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以后就用得上了,武器和弹药总不嫌多。”
林平安这么说着,就跟着王广志往敌人的军械库走去。
相比之下,军械库里面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晋造六五步枪两千支,还有五十挺捷克式轻机枪,以及仿制的歪把子机枪,还有20挺三八式重机枪。
“军长,这些武器,加上缴获的,少说也能武装起来三个团了。”
二狗看着屋中的那些武器说道。
在吴堡县,以及柳林,还有吕梁的战斗,确实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装备,可以保证他们的部队至少扩充到一万五千多人。
对于林平安来说,在晋西地区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人口更多,农业条件相比于陕北也更好一些,自己的部队可以扩充,而不必太担心粮食和人口不足的问题。
将这些军用物资缴获之后,就是对当地的地主和土豪劣绅,进行一下他们的优良传统项目了。
主要是对家产进行查抄,然后将他们之前吞并的土地,归还给那些已经丢失土地的农民,还有就是给底层的穷苦百姓们发放一些粮食。
要说这些世代居住此处的地主,积累的钱财和粮食着实不少。
光是在吕梁,他们三天就筹集到了三十万银元,还有不少黄金,以及其它贵重物。
至于粮食方面,那就更多了,哪怕是将相当一部分,都发放给贫困农民之后,仍旧缴获到超过一百万斤粮食。
这些粮食一部分他们留下来,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船只运送回陕北根据地。
给底层百姓发放粮食,是迅速争取底层百姓民心的最好办法,比空无得喊口号什么的要有效得多。
随后就是基层政权的建立,这是部队能够在晋西长时间发展的基础。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层政权,更是如此。
因为这个时代,中国大多数的人口,在分布在农村地区,主要的生产力也在农村,这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基础。
在这之后,便是士兵的招募,红军没有军饷,可是这似乎并不影响许多农家子弟的参军热情。
在左明忙活着招募士兵的时候,林平安的部队也在继续北上进攻,连续拿下多个晋西的县城。
与此同时,其它的东征队伍,也已经连连攻克多座县城,例如永和县,石楼县,隰县,交口县等晋西多座县城。
他们也在积极发展,扩充队伍,争取民心,建立基层政权。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34军就在晋西地区,招募了五千名青壮年组成的兵员。
这些兵员质量很高,基本都是十七八岁到三十岁之间,训练之后的战斗力很强。
在他们积极发展根据地,在晋西建立逐步建立起来稳定同志的时候,晋绥军的反击也开始了。
晋绥军方面集中起来了七万人的军队,加上中央军支援的三个师,将近十万大军,在四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向晋西根据地进逼。
这已经是红军东征开始的两个月之后,最开始招募的那些士兵,甚至都已经完成基础训练,被补充到一线战斗部队了。
除了34军招募了不少士兵之外,在晋西地区发展的另外几支队伍,部队同样扩编不少。
例如红28军扩编了三千多人,红1军团扩编六千人、红15军团扩编七千人。
东征部队也从最开始的三万多人,整体扩充到五万多人。
除了东征的正规部队之外,大量的地方游击队也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生长起来。
之前在贵阳缴获的大批武器装备,在此时倒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很多都用来补充给一线作战部队。
而一线作战部队淘汰下来的那些老旧步枪,则都充实给了这些地方游击队。
总部下来命令,让各部队在晋西灵活机动,和敌人周旋,在运动战之中消灭敌军,同时任命擅长打运动战的彭帅作为总指挥。
晋西多山地,这是林平安喜欢的地形,因为可以将他们兵力不足的弱点弥补上。
只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关口进行严防死守,然后其余部队利用机动性,迂回穿插敌军进攻部队的侧翼,亦或者是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就可以一点点积累战场上的优势,直到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为止。
更何况这次虽然敌人集结起来了十万大军,可那三万中央军抱着的想法,仍旧是驱虎吞狼,想办法让晋绥军还有红军消耗下去。
这样一来的话,可以同时削弱晋绥军还有红军的力量。
至于晋绥军这边,自然也知道中央军是什么想法,他们也想让中央军和红军先消耗。
等到四月底,晋绥军和中央军兵分三路,开始向晋西根据地大举进犯。
他们的行军速度很慢,一边行军,一边修筑碉堡工事,防止被红军部队迂回。
这些部队从汾阳,临汾等多个城市出发,一刻不停地向晋西根据地逼近。
五月初,双方开始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不过和这些国军部队交战的,都是一些游击队,民兵武装等,并且每一次的接触,都不会恋战。
当然,面对国军的正规军,这些游击队和民兵武装,本身的力量也远远无法与之抗衡。
到五月中旬,晋绥军和中央军终于进入到晋西根据地之中,并且开始对多座县城展开攻击,同时派遣大量的士兵,寻找红军主力部队在什么地方。
根据他们之前获取的情报,在晋西的红军部队,至少有三万多人。
可一直到五月中旬,他们将不少县城拿下,却也没有遭遇到过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只有小部分的游击队仍旧在不停地袭扰他们。
也有情报显示,说是红军部队看到他们兵锋太盛,选择西渡黄河,逃去陕北了。
可不管怎么说,晋绥军和中央军在连续拿下多座县城之后,原本的警惕性开始稍微放松下来。
直到这一天,国军这边得到一份情报,说是陕北的红军部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而欢迎的队伍里面,有很多都是从晋西那边撤回来的部队。
