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3章 力排众议-《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车间里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凡手中那张照片上。照片里的金属部件结构精巧,透着冷冽的工业美感,但边缘处明显的崩缺和细微的裂纹,却像一道伤疤,昭示着它已无法履行使命。

  军队代表陈大校的问题沉重如山,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修复或仿制军械核心部件,这已远超一个轧钢厂的日常范畴,涉及的是国防装备保障的严峻现实。

  李副厂长额头冷汗涔涔,连忙道:“陈大校,这…这任务太重了。我们厂主要是轧钢和粗加工,这种精密件,恐怕…”

  “我没问厂里行不行,我问的是他!”陈大校目光如炬,直接打断了李副厂长,手指坚定地指向林凡,“林凡同志,你怎么看?有没有可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压力瞬间全部转移到林凡身上。部委刘副局长、厂领导、德国专家劳尔,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他的回答。否定是最安全的选择,但意味着前线可能因备件短缺而受到影响;答应,则意味着将天大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肩上,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林凡没有立刻回答。他接过照片,眼神专注得可怕,仿佛要将那部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脑中。他大脑飞速运转,超越这个时代的机械原理知识和系统赋予的“大师级钳工”经验在脑海中碰撞、模拟。

  几分钟的沉默,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终于,林凡抬起头,眼神中没有狂妄,也没有畏惧,只有一种基于技术判断的冷静:“首长,单从照片看,结构复杂,损伤部位是关键受力点。完全仿制,以厂里目前的精密加工能力,短期内不可能。”

  陈大校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林凡的话并未说完。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沉稳而坚定,“如果目标是修复,使其恢复功能甚至在一定期限内达到可用强度,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哦?”陈大校精神一振,“具体说!”

  “这不是简单的焊接或者补材可以解决的。”林凡指着照片上的损伤处,“传统焊接的热应力会破坏周围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变形。需要采用非常规的冷焊、镶嵌加固或者特殊的表面熔覆技术,可能需要设计专门的工装夹具,甚至对修复工艺进行全新设计。”

  他的话语清晰,术语准确,一下子镇住了场面。连德国专家劳尔都听得微微点头,露出深思的表情。

  “需要什么支持?”陈大校问得直接。

  “需要实物进行详细检测,确定材料具体牌号、热处理状态以及内部可能存在的隐形损伤。需要厂里最好的钳工、焊工配合,可能需要借用更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最重要的是,”林凡看向陈大校,目光坦诚,“需要时间进行工艺试验,而且不能保证一次成功。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有失败的风险。”

  陈大校背着手,在原地踱了两步,猛然停下:“时间我有,但不多!最多给你两周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工艺试验!设备、人员,整个红星轧钢厂,乃至如果需要,我可以协调兄弟单位资源,全力配合你!你要什么,打报告,我特批!”

  他看向李副厂长和刘副局长:“老李,刘局,你们的意见?”

  李副厂长还有些犹豫,刘副局长却抢先开口,语气严肃:“既然林凡同志有信心尝试,部里支持!这是为国出力的大事,轧钢厂要排除万难,提供一切便利!林凡,你尽管放手去干!”

  部委领导和军队代表意见一致,李副厂长自然再无异议,只能重重点头:“请首长和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林凡!”

  “好!”陈大校雷厉风行,“事不宜迟,林凡,你立刻组建团队,制定计划!东西……”他看了一眼手表,“我立刻联系,争取明天上午就把受损部件和相关图纸秘密送到厂里!”

  命令下达,整个红星轧钢厂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围绕林凡迅速运转起来。林凡没有丝毫耽搁,立刻点名抽调了厂里几位技术顶尖、口风严实的老师傅和青年技术骨干,包括那位曾经对他冷淡但现在已心悦诚服的王师傅,临时组建了一个攻关小组。

  他没有选择宽敞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将小组指挥部设在了离车间最近的一间闲置工具房里。墙上很快挂起了白板,上面写满了各种材料代号、工艺路线设想和可能的风险点。

  消息很快在厂里小范围传开,引发了各种反应。敬佩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暗中嫉妒等着看笑话者,亦不乏其人。

  易中海听到风声后,在八级工的小圈子里摇头叹息:“年轻人,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军品那是能随便碰的?弄不好要出大问题的!”言语间,既有对林凡贸然接手的担忧,或许也有一丝被排除在核心任务之外的失落。

  许大茂则偷偷对相熟的人嘀咕:“嚯!林凡这下可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军中无戏言,到时候搞不定,看他怎么收场!”

  对这些议论,林凡充耳不闻。他全身心沉浸在技术难题中,查阅所有能找到的国内外金属修复案例,与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常常忙到深夜。

  第二天上午,一辆军牌吉普车悄然驶入轧钢厂,两个密封的金属箱被神情严肃的军人直接送到了林凡所在的工具房。

  箱子打开,那个受损的真实部件呈现在眼前,比照片上更加震撼,也更能感受到损伤的严重和修复的难度。一同送来的,还有寥寥几张残缺的原始图纸影印件和一些基础技术参数。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林凡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部件,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和精密的构造。攻关小组的成员们围拢过来,脸色都无比凝重。

  “王师傅,您经验丰富,先看看这损伤情况。”

  “小李,立刻安排无损探伤,重点检查裂纹延伸深度和内部是否有缺陷。”

  “张工,核对一下这些技术参数,特别是材料强度和热处理要求。”

  林凡条理清晰地分派任务,眼神锐利而专注。

  初步检测结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一些。内部存在显微裂纹,损伤区域附近的材料疲劳强度也有所下降。

  小组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位老技师认为风险太大,建议保守处理,甚至倾向于上报无法修复。但林凡和几位年轻技术员则认为,虽然困难,但仍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争论不下之时,林凡再次站到了白板前,画出了一套大胆的复合修复工艺流程图。

  “单纯补强不行,我们可以尝试‘减法’和‘加法’结合。”林凡的笔尖点在白板上,“先在受损区域精密开槽,去除疲劳材料,然后镶嵌预先加工好的高强度合金衬套,最后采用低温高压的扩散焊工艺进行连接固化,尽可能减少热影响区……”

  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甚至引用了不少国外最新期刊上的技术理念,听得几位老师傅目瞪口呆,又隐隐觉得大有可为。

  “这…这思路太新奇了,但听起来有道理!”王师傅喃喃道。

  “可是扩散焊的设备和要求……”有人提出质疑。

  “设备我可以尝试改造厂里那台旧的热压焊机!”林凡早已想过这个问题,“参数我们需要反复试验摸索!”

  最终,林凡的方案以其创新性和潜在的可行性说服了大多数人。详细的试验方案报告很快被整理出来,送到了陈大校和李副厂长的面前。

  陈大校看完厚厚一叠技术方案,虽然其中很多术语他并不完全懂,但他能看懂那份严谨和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

  他拿起钢笔,在报告首页郑重地签下了“同意实施”四个大字,并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林凡同志,从现在起,这个临时小组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什么,直接打报告!我只要结果!”陈大校的命令斩钉截铁。

  拿着签批的报告,林凡感到手中的纸张重若千钧。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斗。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车间里那台待改造的旧设备。

  艰难的试错之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