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那座由纯粹“匠心”构筑的壁垒,范无救和谢必安束手无策。
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这属于典型的“高强度执念个案”,处理方式只有两种:要么以更强的秩序力量强行破除,要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水磨工夫去消解执念的根基。
前者会毁了灵魂,后者……太影响KPI。
但于我而言,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扮演”舞台。
我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祭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法术,也没有试图去分析这“心牢”的能量结构。
我只是静静地悬浮在光壁前,闭上了双眼。
我的阳神,缓缓盘膝坐下,就在那忽明忽暗的路灯光影里,在那冰冷的施工铁皮前。
这一举动,让旁边的黑白无常面面相觑,完全摸不着头脑。
“上仙这是……?”范无救压低了声音,用神念向谢必安传音,但我依然能清晰地捕捉到。
“不知。静观其变。”谢必安的回应一如既往的简洁。
我没有理会他们。
我的心神,已经完全沉浸了下去。
《太一元神遨游经》,“勘”字诀,其核心并非模仿,而是“共鸣”。
想要进入一位匠人封闭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钥匙,不是力量,而是理解。
你必须先成为他,才能被他所接纳。
我的识海中,开始飞速地闪过无数画面。
并非我自己的记忆,而是我通过网络、书籍所能搜集到的,关于“砖雕”这门古老手艺的一切信息。
选砖、浸水、起稿、打坯、出细……
每一个步骤,每一种刀法,都在我的神念中被反复推演、模拟。
我甚至调动起曾经“扮演”一棵古松时的记忆,去体会那种静默无言、在时光中沉淀的“物性”;
调动起“扮演”流浪猫时的记忆,去感受那种对一个固定“领地”的熟悉与依恋。
渐渐地,我的阳神之上,那股属于修仙者的、超然而飘渺的气息开始收敛、沉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厚重的、朴实的、带着一丝泥土与石屑味道的气息。
我的神魂,不再是一块通透的水晶,而仿佛变成了一块等待雕琢的青砖。
我没有试图去“攻击”那层光壁,而是将我自身调整到与它完全相同的“频率”上。
我将一缕神念,如同一根最纤细的蛛丝,轻轻地、试探性地,再次搭在了那光壁之上。
这一次,我传递的不是询问,不是命令,也不是劝解。
我传递的,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欣赏”。
我用神念,向它“诉说”着我对那些流动纹路的理解。
“这一刀,是‘陷地雕’,刀法沉稳,力道千钧,如山峦之基,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厚重感。”
“这一笔,是‘影雕’,线条流畅,深浅有致,于方寸之间,营造出了光影的流动,这是胸中有丘壑的体现。”
“这处转角,用的是‘剔地起突’法,将主体与背景剥离,这份耐心与精准,非数十年功力不可为。”
……
我不知道那个灵魂是否能“听”到。
我只是在进行一场单方面的、以神魂为媒介的“艺术评论”。
我将自己,彻底“扮演”成了一个真正懂得这门手艺、并且能从这些冰冷的线条中,读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心血与情感的“解语花”。
一开始,光壁没有任何反应。
但随着我“诉说”的深入,那光壁上原本缓缓流动的纹路,开始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停顿。
仿佛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忽然听到了一声来自外界的、熟悉的呼唤。
有效果!
我心中一喜,但神念依旧维持着平稳与诚挚。
我没有去触碰他执念的核心——那份对“手艺失传”的不甘。
任何试图“解决问题”的姿态,在此刻都是一种冒犯。
我只谈艺术,只谈作品。
终于,在我“解读”到一处极其精妙的、描绘龙鳞的细节时,那光壁的纹路,彻底停滞了。
紧接着,我面前的光壁,如同被投入石子的平静水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
一个细小的、仅容一人通过的入口,无声无息地,在我面前敞开了。
“开了!”范无救发出一声压抑的惊呼。
谢必安的眼中,也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们用尽办法都无法撼动的壁垒,竟然就这么……自己打开了?