林平安这么说着,就跟着王广志往敌人的军械库走去。
相比之下,军械库里面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晋造六五步枪两千支,还有五十挺捷克式轻机枪,以及仿制的歪把子机枪,还有20挺三八式重机枪。
“军长,这些武器,加上缴获的,少说也能武装起来三个团了。”
二狗看着屋中的那些武器说道。
在吴堡县,以及柳林,还有吕梁的战斗,确实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装备,可以保证他们的部队至少扩充到一万五千多人。
对于林平安来说,在晋西地区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人口更多,农业条件相比于陕北也更好一些,自己的部队可以扩充,而不必太担心粮食和人口不足的问题。
将这些军用物资缴获之后,就是对当地的地主和土豪劣绅,进行一下他们的优良传统项目了。
主要是对家产进行查抄,然后将他们之前吞并的土地,归还给那些已经丢失土地的农民,还有就是给底层的穷苦百姓们发放一些粮食。
要说这些世代居住此处的地主,积累的钱财和粮食着实不少。
光是在吕梁,他们三天就筹集到了三十万银元,还有不少黄金,以及其它贵重物。
至于粮食方面,那就更多了,哪怕是将相当一部分,都发放给贫困农民之后,仍旧缴获到超过一百万斤粮食。
这些粮食一部分他们留下来,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船只运送回陕北根据地。
给底层百姓发放粮食,是迅速争取底层百姓民心的最好办法,比空无得喊口号什么的要有效得多。
随后就是基层政权的建立,这是部队能够在晋西长时间发展的基础。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层政权,更是如此。
因为这个时代,中国大多数的人口,在分布在农村地区,主要的生产力也在农村,这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基础。
在这之后,便是士兵的招募,红军没有军饷,可是这似乎并不影响许多农家子弟的参军热情。
在左明忙活着招募士兵的时候,林平安的部队也在继续北上进攻,连续拿下多个晋西的县城。
与此同时,其它的东征队伍,也已经连连攻克多座县城,例如永和县,石楼县,隰县,交口县等晋西多座县城。
他们也在积极发展,扩充队伍,争取民心,建立基层政权。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34军就在晋西地区,招募了五千名青壮年组成的兵员。
这些兵员质量很高,基本都是十七八岁到三十岁之间,训练之后的战斗力很强。
在他们积极发展根据地,在晋西建立逐步建立起来稳定同志的时候,晋绥军的反击也开始了。
晋绥军方面集中起来了七万人的军队,加上中央军支援的三个师,将近十万大军,在四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向晋西根据地进逼。
这已经是红军东征开始的两个月之后,最开始招募的那些士兵,甚至都已经完成基础训练,被补充到一线战斗部队了。
除了34军招募了不少士兵之外,在晋西地区发展的另外几支队伍,部队同样扩编不少。
例如红28军扩编了三千多人,红1军团扩编六千人、红15军团扩编七千人。
东征部队也从最开始的三万多人,整体扩充到五万多人。
除了东征的正规部队之外,大量的地方游击队也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生长起来。
之前在贵阳缴获的大批武器装备,在此时倒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很多都用来补充给一线作战部队。
而一线作战部队淘汰下来的那些老旧步枪,则都充实给了这些地方游击队。
总部下来命令,让各部队在晋西灵活机动,和敌人周旋,在运动战之中消灭敌军,同时任命擅长打运动战的彭帅作为总指挥。
晋西多山地,这是林平安喜欢的地形,因为可以将他们兵力不足的弱点弥补上。
只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关口进行严防死守,然后其余部队利用机动性,迂回穿插敌军进攻部队的侧翼,亦或者是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就可以一点点积累战场上的优势,直到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为止。
更何况这次虽然敌人集结起来了十万大军,可那三万中央军抱着的想法,仍旧是驱虎吞狼,想办法让晋绥军还有红军消耗下去。
这样一来的话,可以同时削弱晋绥军还有红军的力量。
至于晋绥军这边,自然也知道中央军是什么想法,他们也想让中央军和红军先消耗。
等到四月底,晋绥军和中央军兵分三路,开始向晋西根据地大举进犯。
他们的行军速度很慢,一边行军,一边修筑碉堡工事,防止被红军部队迂回。
这些部队从汾阳,临汾等多个城市出发,一刻不停地向晋西根据地逼近。
五月初,双方开始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不过和这些国军部队交战的,都是一些游击队,民兵武装等,并且每一次的接触,都不会恋战。
当然,面对国军的正规军,这些游击队和民兵武装,本身的力量也远远无法与之抗衡。
到五月中旬,晋绥军和中央军终于进入到晋西根据地之中,并且开始对多座县城展开攻击,同时派遣大量的士兵,寻找红军主力部队在什么地方。
根据他们之前获取的情报,在晋西的红军部队,至少有三万多人。
可一直到五月中旬,他们将不少县城拿下,却也没有遭遇到过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只有小部分的游击队仍旧在不停地袭扰他们。
也有情报显示,说是红军部队看到他们兵锋太盛,选择西渡黄河,逃去陕北了。
可不管怎么说,晋绥军和中央军在连续拿下多座县城之后,原本的警惕性开始稍微放松下来。
直到这一天,国军这边得到一份情报,说是陕北的红军部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而欢迎的队伍里面,有很多都是从晋西那边撤回来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