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的大门不知何时开了,一名男子身着常服,站在大门中。
昏黄的灯光投射在他年轻俊朗的眉眼上。
值守的士兵朝他行礼:“邓少卿。”
这名年轻男子,竟是大理寺少卿。
看着他的年纪,和李编修差不多。
可他已经官居大理寺少卿。
邓少卿缓步走下来,值守的士兵赶紧护在他面前,他却摆摆手:“不必。”
他走到沈绿和圆娘面前,面带笑意:“李太太,说起来,我与李编修还有过几面之缘。李编修文采翩翩,令邓某钦佩。”
丈夫近些日子,处处碰壁,不被人赏识。
如今此情此景,忽然有身居高位之人说赏识丈夫。
圆娘忽然红了眼睛,哽咽道:“他也很不容易……”
邓少卿又看向沈绿:“不知娘子如何称呼?”
“民女沈氏。”
“沈娘子,你方才分析得很有道理。既然李编修进了流花院,那我们便去流花院瞧瞧,看看李编修是否在流花院里。”
沈绿神色并没有起波澜:“但凭邓少卿做主。”
“不过我们人太少了,气势不够足。”邓少卿笑眯眯的,“李太太不必着急,我再叫些人来。”
他转头,吩咐值守的士兵:“朱三郎,劳驾你进去与黄推官说一声,让他带二十名同僚出来。”
圆娘在一旁目瞪口呆的听着,所以,让大理寺到流花院寻丈夫的事情,就莫名其妙的成了?
同时她又有些忐忑,万一丈夫真的不在流花院里,他们兴师动众的去搜寻流花院,岂不是闹了个大乌龙?
到时候又如何收场?
那流花院的主人,可是流花县主。
邓少卿吩咐完,又转过头来,语气温和地问沈绿:“沈娘子今日在流花院外作甚?”
这是在审问她,他转换得还挺自然。
沈绿道:“民女擅厨艺,今日之所以到流花院,是受刘大娘子邀请,到流花院烹煮菜肴。不过在准备食材时,商贾贺环带了另一名厨娘前来与民女比试。民女侥幸,赢了那名周娘子。民女得了赏钱出门时,恰好遇到李编修。后民女离开流花院,李编修则进了流花院。”
邓少卿露出惊讶的神色:“原来沈娘子还进过流花院。不知沈娘子可有仔细打量,这流花院里是什么样的?”
“自然有。流花院里栽种了许多花木。流花院中用的下人,大多数是年轻男子。”
“倒是与传闻差不多。”邓少卿听完,点评了这么一句。
大理寺的动作可真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人马就备好了。
邓少卿没再继续问下去,只叫沈绿与圆娘上车。
哦,只有邓少卿和黄推官是骑马的,所以马儿只备了两匹。
沈绿看了一下,那两匹马,养得有些瘦。大理寺的伙食,这么差劲吗?
其余那二十名衙役,是走路的。
衙役们的素养倒是不错,只瞧了一眼她和圆娘,便将目光收回去。
无人议论,报官的是两名弱小的小娘子。
邓少卿治下有方。
黄推官是一名中年男子,留着山羊胡子。
黄推官的年纪看着比邓少卿的大,但对邓少卿是十分恭敬:“邓少卿,已经准备好了。”
“好,那便启程罢。”邓少卿吩咐完,一边利落地翻身上马。
沈绿关了车窗。
圆娘的脸色总算缓和了些。
她悄声与沈绿道:“那邓少卿,倒是个好官。”
好官吗?沈绿不肯定。方才她说起流花院时,她分明看到邓少卿眼中闪过一种“终于有借口去流花院了”的眼神。
邓少卿巴不得去流花院。
圆娘又是纠结的:“万一搜查了流花院,羽郎却寻不到,这件事如何收场……若果真是羽郎吩咐别人说他离开的流花院,我又如何是好……”
沈绿举起一根手指,按在她苍白的唇上:“圆娘,事情既然如此,再担忧也没有用,不如顺其自然。”
当然,这是安慰圆娘的话。
她只敛了眼皮,默默地想,邓少卿会期待在流花院搜出什么来呢?
流花院真正的秘密?
