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杀戮之后就是封赏了,司马伦给自己封了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又不要脸地翻出了相国这个位置坐了上去,包揽了军政大权。
像这样自封相国或丞相总揽大权的人,最近的也就董卓、曹操、司马召了。他司马伦也就废了贾后这一件功劳,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这条路没有退路,不知他有几斤几两。
他把自己府里的都封了高官,自己的儿子都成了王侯。为了安抚人心,又把司马肜推举为上三公之首的太宰。
孙秀也做了大官,不想着国家大事,先来了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他先找石崇去要他的爱妾绿珠,石崇舍不得,于是被孙秀诬陷杀死。他还是因为财富和美人丢了性命,富可敌国又怎么样……
潘岳曾欺辱过孙秀,被孙秀一并抓住诬陷谋反,跟石崇一起被诛了三族。
王戎叔叔当年在选拔人才时为孙秀说过几句好话,所以孙秀对王戎和王衍格外照顾。
而我,仅仅是因为没有依附贾谧就被封赏子爵,这让我觉得好笑。什么时候开始,连最起码的操守都变的这么可贵了?
张华、裴頠那些重臣死后他们的家产都被孙秀分了人,孙秀还记得我扫土之恩,呵,竟然送了张华府上的一些下人和车马给我……
官场变成现在这样,蛀虫们高兴了,正直的人却在想办法逃离。
我再次动了辞官的念头。
可如果真辞了,总觉得会让父亲笑话,也会让我看不起自己。
那个曾参与破译汲郡竹简的束皙,他没有我这样的负担,今天来向我告别了。
多喝了几杯后他借着酒意叹息一声。
“昔年乡下时,官吏腐败堕落,以劝农官尤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百姓备受欺辱。那些狗随口定赋税,伸手要贿赂,一不顺心便又打又骂。
我本以为做了官就能守护一方,于是忍下心中不快来这是非之地求官。
可没想到啊,这京畿之地更是遍地苟且,穷奢极欲无法无天。
至于现在,哼,就是青楼土窑也比这里干净些。”
我一时语塞,只好问他:“束兄可有良策?”
他自嘲一笑,“哪有什么办法?如今的人毫不修身恬不知耻,只怕灾祸不远了。”
我沉默良久后,终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心里想的。
“不瞒束兄,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
儒生们妄图为万世树立规章典范,想用道德礼法规束王侯将相,整理古圣先贤的智慧让君子们学习。可理论再好终会被小人利用,他们寻章摘句逢迎权贵,反倒变成束缚百姓的绳索。
至于墨家,即使他们能团结起百姓杀尽贪官,之后又要如何管理呢?他们还是要寄希望于圣君贤臣,那不还是会变地一样吗?同样的道理,不管墨子思想如何惠民,也架不住小人的曲解。
这世上可只有一个孔子一个墨子,而野心家却能填满整个东海。
若是百姓不需要管理,不说外族入侵屠杀抢掠,单就地方豪强也没法管束,百姓别说自由,能不能活着都是问题。
再说法家,不管他们是为百姓还是君王,律法都只是个工具,还不是由权势来决定?而官场人情交织,交相藏垢,有几个不怕死的君子能撼动这张大网呢?
想来想去,似乎没有任何办法。”
他看着我笑了,好像觉得我比他还激动,于是平静下来道: “万物都有其规律,盛衰自有其定理,我虽激愤但也知人力有限,大丈夫也只能砥砺自身罢了。”
“我明白,可我没办法不想。
看着世人惊慌失措患得患失,我就想,若是人人都能自由解脱该多好。可转念一想,若是人人追寻自由,那这天下就没人守护秩序,岂不是容易被外敌所侵吗?”
