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某推演其策,有三点”
“其一,分灶减压!”
江停声音清晰,“将那原本集中于都城门外的一处粥棚,改为在城外不同方向、择开阔远离要害之地,分设十处、乃至二十处粥点!此谓‘易大釜为小釜,分置十灶于十方’!”
“化整为零,以此减压,此策在理!”江停话音刚落,便有人称赞,“分散人流,确可缓解一地压力。”
但立刻有人提出质疑:
“江兄此法虽好,然则增设粥点,所需人手、护卫、管理官吏几何?”
“灾民流徙不定,如何引导其分赴各点?”
“若引导不力,岂非空设粥点而灾民依旧蜂拥一处?此乃徒增耗费,恐难施行!”
他的质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担忧。
江停颔首,并未回避:
“兄台所虑甚是。”
“分点之难,在于组织与引导。此需官府事先规划地点,派出得力胥吏差役,沿途设简易路标、宣讲引导,并辅以少量兵丁维持基本秩序。”
“耗费虽增,然较之因争抢践踏而死伤枕籍、引发民变之巨耗,孰轻孰重?此乃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为也。”
反驳的人听了细细思索也是认可的点头,“所言甚是。”
“其二,稀汤吊命!”
江停继续道,“各粥点所施,非是浓稠饱腹之粥,而是仅以少量米粮熬煮的清汤。”
此言一出,质疑声更多了。
“稀汤?!”
一个身材微胖的举子失声道:
“江兄,此岂非更不济事?灾民本就饥肠辘辘,饮此清汤,如何能活?恐怕饿死得更快!这与不施粥何异?”
“正是!”另一人附和。
“灾民食不果腹,体力更衰,如何能支撑劳作?此策前后矛盾!”
江停神色不变,依旧从容不迫。
“诸位所虑,亦是人之常情。”
“然则,稀汤之利有二,且皆为关键:
其一,同量之米,可熬数倍于浓粥的清汤,覆盖灾民之广,远超前者!此乃活命之基——让更多人能暂时活下去,而非少数人吃饱、多数人饿死!”
“其二,亦是更关键者——稀汤虽薄,却有其独到之妙!”
她声音清朗,开始详细解释:
“诸位,《黄帝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稀汤清淡易克化,最宜肠胃虚羸、久饥之人!
灾民身体枯槁,骤然饱食浓粥,反易胀腹伤身,甚至虚不受补而暴毙。
稀汤温水润物,徐徐滋养,方能固本培元,为日后恢复元气打下根基。”
她目光扫过众人,尤其看向客达:
“正如客达兄所忧,若以劣物催命,施粥何益?稀汤至少能维系生机,为灾民争取时间,等待转机。”
客达闻言,眼中有光芒一闪而过,接口道:
“江兄所言极是!学生亲历灾害,一碗热腾腾的稀汤下肚,暖身润肠,不伤根本。此策非苛待,实乃体恤入微!待其稍缓,才有力气劳作求生,此理甚明,学生附议!”
江停点头:“正是此理。”
“此外此策更与江某后续要说的第三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三,亦是此策画龙点睛之笔——以劳换食!”
“待灾民饮稀汤数日,体力稍复后,请国主于各粥点旁,高悬榜文,明示章程:
‘凡有力青壮,愿助官府掘井清渠、掩埋骸骨、砍伐近道之木以防盗匪者,日毕,得稠粥一碗,盐粒三钱!’”
“以劳换食?”
这次质疑声更多。
甚至一直在看戏的几位身份显赫的举子都皱起了眉。
而郑文博也在这些人之中,察觉到周围的异动,他略一沉吟,率先站了出来。
“江兄,此策立意甚高,化力为用。”
“然则,操作实在是难。”
“组织数万灾民劳作,如何登记造册?如何防止贪墨克扣?如何确保劳有所得?甚至……此举是否有损民力?”
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而被质问的当事人却依旧保持微笑。
可还未等江停说话,一直当鹌鹑的丰经义像是突然找到了发挥空间,一下子就站了出来。
“江兄此策前两点虽有妙处,可第三点岂非苛待于民?”
一个苛待于民的名头一出来,空气中立马有了火药味。
而郑文博所在的圈子更是气氛古怪,隐隐有暗潮涌动。
原本懒懒散散依靠在椅上没个正形的戴高歌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
他的脸上挂着看好戏的笑容,“不愧是丰兄,哈哈哈当真是有趣,当真是有趣!”
丰经义愣了下,回以一个客气的笑容,可隐隐的他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朝着郑文博看去,郑文博依旧是那副世家公子的矜持模样,察觉到他的目光还温和对他拱手打招呼。
丰经义只觉得头皮发麻,明明没什么问题,但直接告诉他问题大了去了。
当然他的直觉没有出错。
别看郑文博问了那么多问题,似乎是在针对质疑江停,可他问这么多也不过是为了掩盖最大的问题——苛待于民。
他记得江停恩情,也有心交个朋友,但现在丰经义完全不给他面子,还是在这么多同窗面前不给他面子,他如何不气?
江停看着他们的互动,丝毫没有引起两者矛盾的愧疚,满是看好戏的样子。
有一道目光投了过来,江停回望过去,只见戴高歌正望着她,眼神带着莫名的激动——像是找到了知己的激动,又像是我已经看透你了的得意。
江停:“……”
喜欢女扮男装的我在官场杀疯了
“其一,分灶减压!”
