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

  比较遗憾的是,他踅摸一圈。

  发现自己能选的主食,在这个年代的东北,仍然只能是从小米或者是玉米里面二选一。

  外加着也就是些更难吃的,高粱米之类的杂粮。

  翻看记忆,自家至少两年没种过小麦,所以家里一直都没存过多少面粉。

  家里倒是有那么十斤八斤的,这还都是拿粮食跟村里人淘换来的。

  用处嘛,也就是逢年过节拿来包个饺子什么的。

  穿越过来,检查过后,发现家里也就这么点白面。

  估摸着,这点面最多也就够春节做点炸货。

  外加着等有了猪肉,能包些饺子也就差不多了。

  他也就没下手糟蹋,省得到了年关还得去找人家换。

  人家有多的还好,不多的话,给自己现磨,那不是麻烦人嘛。

  李想国也想起上辈子被无数次问“你不是北方人吗,怎么不爱吃面?”

  其实问人家这话,你总该问问是哪里的北方人吧。

  都到二〇XX年了,难不成你家没通网,连现在小年轻的北方人大半都不怎么爱吃面都不知道?

  反正上辈子李想国打小儿就没怎么吃白面,也没养成这个爱好。

  这辈子,翻看记忆。

  原主吃面食的次数也不算多,想来应该也说不上喜欢。

  毕竟他如果真的爱吃,又有个疼孙子的奶奶,怎么还不多淘换一些白面给他吃?

  就算村里换不到,难道出去的时候,不能让别人给捎带回来吗?

  这个时代,即便松江省也是以种植旱地为主。

  那又怎么会少了种小麦的。

  县里那些粮店,卖大米的大多是从南方运过来的,卖米的也没几家,价钱只能说很贵。

  但是哪家店会少了质优价廉的面粉?

  反复犹豫再三,嫌弃买来麻烦,更怕村民们起疑心。

  所以他还是放弃了买几袋子大米,每天煮大米饭来吃的想法。

  整个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不足三百年,大面积种植的历史甚至不到五十年。

  像后世东北大米驰名全国,其实也已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不管你相不相信,爱不爱听。

  现在的东北大米,其实是始于上世纪殖民带来的良种。

  八十年代后的发展,也是因为藤原长作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而实现的。

  使得水稻种植在东北得以大面积推广。

  进而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开,也大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而且变相的生长期延长,也使得一些原本不符合种植条件的高产品种能够在东北种植。

  再加上旱改水和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因素。

  最终成就了东北以全国百分之九的水稻种植面积,生产出国内大米产量的百分之二十的辉煌成绩。

  几年前的胜利,村民们也赶走了村里的日本殖民。

  但是整个村子里,最终只有几家分到了水田。

  用的种子,还是那些田里留下的水稻。

  也不知道是水稻品种还是种植技术有问题,产量一直都不怎么高。

  自家所在的农业小组都没分到水田。

  更不要说自家,真是连半粒水稻或者大米都没有。

  除非他真的去不了四九城,或者去了留不下只能回来。

  那时候,他会考虑找片低洼荒地开一片水田,弄点稻种自己种了碾米吃。

  李想国上辈子家里就在农村。

  当地也是最早一批拿到省里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的册子的地区。

  他还帮着识字不多的父母解释过册子里的知识要点,自然大致明白这东西应该怎么操作。

  但是当下,他不能说,也没办法说。

  哪怕这技术无疑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灾害的危害程度,有效减少死亡人口的数量。

  他也不能那么做,毕竟他只是个普通的穿越客,又不是来拯救世界的。

  这个草创的国家,不管是化工还是育种全都方兴未艾。

  并没给他创造这样做的基础。

  而且,就算有机会,他也未必真的说出这些事情。

  给自己找不自在。

  水稻没有更好的良种,这问题其实并不大。

  毕竟放到后世,常规稻的亩产量突破一千斤大关的比比皆是。

  又不是杂交稻就一定牛逼。

  哪怕只有亩产八百斤,跟当下一亩地最多三四百斤撑死的现状比起来,简直就是奇迹好么?

  就这一点而言,从来就没有任何事情,是仅仅靠着一个人解决的——不管是胜利,还是解决吃饭问题。

  “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

  但是没有肥料、农用薄膜、必要农药的当下。

  想达到那样的产量,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试验田,都千难万难。

  最基本的育苗,都没有合适的农用大棚。

  没塑料布,难道要用玻璃建造大棚?

  就玻璃昂贵的价格,是让你拿来给普通人糊口种粮食用的?

  难道要在房间里面育秧吗?

  秧苗培育阶段如果发生土传疾病,又靠什么来预防和控制?

  插秧以后,没有足够的化肥,又怎么解决?

  ……

  所以,对现在而言,技术没问题。

  但是物质基础方面的问题太多,这是无解的难题。

  或许,再过个十几二十年。

  国家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有了化肥和农药,自己倒是能够“无意”间发现这技术。

  那样有现实的支撑,倒是可以回到村里教给村民们。

  让自己的乡亲们早日吃上大米,过上更好的生活。

  至于推广,那就看谁有眼光,想往上爬又或者沽名钓誉了。

  至少自己是绝对不会参与的。

  最多也就是顺带着挂个名就好。

  都穿越了,只要不愁吃喝玩乐,能躺平还奋斗个屁啊!

  肉食,自然也不用发愁。

  当然现在刚入十一月,离着过年还差不多三个月。

  怎么也得进了腊月以后,养猪的人家才会考虑杀年猪。

  现在当然是没得吃

  这里竟是东北,资源多,村里面养老母猪的也好几家。

  就连自家的这个农业小组里,都有五六头猪杀。

  家里人口少的,或者养的猪多的,那就能卖一些猪肉。

  自己也跟徐大爷说过,到时候跟他家买一角猪肉。

  反正他们也只老两口,儿子分家了在边上,家里也有年猪要杀。

  所以他们这猪肉,就宽裕了很多。

  本地的猪都是东北民猪,吃得多长得慢。

  又没什么科学饲养的技术。

  从抓猪崽子开始算,一头猪差不多得再养上一年半左右才能长到两百多斤。

  一角猪肉估摸着得有个三十多斤,也够自己吃的了。

  年前再杀几只鸡,肉也就差不多了。

  自家就这么一个人,估摸着这也差不多有四五十斤肉,想来也算能过个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