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那份关于简易限位挡板的技术革新报告,并没有因为易中海的打压而石沉大海。他通过王师傅的渠道,以及后来直接提交给技术科副本,最终还是摆在了轧钢厂技术科科长和主管生产的李副厂长桌上。
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严谨的评估。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份出自一个年轻二级工之手的报告,不仅思路清晰、数据详实,而且那小小的限位装置设计得极其巧妙,成本几乎为零,但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废品率下降却是实打实的。经过在三车间的试点验证,效果显著。
“天才的设计!化繁为简!”一位老工程师戴着老花镜,反复看着那份草图和林凡附上的试用数据,忍不住赞叹,“这小伙子是个干技术的好苗子!思路活,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副厂长更是高度重视。他主管生产,对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技术革新最为敏感。林凡这个名字,他之前在全厂表彰大会上就记住了,如今又拿出这样一份漂亮的成果,让他更加欣赏。
厂领导层面很快达成共识:这项革新值得在全厂相关车间推广!
然而,就像任何新事物都会遇到阻力一样,这项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厂里的一些保守派干部和老师傅提出了质疑。
在一次厂部的讨论会上,一个资历很老的生产处长就皱着眉头说:“林凡同志确实有想法,但毕竟年轻,经验不足。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铁片,真的能适用于所有型号的车床?不同机床精度、刚性都不一样,盲目推广,万一出了质量问题,影响了重要零件的生产,谁负责?”
另一个车间主任也附和:“是啊,三车间试点成功,不代表别的车间也行。咱们厂设备旧,情况复杂。我觉得还是应该再观察观察,谨慎一点好。”
这些质疑看似冠冕堂皇,打着“稳妥”、“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在拖延甚至扼杀这项改革。
李副厂长听着这些议论,脸色平静,但心里明镜似的。他知道这里面有论资排辈的思想在作祟,也有一些人是不愿看到年轻人出头。
他敲了敲桌子,沉声道:“同志们,讨论技术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要空谈责任。林凡同志的革新,在三车间经过了实践检验,效果有目共睹。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扼杀一项明显有利于生产的好技术!”
他看向技术科长:“老刘,你们技术科牵头,成立一个小组,立刻对林凡同志的这项革新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和适应性评估!拿出一套稳妥可靠的推广方案来!要快!”
他又看向提出质疑的那位生产处长:“老王,你们生产处配合,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车间和产品工序,进行小范围的扩大试验!用数据说话!”
李副厂长雷厉风行,直接拍板,将任务布置了下去。
消息很快传回了三车间。王师傅替林凡感到高兴,同时也有些担忧:“小林,厂里要全面论证和扩大试验了,这是好事,但也是压力。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盯着,千万不能出纰漏。”
林凡自信地笑了笑:“王师傅,您放心。这东西结构简单,原理通用,只要安装调试到位,肯定没问题。不同机床可以微调一下安装位置或者挡板厚度就行,核心思路是不变的。”
他早已胸有成竹。大师级的钳工经验让他对各类机床的特性了如指掌,这份自信感染了王师傅。
“好!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厂里来人的时候,你给他们好好讲解演示!”王师傅拍着林凡的肩膀道。
果然,没过两天,厂技术科派的工程师和生产处的人就来到了三车间,找到林凡,要求他配合进行技术论证和扩大试验。
林凡从容不迫,对着图纸和实物,将限位装置的原理、设计要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类型机床上可能需要的微调方案,讲解得清清楚楚,深入浅出,连技术科的工程师都频频点头,暗自佩服。
随后,他又亲自带着论证小组的人,到其他几个选定进行试验的车间,指导工人安装调试,处理了几个小问题,都快速有效地解决了。
扩大试验的结果很快出来:在所有试验点,该装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效率提升幅度虽有差异,但普遍在15%以上,废品率显著下降!