我没有回头,也没有丝毫犹豫,阳神化作一道流光,直接穿过了那个入口。
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这里并非我想象中的、阴森的灵堂或破败的作坊。
而是一个巨大的、由光线构筑的纯白空间。
空间的中央,静静地悬浮着一个须发皆白、身穿蓝色土布对襟衫的老者魂魄。
他的魂体,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灵魂都要凝实,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砖石质感。
他闭着眼,神情专注到了极致,手中握着一把虚幻的刻刀,正在他面前的一块巨大的、同样由光构成的青砖上,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雕刻的动作。
我看到了他正在雕刻的东西。
那是一条龙。
一条即将破壁而出的、栩栩如生的五爪巨龙。
龙身、龙爪、龙须……每一处细节都已臻于完美,充满了力量与神韵,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去。
唯独……那双眼睛。
龙的眼睛,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任何神采。
画龙,未点睛。
老者还没完成就去世了,灵魂没有肉体,
就在这最后一步上,被永远地卡住了。
他的刻刀,一次又一次地在那眼眶周围游走,却始终无法落下那决定性的一刀。
每当他尝试落刀,一股浓郁的、化不开的悲伤与不甘,就会从他的魂体深处弥漫开来,让他的手剧烈颤抖,最终功亏一篑。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扰他。
我能“看”到,他的“心牢”,就是这件未完成的作品。
而他之所以无法点下那最后一睛,是因为他的心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匠人,呕心沥血,创造出了一件自认为的传世之作。
可这世间,却连一个能看懂它的人都没有。
这份孤独,这份寂寞,才是他执念的根源。
他缺的,不是技艺。
他缺的,是一个真正的……知音。
我缓缓地飘到他的侧面,与他并肩而立,目光同样落在那条即将完成的巨龙之上。
我没有开口,依旧用神念,将我的欣赏与赞叹,源源不断地传递过去。
“好一条巨龙。”
“风从鳞间出,云在爪下生。”
“只待点睛之笔,便可搅动四海风云,直上九霄。”
那老者的魂魄,雕刻的动作,第一次,彻底停了下来。
他那紧闭了不知多久的双眼,缓缓地,缓缓地,睁开了。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
浑浊,却又清澈。
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又带着孩童般的纯粹。
他转过头,看向我。
没有惊愕,没有警惕,只有一种“你终于来了”的、深深的释然。
他没有说话,或者说,他的执念已经让他失去了与外界正常交流的能力。
但他眼中的那个疑问,却无比清晰地传递给了我。
“你……看得懂?”
我没有回答,只是对着他,微微一笑,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看到,这位固执了一生的老匠人,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眸里,有两行虚幻的、由执念构成的“清泪”,缓缓滑落。
他缺的这最后一笔,究竟是什么?
又要如何才能帮他落下?
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这属于典型的“高强度执念个案”,处理方式只有两种:要么以更强的秩序力量强行破除,要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水磨工夫去消解执念的根基。
前者会毁了灵魂,后者……太影响KPI。
但于我而言,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扮演”舞台。
我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祭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法术,也没有试图去分析这“心牢”的能量结构。
我只是静静地悬浮在光壁前,闭上了双眼。
我的阳神,缓缓盘膝坐下,就在那忽明忽暗的路灯光影里,在那冰冷的施工铁皮前。
这一举动,让旁边的黑白无常面面相觑,完全摸不着头脑。
“上仙这是……?”范无救压低了声音,用神念向谢必安传音,但我依然能清晰地捕捉到。
“不知。静观其变。”谢必安的回应一如既往的简洁。
我没有理会他们。
我的心神,已经完全沉浸了下去。
《太一元神遨游经》,“勘”字诀,其核心并非模仿,而是“共鸣”。
想要进入一位匠人封闭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钥匙,不是力量,而是理解。
你必须先成为他,才能被他所接纳。
我的识海中,开始飞速地闪过无数画面。
并非我自己的记忆,而是我通过网络、书籍所能搜集到的,关于“砖雕”这门古老手艺的一切信息。
选砖、浸水、起稿、打坯、出细……
每一个步骤,每一种刀法,都在我的神念中被反复推演、模拟。
我甚至调动起曾经“扮演”一棵古松时的记忆,去体会那种静默无言、在时光中沉淀的“物性”;
调动起“扮演”流浪猫时的记忆,去感受那种对一个固定“领地”的熟悉与依恋。
渐渐地,我的阳神之上,那股属于修仙者的、超然而飘渺的气息开始收敛、沉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厚重的、朴实的、带着一丝泥土与石屑味道的气息。
我的神魂,不再是一块通透的水晶,而仿佛变成了一块等待雕琢的青砖。
我没有试图去“攻击”那层光壁,而是将我自身调整到与它完全相同的“频率”上。
我将一缕神念,如同一根最纤细的蛛丝,轻轻地、试探性地,再次搭在了那光壁之上。
这一次,我传递的不是询问,不是命令,也不是劝解。
我传递的,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欣赏”。
我用神念,向它“诉说”着我对那些流动纹路的理解。
“这一刀,是‘陷地雕’,刀法沉稳,力道千钧,如山峦之基,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厚重感。”
“这一笔,是‘影雕’,线条流畅,深浅有致,于方寸之间,营造出了光影的流动,这是胸中有丘壑的体现。”
“这处转角,用的是‘剔地起突’法,将主体与背景剥离,这份耐心与精准,非数十年功力不可为。”
……
我不知道那个灵魂是否能“听”到。
我只是在进行一场单方面的、以神魂为媒介的“艺术评论”。
我将自己,彻底“扮演”成了一个真正懂得这门手艺、并且能从这些冰冷的线条中,读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心血与情感的“解语花”。
一开始,光壁没有任何反应。
但随着我“诉说”的深入,那光壁上原本缓缓流动的纹路,开始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停顿。
仿佛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忽然听到了一声来自外界的、熟悉的呼唤。
有效果!