沈绿在马车中猜测着邓少卿,骑在瘦马上的邓少卿也猜测着她。
他今日早就下值了,之所以还留在大理寺中,是因为在查阅陈年的一些卷宗。
邓少卿和陈勾当差不多,都是喜欢处理公事而废寝忘食的人。
陈勾当三过家门而不入,邓少卿是有时候直接住在大理寺中。
大理寺近来的案子不多,他就天天看陈年的卷宗。
可是巧了,今晚看卷宗看得不是很明白,见雨纷纷,便撑了伞到处走走。
他喜欢在雨中漫步的感觉。
恰好走到大门处时,刚好看到沈绿和圆娘乘坐的马车缓缓驶来。
他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流花院是吧,他早就想去看看了。
但那流花县主,整日邀请这位官吏那位官吏去流花院赴约,偏偏就没有邀请他。可真是焦心如焚。
他分明生得也挺好看的呀,是因为流花县主没有听说过他的美名吗?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还有小娘子给他掷花掷香包呢。
流花县主不邀请他去,他也不能腆着脸硬闯进去。
今晚竟然有这样的机会。
简直是天赐良机。
但这位沈娘子,似乎不仅仅是厨娘。方才她站在那里,有条不紊说话的样子,还挺有意思。
邓少卿正想着,忽然见黄推官朝他看过来,似乎是有话要说。
邓少卿勒停了马儿,将脑袋凑过去,语气轻轻:“黄推官想说什么?”
黄推官是个饕餮,平日里除了跟他查案,就是四处研究好吃的。
“那位沈娘子,沈大娘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两百贯」。”黄推官说。
邓少卿一时没听明白:“什么两百贯?”
黄推官朝前面沈绿乘坐的马车努努嘴,将声音略略抬高了些:“那位沈大娘子,就是被邓少卿您,狠命批判过的「两百贯」厨娘。”
刚下过雨,风刮过来有些冷。
邓少卿的脸,忽地热了起来。
没错,他曾狠狠的批判过沈大娘子。
他出身寒门,考进士时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后来便是做了大理寺少卿,光是靠俸禄过活,似乎也不能痛快的花钱。
京城里竟然有人,争先恐后花两百贯请一个厨娘去做一场宴席。
简直是荒谬至极。
谁,谁能想到,这沈娘子,就是那沈大娘子呢。
简直,简直是孽缘。
昏黄的灯光投射在他年轻俊朗的眉眼上。
值守的士兵朝他行礼:“邓少卿。”
这名年轻男子,竟是大理寺少卿。
看着他的年纪,和李编修差不多。
可他已经官居大理寺少卿。
邓少卿缓步走下来,值守的士兵赶紧护在他面前,他却摆摆手:“不必。”
他走到沈绿和圆娘面前,面带笑意:“李太太,说起来,我与李编修还有过几面之缘。李编修文采翩翩,令邓某钦佩。”
丈夫近些日子,处处碰壁,不被人赏识。
如今此情此景,忽然有身居高位之人说赏识丈夫。
圆娘忽然红了眼睛,哽咽道:“他也很不容易……”
邓少卿又看向沈绿:“不知娘子如何称呼?”
“民女沈氏。”
“沈娘子,你方才分析得很有道理。既然李编修进了流花院,那我们便去流花院瞧瞧,看看李编修是否在流花院里。”
沈绿神色并没有起波澜:“但凭邓少卿做主。”
“不过我们人太少了,气势不够足。”邓少卿笑眯眯的,“李太太不必着急,我再叫些人来。”
他转头,吩咐值守的士兵:“朱三郎,劳驾你进去与黄推官说一声,让他带二十名同僚出来。”
圆娘在一旁目瞪口呆的听着,所以,让大理寺到流花院寻丈夫的事情,就莫名其妙的成了?
同时她又有些忐忑,万一丈夫真的不在流花院里,他们兴师动众的去搜寻流花院,岂不是闹了个大乌龙?
到时候又如何收场?
那流花院的主人,可是流花县主。
邓少卿吩咐完,又转过头来,语气温和地问沈绿:“沈娘子今日在流花院外作甚?”
这是在审问她,他转换得还挺自然。
沈绿道:“民女擅厨艺,今日之所以到流花院,是受刘大娘子邀请,到流花院烹煮菜肴。不过在准备食材时,商贾贺环带了另一名厨娘前来与民女比试。民女侥幸,赢了那名周娘子。民女得了赏钱出门时,恰好遇到李编修。后民女离开流花院,李编修则进了流花院。”
邓少卿露出惊讶的神色:“原来沈娘子还进过流花院。不知沈娘子可有仔细打量,这流花院里是什么样的?”
