科研、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且能够与团队同心同德的‘精兵强将’。”
“具体来说,我初步设想,‘秦之队’的核心成员,除了我们现有的李浩、张伟、陈静之外,再从这些申请者中,挑选三到五名在特定领域有突出专长的人才。专业方向上,希望能涵盖材料制备与表征、凝聚态理论与计算、量子化学与分子设计、精密仪器与测控技术、以及工程应用与产业转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能够独立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全链条的科研闭环。”
刘仁轨院士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赞赏:“好!这个思路非常清晰!专业互补,目标明确!那你对具体的人选,有没有什么初步的倾向?”
秦风从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中,抽出了几份他之前已经仔细审阅过,并做了标记的简历。
“刘老师,这几位,是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初步人选,想请您也帮忙参谋参谋。”
刘仁轨院士接过简历,仔细看了起来。
第一份简历,来自一位名叫林婉清的年轻女性。简历上显示,林婉清,28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在《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简历中还附带了一封由其博士导师,一位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家亲笔撰写的推荐信,信中对林婉清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严谨学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林婉清……”刘仁轨院士念叨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这个女娃娃不错!有机功能材料,正是你们‘墨子一号’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她的专业背景,与你们团队的需求高度契合。而且,能在慕尼黑工大拿到博士学位,并在顶级期刊上发文,说明其科研实力毋庸置疑。最难得的是,她这么年轻,就愿意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这份家国情怀,值得肯定!”
秦风微微一笑:“是的,刘老师。我看了她的研究论文,她在有机分子设计和精准合成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尤其擅长通过调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电子云分布,来实现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对于我们后续进一步优化‘墨子一号’的有机组分,提升其超导性能,将会有巨大的帮助。而且,我在和她进行简短的邮件沟通时,能感受到她对我们室温超导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并非是盲目跟风。”
第二份简历,则来自一位名叫赵铁柱的汉子。没错,就是赵铁柱,一个听起来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但他的履历,却一点也不“接地气”。赵铁柱,35岁,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博士,现任中科院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极端条件下(如超高真空、极低温、强磁场)精密测量仪器的研发与改进工作,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赵铁柱……这名字,倒是朴实。”刘仁轨院士看着简历上那张憨厚中带着几分精明的寸头男子照片,不由得笑了,“不过,这履历可不简单啊!极端条件下的精密测量,这可是搞我们这种前沿材料研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测量手段,再好的材料也出不来准确的数据。这个人,是个宝啊!”
秦风点头道:“正是如此。我在听证会上虽然展示了三家国际顶级实验室的验证数据,但那毕竟是‘借船出海’。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在某些极端条件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赵铁柱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为人踏实肯干,动手能力极强,是个典型的‘技术狂人’,这种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解决大问题。”
第三份简历,则显得有些“特殊”。简历的主人名叫钱学森……不,是钱理群(为避免与历史名人重名,此处虚构)。钱理群,45岁,燕京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现任燕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理论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和拓扑物态,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发表过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但与其他那些光鲜亮丽的申请者相比,钱理群的履历,似乎并没有那么“耀眼”。而且,他还是燕大本校的老师,年龄也比秦风大了不少。
“钱理群……是我们学院的?”刘仁轨院士有些意外,“我对他有点印象,是个搞理论的,平时话不多,但治学很严谨,就是……好像在科研上一直没能取得太大的突破,评正教授都评了好几次没评上,有点‘怀才不遇’的意思。”
秦风微微一笑:“刘老师,您说的没错。钱老师在传统的强关联理论方面,确实有很深的积累。但或许正是因为常年沉浸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他的思维反而受到了一些束缚。我之前在准备听证会的时候,曾经就一些理论问题,与钱老师进行过几次非正式的交流。我发现,他对我们提出的那套全新的超导机制,虽然一开始也充满了困惑和质疑,但他并没有像Y教授那样固执己见,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欲望和开放心态。他甚至能从一些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经典理论的细微之处,为我的新理论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印证。”
“最重要的是,”秦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欣赏,“我能感觉到,钱老师对物理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他渴望突破,渴望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是……可能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者说,一个能够点燃他内心火焰的‘引路人’。”
刘仁轨院士听完秦风的这番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你是想……给这些在传统道路上遇到瓶颈,但依然怀揣着科研梦想的人,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的平台?”
