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金丝眼镜后的文化反击
屏幕上的法语邮件标题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人眼疼。
陆砚之盯着那行字——《电影节内部人士:对中国提名者的压力》,手指已经滑动鼠标,调出五国媒体最近七十二小时的关键词演变图。图表上,“睡袍”和“黑客”两个词被红线圈住,反复捆绑出现,频率高得离谱。
他冷笑一声,摘下金丝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又戴上。
“不是巧合。”他说,“他们想把顾晚舟钉死在‘哗众取宠’这根柱子上,好让她一出国门就成了笑话。”
小唐抱着笔记本缩在打印机旁,耳朵竖得像天线:“那咱们发声明?澄清她没黑任何人?”
“澄清?”陆砚之反问,“你以为国外那些主编是来做慈善的?你越解释,他们越觉得你心虚。现在不是技术战,是文化战。”
他转头拨通陈墨的电话,语气干脆:“我要一篇中法双语稿子,标题叫《论虚伪的100种死法》,副标题写上‘当艺术评审沦为权力表演’。”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传来陈墨嗑瓜子的声音:“……你这标题够狠啊,是要把孙导送进哲学课当反面教材?”
“不止是他。”陆砚之敲开数据库,“我要扒光所有披着艺术外衣搞霸凌的人。你去翻翻近五年国际电影节争议案例,总结出三套话术模板——贬低外来者、神化自己标准、事后补票洗白。这不是审美分歧,是殖民思维的残血包年续费。”
小唐听得一愣一愣的:“还能这么玩?”
“当然。”陆砚之调出一页密密麻麻的标注文档,“你看,每次有非欧美演员入围,总有评委跳出来讲‘艺术纯粹性’。可轮到自家导演涉嫌性骚扰?闭嘴。说这是‘私德问题’。合着外国人犯错是道德崩塌,他们犯错就是‘人性复杂’?双标玩得比流量明星还溜。”
他一边说一边打字,光标飞快推进:
>“真正的艺术尊严,从不需要踩踏他人来证明。当一位导演以‘讨论剧本’为名行骚扰之实,却仍能端坐评委席,这才是对电影节最大的亵渎。而那些急于将反抗者污名为‘挑衅权威’的媒体,不过是权力的应声虫,在用语言暴力维护一场早已腐烂的盛宴。”
小唐凑过去念完这段,倒吸一口凉气:“陆老师,这段要是发出去,等于直接扇脸了。”
“就是要扇。”陆砚之冷哼,“他们不是喜欢用‘专业’压人吗?那我们就用更专业的语言,把他们的遮羞布撕下来晾在太阳底下。”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附上时间线摘要,匿名举报材料按日期排好,别带情绪,只摆事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是我们在骂人,是证据太响。”
小唐赶紧记下要点,转身去整理文件包。
这时手机震动,一条短信弹出来。
顾晚舟:看到热搜了,需要我配合懒着吗?
陆砚之嘴角微扬,回了个字:睡。
然后加了一句:继续睡就行。
小唐探头问:“她真躺平了?”
“她越不动,对方越慌。”陆砚之靠回椅背,“你现在去查巴黎那边的早报发布时间,把通稿定在明早六点十五分推送。北京这边是午夜,刚好蹭上国际媒体第一波起床刷手机的节奏。”
“那顾姐这边呢?要不要发个回应?”
“她不用回应。”陆砚之说着,打开她的社交后台权限,“等稿子一出,让她团队发条微博,就说‘昨晚梦见自己拿奖了,谁借我件礼服?’这种梦话就行。”
小唐眼睛一亮:“懂了!表面装傻充愣,实则暗渡陈仓,话题自然就往‘期待获奖’偏了。”
“聪明。”陆砚之点头,“记住,我们不吵架,不澄清,也不求理解。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战场规则——让他们发现,原来穿睡袍的女人也能写论文打官司。”
小唐咧嘴一笑,正要走,又被叫住。
“等等。”陆砚之忽然想起什么,“把那份《舆论解剖学》里的‘权威话术三定律’做成简版插图,配在通稿末尾。标题就叫‘识别伪君子的三个信号’。”
“比如呢?”
