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廊桥(四)-《机动武装尖兵计划》

  427号甲板上,刘瑞方如同雕像般伫立,双目紧闭,其余蛟龙突击队队员则分立四周呈拱卫之势。

  他纳米武装的武器轨道上所有硕大的单兵无人机集群库的舱盖均已完全敞开,内部却空空如也。

  共计1200架无人机尽数出动,头也不回地钻进海下!

  这个数字如山岳般沉重,压在刘瑞方的神经突触之上。

  作为经验丰富的六轨道尖兵,他向来谨慎地遵循着一条有利于自身安全的规则:无论战况多么激烈,他都会至少保留两具武器轨道用于生成黄蜂背包以维持机动性,再不济也会用来生成最低限度的近防武器。

  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战术的灵活,更是对自身精神负荷的一种保护。

  六轨全开,无人机倾巢而出,将1200个独立的作战单元同时抛入战场——这带来的信息洪流与操控压力足以在瞬间冲垮绝大多数尖兵的意识,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即便是被称为“集群大师”的他,完全调用六具武器轨道的情况也少之又少。

  但此刻,这条铁律被打破了。

  为了执行“狴犴”的命令、为了拯救即将毁灭的海南舰平台战斗群、为了构建那条横跨四十海里、贯穿深海的高速通道,他别无选择。

  他闭上了眼睛,并非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更好地“看见”。

  此刻在其脑海深处并非一片黑暗,而是同时展开着上千幅不断闪烁、跳跃、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动态画面。

  每一幅画面都来自一架扑翼无人机的前置传感器,传递着它们所“见”的一切:幽暗的海水、翻涌的气泡、扭曲的光线、其他无人机的掠影、以及接通追踪设备后清晰可见的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海鬼轮廓……

  刘瑞方面甲下的太阳穴突突直跳,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即便有足足六具武器轨道分担绝大部分数据流处理压力,那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被无数信息撕扯的眩晕和胀痛感,依旧清晰可辨。

  “呃……这个、就是晕船的感觉吗?”

  闷哼从紧咬的牙关中溢出。自打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再到加入蛟龙突击队驻扎于海南舰以来,即便是乘坐77式两栖装甲运兵的时候也不曾像今天这般头晕目眩。

  “……倒是、咳咳!一种新奇的体验咳咳!”

  “前辈,我得提醒您,晕船属于运动病,核心是内耳前庭系统感知到船体颠簸的运动信号与眼睛看到的相对静止视觉信号产生冲突,大脑因接收矛盾信息误判异常,进而引发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听到刘瑞方的自言自语,沈靖雯的声音突然打断道,“而您现在的情况则是视觉系统……好吧,对尖兵来说应该是神经系统过度负荷诱发的头晕。二者并不相同。”

  “叽叽歪歪地说什么呢?咳咳!听不出来……咳咳!我这是开玩笑吗?”

  刘瑞方强忍住没有睁眼,他必须极度凝神定气才能勉强维持住这支庞大集群的基本阵型和对指令的响应,避免它们因为控制延迟或指令冲突而互相碰撞、甚至失控坠毁。

  而沈靖雯这一下让他差点破功……

  “我当然知道前辈,很抱歉,我还以为这样说能让您更放松些。”沈靖雯声音弱了几分,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在抱歉,“毕竟我很清楚您现在的负担到底有多大。”

  负担当然大,这已远超“一心二用”的范畴,而是将一个人的意识强行撕裂成千份,同时处理、分析、并下达指令。

  “我不会再干扰前辈您了,不过最后还有一句话。”沈靖雯驾驶着“先锋级”早已准备就绪,手中发射器的枪口凝聚这刺目的亮光,高能离子束蓄势待发只等刘瑞方的无人机就位,“事到如今说‘全靠您了’很不讲理,但前辈您应该明白,为前线解围的计划中唯一的难点就在前辈您这,所以……”

  “全靠您了,前辈。”

  当然,刘瑞方当然知道前线上万人的性命都系在自己身上,如若失败,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将在未来导致更多人的性命被海鬼夺走。

  正因如此,刘瑞方也拼尽了全力。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一旁担任护卫任务的渭南舰。

  那艘驱逐舰的甲板上,同样搭载着规模可观的舰载蜂群无人机发射器,若是那些无人机也能投入作战,他的压力必将大大减轻。

  但很可惜,不能。

  舰载蜂群无人机追求的是大规模、低成本的火力覆盖与区域压制,它们并不具备尖兵特化的扑翼无人机那种极其精密的仿生学结构,无法在复杂流体——尤其是水下——环境中灵活地改变推进姿态以维持稳定航行。

