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百日维新:改良之路的悲歌-《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当“变革制度”四个字,从天幕中浮现时。

  所有时空的帝王,都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体。

  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器物层面的学习,他们能理解,甚至能欣然接受。

  可一旦触及“制度”,那就等于是在动摇他们统治的根基,是在挑战他们至高无上的皇权!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亲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变革制度?变成什么?难道要再把权力分出去吗?

  然而,也有一些帝王,比如李世民,在经历了之前种种冲击后,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思索。

  他隐隐感觉到,天幕或许是对的。

  那辆腐朽的马车,不换掉车夫,不重造车身,只靠换几门炮,是绝对走不出泥潭的。

  天幕的画面,聚焦于一群慷慨激昂的读书人。

  为首的,是康有为和他的弟子梁启超。

  【甲午战争的惨败,深深刺痛了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

  【1895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上千名举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联名上书,请求光绪皇帝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然而,这一次,士子们所议论的,不再是经义,而是国之存亡!

  【这标志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不再仅仅是皇权的附庸,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和参与国家的命运。】

  画面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纸(《时务报》),成立学会(强学会),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他们宣传的,是一种全新的思想。

  【“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保留君主,但设立议会,颁布宪法,由法律来治理国家!”】

  【“如此,才能上下同心,君民一体,国家才能富强!”】

  “君主立宪?”

  这个词,对帝王们来说,无比陌生,又无比刺耳。

  “设立议会?那朕的旨意,岂不是还要经过一群臣子讨论?”

  “颁布宪法?难道连朕,也要受那劳什子法律的约束?”

  大部分帝王,都感到了强烈的冒犯。

  这简直是在夺他们的权!

  然而,天幕中的大清,那个年轻的,没有实权的皇帝——光绪,却将这视为了救命的稻草。

  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

  他,也想励精图治,重振祖宗的江山。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一场旨在从制度上,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的运动,开始了。】

  【史称,戊戌变法,又因其仅仅持续了103天,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天幕快速地展示着变法的内容,那是一场席卷全国的,自上而下的风暴。

  【政治上: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设立国家银行,鼓励民办企业,发展农工商。】

  【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教育上: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每一条法令,都精准地,指向了旧制度的弊病。

  每一项改革,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看着这一幕,李世民、杨坚等相对开明的君主,都忍不住点头称许。

  “有魄力!”

  “虽然有些激进,但方向是对的!”

  他们仿佛看到,这头老迈的巨龙,终于下定决心,要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了。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光绪皇帝,有变法的决心。

  但他,没有变法的权力。

  这个帝国的真正掌控者,是那个端坐在帘子后面的,苍老的女人。

  【慈禧太后。】

  画面中,慈禧那张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的脸,被天幕特写。

  【这场变法,虽然打着“救亡图存”的旗号,却严重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利益。】

  【裁撤冗官,得罪了无数满洲亲贵和旧官僚。】

  【编练新军,威胁到了她所掌控的军队。】

  【而“君主立宪”,更是要从根本上,动摇她垂帘听政的权力基础。】

  【在他们看来,祖宗之法,绝不能变!】

  【国家的存亡,远没有他们手中的权力,来得重要。】

  一场新与旧的较量,一场改革与保守的冲突,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光绪皇帝,也意识到了危险。

  他密诏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谭嗣同、康有为等人,商议对策。

  甚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那个手握重兵的男人身上。

  【袁世凯。】

  然而,这位日后的窃国大盗,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

  他向慈禧的亲信荣禄,告发了维新派的“围园杀后”计划。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

  刚刚燃起希望的帝王们,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他们知道,完了。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要失败了。

  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使馆的帮助下,仓皇逃往海外。

  而另外六位维新志士,却没能逃脱。

  他们,被捕入狱。

  为首的,是谭嗣同。

  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刑场之上,他面无惧色,引颈就戮。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高声呐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刀光闪过,血溅法场。

  【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

  【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以悲剧告终。】

  天幕之上,一片悲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

  【在晚清,这条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当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宁愿选择与国家一同沉沦时,任何试图挽救它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

  【它堵死了最后一条和平变革的道路,也让无数对清廷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死了心。】

  【既然改良已死……】

  天幕的画面,陡然一转。

  无数头裹红巾,手持大刀长矛,面目被愤怒和迷信扭曲的农民,出现在了华北的大地上。

  他们的口中,高喊着一个响亮,却又充满矛盾的口号。

  【“扶清灭洋!”】

  【一场更加狂热、更加混乱、也更加血腥的风暴,即将来临。】

  【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手上还有点存稿,晚点再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