“第一条:动不动就说别人‘不懂艺术’;第二条:自己违规叫‘特殊情况’,别人犯错就是‘原则问题’;第三条——最爱用‘传统’‘规矩’当挡箭牌,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小唐边记边笑:“这哪是学术分析,简直是互联网嘴替大全。”
“所以才有效。”陆砚之轻敲桌面,“老百姓早就看腻了装腔作势那一套。我们现在不是在写公关稿,是在给全世界观众递刀子——让他们看清,所谓‘大师’,也可能是个穿着西装的混蛋。”
打印机嗡嗡响起,小唐抱着刚打出的文件包回来,小心翼翼放进加密U盘。
“名单确认过了,法国两家独立媒体、英国《卫报》驻欧记者、美国《综艺》深度组,还有三个艺术评论博主,都在推送列表里。只要稿子一发,至少能冲进外网热搜前五。”
陆砚之没说话,只是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23:47。
他知道,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会有人疯狂反扑。
但他也清楚,一旦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对方再想用“中国女星无理取闹”这种老梗抹黑,就得先过全球观众的脑子这一关。
手机又震了一下。
还是顾晚舟。
顾晚舟:薯片吃完了,新口味到了吗?
陆砚之回:明天给你送一箱,顺便带上你的“梦话”文案。
发完这条,他转向电脑,开始最后一遍校对。
通稿标题鲜红刺目:《论虚伪的100种死法》。
副标题冷静如刀锋:当艺术评审沦为权力表演。
正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每一句都像钉子,精准砸进西方媒体最怕碰的雷区——**包庇权贵、双重标准、话语权垄断**。
他删掉最后一处冗余形容词,光标停在“定时发送”按钮上方。
小唐站在一旁,屏住呼吸。
陈墨刚发来一段法语润色版,附言写着:“已加入萨特关于‘自欺’的论述,保证让孙导读了怀疑人生。”
陆砚之扫了一眼,点了确认。
倒计时设定:6小时后自动推送。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又重新戴上。
屏幕蓝光映在镜片上,像一片未结冰的湖。
书房安静得能听见打印机余温散去的细微声响。
小唐抱着U盘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陆砚之抬头:“还有事?”
“那个……”小唐挠头,“网上有人说,你是顾姐背后的男人,专帮她出谋划策。”
陆砚之嗤笑一声:“让她说是吧。反正她懒得回应,我也懒得解释。”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
凌晨零点整。
脑海里,三行文字准时浮现:
【某顶流男星酒驾被抓现行】
【某综艺导演组集体辞职】
【“懒癌美学”入选年度网络文化现象】
他盯着最后一条,眼神渐深。
片刻后,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
手指重新落回键盘。
新建文档。
标题输入:《非对抗性舆论战模型构建(初稿)》。
屏幕上的法语邮件标题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人眼疼。
陆砚之盯着那行字——《电影节内部人士:对中国提名者的压力》,手指已经滑动鼠标,调出五国媒体最近七十二小时的关键词演变图。图表上,“睡袍”和“黑客”两个词被红线圈住,反复捆绑出现,频率高得离谱。
他冷笑一声,摘下金丝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又戴上。
“不是巧合。”他说,“他们想把顾晚舟钉死在‘哗众取宠’这根柱子上,好让她一出国门就成了笑话。”
小唐抱着笔记本缩在打印机旁,耳朵竖得像天线:“那咱们发声明?澄清她没黑任何人?”
“澄清?”陆砚之反问,“你以为国外那些主编是来做慈善的?你越解释,他们越觉得你心虚。现在不是技术战,是文化战。”
他转头拨通陈墨的电话,语气干脆:“我要一篇中法双语稿子,标题叫《论虚伪的100种死法》,副标题写上‘当艺术评审沦为权力表演’。”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传来陈墨嗑瓜子的声音:“……你这标题够狠啊,是要把孙导送进哲学课当反面教材?”
“不止是他。”陆砚之敲开数据库,“我要扒光所有披着艺术外衣搞霸凌的人。你去翻翻近五年国际电影节争议案例,总结出三套话术模板——贬低外来者、神化自己标准、事后补票洗白。这不是审美分歧,是殖民思维的残血包年续费。”
小唐听得一愣一愣的:“还能这么玩?”
“当然。”陆砚之调出一页密密麻麻的标注文档,“你看,每次有非欧美演员入围,总有评委跳出来讲‘艺术纯粹性’。可轮到自家导演涉嫌性骚扰?闭嘴。说这是‘私德问题’。合着外国人犯错是道德崩塌,他们犯错就是‘人性复杂’?双标玩得比流量明星还溜。”
他一边说一边打字,光标飞快推进:
>“真正的艺术尊严,从不需要踩踏他人来证明。当一位导演以‘讨论剧本’为名行骚扰之实,却仍能端坐评委席,这才是对电影节最大的亵渎。而那些急于将反抗者污名为‘挑衅权威’的媒体,不过是权力的应声虫,在用语言暴力维护一场早已腐烂的盛宴。”
小唐凑过去念完这段,倒吸一口凉气:“陆老师,这段要是发出去,等于直接扇脸了。”
“就是要扇。”陆砚之冷哼,“他们不是喜欢用‘专业’压人吗?那我们就用更专业的语言,把他们的遮羞布撕下来晾在太阳底下。”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附上时间线摘要,匿名举报材料按日期排好,别带情绪,只摆事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是我们在骂人,是证据太响。”
小唐赶紧记下要点,转身去整理文件包。
这时手机震动,一条短信弹出来。
顾晚舟:看到热搜了,需要我配合懒着吗?
