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风云-《重生从黄埔开始》

  10月的东北随着“九一八事变”后,沈阳、长春、吉林等主要城市迅速沦陷,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被俘)和东北军司令部被迫迁至锦州。锦州成为了华夏政府在东北最后的行政和军事中心,也是东北军主力撤退后的集结地。

  锦州独一无二的咽喉,辽西走廊的北端门户华夏东北通过一条狭长的沿海平原(辽西走廊)与华北连接。这条走廊西靠燕山山脉,东临渤海湾,最窄处仅十余公里。而锦州正位于这条走廊的北端出口。

  锁钥之地,占领锦州,等于扼住了这条进出东北的必经之路的喉咙。从东北入关,或从关内进入东北,大军和补给线都必须经过此地,无可绕行。这种地理结构使得锦州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无法回避的战略枢纽。

  锦州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所在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军若要完全占领东三省,必须攻克锦州。

  与历史不同,此时日军参谋本部内部对关东军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许多高层认为,尽管日共和日本工农红军已被他们自以为封锁在日本的各个山脉之中,但围剿行动却屡屡受挫。

  日本红军不断袭扰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造成持续困扰,严重牵制了日军精力。这些人主张,应当先彻底消灭日共及其武装力量,再图对外扩张。因此,日军集结了大量部队进攻日共中央苏区。

  然而,关东军在华夏东北的擅自行动迫使参谋本部不得不从本土调兵支援。朝鲜驻军则在第三十八旅团被歼灭后战力大损,只能依靠组建朝鲜伪军维持局面,已无余力支援关东军。在此情况下,参谋本部唯有从日本国内再度抽调兵力,进一步削弱了对日本工农红军的的围剿力量。

  关东军的擅自行动打乱了日本参谋本部的原有部署。然而令参谋本部惊讶的是,华夏军队完全没有反抗,关东军以下克上,竟在短短一个月内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战果的,他们占领了华夏东北大部分地区。

  这一迅速得手使参谋本部态度发生转变,转而全力支持关东军的行动。他们立即从中国前线抽调第10师团、第14师团,并紧急动员距离东北最近的第19师团先期进入东北。东北地区的巨大战略利益诱惑,进一步促使参谋本部扩编两个师团,以应对当地急剧扩大的战事需求。

  关东军参谋部在接到本土增援的消息后,士气大振。他们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巩固占领和扩大控制范围的作战计划。参谋部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立即北上,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以消除潜在的威胁;另一派则主张先稳固东北,消化已占领区域,同时向南窥探华北。

  尽管存在分歧,但关东军参谋部在战略部署上展现出高效执行力。他们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迅速建立了后勤补给体系,并加强了对铁路、矿山等关键设施的控制。与此同时,关东军情报部门加大了对苏联和中国华北地区的侦察力度,频繁派出间谍收集情报。

  关东军参谋部会议室,石原莞尔的手指重重落在锦州位置上,语气急促说到:“锦州是连接华北的咽喉,敌军正在此集结重整。若不趁此时机南下控制,他们必将成为帝国日后经略满蒙的隐患!况且——”他稍作停顿,声音压低却更加锐利,“张学良的东北军主力新败,士气低迷,此刻进军正当其时。”

  板垣征四郎却猛地一拍地图上方说道:“石原君是否忘了北方的巨熊?苏联在远东的兵力一直在增强,若我们主力南下,他们趁机自北进犯,我军将腹背受敌。”板垣征四郎的手指划过中苏边境,“必须先巩固北方防线,否则一切南进成果都可能毁于一旦。”

  花谷正参谋适时插话,试图调和:“是否可以考虑分兵两路?以部分兵力南下追击,主力仍驻守北境...”

  “荒谬!”土肥原贤二打断道,“我军兵力本就不足,分兵乃兵家大忌。苏联红军机械化程度高,一旦突破国境,我军根本来不及回防。”土肥原贤二看向石原莞尔说道:“石原君,你的南下计划是否太过冒险了?”

  石原莞尔毫不退让的对着众人说道:“最大的冒险就是坐失良机!苏联目前国内局势复杂,红色联盟正在清理内部,短期内无力东顾。这正是我们南下的最佳窗口期,若等待苏联准备就绪,届时南北皆敌,帝国在满洲的基业将岌岌可危!”

  说完石原莞尔缓缓站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声音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的说道:“诸君,满洲尚未完全纳入掌控,此地资源也远未转化为帝国所用。在此形势下,我主张关东军应果断南下,抢占先机。”

  会议室的众人站了起来一起说道:”嗨”方针确定关东军立即行动了起来。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关东军参谋部的土肥原贤二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殖民统治方式。土肥原贤二决定前往天津将溥仪请到满洲建立伪满洲国政权,以华制华。

  另一方面依靠满洲国的名义建立大量的本地人组成伪军,既弥补兵力不足,又削弱当地人的抵抗意志。这种策略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了显着效果,使得关东军能够以较少兵力控制广大区域。

  然而,关东军参谋部的独断专行也埋下了隐患。他们的成功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中的下克上风气,使得日本的参谋本部的整体战略规划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