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余党谋划,再施诡计
阿箬把姜汤端进厨房,放在灶台上。火苗舔着锅底,水汽往上窜,她袖口的铃铛碰了下碗沿,叮一声。
她没在意,转身去洗昨天买的野菊。花瓣蔫了,但还能泡水。她一边摘叶子一边想明天的事——李伯的篮子该还了,金线也得送去绣坊,顺路看看有没有新到的丝线。
府里很安静。扫地的丫鬟换了班,廊下坐着两个小厮打盹。她走过长廊时,看见萧景珩的书房门关着,窗纸映出人影,正在低头写什么。
她停了一下,又走了。
***
城西破庙,屋顶塌了一角。几根柱子歪斜着,墙皮剥落,地上全是碎瓦和干草。
四个男人围坐在角落,中间摆着个破陶碗,里面烧着半截香。烟是灰白色的,飘到一半就散了。
“东市那拨人真废物。”说话的是个瘦脸汉子,左耳缺了块肉,“三个大男人,连个小丫头都拿不下?”
对面穿灰袍的冷笑:“你行你上?那丫头反应快得很,一喊就有人围上来。咱们的人不是被划了脸就是被抓了现行,再动就是找死。”
瘦脸汉子不吭声了。
坐在最里面的高个子一直没开口。他披着旧斗篷,脸上有道疤从眉骨划到下巴。他抬手,点了点桌上的地图。
“不能硬来。”他说,“南陵王府最近加了双岗,门口守卫全换了生面孔。鹰七的人在暗处盯梢,我们的人只要靠近三十步,就会被记下长相。”
灰袍人皱眉:“那怎么办?燕王那边催得紧,说再拖下去,等萧景珩缓过劲儿,咱们全得完蛋。”
高个子冷笑:“急什么?萧景珩现在装纨绔,以为没人看得透。但他有个弱点——他身边那个丫头。”
“阿箬?”瘦脸汉子一愣,“她不就是个流**?能有什么用?”
“就是因为她是流**,才容易下手。”高个子慢悠悠说,“你们知道她怎么活下来的吗?西北旱灾,饿殍遍地,她靠骗、抢、躲,一路走到京城。这种人最怕什么?不是刀,不是官,是‘故人’。”
屋里安静下来。
灰袍人若有所思:“你是说……假扮她以前认识的人?”
“对。”高个子点头,“我查过她底细。三年前她从陇西逃荒南下,途中结识过几个流民。其中有个人叫王老三,是个瘸腿汉子,在阳关镇带她躲过官兵搜捕。后来失散了,但她一直记得这个人。”
瘦脸汉子摇头:“可咱们没人认识这王老三啊,怎么装?”
“不需要认识。”高个子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片,“这是当年户部登记流民的残页,上面有王老三的名字和特征。我们找个人模仿他的样子,再编一套说辞——就说他在外地找到了亲戚,临终前托人把这封‘家书’交给阿箬。”
灰袍人眼睛亮了:“这信要是沾过泥、破过角,再配上几句西北口音……那丫头肯定信。”
“不止。”高个子拿出一块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枚铜钱,“这是王老三随身带的信物,据说是他娘留给他的。我们在城里找人仿制几个,让假王大哥当面拿出来。她一看这个,心防立马就垮。”
屋外风刮了一下,吹灭了那截香。
没人去点。
高个子继续说:“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派两个人进城,一个扮王大哥,一个做随从。第二步,让他们在东城门附近打听‘有没有见过一个叫阿箬的小姑娘’,放出风声。第三步,等阿箬听说了,自然会去查看。到时候约她在城外驿站见面,说有要紧东西要交。”
灰袍人问:“万一她带人去呢?”
“不会。”高个子笑,“这种事,她不会告诉萧景珩。流浪的人都这样,遇到过去的事,宁愿自己扛。而且……”他顿了顿,“她现在正忙着还篮子、送金线,哪想到有人专门盯着她?”
瘦脸汉子咧嘴:“这招阴狠,比直接动手强多了。”
“那就定了。”高个子收起纸片,“今晚出发,明早混入市井。记住,别提南陵王府,别碰守卫,更别露脸。咱们要的是把她引出去,不是打草惊蛇。”
三人起身,各自收拾东西。
高个子最后看了眼地图上的驿站位置,用指甲在那个点上划了道痕。
***
萧景珩靠在书房椅子里,手里捏着份密报。
纸上的字不多,只有一句:“城南三户昨夜搬离,户籍未销,行踪不明。”
他把纸放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凉了,他也没换。
门外脚步声轻响,鹰七进来,低声说:“查过了,那三家都是普通百姓,租的房子,交了半年租金。突然走人,房东也不知道原因。”
萧景珩嗯了一声。
“要不要抓回来审?”