“自古以来境界高妙之人大都离群索居,他们感悟大道追寻自由,却没想过,正是秩序保障了他们的自由。
在残酷的环境中,是秩序的土壤才让自由之花开放,而能获知甚至践行自由之道的人们,该感谢这稳定的秩序。
人们需要先借助稳定的秩序生存下来,而后才是感悟大道,当解开了心中的枷锁,那外部的秩序便不再是束缚。
秩序和自由并不矛盾,常人也能在生活中感悟逍遥,并不是说离群索居就是自由,更不是说无所事事就是修行。
本是我发个牢骚,怎变成您满腔忧愁了?何苦来哉。”
听他说完我豁然开朗,我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于是深施一礼道:“我明白了,自由和秩序,实是一体。那按您所说,常人如何才能活得逍遥呢?”
“《礼记》云:‘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各有不同,按照本性生活本来就是自然。
郭象言:性各有分,至死不易,智者守志,愚者抱愚,积习为性,强学矫性。
他说本性天定,人都是按照自己本性而活,本性有则可习得,本性无则不可强学,要绝学去教,归于自然。然后按照自己所长,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在自治自得中逐渐达到自忘的境界。
这样不去追逐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去理会旁人的评价,安分随性,自得而乐,就是逍遥了吧。”
这些说法跟先前向秀说的差不多,把名教与道家性论结合到一起。这些人终于把道这个字拉到了常人眼前,让人们能够看的到了,道之一词也自此能够融入生活,但我总觉得流失了更多的韵味。
我心里还是有很多疑虑,继续问道:“说是性各有分,可世人所贪大多是财权色而已,孔子也说食色性也,人性大概都差不多吧。
那么各自追求自己的本分,不还是在追求名利吗?实现了对名利的贪婪算是逍遥吗?”
“很多人确实没太多不同,但每个人都各有倾向,有人好利就有人好义。人之本性不止有贪,更有仁义,只是受环境影响,人心浮躁不能体察罢了。
百姓追求名利是为了满足自己,当然也不是错,能自得当然是逍遥,但一切都不能过分,过则生悲。”
“你说本性不教而能习得,若无天生之性,则不能教而得之,那我们还要学习吗?那一个人天生没有仁义之心,只有暴虐贪婪的人,能说这个人的本性跟其他人的一样是平等的吗?”
“绝学去教是郭象之言,我不认同。教育能让人在静修中发掘自己善的一面,在辨别事理中反省自己恶的一面,去恶从善就是教育。
至于本性,自然平等,自称高尚又如何真的高尚呢?
本性平等但常人容易被表象欺骗,做出贪暴之事必会受到惩罚,这本就是自然规律。”
“你们说性乃天生,各安其分,如果权贵者是贪鄙之人,那么百姓就该安其分被欺凌吗?如果寒门出了贤人,就该被贪鄙之人压制欺辱吗?你说的性分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性分之说,任性之外当然还要守分。
如今世风日下,大家贪婪的程度早就超过了应有之分,这就是国家崩坏的原因。
若当权者贪鄙无度,不履行职责而祸害他人,那他就是失了度过了分,百姓自然不该受其压迫。
若是百姓中有贤能之人,志向是做官保民,那就该按本性去努力。若是国家不招贤纳士,那就是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本分。
失去了本分,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不会有好结果,更别说逍遥了。”
“我明白了,可怎么才算是安其分呢?”
