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叹哈哈一笑,将他们在梁山聚义厅议事的情形,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我们取消了王伦的禁渔令,与石碣村结成一体。山寨出钱,低息借贷给村民修船补网,甚至可以支持他们去别处做些小买卖。赚了钱,再还本付息。如此一来,石碣村的渔民有了生计,我们梁山也有了稳定的鱼获供应。”
吴用听着,原本不屑的表情慢慢变成惊讶。
借钱给老百姓?还低息?若他没记错,神宗时期官府曾做过这件事,当时应叫青苗贷,最后因酷吏为达政绩,强行借贷,搞得民怨沸腾。
官府都做不好的事,他们又如何能做到?
赵叹继续道:“山寨的喽啰,被我们组成了一支真正的军队,我们称之为海军陆战队。由林冲大哥操练步战,阮氏三兄弟操练水战。赏罚分明,有军功簿记录功过,按月发放钱粮。石碣村的青壮,作为兵源补充,三丁抽一,上山入伍。”
赵叹每说一句,吴用的表情就多一分凝重。
这些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山贼窝的范畴,这分明是一套小型朝廷的军政体系!
赵叹话锋一转:“这些,都是我们推出的政策。然而,欲成大事,靠的不是一代人,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在梁山办学!”
“噗——”
吴用一口酒没咽下去,全喷了出来,呛得他连连咳嗽。
他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赵叹:“你……你说什么?山贼窝里办学?”
赵叹点点头:“正是!山上的兄弟,大多是活不下去的农夫渔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们的孩子,若还是跟他们一样,那我们梁山,就永远只是一群土匪,永远上不了台面!”
“而且我们的学堂,不教四书五经。我们只分文科、理科。”
“文科,教《尚书》、《论语》、《礼记》、《春秋》,让孩子们明事理,知规矩,懂忠义。”
“理科,教《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千金要方》、《墨子》,让孩子们通算术,懂农桑,会医理。”
“文科立心,理科立命!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梁山培养出来的,皆是文武双全之人,上马能统军,下马能管民。这,才是我梁山的百年大计!”
赵叹一番话说完,整个酒肆里,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吴用呆呆地坐在那里,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感觉自己胸口有一团火在烧,烧得他浑身燥热,恨不得现在就拉着赵叹的手,彻夜长谈,将自己书房里那些蒙尘的“杂学”一本本拿出来,与此人好好论证一番。
他半生落魄,空有满腹经纶,却因不屑于八股文章,屡试不第。他本以为自己这一生的学问,终将付诸东流。
可今天,在这东溪村口的小酒肆里,那些被天下读书人鄙夷为旁门左道的“杂学”,却被这个自称梁山头领的年轻人视若珍宝,奉为“立命之学”,提升到了与圣人大道并驾齐驱的地位。
这何止是知己!这简直就是他的伯乐!
他跟随晁盖来到这东溪村,不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机会吗?
而晁盖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却终究是个江湖人,想的是劫富济贫,啸聚山林。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所图谋的,显然远不止如此。
赵叹看着吴用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心里乐开了花。
他端起酒喝了一口,心说我不就是把九年义务教育给你提前剧透了一下吗?瞧把你给震惊的。
这要是再把无产阶级革命给你掰扯掰扯,你还不得当场抽过去?
而吴用此刻确是心神激荡,手都在微微发抖。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文科立心,理科立命!
短短几句话,将他胸中那团憋了半生的郁结之气,冲刷得干干净净,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盛世之景!
他这一生所学,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吴用激动得浑身发颤,他正要开口,酒肆的木门,突然“吱呀”一声,被人从外面猛地推开。
一股寒风裹挟着雪花,猛地灌了进来,屋里的人都下意识地抬起头,朝着门口望去。
只见门口站着两个身强力壮的庄客,头上戴着毡帽,身上裹着皮袄。其中一个庄客,手里提着一坛酒,另一个则扛着一小袋黑乎乎的东西。
那两个庄客一进门,就四下里扫了一圈,目光很快就落在了吴用身上。
提着酒坛的那个庄客扯开嗓门:“吴学究,可算找到你了!我家保正惦记着你这天寒地冻的,一个人过活不容易,特意让小的们给你送些过冬的东西来!”