陆砚之嘴角微扬,回了个字:睡。
然后加了一句:继续睡就行。
小唐探头问:“她真躺平了?”
“她越不动,对方越慌。”陆砚之靠回椅背,“你现在去查巴黎那边的早报发布时间,把通稿定在明早六点十五分推送。北京这边是午夜,刚好蹭上国际媒体第一波起床刷手机的节奏。”
“那顾姐这边呢?要不要发个回应?”
“她不用回应。”陆砚之说着,打开她的社交后台权限,“等稿子一出,让她团队发条微博,就说‘昨晚梦见自己拿奖了,谁借我件礼服?’这种梦话就行。”
小唐眼睛一亮:“懂了!表面装傻充愣,实则暗渡陈仓,话题自然就往‘期待获奖’偏了。”
“聪明。”陆砚之点头,“记住,我们不吵架,不澄清,也不求理解。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战场规则——让他们发现,原来穿睡袍的女人也能写论文打官司。”
小唐咧嘴一笑,正要走,又被叫住。
“等等。”陆砚之忽然想起什么,“把那份《舆论解剖学》里的‘权威话术三定律’做成简版插图,配在通稿末尾。标题就叫‘识别伪君子的三个信号’。”
“比如呢?”
“第一条:动不动就说别人‘不懂艺术’;第二条:自己违规叫‘特殊情况’,别人犯错就是‘原则问题’;第三条——最爱用‘传统’‘规矩’当挡箭牌,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小唐边记边笑:“这哪是学术分析,简直是互联网嘴替大全。”
“所以才有效。”陆砚之轻敲桌面,“老百姓早就看腻了装腔作势那一套。我们现在不是在写公关稿,是在给全世界观众递刀子——让他们看清,所谓‘大师’,也可能是个穿着西装的混蛋。”
打印机嗡嗡响起,小唐抱着刚打出的文件包回来,小心翼翼放进加密U盘。
“名单确认过了,法国两家独立媒体、英国《卫报》驻欧记者、美国《综艺》深度组,还有三个艺术评论博主,都在推送列表里。只要稿子一发,至少能冲进外网热搜前五。”
陆砚之没说话,只是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23:47。
他知道,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会有人疯狂反扑。
但他也清楚,一旦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对方再想用“中国女星无理取闹”这种老梗抹黑,就得先过全球观众的脑子这一关。
手机又震了一下。
还是顾晚舟。
顾晚舟:薯片吃完了,新口味到了吗?
陆砚之回:明天给你送一箱,顺便带上你的“梦话”文案。
发完这条,他转向电脑,开始最后一遍校对。
通稿标题鲜红刺目:《论虚伪的100种死法》。
副标题冷静如刀锋:当艺术评审沦为权力表演。
正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每一句都像钉子,精准砸进西方媒体最怕碰的雷区——**包庇权贵、双重标准、话语权垄断**。
他删掉最后一处冗余形容词,光标停在“定时发送”按钮上方。
小唐站在一旁,屏住呼吸。
陈墨刚发来一段法语润色版,附言写着:“已加入萨特关于‘自欺’的论述,保证让孙导读了怀疑人生。”
陆砚之扫了一眼,点了确认。
倒计时设定:6小时后自动推送。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又重新戴上。
屏幕蓝光映在镜片上,像一片未结冰的湖。
书房安静得能听见打印机余温散去的细微声响。
小唐抱着U盘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陆砚之抬头:“还有事?”
“那个……”小唐挠头,“网上有人说,你是顾姐背后的男人,专帮她出谋划策。”
陆砚之嗤笑一声:“让她说是吧。反正她懒得回应,我也懒得解释。”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
凌晨零点整。
脑海里,三行文字准时浮现:
【某顶流男星酒驾被抓现行】
【某综艺导演组集体辞职】
【“懒癌美学”入选年度网络文化现象】
他盯着最后一条,眼神渐深。
片刻后,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
手指重新落回键盘。
新建文档。
标题输入:《非对抗性舆论战模型构建(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