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鸿与李缓二人见师离已然飘然而去,一众燕军想要阻拦,可也都被禁卫军给逼退。
二人也不恋战,一人虚晃一剑之后,连忙往后退去,顷刻间也已经消失在人海里。
绕过人堆,师离与袁九月二人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了。
“师姑娘,你可没事吧?”
李缓关切问道。
师离摇摇头,心思却不在这里,她眼眶有些泛红,呆呆盯着人群。
方才秦云山坠入乱军里头,此刻也不知道情况如何了,他可不像他们四人一般,两方人马,随时都会要了他的命。
似乎想起什么,袁九月才有些犹豫,开口说道:“师离姐姐,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要不要说给你听。”
师离这才回过神来,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九月有什么话就说吧。”
“方才……方才……你们来之前……”
袁九月有些支支吾吾:“方才……我听到……那江沉舟说……你师父对邱阳手下留情了。”
袁九月的话,像一枚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刺入师离的耳中。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师离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她猛地扭过头,眼睛瞪得极大,瞳孔却在急剧收缩,仿佛无法处理这简单句子里的恐怖含义。
“你……你说什么?”
她的声音干涩得发颤,带着一种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恐惧。
她不是没听清,她是不敢相信,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她心口生疼。
方秋鸿瞬间明白了过来,神色无比凝重:“九月姑娘,你是说,对邱阳动手的,是秦云山掌门?”
“不可能的!”
不等袁九月确认,一声近乎尖叫又带着哭腔的反驳就从师离喉咙里迸发出来。
她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整个人都炸了起来,连连后退,仿佛要离这个可怕的想法远一点。
“绝不可能!你胡说!”
她冲着袁九月喊道,声音因极大的情绪波动而扭曲:“师父他……师父他看着我们长大!他教我练会了第一招轻功,在我生病时整夜守着我……他怎么会……他怎么可能对二师兄下毒手?九月,你听错了!你一定是不懂他们的黑话,听错了!”
她语无伦次,呼吸急促,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视线迅速模糊。
这不是悲伤,而是信仰崩塌前极致的恐慌和抗拒。
袁九月被她激烈的反应吓到了,下意识想辩解:“我没有听错,他明明说……”
“九月姑娘。”
方秋鸿沉声打断,用一个极其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她。
他看懂了,此刻的任何证实,对师离来说都是一种残忍的凌迟。
李缓立刻上前,轻轻按住师离不断颤抖的肩膀,声音放得极柔,像是在安抚一只受惊的鸟儿:“师姑娘,冷静点,九月姑娘也只是听到只言片语,做不得准的,江湖中人说话惯常云山雾罩,或许另有隐情,绝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师离像是溺水者抓住了最后一根浮木,猛地反手抓住李缓的衣袖,指甲几乎要掐进布料里。
她仰起满是泪痕的脸,急切又哀求地看着李缓,也像是在说服自己:“对!一定是这样!是误会!俞烟师姐亲口说的,二师兄昏迷前喊的是‘官府害我’!”
她用力地重复着这个细节,仿佛这是能证明师父清白的铁证。
“师父他即便是‘荒芜’的人,那也是江湖中人,他跟官府……跟那些当官的没有半点干系!他不会的……他不会的……”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无力的喃喃自语,重复着“他不会的”,仿佛多念几遍,就能让这个残酷的猜测消失。
但那双眼眸里,先前纯粹的震惊和抗拒中,已经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一丝无法驱散的怀疑和恐惧的裂痕。
她整个人都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整个世界在她脚下碎裂时带来的战栗。
方秋鸿又朝李缓使了个眼色,说道:“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还是先去到京城,秦掌门轻功无双,想必能够逢凶化吉,事了之后,我们找机会再去寻秦掌门不迟。”
……
几日之后,四人再一次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过了三更。
现下的京城,与往日有了些不同,百姓们似乎都知道不远处的居庸关战事吃紧,边关一旦失守,首当其冲的便是京城。
于是走的走,躲的躲,就连向来灯火通明的客栈与青楼,如今几乎都是黑灯瞎火,只余零星几盏光亮,分外冷清。
四人站在太师府邸,精美华贵的院落分明彰显着此处曾经的尊贵,可死气沉沉的月光又在诉说着这里的荒凉。
这里已经是空无一人。
袁九月曾在此处住了许久,相比其他三人,似乎更能感觉到这般沧海桑田的感觉。
是李缓要来这里的。
此行虽然有些波折,可到了明日朝阳升起的时候,一切便将尘埃落定,到时候也不知道此生还会不会再次踏足京城。
长叹了口气,李缓似乎想起什么来,他向袁九月问过方位之后,便沉默着朝着书房走去。
书房建在太师府的偏僻处,因为里面并没有金银细软,所以当时颜夫人遣散下人时,此处并未遭到波及。
远处打更声遥遥传来,师离望着惊起寒鸦掠过残月,忽然想起,邱阳教她踏雪无痕的时候,探雪岭上的积雪也是这样簌簌坠落。
方秋鸿捏开一份干粮,与师离、袁九月三人靠在门口分了吃。
“终于要结束了。”
方秋鸿盯着书房内的李缓,声音将师离给拉回到了现实。
“结束了之后,方师兄接下来准备要去做什么?”