他说着,便和另一个庄客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将手里的东西“砰”的一声,放在了吴用旁边的空桌上。
扛着袋子的那个庄客,拍了拍手上的黑灰,笑着说:“学究,这是上好的木炭,烧起来没烟,暖和着呢!保正说了,你尽管用,不够用再去庄上取!”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打破了酒肆里刚刚建立起来的微妙气氛。
吴用的脸,“唰”地一下就红透了,从脸颊一直烧到耳根,火辣辣的疼。
太他妈尴尬了!
他吴用刚才还在这里跟人家谈什么“吃穿用度”、“水陆精兵”,结果下一秒就被人送来了救济品。
还是当着这位要请自己出山、共谋大事的赵头领的面!
这感觉就像一个正在酒桌上吹嘘自己家财万贯的人,突然被房东上门催缴房租一样。
所有的体面,所有的风骨,在这一坛酒、一袋炭面前,碎得一干二净。
吴用有心想说“拿回去,我不要”,可这话他说不出口。晁盖是他的挚友,也是他在东溪村唯一的依靠,这份情谊他不能不领。
可要是收下吧,他这副穷酸落魄、需要人接济的模样,就彻底展现在赵叹他们眼前了。
一时间,吴用就那么僵在那里,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能让他立刻钻进去。
那两个庄客放下东西,这才注意到桌上还有赵叹、武松和阮小五三个生面孔。
他们都是晁盖庄上的心腹,见惯了南来北往的江湖客,这三人身上没有一丝庄稼汉的淳朴,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上下打量了赵叹三人几眼。
武松面容冷峻,看都没看他们一眼。阮小五则是斜着眼睛打量着这两个不速之客。
“学究,这几位是?”其中一个庄客开口问道,他看着赵叹三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是本地人。
赵叹心里暗骂一声:干!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挑这个节骨眼来!
“……我们取消了王伦的禁渔令,与石碣村结成一体。山寨出钱,低息借贷给村民修船补网,甚至可以支持他们去别处做些小买卖。赚了钱,再还本付息。如此一来,石碣村的渔民有了生计,我们梁山也有了稳定的鱼获供应。”
吴用听着,原本不屑的表情慢慢变成惊讶。
借钱给老百姓?还低息?若他没记错,神宗时期官府曾做过这件事,当时应叫青苗贷,最后因酷吏为达政绩,强行借贷,搞得民怨沸腾。
官府都做不好的事,他们又如何能做到?
赵叹继续道:“山寨的喽啰,被我们组成了一支真正的军队,我们称之为海军陆战队。由林冲大哥操练步战,阮氏三兄弟操练水战。赏罚分明,有军功簿记录功过,按月发放钱粮。石碣村的青壮,作为兵源补充,三丁抽一,上山入伍。”
赵叹每说一句,吴用的表情就多一分凝重。
这些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山贼窝的范畴,这分明是一套小型朝廷的军政体系!
赵叹话锋一转:“这些,都是我们推出的政策。然而,欲成大事,靠的不是一代人,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在梁山办学!”
“噗——”
吴用一口酒没咽下去,全喷了出来,呛得他连连咳嗽。
他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赵叹:“你……你说什么?山贼窝里办学?”
赵叹点点头:“正是!山上的兄弟,大多是活不下去的农夫渔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们的孩子,若还是跟他们一样,那我们梁山,就永远只是一群土匪,永远上不了台面!”
“而且我们的学堂,不教四书五经。我们只分文科、理科。”
“文科,教《尚书》、《论语》、《礼记》、《春秋》,让孩子们明事理,知规矩,懂忠义。”
“理科,教《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千金要方》、《墨子》,让孩子们通算术,懂农桑,会医理。”
“文科立心,理科立命!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梁山培养出来的,皆是文武双全之人,上马能统军,下马能管民。这,才是我梁山的百年大计!”