“鸟不需要龟壳保护,鱼也不必四足行走,万物本就是各异而平等自足的。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齐景公富有一国,都是得其所愿任其本性,不论在野在朝、富贵贫贱,并没什么分别。
达者率性,志士从志,互不干扰,交不相羡,这才是安其分任其性。
对于上下相杀,不贤不孝之人,要用教育来明理,用礼法来制约,进而达到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等人们都能达到无争心安时,这世界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压迫,自然可以无为救国。”
“无争心安……
唉,道理是通了,只是同样的一句话已经说了几千年,又有几人做的到呢……”
“对我们来说,道理通了不就好了吗?理通后守志就行,其他的哪里管得了呢。”
“也是,受教了。”
我以前一直是分裂着的,一面是父亲,一面是自己的痴,现在道理通了,我好似终于合在了一起。
人们常说我豁达洒脱,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做着斗争,跟束皙一席话让我轻松了不少。
像这样自封相国或丞相总揽大权的人,最近的也就董卓、曹操、司马召了。他司马伦也就废了贾后这一件功劳,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这条路没有退路,不知他有几斤几两。
他把自己府里的都封了高官,自己的儿子都成了王侯。为了安抚人心,又把司马肜推举为上三公之首的太宰。
孙秀也做了大官,不想着国家大事,先来了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他先找石崇去要他的爱妾绿珠,石崇舍不得,于是被孙秀诬陷杀死。他还是因为财富和美人丢了性命,富可敌国又怎么样……
潘岳曾欺辱过孙秀,被孙秀一并抓住诬陷谋反,跟石崇一起被诛了三族。
王戎叔叔当年在选拔人才时为孙秀说过几句好话,所以孙秀对王戎和王衍格外照顾。
而我,仅仅是因为没有依附贾谧就被封赏子爵,这让我觉得好笑。什么时候开始,连最起码的操守都变的这么可贵了?
张华、裴頠那些重臣死后他们的家产都被孙秀分了人,孙秀还记得我扫土之恩,呵,竟然送了张华府上的一些下人和车马给我……
官场变成现在这样,蛀虫们高兴了,正直的人却在想办法逃离。
我再次动了辞官的念头。
可如果真辞了,总觉得会让父亲笑话,也会让我看不起自己。
那个曾参与破译汲郡竹简的束皙,他没有我这样的负担,今天来向我告别了。
多喝了几杯后他借着酒意叹息一声。
“昔年乡下时,官吏腐败堕落,以劝农官尤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百姓备受欺辱。那些狗随口定赋税,伸手要贿赂,一不顺心便又打又骂。
我本以为做了官就能守护一方,于是忍下心中不快来这是非之地求官。
可没想到啊,这京畿之地更是遍地苟且,穷奢极欲无法无天。
至于现在,哼,就是青楼土窑也比这里干净些。”
我一时语塞,只好问他:“束兄可有良策?”
他自嘲一笑,“哪有什么办法?如今的人毫不修身恬不知耻,只怕灾祸不远了。”
我沉默良久后,终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心里想的。
“不瞒束兄,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
儒生们妄图为万世树立规章典范,想用道德礼法规束王侯将相,整理古圣先贤的智慧让君子们学习。可理论再好终会被小人利用,他们寻章摘句逢迎权贵,反倒变成束缚百姓的绳索。
至于墨家,即使他们能团结起百姓杀尽贪官,之后又要如何管理呢?他们还是要寄希望于圣君贤臣,那不还是会变地一样吗?同样的道理,不管墨子思想如何惠民,也架不住小人的曲解。
这世上可只有一个孔子一个墨子,而野心家却能填满整个东海。
若是百姓不需要管理,不说外族入侵屠杀抢掠,单就地方豪强也没法管束,百姓别说自由,能不能活着都是问题。
再说法家,不管他们是为百姓还是君王,律法都只是个工具,还不是由权势来决定?而官场人情交织,交相藏垢,有几个不怕死的君子能撼动这张大网呢?
想来想去,似乎没有任何办法。”
他看着我笑了,好像觉得我比他还激动,于是平静下来道: “万物都有其规律,盛衰自有其定理,我虽激愤但也知人力有限,大丈夫也只能砥砺自身罢了。”
“我明白,可我没办法不想。
看着世人惊慌失措患得患失,我就想,若是人人都能自由解脱该多好。可转念一想,若是人人追寻自由,那这天下就没人守护秩序,岂不是容易被外敌所侵吗?”