“可以这么说。”秦风坦然道,“科学的进步,不仅仅需要天才的灵光一现,更需要无数热爱科学、默默耕耘的‘螺丝钉’。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且,有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前辈加入,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平衡。”
除了这三位,秦风还挑选了另外两位在量子化学计算和材料微结构表征方面有突出专长的年轻博士后。至此,“秦之队”的初代核心成员,算是有了初步的雏形。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秦风亲自与这几位候选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与林婉清的交流,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两人从有机π共轭体系的分子轨道理论,聊到超分子自组装的动力学过程,再到新型功能材料在光电器件和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前景,越聊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林婉清对秦风那远超年龄的深厚学识和前瞻性视野佩服不已,当场便表示愿意放弃在德国的一切,全职加入“秦之队”,追随秦风一同开创有机超导的新纪元。
与赵铁柱的交流,则充满了“技术宅”的硬核气息。秦风向他描述了在“墨子一号”制备和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极端条件下的仪器难题,例如如何在原子尺度精确控制薄膜生长,如何在皮秒级时间尺度上捕捉电子的瞬态行为,如何在特斯拉级别的强磁场下进行无扰动的磁学测量等等。赵铁柱听得是双眼放光,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极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思路,两人一拍即合,当场就勾肩搭背地开始讨论起了如何对实验室现有的几台“老爷机”进行“魔改升级”。
而与钱理群副教授的交流,则更像是一场心灵的碰撞。秦风并没有过多地谈论具体的科研细节,而是与他分享了自己对科学探索的理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勇气。钱理群这位在学术圈沉浮多年,早已被各种现实磨平了棱角的“中年学者”,在秦风那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光芒的感染下,仿佛重新找回了年轻时对物理学最初的那份热爱与执着。他当场便向秦风表达了“愿执弟子之礼,追随左右,共攀科学高峰”的决心,甚至还开玩笑说,以后在实验室里,就让秦风叫他“老钱”或者“钱师傅”,千万别再叫“钱老师”了,他可当不起“秦神”的老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这样,在秦风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学神光环”的感召下,在燕京大学和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下,一支汇聚了有机化学、精密仪器、凝聚态理论、量子计算以及材料表征等多个领域顶尖人才的“梦之队”——“秦之队”,在万众瞩目之下,正式宣告成立!
成立仪式并没有搞得非常隆重,只是在物理学院的一个小型会议室里,由刘仁轨院士亲自主持,秦风和几位核心成员悉数到场。
“同志们,朋友们!”刘仁轨院士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激情的年轻人,心情也是无比激动,“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燕京大学物理学院,乃至整个华夏科学界铭记的日子!因为,一支肩负着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尖兵部队’——‘秦之队’,正式成立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站在最前方的秦风,眼神中充满了期许与信任:“秦风,从今天起,你就是这支队伍的队长,是这艘‘科学航母’的舰长!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秦之队’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我们华夏的科学奇迹!”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秦之队’的成立!也预祝‘秦之队’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哗啦啦——
热烈的掌声在会议室中响起,也通过守在门外的记者们的镜头,迅速传遍了世界。
秦风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脸上带着自信而又从容的微笑。他看着身旁这些因为信任和梦想而聚集到一起的伙伴们——有他最初的“左膀右臂”李浩、张伟、陈静,有从德国毅然归来的有机化学才女林婉清,有憨厚耿直却身怀绝技的精密仪器专家赵铁柱,还有那位在理论物理的故纸堆中重新焕发青春的“老将”钱理群……
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在他胸中激荡。
“各位,”秦风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感谢大家的信任,选择加入‘秦之队’。我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们未来的道路有多么艰难。但是,我同样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秦之队’的第一个明确战略目标,就是——将我们已经初步验证的‘墨子一号’常温超导这一颠覆性的‘黑科技’,从实验室的理论和样品,真正地推向实际应用!我们要攻克其中所有的关键技术瓶颈,我们要让这种能够改变世界的材料,尽快地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工厂车间,走进那些最需要它的国防、能源、交通、医疗等核心领域!”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表几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不仅仅是获得几个国际大奖,更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科学,去点亮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为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出属于我们‘秦之队’的独特力量!”
“同志们,伙伴们!”秦风举起右拳,声音铿锵有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
“出发!”
“秦之队”的成员们,齐声高呼,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对科学的炽热信仰。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们年轻而又坚毅的脸庞上,仿佛为这支刚刚诞生的“科学梦之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一个全新的传奇,即将开始书写。
而“秦之队”的第一个挑战,也已经悄然降临。
因为,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严峻的技术瓶颈,很快就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喜欢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