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顶着风雪踉跄前行,雪花打在脸上生疼,赵叹缩着脖子,心里暗骂老天不开眼。
阮小五哈着白气:“这鬼天气!赵小哥,要不咱们找个地方避避?”
武松这时搭话:“三弟,前面那里好像有户人家。”
赵叹顺着武松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远处有一草房。三人加快脚步,走近一看,原来是家路边野店。
店家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见三人浑身是雪,连忙招呼进屋:“客官快进来!这大雪天的!”
三人便在野店里歇了脚,谁知这雪一下就是三天。第四天早上,赵叹推开门,外面雪过天晴,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赵叹松了口气:“雪总算停了,咱们赶紧走,再耽搁下去,大哥那边该着急了。”
武松和阮小五收拾行李,三人结了店钱,继续赶路。
一路无书,又走了三天,终于抵达东溪村附近。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家家户户房门紧闭,烟囱里冒着炊烟。
村口有家小酒馆,门前挂着一个褪了色的“酒”字招牌。
赵叹眯着眼睛看了看:“咱们先去那里先歇歇脚。”
三人踏着厚雪,来到村口的小酒肆,赵叹跺了跺脚上的雪,推门而入。
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屋里只有三四张桌子,角落里坐着个老头,正对着火盆烤手。
“三位客官,里面请!”
店家是个中年汉子,赶紧迎了上来:“这天寒地冻的,快来烤烤火!”
三人找了个角落的桌子坐下,赵叹要了三壶热酒,两碟牛肉。
热酒入喉,冻僵的四肢才算活泛过来。
赵叹对阮小五说道:“小五哥,待会儿进了村,你先去找吴用的私塾,就说你是他石碣村的旧友,路过此地,天寒地冻的,想讨碗热水喝,顺便叙叙旧。”
阮小五点点头:“赵小哥放心,当年吴学究在我们村里教书的时候,跟我们哥仨关系最好!他肯定还认得我。”
赵叹点点头,又叮嘱道:“那就好。你进去之后,别急着说正事。先跟他拉拉家常,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探探他的口风。记住,多看,多听,少说。”
赵叹心里清楚,请吴用这种聪明人出山,不能太直接。你越是表现得急功近利,他心里就越是警惕。得先让他放下戒心,再慢慢引导。
武松在旁边听着,忍不住问:“三弟,你说这个吴用真有那么大本事?”
赵叹倒显得胸有成竹:“二哥放心,我既然亲自来请,自然不会有错。”
阮小五猛灌了几口热酒:“赵小哥你就瞧好吧!这事保证办得妥妥帖帖的!”
说完,他便擦了擦嘴,起身走出了酒肆。
东溪村不大,也就百十来户人家。阮小五一路打听,很快就在村子中找到了一处院落。
几间茅草屋,院墙是用稀疏的篱笆围起来的,被大雪压得东倒西歪。
阮小五走到门前,发现私塾里静悄悄的,听不到半点读书声。他抬起手来“啪啪”一打门。
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有人搭话:“谁啊?”
“吴学究,是我!”阮小五扯着嗓子喊。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瘦高的中年人从门后探出头来,下巴上留着一撮山羊胡,正是智多星吴用。
他打量着门外这个风尘仆仆的壮汉,一时没认出来。
阮小五咧嘴一笑:“吴学究,还认得我不?我是石碣村的阮小五啊!”
吴用一愣,仔细看了两眼,随即脸上露出又惊又喜的表情:“哎呀!是小五兄弟!你怎么来了?这……这大冷天的,快进来!快进来!”
