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泰山贼-《皇孙白手起家》

  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山脉的统称。

  山脉面积广阔,跨过多个州县。

  因峰势雄峙、险峻壮观,自古以来,常有人在此祭祀天地、祈求丰收。

  所谓的“泰山贼”,顾名思义,是一群盘踞在泰山的匪徒。

  泰山贼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早在几十年前,魏军或周边节度使,就常常有派人进山剿匪。

  可不知为何,泰山贼越剿越多。

  杀完一波还有另一波。

  尤其是最近几年,因天下愈加动荡,大量百姓逃入泰山,很多人被迫落草为寇。

  这些山匪兵器简陋,大部分人没有盔甲,也没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韩成文一开始完全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没想到,在上个月,五千楚军进入泰山,竟然中了泰山贼的埋伏,仅有寥寥百余人逃了回来。

  韩成文大为震惊。

  什么时候,这些山匪竟变得如此厉害?

  韩成文不甘心,又遣一万楚军走小路,进攻泰山深处。

  泰山贼据险而守,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从多个方向频频袭扰楚军。

  楚军粮草耗尽,被迫退出泰山。

  撤兵途中,泰山贼趁势进攻,楚军再次折兵数千人。

  韩成文这下终于冷静了。

  据密探所报,泰山里目前有多股山匪,其中最强的两支,分别是张安平和陈渭清所部。

  张安平在泰山以北,靠近济南。

  陈渭清在泰山以南,靠近博阳县(山东泰安附近。)

  两次击败楚军的,皆是陈渭清所部。

  考虑到陈渭清麾下,至少有两三万山匪;谋士建议韩成文招降陈渭清,将其收为己用。

  韩成文派使者去见陈渭清,没曾想,反被其嘲讽一通。

  “韩成文志大才疏,无人主之相,早晚兵败身死!”

  这是陈渭清的原话。

  韩成文闻言,顿时怒火滔天,发誓必将陈渭清碎尸万段。

  楚军一口气出动三万余兵力,数名悍将出战,兵分多路,分别朝陈渭清杀去。

  这一次,楚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一方面派大量斥候探路,防止中了埋伏;一方面根据俘虏的情报,直捣陈渭清腹地。

  陈渭清冷静应对,且战且退。

  双方激战正酣时,传来了刘康率赵军北上的消息。

  赵军出枣县(山东枣庄)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攻克邹县、曲阜等地。

  韩成文无力两面作战,匆匆停止了对陈渭清的围剿,转而将重点用在抵御赵军上面。

  .................................................

  五月二十三,刘康命赵将高和,领七千步卒,进攻博阳县。

  据斥候所报,为了剿灭泰山贼,楚军在城内储备了大量粮草。

  赵军这次仓促北上,军中粮食不多,亟需补充。

  在城北十里外,两军皆发现了对方。

  楚将王钰仗着兵多,抢先对赵军发起进攻。

  高和见周围有一条长河,此河是大汶河的一条支流。

  赵军在河边驻兵,不断使用弓弩攻击河对面的楚军。

  同时,高和遣一支八百人锐旅,绕往楚军后方。

  王钰见河水不是很深,命部下涉水而过。

  楚军至河中央时,赵军突然发起冲锋。

  士卒奋力推着各式战车,朝楚军狠狠撞去。

  霎时间,楚军士卒被撞的人仰马翻。

  刀车上插着的一把把锋利钢刀,上面鲜血淋漓。

  王钰见攻势受阻,怒发冲冠,手持长枪,朝高和本人而去。

  尚未跑到高和面前,后方赵军也向楚军发起猛攻。

  楚军前后有敌,阵型大乱。

  王钰大急,察觉形势不妙,竭力稳住阵脚。

  高和一边指挥部下冲杀楚军,一边高呼:“斩杀或俘虏敌将者,连升两级,赏钱百两。”

  赵军士气高昂,攻势强劲,楚军慢慢落入下风。

  王钰使出浑身解数,依难以摆脱当前劣势。

  部下见败局已定,且难以逆转;哪怕王钰还在嚷嚷着要战斗到底,仍强行拖着他往东逃去。

  王钰欲哭无泪,近万名楚军,或死或降,他有什么脸去见韩成文。

  更倒霉的是,王钰奔走不到三里,被后面的赵军追了上来。

  虽拼死抵抗,仍被赵军活捉,五花大绑带到高和面前。

  “狗东西,想让老子投降,别做梦了,有种给老子一刀。”王钰怒骂道。

  高和冷冷看了他一眼,懒得和他计较,派人将其交由刘康处置。

  简单休整后,留下一部分人看押俘虏,其他人继续进攻博阳县。

  城内守将得知王钰战败,心中惊恐。

  得到高和投降不杀的承诺后,果断打开城门,放赵军入城。

  城内的粮草没有焚烧,尽数落入赵军之手。

  高和所部暂时在博阳驻扎,等待刘康下一步命令。

  意外的是,两日后,刘康本人来到了博阳县。

  “大王来此,可有要事?”高和疑惑道。

  刘康目光深沉,“本王听说,博阳县附近有股泰山贼;其能量不小,连韩成文都无可奈何。”

  “末将不是很清楚,好像首领叫陈渭清。”

  刘康眼中闪过一抹豪情,“本王打算会会此人。”

  喜欢皇孙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