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曹操和张燕的主战场乃黎城,不过邺城也要派出兵马镇守,这镇守的人员就比较为难。
张辽身为虎贲营的主将,率领三千骑兵,不可能让其留守邺城,毕竟无法发挥出张辽的优势。
至于张合,张燕放心不下,张合身为袁绍派系的降将,刚降不久,如若留守,很有可能被策反,最后连邺城都没办法回!
邺城作为坚城,物资自然都是囤放在此处,要是邺城被丢,那整个战线都会溃败,所以守住邺城是重中之重。
留守将领让张燕犯了难,想来思去终于让副帅蒙瓦坐镇邺城。
蒙瓦很早就加入太平道,是地主家的儿子,后来听闻张角布道,慕名学习,为了加入太平道,蒙瓦直接变卖家产,来到冀州!
这笔资产成了蒙瓦加入太平道的敲门砖,后来黄巾起义,一同和张角被困在广宗城,饿的前胸贴后背,已然是只剩下几口气。
那个时候蒙瓦靠着自己的勇武,毕竟地主家的儿子从小环境优越,力气也很大,学了不少东西,已经晋升为千夫长。
蒙瓦当时已经心怀死志,打算追随张角而去,可没想到张角直接天神下凡,力挽狂澜,将太平道拯救于水火之中。
接下来便是顺风顺水的发展,蒙瓦继续跟随张角履历战功,不断破敌。
后来大裁员,精简部队,蒙瓦靠着战功留了下来,成为光荣的千夫长,继续操练兵马。
紧接着又是和张燕的黑山军大战,这次蒙瓦拿足战功,晋升为万夫长。
收编黑山军之后,太平道的军制再度进行大改革,退出师长制度,之前的千夫长、万夫长、小渠帅、渠帅之类的都成为头衔,可以每年领些钱粮。
据说是淘汰掉那些曾经南征北战,却没有能力的将士,因为太平道的理念是只要精锐,每位留下来的战士都是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
不然以之前那么多军队编制,太平道的财政根本养不起,而且在战场上也不是人数优势就行的。
这件事闹得很大,许多将士觉得不满,这是苛刻功臣,需要见大贤良师!
蒙瓦没有参与其中,这件事好像是如今当朝丞相陶安易出面解决的,用铁血手段镇压了一批闹事的将领,然后颁布军衔制度,让其退伍之后,也能拿好处。
这帮淘汰掉的青壮力成为现在种田的主力军,其实蒙瓦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说实话他也想回去种田,厌倦了在战场上刀尖舔血的日子。
不过如今的正规军待遇极其高,打胜仗还会发放各种奖赏,反正蒙瓦积累的财富已经远远高过坐地主那个时期。
通过不断的战功,蒙瓦在张燕归降时期已经提拔为团长,离副师长这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照这样下去,只要蒙瓦不死,迟早要成为军中新贵,今后妥妥的从龙之功,远比什么狗屁地主来得实在。
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在击败袁绍之后,蒙瓦终于爬上副师长的位置,乃实实在在的黄巾元勋人物,比师长张燕的资历还要老。
这般有资历的存在,张燕觉得不管如何都不可能背叛太平道,于是让蒙瓦率领三千第四师的兵马留守邺城。
张燕则率领将近两万兵马迎战曹操,里面包括张合的一万降兵以及堪称精锐的三千虎贲营,以及身经百战的第四师!
这么多兵马,张燕当然不会屯于一处,他让张合率领降兵屯在河流上游,以防曹操断其水源。
又派遣张辽率领三千虎贲营走小道,翻山越岭绕到曹军的后方,骚扰其粮道。
而张燕则率领七千第四师的精锐坐镇主战场,卡住曹操的去路,曹操想要前行,只能攻破他所在的黎阳。
黎阳的城池老破小,容纳七千兵马非常艰险,还不如在不远处立营寨,等同于有双重保险,要是被曹操击退,再入黎阳不迟。
黎阳两处靠山,张燕在其山上还各留五百将士扎营,只要曹操攻其本部,张燕便让其放箭骚扰,要是曹操想要拔掉两座营寨。
不仅要遭遇地利劣势,张燕率领的主力也能看情况出击,让曹操很是难受。
当李典率领前锋军抵达黎阳的时候,便注意到张燕的凶恶用心,可前锋军本就是开路、修营寨的,自然不可能与其硬碰硬!