“自然有。流花院里栽种了许多花木。流花院中用的下人,大多数是年轻男子。”
“倒是与传闻差不多。”邓少卿听完,点评了这么一句。
大理寺的动作可真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人马就备好了。
邓少卿没再继续问下去,只叫沈绿与圆娘上车。
哦,只有邓少卿和黄推官是骑马的,所以马儿只备了两匹。
沈绿看了一下,那两匹马,养得有些瘦。大理寺的伙食,这么差劲吗?
其余那二十名衙役,是走路的。
衙役们的素养倒是不错,只瞧了一眼她和圆娘,便将目光收回去。
无人议论,报官的是两名弱小的小娘子。
邓少卿治下有方。
黄推官是一名中年男子,留着山羊胡子。
黄推官的年纪看着比邓少卿的大,但对邓少卿是十分恭敬:“邓少卿,已经准备好了。”
“好,那便启程罢。”邓少卿吩咐完,一边利落地翻身上马。
沈绿关了车窗。
圆娘的脸色总算缓和了些。
她悄声与沈绿道:“那邓少卿,倒是个好官。”
好官吗?沈绿不肯定。方才她说起流花院时,她分明看到邓少卿眼中闪过一种“终于有借口去流花院了”的眼神。
邓少卿巴不得去流花院。
圆娘又是纠结的:“万一搜查了流花院,羽郎却寻不到,这件事如何收场……若果真是羽郎吩咐别人说他离开的流花院,我又如何是好……”
沈绿举起一根手指,按在她苍白的唇上:“圆娘,事情既然如此,再担忧也没有用,不如顺其自然。”
当然,这是安慰圆娘的话。
她只敛了眼皮,默默地想,邓少卿会期待在流花院搜出什么来呢?
流花院真正的秘密?
沈绿在马车中猜测着邓少卿,骑在瘦马上的邓少卿也猜测着她。
他今日早就下值了,之所以还留在大理寺中,是因为在查阅陈年的一些卷宗。
邓少卿和陈勾当差不多,都是喜欢处理公事而废寝忘食的人。
陈勾当三过家门而不入,邓少卿是有时候直接住在大理寺中。
大理寺近来的案子不多,他就天天看陈年的卷宗。
可是巧了,今晚看卷宗看得不是很明白,见雨纷纷,便撑了伞到处走走。
他喜欢在雨中漫步的感觉。
恰好走到大门处时,刚好看到沈绿和圆娘乘坐的马车缓缓驶来。
他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流花院是吧,他早就想去看看了。
但那流花县主,整日邀请这位官吏那位官吏去流花院赴约,偏偏就没有邀请他。可真是焦心如焚。
他分明生得也挺好看的呀,是因为流花县主没有听说过他的美名吗?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还有小娘子给他掷花掷香包呢。
流花县主不邀请他去,他也不能腆着脸硬闯进去。
今晚竟然有这样的机会。
简直是天赐良机。
但这位沈娘子,似乎不仅仅是厨娘。方才她站在那里,有条不紊说话的样子,还挺有意思。
邓少卿正想着,忽然见黄推官朝他看过来,似乎是有话要说。
邓少卿勒停了马儿,将脑袋凑过去,语气轻轻:“黄推官想说什么?”
黄推官是个饕餮,平日里除了跟他查案,就是四处研究好吃的。
“那位沈娘子,沈大娘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两百贯」。”黄推官说。
邓少卿一时没听明白:“什么两百贯?”
黄推官朝前面沈绿乘坐的马车努努嘴,将声音略略抬高了些:“那位沈大娘子,就是被邓少卿您,狠命批判过的「两百贯」厨娘。”
刚下过雨,风刮过来有些冷。
邓少卿的脸,忽地热了起来。
没错,他曾狠狠的批判过沈大娘子。
他出身寒门,考进士时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后来便是做了大理寺少卿,光是靠俸禄过活,似乎也不能痛快的花钱。
京城里竟然有人,争先恐后花两百贯请一个厨娘去做一场宴席。
简直是荒谬至极。
谁,谁能想到,这沈娘子,就是那沈大娘子呢。
简直,简直是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