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远的问题,还有一个不那么长远的隐患,这一次侯爷既然亲自参与了这件事,那一定能掌握这些山西商人走私的证据,那他们就得担心未来有一天,有可能会北侯爷秋后算账了。
以侯爷的能力,做到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好像内忧外患,在侯爷的算计下,很快就会都没了啊?至少表面上浅显的内忧外患没了?
难怪侯爷打算对宗室动手了,恐怕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先生谋算深远,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叶铭看了看朱存极,大致猜到这兄弟可能想岔了,他又说道:“王爷,其实你可能想岔了,曹文昭其实并没有将那些物资给抢夺回来,杀了些人,倒确实是事实。”
朱存极使劲的甩了甩头,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有些不太够用了。
他以为他有的一个极为详细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侯爷的所思所想,可现在你告诉我,我想岔了?
不夺其物资,那作甚?
叶铭拍了拍朱存极的肩膀,说道:“不该你想的事情,就不必多想了,好好做事。”
朱存极当真不必多想了,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谋算能力,和侯爷比起来,差距还是有些太大了。
安安心心的听话,好像是他唯一的选择。
没走多久,叶铭和朱存极一起上了轿子,六十四人抬的大轿子。
在里面的会客厅,朱存极直接接着叶铭的纸笔,写了一封奏本。
奏本的内容,自然是这次土豆大获丰收,陕西饿殍遍地的场景,将彻底成为历史。
甚至从此以后,整个陕西都很难再遇到这样的艰苦情况了,能有今日的成果,既仰赖陛下的全盘领导,也仰仗镇北侯全盘掌控,以及陕西巡抚、布政使司等一众大臣的推干就湿,共同努力。
此外,陕西百姓的付出,同样极为重要。
很长的一篇奏本,毫无疑问,这一封奏本,会让陕西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极多的利益。
从镇北侯开始,再到他,再到下方所有人,都会因此而获利。
这些在陕西的官员,大多都会被打上镇北侯的标签,镇北侯一日不失势,他们的仕途就会变得极为光明。
他朱存极也获利极多,就这封奏本,他就会得到极大的威望,变成天下皆知。
然后他再上那封请求折色的奏本,风险和收益都很大,但是因为叶铭的存在,他想要赌一赌。
否则换做其他人要他上这样一封奏本,他只会认为对方脑子有问题。
回到西安府,花费了一些时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朱存极写下那一封奏本。
叶铭在一旁斟酌字句,哪些写的不够好,需要再完善一下,哪些话写出来有些不合时宜,需要删除。
归根究底,其实就是如何在陛下那表功,还是叶铭说了算。
临近下轿的时候,朱存极也将一封奏本的初稿给确定好了,只等回去之后让人誊抄一遍即可。
下了轿子,朱存极踌躇满志,谢绝了叶铭同进晚膳的邀请,径直回到秦王府。
叶铭笑了笑,回到住处之后,也写了一封奏本。
看了看那夸张的诤臣点,叶铭满意的点了点头。
差不多要回京了。
…………
北京城。
时近七月,京城也慢慢热了起来,不过和几年前的同时期比起来,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暑气并不长,往往到了申时,就已经感受不到什么热意。
再往后,就得加衣服了。
朱由检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和朝臣们斗智斗勇,让人都有些心力交瘁。
大胜仗传回京城之后,他扬眉吐气了一波,如今他已经是一位极有权威的帝王了,至少他的父兄,没办法跟他比这个。
但有威严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并没有,哪怕是成祖皇帝,这样一位掌控权力的马上皇帝,在面对文官的时候,也时常被整的焦头烂额。
更何况他朱由检?而且两百多年发展的文官集团,发展了两百多年的约定成俗,都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
就比如科道官员每个月必须要弹劾人,不然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诤臣,所以每个月,朱由检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弹劾奏本。
大多数都是弹劾叶铭的,也有一部分是弹劾他朱由检的。
然后有一段时间消停了,那段时间,叶铭东西两边齐开花,林丹汗和苏布地,都在他的手底下吃了大亏。
困扰了大明两百多年的蒙古残余势力问题,有了从来没有过的缓解。
毫不夸张的说,二十年之内,蒙古诸部很难恢复到去年的水平了。
当然,如果出了一个极为厉害的人物,再说,如果出一个类似叶铭的人物,也不敢想。
那段时间,文官们都消停了不少,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弹劾叶铭的奏本,偶尔有,也都是弹劾叶铭生活作风上的小事。
什么喜好杀戮,什么生活奢靡,什么喜好女色。
但这些东西,根本上是无伤大雅的,甚至有一次消息传到叶铭那,叶铭只是笑着说道:“吾好女人,吾更善治国。”
消停了了一段时间之后,弹劾的奏本再度多了起来,而这一次多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
那些一个个生产建设团,以及所谓的生产建设委员会,不合规矩。
按照某些大臣的说法,这东西的存在,让陕西的官府的几乎形同虚设!真正的权力,集中在了生产建设委员会的手中。
说的夸张一些,此举完全等同于裂土封疆了。
除此之外,叶铭掌控陕西绝对的权力,将所有陕西的人都放在这个既定的框架内,那些原本什么都没做错的世家大族,却被迫受他驱使。
这也就罢了,叶铭进行的那些什么狗屁水利工程之类的东西,强制占用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土地,却没有什么补偿,这和强抢有什么分别?