  它们一旦入水,恐怕瞬间就会失去控制,变成一堆沉入海底的废铁。

  眼下这贯穿深海的通道,只能由他,以及他这一千两百只“眼睛”来支撑和引导。

  “啊……我知道,交给我吧。”

  保持阵型……稳定路径……校正偏差。刘瑞方在心中不断默念,如同念诵着维系理智的咒语。

  每一架无人机的微小偏移,都需要他以人脑立刻计算并补偿;每一次海流的寻常扰动,都需要他同步调整整个集群的应对策略。

  好在,他很擅长处理这些细碎繁琐的运算。正如当初在澳大利亚上快速编程盖革计数器以确认异化型辐射幽灵的精确位置时一样。

  这是他能做,也只有他能做的事,所谓力所能及大概正是如此。

  如果“一号”还在,她又会怎么破局呢?想来至少在繁琐运算这一点上应该赢不了自己吧?

  “能派上用场……咳咳!真是太好了。”

  胡思乱想没有使他分心,反而舒缓了紧绷的神经。此刻海面至少不再能见到无人机为了帮助定位而亮起的三色航行灯,这也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

  刘瑞方能感觉到,“先锋级”那毁灭性的能量正在身侧疯狂汇聚,等待着最终贯穿的指令。

  而他,就是那个必须为其点亮整条跑道的人。

  千钧重担,系于一心。

  “允许开火。”

  嘶哑的命令通过加密频道传出的瞬间,与其说是沈靖雯扣下了扳机,不如说是刘瑞方那高度凝聚的、与成百上千架无人机紧密相连的意识,为那毁灭性的能量洪流签署了最终的通行许可。

  “先锋级”手中庞大的粒子加速发射器猛地一震,周围的空间仿佛都随之向内坍缩了一瞬,一道凝练到极致、蕴含着恐怖动能的粒子洪流以每秒二十万千米的恐怖速度却无声地射入大海!

  正如当初舰桥参谋说的那样,427号变成了一艘“摇摇船”,几乎向一侧倾斜了超过三十度,那时如果还有留在甲板上的船员那么唯一的结局就是被甩入大海。

  粒子束穿透空气中稀薄的微粒时,激发出名为“契伦科夫辐射”的短波长光子,使得整段致命的轨迹在刹那间呈现出一种妖异而美丽的蓝色光辉。

  然而,在这道蓝色光辉抵达深海、撕裂目标之前,一场由人类意志主导的精确编排已然发生。

  在粒子束的必经之路上,那首尾相连等距间隔的无人机几乎同时引爆了自己。其中自然有考虑到深度、温度、压力后更为细致的计算,但这些都难不倒刘瑞方、或者说难不倒他的大脑。

  这便是创造高速通道的方式。

  利用无人机的小当量爆炸推开海水,在海面之下制造出一条由气泡构成的特殊空化区,毕竟粒子束穿过气体所受到的阻力远小于穿透厚重海水带来的能量衰减。

  然后,粒子束抓住水体压力反扑填满空化区前微乎其微的短暂间隙一闪而过!

  下一秒……下一毫秒前,深海之中一只盘踞于大陆架上的异化型海鬼,其存在便被这股跨越了遥远距离却几乎未衰减的恐怖能量彻底湮灭!

  纵使是“集群大师”也无法真的把无人机深入海水下几百米,不过好在对高能粒子束来说,剩下的水体尚在其贯穿能力之内。

  蓝色光辉短暂闪过又立刻消失,刘瑞方的脑内视野中大片大片的画面化为黑白相继消失。

  剧烈的神经抽痛袭来,像是沈靖雯开火时顺便给了他一闷棍,但刘瑞方毫不在意,反而感到一阵放松和满意。视野中还剩下些许“视野”,他看到了南海鲨突击队的队员们迅速抓住了海柱崩塌引力消失的瞬间,救起了其中的溺水者——果然他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对作战计划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但这远未结束。

  这一击只歼灭了一只海鬼,同时印证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那么接下来……

  “咔!咔!咔!”

  清脆的机械锁扣弹开声在甲板上响起。

  刘瑞方纳米武装背后的六具武器轨道迅速脱离,空置的集群库被精准回收,几乎在同一时间,六具满载的、闪烁着待命灯光的全新单兵无人机集群库已生成在轨道上!

  “‘蛟龙一号’第二次打击准备。”

  全新的1200架无人机嗡鸣着飞入海中。

  “‘先锋级’发射器准备。”

  沈靖雯则是抽出几乎融化的枪管更换上新的。

  然后,两人重复起了摧毁海鬼的步骤……

  喜欢机动武装尖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