确认完敌方的部署之后,李典便开始找寻位置修营寨,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
毕竟敌军已经有所准备,贸然进攻只会落入下乘,修完营寨好好休息之后,再做打算。
李典找到一处有水源的地方作为扎营的最佳选择,毕竟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可水源被切断,那全军就得嗝屁!
曹操率领的中军得到李典的消息之后,便全速前行,来到扎营点!
但曹操还是喜欢亲眼目睹地方的部署,于是带着亲兵,在李典的率领下,来到高处,观察太平道的情况。
果然和李典所说的没差,暂时瞧不出来有什么突破口,只能另做打算。
很显然,对方不是什么酒囊饭桶,没有太过明显的破绽给曹操抓住。
曹操回到河流边,便让兵马好生戒备,不用在修建营寨的时候,被敌军偷袭。
同时让李典带着一伙人去看看,黎阳用的是哪条水流,看看能不能从上游切断。
水源无疑是打仗的重中之重,要是水源被污染或者被截断,那整个军队就会极其被动,甚至比断粮还要惨烈。
所以修建营寨也是个大学问,尤其是茅坑必须修好,不能让其污染到水源,还要考虑怎么安排,将士们能够最快的上完厕所,然后作战!
吃喝拉撒睡是行军必须要解决的,要是一项出了差池,那全军就得乱如麻。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弄出来很多行军打仗的经验,什么孙子兵法之类的,曹操作为军事家,自然是要看这方面的书籍。
第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曹操也很混乱,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现在的他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基本上低级错误是不可能犯的。
李典很快就率领兵马打探回来,曹军所在的地方是河流的支流,而黎阳用得是河流主干道,上游已经有重兵把守,不可能有机会断水。
除非全军出击,但只要敌军撑住一会儿,援军来袭,那曹军就得全线溃败。
张辽身为虎贲营的主将,率领三千骑兵,不可能让其留守邺城,毕竟无法发挥出张辽的优势。
至于张合,张燕放心不下,张合身为袁绍派系的降将,刚降不久,如若留守,很有可能被策反,最后连邺城都没办法回!
邺城作为坚城,物资自然都是囤放在此处,要是邺城被丢,那整个战线都会溃败,所以守住邺城是重中之重。
留守将领让张燕犯了难,想来思去终于让副帅蒙瓦坐镇邺城。
蒙瓦很早就加入太平道,是地主家的儿子,后来听闻张角布道,慕名学习,为了加入太平道,蒙瓦直接变卖家产,来到冀州!
这笔资产成了蒙瓦加入太平道的敲门砖,后来黄巾起义,一同和张角被困在广宗城,饿的前胸贴后背,已然是只剩下几口气。
那个时候蒙瓦靠着自己的勇武,毕竟地主家的儿子从小环境优越,力气也很大,学了不少东西,已经晋升为千夫长。
蒙瓦当时已经心怀死志,打算追随张角而去,可没想到张角直接天神下凡,力挽狂澜,将太平道拯救于水火之中。
接下来便是顺风顺水的发展,蒙瓦继续跟随张角履历战功,不断破敌。
后来大裁员,精简部队,蒙瓦靠着战功留了下来,成为光荣的千夫长,继续操练兵马。
紧接着又是和张燕的黑山军大战,这次蒙瓦拿足战功,晋升为万夫长。
收编黑山军之后,太平道的军制再度进行大改革,退出师长制度,之前的千夫长、万夫长、小渠帅、渠帅之类的都成为头衔,可以每年领些钱粮。
据说是淘汰掉那些曾经南征北战,却没有能力的将士,因为太平道的理念是只要精锐,每位留下来的战士都是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
不然以之前那么多军队编制,太平道的财政根本养不起,而且在战场上也不是人数优势就行的。
这件事闹得很大,许多将士觉得不满,这是苛刻功臣,需要见大贤良师!