如今陕西已经是人人怨声载道,说叶铭再这样搞下去,大明就会被他搞废了。
朱由检每天都要被口水淹没了,他一句话都不敢反驳,默默的承受着这些大臣们的口水。
以侯爷的能力,做到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好像内忧外患,在侯爷的算计下,很快就会都没了啊?至少表面上浅显的内忧外患没了?
难怪侯爷打算对宗室动手了,恐怕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先生谋算深远,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叶铭看了看朱存极,大致猜到这兄弟可能想岔了,他又说道:“王爷,其实你可能想岔了,曹文昭其实并没有将那些物资给抢夺回来,杀了些人,倒确实是事实。”
朱存极使劲的甩了甩头,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有些不太够用了。
他以为他有的一个极为详细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侯爷的所思所想,可现在你告诉我,我想岔了?
不夺其物资,那作甚?
叶铭拍了拍朱存极的肩膀,说道:“不该你想的事情,就不必多想了,好好做事。”
朱存极当真不必多想了,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谋算能力,和侯爷比起来,差距还是有些太大了。
安安心心的听话,好像是他唯一的选择。
没走多久,叶铭和朱存极一起上了轿子,六十四人抬的大轿子。
在里面的会客厅,朱存极直接接着叶铭的纸笔,写了一封奏本。
奏本的内容,自然是这次土豆大获丰收,陕西饿殍遍地的场景,将彻底成为历史。
甚至从此以后,整个陕西都很难再遇到这样的艰苦情况了,能有今日的成果,既仰赖陛下的全盘领导,也仰仗镇北侯全盘掌控,以及陕西巡抚、布政使司等一众大臣的推干就湿,共同努力。
此外,陕西百姓的付出,同样极为重要。
很长的一篇奏本,毫无疑问,这一封奏本,会让陕西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极多的利益。
从镇北侯开始,再到他,再到下方所有人,都会因此而获利。
这些在陕西的官员,大多都会被打上镇北侯的标签,镇北侯一日不失势,他们的仕途就会变得极为光明。
他朱存极也获利极多,就这封奏本,他就会得到极大的威望,变成天下皆知。
然后他再上那封请求折色的奏本,风险和收益都很大,但是因为叶铭的存在,他想要赌一赌。
否则换做其他人要他上这样一封奏本,他只会认为对方脑子有问题。
回到西安府,花费了一些时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朱存极写下那一封奏本。
叶铭在一旁斟酌字句,哪些写的不够好,需要再完善一下,哪些话写出来有些不合时宜,需要删除。
归根究底,其实就是如何在陛下那表功,还是叶铭说了算。
临近下轿的时候,朱存极也将一封奏本的初稿给确定好了,只等回去之后让人誊抄一遍即可。
下了轿子,朱存极踌躇满志,谢绝了叶铭同进晚膳的邀请,径直回到秦王府。
叶铭笑了笑,回到住处之后,也写了一封奏本。
看了看那夸张的诤臣点,叶铭满意的点了点头。
差不多要回京了。
…………
北京城。
时近七月,京城也慢慢热了起来,不过和几年前的同时期比起来,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暑气并不长,往往到了申时,就已经感受不到什么热意。
再往后,就得加衣服了。
朱由检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和朝臣们斗智斗勇,让人都有些心力交瘁。
大胜仗传回京城之后,他扬眉吐气了一波,如今他已经是一位极有权威的帝王了,至少他的父兄,没办法跟他比这个。
但有威严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并没有,哪怕是成祖皇帝,这样一位掌控权力的马上皇帝,在面对文官的时候,也时常被整的焦头烂额。
更何况他朱由检?而且两百多年发展的文官集团,发展了两百多年的约定成俗,都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
就比如科道官员每个月必须要弹劾人,不然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诤臣,所以每个月,朱由检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弹劾奏本。
大多数都是弹劾叶铭的,也有一部分是弹劾他朱由检的。
然后有一段时间消停了,那段时间,叶铭东西两边齐开花,林丹汗和苏布地,都在他的手底下吃了大亏。
困扰了大明两百多年的蒙古残余势力问题,有了从来没有过的缓解。
毫不夸张的说,二十年之内,蒙古诸部很难恢复到去年的水平了。
当然,如果出了一个极为厉害的人物,再说,如果出一个类似叶铭的人物,也不敢想。
那段时间,文官们都消停了不少,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弹劾叶铭的奏本,偶尔有,也都是弹劾叶铭生活作风上的小事。
什么喜好杀戮,什么生活奢靡,什么喜好女色。
但这些东西,根本上是无伤大雅的,甚至有一次消息传到叶铭那,叶铭只是笑着说道:“吾好女人,吾更善治国。”
消停了了一段时间之后,弹劾的奏本再度多了起来,而这一次多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
那些一个个生产建设团,以及所谓的生产建设委员会,不合规矩。
按照某些大臣的说法,这东西的存在,让陕西的官府的几乎形同虚设!真正的权力,集中在了生产建设委员会的手中。
说的夸张一些,此举完全等同于裂土封疆了。
除此之外,叶铭掌控陕西绝对的权力,将所有陕西的人都放在这个既定的框架内,那些原本什么都没做错的世家大族,却被迫受他驱使。
这也就罢了,叶铭进行的那些什么狗屁水利工程之类的东西,强制占用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土地,却没有什么补偿,这和强抢有什么分别?
如今陕西已经是人人怨声载道,说叶铭再这样搞下去,大明就会被他搞废了。
朱由检每天都要被口水淹没了,他一句话都不敢反驳,默默的承受着这些大臣们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