“自古以来境界高妙之人大都离群索居,他们感悟大道追寻自由,却没想过,正是秩序保障了他们的自由。
在残酷的环境中,是秩序的土壤才让自由之花开放,而能获知甚至践行自由之道的人们,该感谢这稳定的秩序。
人们需要先借助稳定的秩序生存下来,而后才是感悟大道,当解开了心中的枷锁,那外部的秩序便不再是束缚。
秩序和自由并不矛盾,常人也能在生活中感悟逍遥,并不是说离群索居就是自由,更不是说无所事事就是修行。
本是我发个牢骚,怎变成您满腔忧愁了?何苦来哉。”
听他说完我豁然开朗,我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于是深施一礼道:“我明白了,自由和秩序,实是一体。那按您所说,常人如何才能活得逍遥呢?”
“《礼记》云:‘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各有不同,按照本性生活本来就是自然。
郭象言:性各有分,至死不易,智者守志,愚者抱愚,积习为性,强学矫性。
他说本性天定,人都是按照自己本性而活,本性有则可习得,本性无则不可强学,要绝学去教,归于自然。然后按照自己所长,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在自治自得中逐渐达到自忘的境界。
这样不去追逐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去理会旁人的评价,安分随性,自得而乐,就是逍遥了吧。”
这些说法跟先前向秀说的差不多,把名教与道家性论结合到一起。这些人终于把道这个字拉到了常人眼前,让人们能够看的到了,道之一词也自此能够融入生活,但我总觉得流失了更多的韵味。
我心里还是有很多疑虑,继续问道:“说是性各有分,可世人所贪大多是财权色而已,孔子也说食色性也,人性大概都差不多吧。
那么各自追求自己的本分,不还是在追求名利吗?实现了对名利的贪婪算是逍遥吗?”
“很多人确实没太多不同,但每个人都各有倾向,有人好利就有人好义。人之本性不止有贪,更有仁义,只是受环境影响,人心浮躁不能体察罢了。
百姓追求名利是为了满足自己,当然也不是错,能自得当然是逍遥,但一切都不能过分,过则生悲。”
“你说本性不教而能习得,若无天生之性,则不能教而得之,那我们还要学习吗?那一个人天生没有仁义之心,只有暴虐贪婪的人,能说这个人的本性跟其他人的一样是平等的吗?”
“绝学去教是郭象之言,我不认同。教育能让人在静修中发掘自己善的一面,在辨别事理中反省自己恶的一面,去恶从善就是教育。
至于本性,自然平等,自称高尚又如何真的高尚呢?
本性平等但常人容易被表象欺骗,做出贪暴之事必会受到惩罚,这本就是自然规律。”
“你们说性乃天生,各安其分,如果权贵者是贪鄙之人,那么百姓就该安其分被欺凌吗?如果寒门出了贤人,就该被贪鄙之人压制欺辱吗?你说的性分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性分之说,任性之外当然还要守分。
如今世风日下,大家贪婪的程度早就超过了应有之分,这就是国家崩坏的原因。
若当权者贪鄙无度,不履行职责而祸害他人,那他就是失了度过了分,百姓自然不该受其压迫。
若是百姓中有贤能之人,志向是做官保民,那就该按本性去努力。若是国家不招贤纳士,那就是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本分。
失去了本分,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不会有好结果,更别说逍遥了。”
“我明白了,可怎么才算是安其分呢?”
“鸟不需要龟壳保护,鱼也不必四足行走,万物本就是各异而平等自足的。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齐景公富有一国,都是得其所愿任其本性,不论在野在朝、富贵贫贱,并没什么分别。
达者率性,志士从志,互不干扰,交不相羡,这才是安其分任其性。
对于上下相杀,不贤不孝之人,要用教育来明理,用礼法来制约,进而达到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等人们都能达到无争心安时,这世界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压迫,自然可以无为救国。”
“无争心安……
唉,道理是通了,只是同样的一句话已经说了几千年,又有几人做的到呢……”
“对我们来说,道理通了不就好了吗?理通后守志就行,其他的哪里管得了呢。”
“也是,受教了。”
我以前一直是分裂着的,一面是父亲,一面是自己的痴,现在道理通了,我好似终于合在了一起。
人们常说我豁达洒脱,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做着斗争,跟束皙一席话让我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