赵叹一番话说完,整个酒肆里,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吴用呆呆地坐在那里,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感觉自己胸口有一团火在烧,烧得他浑身燥热,恨不得现在就拉着赵叹的手,彻夜长谈,将自己书房里那些蒙尘的“杂学”一本本拿出来,与此人好好论证一番。
他半生落魄,空有满腹经纶,却因不屑于八股文章,屡试不第。他本以为自己这一生的学问,终将付诸东流。
可今天,在这东溪村口的小酒肆里,那些被天下读书人鄙夷为旁门左道的“杂学”,却被这个自称梁山头领的年轻人视若珍宝,奉为“立命之学”,提升到了与圣人大道并驾齐驱的地位。
这何止是知己!这简直就是他的伯乐!
他跟随晁盖来到这东溪村,不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机会吗?
而晁盖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却终究是个江湖人,想的是劫富济贫,啸聚山林。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所图谋的,显然远不止如此。
赵叹看着吴用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心里乐开了花。
他端起酒喝了一口,心说我不就是把九年义务教育给你提前剧透了一下吗?瞧把你给震惊的。
这要是再把无产阶级革命给你掰扯掰扯,你还不得当场抽过去?
而吴用此刻确是心神激荡,手都在微微发抖。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文科立心,理科立命!
短短几句话,将他胸中那团憋了半生的郁结之气,冲刷得干干净净,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盛世之景!
他这一生所学,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吴用激动得浑身发颤,他正要开口,酒肆的木门,突然“吱呀”一声,被人从外面猛地推开。
一股寒风裹挟着雪花,猛地灌了进来,屋里的人都下意识地抬起头,朝着门口望去。
只见门口站着两个身强力壮的庄客,头上戴着毡帽,身上裹着皮袄。其中一个庄客,手里提着一坛酒,另一个则扛着一小袋黑乎乎的东西。
那两个庄客一进门,就四下里扫了一圈,目光很快就落在了吴用身上。
提着酒坛的那个庄客扯开嗓门:“吴学究,可算找到你了!我家保正惦记着你这天寒地冻的,一个人过活不容易,特意让小的们给你送些过冬的东西来!”
他说着,便和另一个庄客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将手里的东西“砰”的一声,放在了吴用旁边的空桌上。
扛着袋子的那个庄客,拍了拍手上的黑灰,笑着说:“学究,这是上好的木炭,烧起来没烟,暖和着呢!保正说了,你尽管用,不够用再去庄上取!”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打破了酒肆里刚刚建立起来的微妙气氛。
吴用的脸,“唰”地一下就红透了,从脸颊一直烧到耳根,火辣辣的疼。
太他妈尴尬了!
他吴用刚才还在这里跟人家谈什么“吃穿用度”、“水陆精兵”,结果下一秒就被人送来了救济品。
还是当着这位要请自己出山、共谋大事的赵头领的面!
这感觉就像一个正在酒桌上吹嘘自己家财万贯的人,突然被房东上门催缴房租一样。
所有的体面,所有的风骨,在这一坛酒、一袋炭面前,碎得一干二净。
吴用有心想说“拿回去,我不要”,可这话他说不出口。晁盖是他的挚友,也是他在东溪村唯一的依靠,这份情谊他不能不领。
可要是收下吧,他这副穷酸落魄、需要人接济的模样,就彻底展现在赵叹他们眼前了。
一时间,吴用就那么僵在那里,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能让他立刻钻进去。
那两个庄客放下东西,这才注意到桌上还有赵叹、武松和阮小五三个生面孔。
他们都是晁盖庄上的心腹,见惯了南来北往的江湖客,这三人身上没有一丝庄稼汉的淳朴,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上下打量了赵叹三人几眼。
武松面容冷峻,看都没看他们一眼。阮小五则是斜着眼睛打量着这两个不速之客。
“学究,这几位是?”其中一个庄客开口问道,他看着赵叹三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是本地人。
赵叹心里暗骂一声:干!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挑这个节骨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