“不用。”他摇头,“他们不是主谋,只是被人用了房子。真正的探子不会住那么显眼的地方。”
鹰七犹豫:“可阿箬姑娘今天出门,确实被人盯了。守卫换人也是事实。”
“我知道。”萧景珩放下杯子,“但盯她的目的没达成,对方不会轻易再试。现在最危险的不是明面上的跟踪,是背后改规则的人。”
鹰七不懂。
萧景珩笑了笑:“就像下棋,你以为我在看卒子过河,其实我在等对方亮出车马。”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夕阳照在檐角铜铃上,一闪一闪。
“传令下去,继续盯府外生面孔,尤其是东城门一带。另外……”他顿了顿,“让厨房多备些姜汤,天要转凉了。”
鹰七应声退下。
萧景珩没动。他看着远处街口,那里有个卖糖炒栗子的老头推车走了,背影晃悠悠的。
他眯了下眼,又松开。
***
夜里,阿箬坐在床边缝香囊。
针线穿过布料,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她把铜铃挂件塞进夹层,一针一线缝死,外面看不出痕迹。
缝完,她翻过来摸了摸绣面。南陵王府的纹样压在指尖下,有点硌。
她把它贴身放进了衣领里。
窗外月光照进来,落在桌上的花篮上。野菊已经彻底枯了,花瓣卷曲发黑。
她看了会儿,吹灭了灯。
***
第二天清晨,两个穿粗布衣的男人出现在东城门附近。
其中一个瘸着腿,拄着木棍,脸上抹了灰土,衣服打着补丁。另一个背着包袱,低着头跟在他旁边。
他们在茶摊坐下,点了两碗糙米粥。
瘸腿汉子喝了一口,忽然问老板:“您这儿,最近有没有见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梳两条辫子,说话带点西北口音?”
老板摇头:“没见过。”
旁边一个挑担的妇人插话:“你说的是南陵王府那个丫头吧?前两天还在东市买金线呢。”
瘸腿汉子眼神一闪:“她常去那儿?”
“可不嘛。”妇人说,“听说她帮世子管账,天天跑市集。”
瘸腿汉子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一张破纸,轻轻放在桌上。
纸上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阿箬吾妹,见字如面。我在阳关镇病重,托李二哥送信。家中旧物,尽数归你。”
纸角沾着泥,像是从路上捡来的。
他低声说:“这是我兄弟临死前写的。我答应他,一定要亲手交给这丫头。”
旁边随从叹气:“跑了这么多地方,总算有了消息。”
茶摊老板看了看那纸,没再多问。
风吹过街口,掀起了那张纸的一角。
瘸腿汉子伸手按住,手指关节上有道旧疤,像被刀划过。
他抬头看向南陵王府的方向。
太阳刚升起来,照在朱红的大门上。
阿箬把姜汤端进厨房,放在灶台上。火苗舔着锅底,水汽往上窜,她袖口的铃铛碰了下碗沿,叮一声。
她没在意,转身去洗昨天买的野菊。花瓣蔫了,但还能泡水。她一边摘叶子一边想明天的事——李伯的篮子该还了,金线也得送去绣坊,顺路看看有没有新到的丝线。
府里很安静。扫地的丫鬟换了班,廊下坐着两个小厮打盹。她走过长廊时,看见萧景珩的书房门关着,窗纸映出人影,正在低头写什么。
她停了一下,又走了。
***
城西破庙,屋顶塌了一角。几根柱子歪斜着,墙皮剥落,地上全是碎瓦和干草。
四个男人围坐在角落,中间摆着个破陶碗,里面烧着半截香。烟是灰白色的,飘到一半就散了。
“东市那拨人真废物。”说话的是个瘦脸汉子,左耳缺了块肉,“三个大男人,连个小丫头都拿不下?”
对面穿灰袍的冷笑:“你行你上?那丫头反应快得很,一喊就有人围上来。咱们的人不是被划了脸就是被抓了现行,再动就是找死。”
瘦脸汉子不吭声了。
坐在最里面的高个子一直没开口。他披着旧斗篷,脸上有道疤从眉骨划到下巴。他抬手,点了点桌上的地图。
“不能硬来。”他说,“南陵王府最近加了双岗,门口守卫全换了生面孔。鹰七的人在暗处盯梢,我们的人只要靠近三十步,就会被记下长相。”
灰袍人皱眉:“那怎么办?燕王那边催得紧,说再拖下去,等萧景珩缓过劲儿,咱们全得完蛋。”
高个子冷笑:“急什么?萧景珩现在装纨绔,以为没人看得透。但他有个弱点——他身边那个丫头。”
“阿箬?”瘦脸汉子一愣,“她不就是个流**?能有什么用?”
“就是因为她是流**,才容易下手。”高个子慢悠悠说,“你们知道她怎么活下来的吗?西北旱灾,饿殍遍地,她靠骗、抢、躲,一路走到京城。这种人最怕什么?不是刀,不是官,是‘故人’。”
屋里安静下来。
灰袍人若有所思:“你是说……假扮她以前认识的人?”
“对。”高个子点头,“我查过她底细。三年前她从陇西逃荒南下,途中结识过几个流民。其中有个人叫王老三,是个瘸腿汉子,在阳关镇带她躲过官兵搜捕。后来失散了,但她一直记得这个人。”
瘦脸汉子摇头:“可咱们没人认识这王老三啊,怎么装?”