蒙瓦没有参与其中,这件事好像是如今当朝丞相陶安易出面解决的,用铁血手段镇压了一批闹事的将领,然后颁布军衔制度,让其退伍之后,也能拿好处。
这帮淘汰掉的青壮力成为现在种田的主力军,其实蒙瓦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说实话他也想回去种田,厌倦了在战场上刀尖舔血的日子。
不过如今的正规军待遇极其高,打胜仗还会发放各种奖赏,反正蒙瓦积累的财富已经远远高过坐地主那个时期。
通过不断的战功,蒙瓦在张燕归降时期已经提拔为团长,离副师长这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照这样下去,只要蒙瓦不死,迟早要成为军中新贵,今后妥妥的从龙之功,远比什么狗屁地主来得实在。
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在击败袁绍之后,蒙瓦终于爬上副师长的位置,乃实实在在的黄巾元勋人物,比师长张燕的资历还要老。
这般有资历的存在,张燕觉得不管如何都不可能背叛太平道,于是让蒙瓦率领三千第四师的兵马留守邺城。
张燕则率领将近两万兵马迎战曹操,里面包括张合的一万降兵以及堪称精锐的三千虎贲营,以及身经百战的第四师!
这么多兵马,张燕当然不会屯于一处,他让张合率领降兵屯在河流上游,以防曹操断其水源。
又派遣张辽率领三千虎贲营走小道,翻山越岭绕到曹军的后方,骚扰其粮道。
而张燕则率领七千第四师的精锐坐镇主战场,卡住曹操的去路,曹操想要前行,只能攻破他所在的黎阳。
黎阳的城池老破小,容纳七千兵马非常艰险,还不如在不远处立营寨,等同于有双重保险,要是被曹操击退,再入黎阳不迟。
黎阳两处靠山,张燕在其山上还各留五百将士扎营,只要曹操攻其本部,张燕便让其放箭骚扰,要是曹操想要拔掉两座营寨。
不仅要遭遇地利劣势,张燕率领的主力也能看情况出击,让曹操很是难受。
当李典率领前锋军抵达黎阳的时候,便注意到张燕的凶恶用心,可前锋军本就是开路、修营寨的,自然不可能与其硬碰硬!
确认完敌方的部署之后,李典便开始找寻位置修营寨,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
毕竟敌军已经有所准备,贸然进攻只会落入下乘,修完营寨好好休息之后,再做打算。
李典找到一处有水源的地方作为扎营的最佳选择,毕竟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可水源被切断,那全军就得嗝屁!
曹操率领的中军得到李典的消息之后,便全速前行,来到扎营点!
但曹操还是喜欢亲眼目睹地方的部署,于是带着亲兵,在李典的率领下,来到高处,观察太平道的情况。
果然和李典所说的没差,暂时瞧不出来有什么突破口,只能另做打算。
很显然,对方不是什么酒囊饭桶,没有太过明显的破绽给曹操抓住。
曹操回到河流边,便让兵马好生戒备,不用在修建营寨的时候,被敌军偷袭。
同时让李典带着一伙人去看看,黎阳用的是哪条水流,看看能不能从上游切断。
水源无疑是打仗的重中之重,要是水源被污染或者被截断,那整个军队就会极其被动,甚至比断粮还要惨烈。
所以修建营寨也是个大学问,尤其是茅坑必须修好,不能让其污染到水源,还要考虑怎么安排,将士们能够最快的上完厕所,然后作战!
吃喝拉撒睡是行军必须要解决的,要是一项出了差池,那全军就得乱如麻。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弄出来很多行军打仗的经验,什么孙子兵法之类的,曹操作为军事家,自然是要看这方面的书籍。
第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曹操也很混乱,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现在的他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基本上低级错误是不可能犯的。
李典很快就率领兵马打探回来,曹军所在的地方是河流的支流,而黎阳用得是河流主干道,上游已经有重兵把守,不可能有机会断水。
除非全军出击,但只要敌军撑住一会儿,援军来袭,那曹军就得全线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