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理想-《重生从黄埔开始》

  1931年7月25武汉街头,44师,13师,第一装甲开师的战士们排着整齐队列雄赳赳的开进了武汉胜三镇走上了胜利的归途。

  当洪水退去,武汉三镇沐浴在久违的阳光下。44师与13师的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列队返回驻地。他们军装沾满干涸的泥浆,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但眼睛却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当战士们踏入城门时街道两旁,人山人海市民。市民们挎着竹篮,捧着陶罐,眼中含着泪水,却洋溢着笑容,他们受到了武汉各界的热烈的欢迎

  一名老妇人颤巍巍地向着从他旁边走过的战士塞来煮熟的鸡蛋说道:"孩子,吃吧,你们辛苦了!"

  站在老妇人旁边的小孩子举着自家种的黄瓜说道:”兵叔叔,给你们吃”

  武汉当地的商会组织车队运来整车的慰问物资沿途分发。他们在44师与13师的官兵们必经之路分发物资。尽管市民热情洋溢地将瓜果、熟食递向队伍,战士们却始终恪守军纪,婉言谢绝。

  商会会长陈文甫(汉口总商会代表)急忙跑到周亦云面前,激动地说道:

  “周主任!贵军纪律严明,令人敬佩!但今日全城百姓箪食壶浆,实是出于对将士们的感激之情!这些瓜果点心若再不收下,便是寒了三十万武汉父老的心啊!”

  一旁的一位清朝过来的老儒生也拄杖高呼道:“《孟子》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将军岂忍拒民心于千里之外?”

  就连一旁边一直没有开口的的周文复也不免的劝解道:“亦云不要辜负了乡亲们的心意。”

  周亦云目光看向了满街的百姓。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期盼的目光,于是对着旁边的参谋下令道:“命令,部队,受父老乡亲的心意,告诫部队不要忘了我们黄埔的传统。”

  紧接着周亦云又补充的说道:“须牢记三条,所有物资由后勤部统一登记造册,按市价折算金额,三日内付清款项,各连今晚开展爱民教育老百姓一粒米,战士一条命。”

  周亦云的命令一下,顿时满街欢腾行走在大街上一名战士终于接过了糖果,却先递给街边的孩童。

  战士们礼貌的接受人民的礼物,从他们或老或幼的双手中接过物品,郑重敬礼

  后勤部的战士军官紧随队伍,将有市价的物品当场向百姓支付钱币,商会的物资留存清,更多的战士则是纷纷从自己的u提包裹中将钱币放入盛放物品的篮子里面或者手里,3师纪律严明,无人争抢,无人私藏,一切井然有序。

  一位老先生见状见惯了军队的感慨:看见此情此景不由d日兵道过如梳,今日兵过如亲!"

  一名大娘,大娘追着更是士塞一名鸡蛋:“往他的怀里伢子,说道你比我儿子还小啊!”;

  商会的代趁机让人抬出保乡卫民匾额,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将牌匾赠当场赠予给了部队,周亦云让人将牌匾

  蒋先云挂到了军营,对周亦云低声道:“抗锋就险,比打十场胜仗更得民心。”

  44师师长王而琢对周亦云报告道:“大师兄,今早点名,逃兵率为零——这是建军以来头一遭!"

  许多士兵在日记中写下:“今天才明白,当兵不是为了吃粮,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心吃粮。"

  德国军事顾问魏采尔坐在在汉口江汉关大楼里面的办公室里,用钢笔快速记录:

  “1931年8月15日,武汉,难以置信!一支刚刚经历洪水考验的军队,此刻正被三十万市民夹道欢迎。士兵们浑身泥泞,却坚持为接受的每个鸡蛋付钱——这种纪律性甚至超越了普鲁士近卫军。

  周将军告诉我:‘军队的战斗力不在武器,而在民心’。这句话值得整个德意志深思。”

  十年后,已是德军第45步兵师师长的魏采尔,在苏联战场特立独行,他严禁士兵抢劫民宅,征用物资必须支付马克,在基辅郊区修建公路,被嘲讽为“工程师部队”,部队军医免费为苏联村民治病。

  纳粹党卫军报告称:“魏采尔部疑似被共产主义渗透”;当地农民最初以为他们是“穿着德军制服的红军”,士兵们私下传唱:“我们是魏采尔的兵,不烧房子不抢粮”。

  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在被苏军包围的最后时刻,魏采尔下令:“销毁所有武器——但留下医疗物资给苏联伤员。”

  被俘后,红色联盟的审讯官发现他的日记里满是武汉防汛的照片,惊问:“将军为何对中国的洪水感兴趣?”

  魏采尔回答:“因为我在那里学会了,一支有人民支持的军队不可战胜。”

  1982年,已经暮年的魏采尔,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他在其中中写道:

  “武汉的暴雨洗刷了我的军事观,当周将军跳进洪水与士兵共筑人墙时,当市民把最后一块饼塞给战士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强大,是让人民自愿站在你的旗帜下。”

  当队伍经过江汉关时,一名小女孩突然跑出人群,将一朵野花插在士兵的枪管上。

  那一刻,整条街道突然安静下来——然后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周亦云对蒋先云轻声说:"现云,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整个民国,但至少改变了这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