“不需要认识。”高个子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片,“这是当年户部登记流民的残页,上面有王老三的名字和特征。我们找个人模仿他的样子,再编一套说辞——就说他在外地找到了亲戚,临终前托人把这封‘家书’交给阿箬。”
灰袍人眼睛亮了:“这信要是沾过泥、破过角,再配上几句西北口音……那丫头肯定信。”
“不止。”高个子拿出一块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枚铜钱,“这是王老三随身带的信物,据说是他娘留给他的。我们在城里找人仿制几个,让假王大哥当面拿出来。她一看这个,心防立马就垮。”
屋外风刮了一下,吹灭了那截香。
没人去点。
高个子继续说:“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派两个人进城,一个扮王大哥,一个做随从。第二步,让他们在东城门附近打听‘有没有见过一个叫阿箬的小姑娘’,放出风声。第三步,等阿箬听说了,自然会去查看。到时候约她在城外驿站见面,说有要紧东西要交。”
灰袍人问:“万一她带人去呢?”
“不会。”高个子笑,“这种事,她不会告诉萧景珩。流浪的人都这样,遇到过去的事,宁愿自己扛。而且……”他顿了顿,“她现在正忙着还篮子、送金线,哪想到有人专门盯着她?”
瘦脸汉子咧嘴:“这招阴狠,比直接动手强多了。”
“那就定了。”高个子收起纸片,“今晚出发,明早混入市井。记住,别提南陵王府,别碰守卫,更别露脸。咱们要的是把她引出去,不是打草惊蛇。”
三人起身,各自收拾东西。
高个子最后看了眼地图上的驿站位置,用指甲在那个点上划了道痕。
***
萧景珩靠在书房椅子里,手里捏着份密报。
纸上的字不多,只有一句:“城南三户昨夜搬离,户籍未销,行踪不明。”
他把纸放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凉了,他也没换。
门外脚步声轻响,鹰七进来,低声说:“查过了,那三家都是普通百姓,租的房子,交了半年租金。突然走人,房东也不知道原因。”
萧景珩嗯了一声。
“要不要抓回来审?”
“不用。”他摇头,“他们不是主谋,只是被人用了房子。真正的探子不会住那么显眼的地方。”
鹰七犹豫:“可阿箬姑娘今天出门,确实被人盯了。守卫换人也是事实。”
“我知道。”萧景珩放下杯子,“但盯她的目的没达成,对方不会轻易再试。现在最危险的不是明面上的跟踪,是背后改规则的人。”
鹰七不懂。
萧景珩笑了笑:“就像下棋,你以为我在看卒子过河,其实我在等对方亮出车马。”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夕阳照在檐角铜铃上,一闪一闪。
“传令下去,继续盯府外生面孔,尤其是东城门一带。另外……”他顿了顿,“让厨房多备些姜汤,天要转凉了。”
鹰七应声退下。
萧景珩没动。他看着远处街口,那里有个卖糖炒栗子的老头推车走了,背影晃悠悠的。
他眯了下眼,又松开。
***
夜里,阿箬坐在床边缝香囊。
针线穿过布料,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她把铜铃挂件塞进夹层,一针一线缝死,外面看不出痕迹。
缝完,她翻过来摸了摸绣面。南陵王府的纹样压在指尖下,有点硌。
她把它贴身放进了衣领里。
窗外月光照进来,落在桌上的花篮上。野菊已经彻底枯了,花瓣卷曲发黑。
她看了会儿,吹灭了灯。
***
第二天清晨,两个穿粗布衣的男人出现在东城门附近。
其中一个瘸着腿,拄着木棍,脸上抹了灰土,衣服打着补丁。另一个背着包袱,低着头跟在他旁边。
他们在茶摊坐下,点了两碗糙米粥。
瘸腿汉子喝了一口,忽然问老板:“您这儿,最近有没有见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梳两条辫子,说话带点西北口音?”
老板摇头:“没见过。”
旁边一个挑担的妇人插话:“你说的是南陵王府那个丫头吧?前两天还在东市买金线呢。”
瘸腿汉子眼神一闪:“她常去那儿?”
“可不嘛。”妇人说,“听说她帮世子管账,天天跑市集。”
瘸腿汉子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一张破纸,轻轻放在桌上。
纸上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阿箬吾妹,见字如面。我在阳关镇病重,托李二哥送信。家中旧物,尽数归你。”
纸角沾着泥,像是从路上捡来的。
他低声说:“这是我兄弟临死前写的。我答应他,一定要亲手交给这丫头。”
旁边随从叹气:“跑了这么多地方,总算有了消息。”
茶摊老板看了看那纸,没再多问。
风吹过街口,掀起了那张纸的一角。
瘸腿汉子伸手按住,手指关节上有道旧疤,像被刀划过。
他抬头看向南陵王府的方向。
太阳刚升起来,照在朱红的大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