他赶忙把门拉开,热情地将阮小五让了进去。
阮小五跟着吴用进了屋,屋子不大,靠墙摆着几张破旧的书桌和板凳,正中间是个火盆,炭火烧得正旺。
房间的另一边,则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农桑医卜,乱七八糟地堆成一座小山。
吴用一边搓着手,一边招呼阮小五:“快,快到火边坐,暖和暖和。”
他转身想去倒水,提起桌上的陶壶晃了晃,里面却是空的。
吴用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小五兄弟,你稍等片刻,水喝完了,我这就去给你烧些热水来。”
阮小五赶忙拦住他,大大咧咧地坐到火盆边:“吴学究,你别忙活了。我就是路过,顺道来看看你,这大冷天的,也没个去处。”
吴用见他拦着,便也顺势坐下,叹了口气:“唉,这些年年景不好,村里有钱送娃儿来念书的人家越来越少了。这不,又赶上这两天大雪,孩子们都窝在家里出不来,我这也落得个清闲。”
阮小五看着吴用那副落魄的样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当年在石碣村时,吴用虽然清贫,但精神头十足,每天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说话做事都带着股子书生意气。如今再看,整个人都透着股子颓丧。
阮小五试探着说:“吴学究,你看这天寒地冻的,坐着也是受罪。难得见你一面,不如咱们找个暖和点的地方,我做东,请你喝两杯热酒,驱驱寒气?也正好我也跟你说说,石碣村现在怎么样了。”
吴用在这东溪村,除了晁盖,能说得上话的朋友不多。
如今故人来访,心里那份亲切感油然而生。
加上这几天大雪,一个人在屋里,实在是憋闷得慌,能出去喝两杯热酒,聊聊天,也是一件美事。
吴用站起身来,对着阮小五一拱手:“既然小五兄弟有此雅兴,吴某就却之不恭了。”
阮小五拉起吴用,就往外走:“那还等啥?走走走!我来时看村口有家小酒肆,咱们就去那里。”
吴用被他拽得一个趔趄,连声说道:“慢点,慢点,小五兄弟!让我加件衣裳……”
吴用进里屋拿了件棉袄披上,又把火盆里的炭火压了压,这才跟着阮小五出门。
两人踩着积雪,一路来到村口的小酒馆。推门进去,里面暖烘烘的,屋里除了烤火的老头,就是赵叹和武松坐在一桌。
赵叹全当没看见二人,只是跟武松低着头,小声说话。
阮小五哈着白气:“这鬼天气!赵小哥,要不咱们找个地方避避?”
武松这时搭话:“三弟,前面那里好像有户人家。”
赵叹顺着武松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远处有一草房。三人加快脚步,走近一看,原来是家路边野店。
店家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见三人浑身是雪,连忙招呼进屋:“客官快进来!这大雪天的!”
三人便在野店里歇了脚,谁知这雪一下就是三天。第四天早上,赵叹推开门,外面雪过天晴,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赵叹松了口气:“雪总算停了,咱们赶紧走,再耽搁下去,大哥那边该着急了。”
武松和阮小五收拾行李,三人结了店钱,继续赶路。
一路无书,又走了三天,终于抵达东溪村附近。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家家户户房门紧闭,烟囱里冒着炊烟。
村口有家小酒馆,门前挂着一个褪了色的“酒”字招牌。
赵叹眯着眼睛看了看:“咱们先去那里先歇歇脚。”
三人踏着厚雪,来到村口的小酒肆,赵叹跺了跺脚上的雪,推门而入。
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屋里只有三四张桌子,角落里坐着个老头,正对着火盆烤手。
“三位客官,里面请!”
店家是个中年汉子,赶紧迎了上来:“这天寒地冻的,快来烤烤火!”
三人找了个角落的桌子坐下,赵叹要了三壶热酒,两碟牛肉。
热酒入喉,冻僵的四肢才算活泛过来。
赵叹对阮小五说道:“小五哥,待会儿进了村,你先去找吴用的私塾,就说你是他石碣村的旧友,路过此地,天寒地冻的,想讨碗热水喝,顺便叙叙旧。”
阮小五点点头:“赵小哥放心,当年吴学究在我们村里教书的时候,跟我们哥仨关系最好!他肯定还认得我。”
赵叹点点头,又叮嘱道:“那就好。你进去之后,别急着说正事。先跟他拉拉家常,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探探他的口风。记住,多看,多听,少说。”
赵叹心里清楚,请吴用这种聪明人出山,不能太直接。你越是表现得急功近利,他心里就越是警惕。得先让他放下戒心,再慢慢引导。
武松在旁边听着,忍不住问:“三弟,你说这个吴用真有那么大本事?”