江停声音清晰,“将那原本集中于都城门外的一处粥棚,改为在城外不同方向、择开阔远离要害之地,分设十处、乃至二十处粥点!此谓‘易大釜为小釜,分置十灶于十方’!”
“化整为零,以此减压,此策在理!”江停话音刚落,便有人称赞,“分散人流,确可缓解一地压力。”
但立刻有人提出质疑:
“江兄此法虽好,然则增设粥点,所需人手、护卫、管理官吏几何?”
“灾民流徙不定,如何引导其分赴各点?”
“若引导不力,岂非空设粥点而灾民依旧蜂拥一处?此乃徒增耗费,恐难施行!”
他的质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担忧。
江停颔首,并未回避:
“兄台所虑甚是。”
“分点之难,在于组织与引导。此需官府事先规划地点,派出得力胥吏差役,沿途设简易路标、宣讲引导,并辅以少量兵丁维持基本秩序。”
“耗费虽增,然较之因争抢践踏而死伤枕籍、引发民变之巨耗,孰轻孰重?此乃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为也。”
反驳的人听了细细思索也是认可的点头,“所言甚是。”
“其二,稀汤吊命!”
江停继续道,“各粥点所施,非是浓稠饱腹之粥,而是仅以少量米粮熬煮的清汤。”
此言一出,质疑声更多了。
“稀汤?!”
一个身材微胖的举子失声道:
“江兄,此岂非更不济事?灾民本就饥肠辘辘,饮此清汤,如何能活?恐怕饿死得更快!这与不施粥何异?”
“正是!”另一人附和。
“灾民食不果腹,体力更衰,如何能支撑劳作?此策前后矛盾!”
江停神色不变,依旧从容不迫。
“诸位所虑,亦是人之常情。”
“然则,稀汤之利有二,且皆为关键:
其一,同量之米,可熬数倍于浓粥的清汤,覆盖灾民之广,远超前者!此乃活命之基——让更多人能暂时活下去,而非少数人吃饱、多数人饿死!”
“其二,亦是更关键者——稀汤虽薄,却有其独到之妙!”
她声音清朗,开始详细解释:
“诸位,《黄帝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稀汤清淡易克化,最宜肠胃虚羸、久饥之人!
灾民身体枯槁,骤然饱食浓粥,反易胀腹伤身,甚至虚不受补而暴毙。
稀汤温水润物,徐徐滋养,方能固本培元,为日后恢复元气打下根基。”
她目光扫过众人,尤其看向客达:
“正如客达兄所忧,若以劣物催命,施粥何益?稀汤至少能维系生机,为灾民争取时间,等待转机。”
客达闻言,眼中有光芒一闪而过,接口道:
“江兄所言极是!学生亲历灾害,一碗热腾腾的稀汤下肚,暖身润肠,不伤根本。此策非苛待,实乃体恤入微!待其稍缓,才有力气劳作求生,此理甚明,学生附议!”
江停点头:“正是此理。”
“此外此策更与江某后续要说的第三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三,亦是此策画龙点睛之笔——以劳换食!”
“待灾民饮稀汤数日,体力稍复后,请国主于各粥点旁,高悬榜文,明示章程:
‘凡有力青壮,愿助官府掘井清渠、掩埋骸骨、砍伐近道之木以防盗匪者,日毕,得稠粥一碗,盐粒三钱!’”
“以劳换食?”
这次质疑声更多。
甚至一直在看戏的几位身份显赫的举子都皱起了眉。
而郑文博也在这些人之中,察觉到周围的异动,他略一沉吟,率先站了出来。
“江兄,此策立意甚高,化力为用。”
“然则,操作实在是难。”
“组织数万灾民劳作,如何登记造册?如何防止贪墨克扣?如何确保劳有所得?甚至……此举是否有损民力?”
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而被质问的当事人却依旧保持微笑。
可还未等江停说话,一直当鹌鹑的丰经义像是突然找到了发挥空间,一下子就站了出来。
“江兄此策前两点虽有妙处,可第三点岂非苛待于民?”
一个苛待于民的名头一出来,空气中立马有了火药味。
而郑文博所在的圈子更是气氛古怪,隐隐有暗潮涌动。
原本懒懒散散依靠在椅上没个正形的戴高歌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
他的脸上挂着看好戏的笑容,“不愧是丰兄,哈哈哈当真是有趣,当真是有趣!”
丰经义愣了下,回以一个客气的笑容,可隐隐的他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朝着郑文博看去,郑文博依旧是那副世家公子的矜持模样,察觉到他的目光还温和对他拱手打招呼。
丰经义只觉得头皮发麻,明明没什么问题,但直接告诉他问题大了去了。
当然他的直觉没有出错。
别看郑文博问了那么多问题,似乎是在针对质疑江停,可他问这么多也不过是为了掩盖最大的问题——苛待于民。
他记得江停恩情,也有心交个朋友,但现在丰经义完全不给他面子,还是在这么多同窗面前不给他面子,他如何不气?
江停看着他们的互动,丝毫没有引起两者矛盾的愧疚,满是看好戏的样子。
有一道目光投了过来,江停回望过去,只见戴高歌正望着她,眼神带着莫名的激动——像是找到了知己的激动,又像是我已经看透你了的得意。
江停:“……”
喜欢女扮男装的我在官场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