我心中一喜,但神念依旧维持着平稳与诚挚。
我没有去触碰他执念的核心——那份对“手艺失传”的不甘。
任何试图“解决问题”的姿态,在此刻都是一种冒犯。
我只谈艺术,只谈作品。
终于,在我“解读”到一处极其精妙的、描绘龙鳞的细节时,那光壁的纹路,彻底停滞了。
紧接着,我面前的光壁,如同被投入石子的平静水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
一个细小的、仅容一人通过的入口,无声无息地,在我面前敞开了。
“开了!”范无救发出一声压抑的惊呼。
谢必安的眼中,也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们用尽办法都无法撼动的壁垒,竟然就这么……自己打开了?
我没有回头,也没有丝毫犹豫,阳神化作一道流光,直接穿过了那个入口。
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这里并非我想象中的、阴森的灵堂或破败的作坊。
而是一个巨大的、由光线构筑的纯白空间。
空间的中央,静静地悬浮着一个须发皆白、身穿蓝色土布对襟衫的老者魂魄。
他的魂体,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灵魂都要凝实,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砖石质感。
他闭着眼,神情专注到了极致,手中握着一把虚幻的刻刀,正在他面前的一块巨大的、同样由光构成的青砖上,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雕刻的动作。
我看到了他正在雕刻的东西。
那是一条龙。
一条即将破壁而出的、栩栩如生的五爪巨龙。
龙身、龙爪、龙须……每一处细节都已臻于完美,充满了力量与神韵,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去。
唯独……那双眼睛。
龙的眼睛,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任何神采。
画龙,未点睛。
老者还没完成就去世了,灵魂没有肉体,
就在这最后一步上,被永远地卡住了。
他的刻刀,一次又一次地在那眼眶周围游走,却始终无法落下那决定性的一刀。
每当他尝试落刀,一股浓郁的、化不开的悲伤与不甘,就会从他的魂体深处弥漫开来,让他的手剧烈颤抖,最终功亏一篑。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扰他。
我能“看”到,他的“心牢”,就是这件未完成的作品。
而他之所以无法点下那最后一睛,是因为他的心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匠人,呕心沥血,创造出了一件自认为的传世之作。
可这世间,却连一个能看懂它的人都没有。
这份孤独,这份寂寞,才是他执念的根源。
他缺的,不是技艺。
他缺的,是一个真正的……知音。
我缓缓地飘到他的侧面,与他并肩而立,目光同样落在那条即将完成的巨龙之上。
我没有开口,依旧用神念,将我的欣赏与赞叹,源源不断地传递过去。
“好一条巨龙。”
“风从鳞间出,云在爪下生。”
“只待点睛之笔,便可搅动四海风云,直上九霄。”
那老者的魂魄,雕刻的动作,第一次,彻底停了下来。
他那紧闭了不知多久的双眼,缓缓地,缓缓地,睁开了。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
浑浊,却又清澈。
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又带着孩童般的纯粹。
他转过头,看向我。
没有惊愕,没有警惕,只有一种“你终于来了”的、深深的释然。
他没有说话,或者说,他的执念已经让他失去了与外界正常交流的能力。
但他眼中的那个疑问,却无比清晰地传递给了我。
“你……看得懂?”
我没有回答,只是对着他,微微一笑,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看到,这位固执了一生的老匠人,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眸里,有两行虚幻的、由执念构成的“清泪”,缓缓滑落。
他缺的这最后一笔,究竟是什么?
又要如何才能帮他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