扎实的数据和显著的效果,彻底粉碎了之前的质疑。
论证小组将一份充满肯定意见的报告提交给了厂领导。
李副厂长看着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次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得以推广,更是打破了一些固化的思维,为厂里技术革新开了一个好头。
而林凡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了厂领导层的核心视野。
一个更大的机遇,正在向林凡招手。
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严谨的评估。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份出自一个年轻二级工之手的报告,不仅思路清晰、数据详实,而且那小小的限位装置设计得极其巧妙,成本几乎为零,但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废品率下降却是实打实的。经过在三车间的试点验证,效果显著。
“天才的设计!化繁为简!”一位老工程师戴着老花镜,反复看着那份草图和林凡附上的试用数据,忍不住赞叹,“这小伙子是个干技术的好苗子!思路活,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副厂长更是高度重视。他主管生产,对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技术革新最为敏感。林凡这个名字,他之前在全厂表彰大会上就记住了,如今又拿出这样一份漂亮的成果,让他更加欣赏。
厂领导层面很快达成共识:这项革新值得在全厂相关车间推广!
然而,就像任何新事物都会遇到阻力一样,这项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厂里的一些保守派干部和老师傅提出了质疑。
在一次厂部的讨论会上,一个资历很老的生产处长就皱着眉头说:“林凡同志确实有想法,但毕竟年轻,经验不足。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铁片,真的能适用于所有型号的车床?不同机床精度、刚性都不一样,盲目推广,万一出了质量问题,影响了重要零件的生产,谁负责?”
另一个车间主任也附和:“是啊,三车间试点成功,不代表别的车间也行。咱们厂设备旧,情况复杂。我觉得还是应该再观察观察,谨慎一点好。”
这些质疑看似冠冕堂皇,打着“稳妥”、“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在拖延甚至扼杀这项改革。
李副厂长听着这些议论,脸色平静,但心里明镜似的。他知道这里面有论资排辈的思想在作祟,也有一些人是不愿看到年轻人出头。
他敲了敲桌子,沉声道:“同志们,讨论技术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要空谈责任。林凡同志的革新,在三车间经过了实践检验,效果有目共睹。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扼杀一项明显有利于生产的好技术!”
他看向技术科长:“老刘,你们技术科牵头,成立一个小组,立刻对林凡同志的这项革新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和适应性评估!拿出一套稳妥可靠的推广方案来!要快!”
他又看向提出质疑的那位生产处长:“老王,你们生产处配合,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车间和产品工序,进行小范围的扩大试验!用数据说话!”
李副厂长雷厉风行,直接拍板,将任务布置了下去。
消息很快传回了三车间。王师傅替林凡感到高兴,同时也有些担忧:“小林,厂里要全面论证和扩大试验了,这是好事,但也是压力。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盯着,千万不能出纰漏。”
林凡自信地笑了笑:“王师傅,您放心。这东西结构简单,原理通用,只要安装调试到位,肯定没问题。不同机床可以微调一下安装位置或者挡板厚度就行,核心思路是不变的。”
他早已胸有成竹。大师级的钳工经验让他对各类机床的特性了如指掌,这份自信感染了王师傅。
“好!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厂里来人的时候,你给他们好好讲解演示!”王师傅拍着林凡的肩膀道。
果然,没过两天,厂技术科派的工程师和生产处的人就来到了三车间,找到林凡,要求他配合进行技术论证和扩大试验。
林凡从容不迫,对着图纸和实物,将限位装置的原理、设计要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类型机床上可能需要的微调方案,讲解得清清楚楚,深入浅出,连技术科的工程师都频频点头,暗自佩服。
随后,他又亲自带着论证小组的人,到其他几个选定进行试验的车间,指导工人安装调试,处理了几个小问题,都快速有效地解决了。
扩大试验的结果很快出来:在所有试验点,该装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效率提升幅度虽有差异,但普遍在15%以上,废品率显著下降!
扎实的数据和显著的效果,彻底粉碎了之前的质疑。
论证小组将一份充满肯定意见的报告提交给了厂领导。
李副厂长看着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次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得以推广,更是打破了一些固化的思维,为厂里技术革新开了一个好头。
而林凡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了厂领导层的核心视野。
一个更大的机遇,正在向林凡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