赵叹倒显得胸有成竹:“二哥放心,我既然亲自来请,自然不会有错。”
阮小五猛灌了几口热酒:“赵小哥你就瞧好吧!这事保证办得妥妥帖帖的!”
说完,他便擦了擦嘴,起身走出了酒肆。
东溪村不大,也就百十来户人家。阮小五一路打听,很快就在村子中找到了一处院落。
几间茅草屋,院墙是用稀疏的篱笆围起来的,被大雪压得东倒西歪。
阮小五走到门前,发现私塾里静悄悄的,听不到半点读书声。他抬起手来“啪啪”一打门。
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有人搭话:“谁啊?”
“吴学究,是我!”阮小五扯着嗓子喊。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瘦高的中年人从门后探出头来,下巴上留着一撮山羊胡,正是智多星吴用。
他打量着门外这个风尘仆仆的壮汉,一时没认出来。
阮小五咧嘴一笑:“吴学究,还认得我不?我是石碣村的阮小五啊!”
吴用一愣,仔细看了两眼,随即脸上露出又惊又喜的表情:“哎呀!是小五兄弟!你怎么来了?这……这大冷天的,快进来!快进来!”
他赶忙把门拉开,热情地将阮小五让了进去。
阮小五跟着吴用进了屋,屋子不大,靠墙摆着几张破旧的书桌和板凳,正中间是个火盆,炭火烧得正旺。
房间的另一边,则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农桑医卜,乱七八糟地堆成一座小山。
吴用一边搓着手,一边招呼阮小五:“快,快到火边坐,暖和暖和。”
他转身想去倒水,提起桌上的陶壶晃了晃,里面却是空的。
吴用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小五兄弟,你稍等片刻,水喝完了,我这就去给你烧些热水来。”
阮小五赶忙拦住他,大大咧咧地坐到火盆边:“吴学究,你别忙活了。我就是路过,顺道来看看你,这大冷天的,也没个去处。”
吴用见他拦着,便也顺势坐下,叹了口气:“唉,这些年年景不好,村里有钱送娃儿来念书的人家越来越少了。这不,又赶上这两天大雪,孩子们都窝在家里出不来,我这也落得个清闲。”
阮小五看着吴用那副落魄的样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当年在石碣村时,吴用虽然清贫,但精神头十足,每天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说话做事都带着股子书生意气。如今再看,整个人都透着股子颓丧。
阮小五试探着说:“吴学究,你看这天寒地冻的,坐着也是受罪。难得见你一面,不如咱们找个暖和点的地方,我做东,请你喝两杯热酒,驱驱寒气?也正好我也跟你说说,石碣村现在怎么样了。”
吴用在这东溪村,除了晁盖,能说得上话的朋友不多。
如今故人来访,心里那份亲切感油然而生。
加上这几天大雪,一个人在屋里,实在是憋闷得慌,能出去喝两杯热酒,聊聊天,也是一件美事。
吴用站起身来,对着阮小五一拱手:“既然小五兄弟有此雅兴,吴某就却之不恭了。”
阮小五拉起吴用,就往外走:“那还等啥?走走走!我来时看村口有家小酒肆,咱们就去那里。”
吴用被他拽得一个趔趄,连声说道:“慢点,慢点,小五兄弟!让我加件衣裳……”
吴用进里屋拿了件棉袄披上,又把火盆里的炭火压了压,这才跟着阮小五出门。
两人踩着积雪,一路来到村口的小酒馆。推门进去,里面暖烘烘的,屋里除了烤火的老头,就是赵叹和武松坐在一桌。
赵叹全当没看见二人,只是跟武松低着头,小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