袁九月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
方秋鸿摇摇头,朝着北边望去,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真的会结束吗?颜大人死了,战争还在继续,玉玺在我们手里,这意味着麻烦才真正开始吧?”
师离喃喃自语,这几个月的光景,让师离总感觉像是活在梦境当中。
可后背行囊里的观音雕像,还有那个乘烟铁盒,无疑不是在告诉她,一切都是现实。
她转头朝书房里的那个背影看去,恰巧此时书房的灯火再度亮起,将李缓的影子拉的极长。
她听到了影子的叹息声。
那些下人们总以为,天底下最值钱的便是金子、银子,可他们万万想不到,书文双绝的颜居盛,随便一幅墨宝,放在识货的人眼中,都能抵千金。
当真嘲讽。
李缓走到书桌旁,看到砚角处压着一封信笺,上头隐隐约约露出的笔墨,写着渐之亲启四个字,入木三分,是颜仲昌的字迹。
尘封多日,信上似乎沾上一层薄薄的灰。
李缓的手有些颤抖,将信展开,信纸之上字字珠玑,像是风霜利刃刻上去的一般。
陛下圣鉴:
臣以朽骨残躯,冒死上奏。
叛军铁蹄踏近居庸关时,臣忆及二十年前陛下亲至平原,与臣对弈,陛下执黑子曾曰:“天下如棋,宁失千军,不可失国士。”今臣将作白虹贯日,惟恐明珠蒙尘,敢以残烛微光,为陛下照见荆山璞玉。
李生渐之者,乃天赐大乾之利剑。
此子身世坎坷,虽蓬头垢面,却不折风骨,横遭江湖风波,仍怀天下之志。
臣亲见其于长江溃堤之日,献赈灾三策,救流民数万余众,此子为民跪地请命,字字浸着赤子心血,恍若见少陵野老之姿。
臣此生得遇明主,虽陷豺冢狼窟,本应含笑九泉,唯念及渐之如蒙尘之玉,终是锥心之痛。
此子心性通明,兼具才学满腹,若得陛下提携,必如干将出匣,光寒九州,佑我大乾江山永固。
若蒙圣恩,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臣颜仲昌绝笔。
仿佛间,李缓似乎看到了一个老头坐在桌边,皱着眉头,正在挥毫。
他如枯树一般的手掌握笔依旧有力,点在纸上的,仿佛是他七十年的沧桑与过往。
他的面色上没有半点赴死之前的忧愤,他的心里似乎从来都只有忠君忧民。
仅此二事。
“颜老,渐之何德何能……”
后面的半句话像是被黑夜吞噬,再不可闻。
李缓泪如雨下,啪嗒啪嗒将信纸打湿。
顷刻间,信上墨迹泅开,信纸当中,似乎另外奥妙乾坤。
喜欢藏剑谷
二人也不恋战,一人虚晃一剑之后,连忙往后退去,顷刻间也已经消失在人海里。
绕过人堆,师离与袁九月二人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了。
“师姑娘,你可没事吧?”
李缓关切问道。
师离摇摇头,心思却不在这里,她眼眶有些泛红,呆呆盯着人群。
方才秦云山坠入乱军里头,此刻也不知道情况如何了,他可不像他们四人一般,两方人马,随时都会要了他的命。
似乎想起什么,袁九月才有些犹豫,开口说道:“师离姐姐,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要不要说给你听。”
师离这才回过神来,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九月有什么话就说吧。”
“方才……方才……你们来之前……”
袁九月有些支支吾吾:“方才……我听到……那江沉舟说……你师父对邱阳手下留情了。”
袁九月的话,像一枚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刺入师离的耳中。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师离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她猛地扭过头,眼睛瞪得极大,瞳孔却在急剧收缩,仿佛无法处理这简单句子里的恐怖含义。
“你……你说什么?”
她的声音干涩得发颤,带着一种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恐惧。
她不是没听清,她是不敢相信,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她心口生疼。
方秋鸿瞬间明白了过来,神色无比凝重:“九月姑娘,你是说,对邱阳动手的,是秦云山掌门?”
“不可能的!”
不等袁九月确认,一声近乎尖叫又带着哭腔的反驳就从师离喉咙里迸发出来。
她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整个人都炸了起来,连连后退,仿佛要离这个可怕的想法远一点。
“绝不可能!你胡说!”
她冲着袁九月喊道,声音因极大的情绪波动而扭曲:“师父他……师父他看着我们长大!他教我练会了第一招轻功,在我生病时整夜守着我……他怎么会……他怎么可能对二师兄下毒手?九月,你听错了!你一定是不懂他们的黑话,听错了!”
她语无伦次,呼吸急促,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视线迅速模糊。
这不是悲伤,而是信仰崩塌前极致的恐慌和抗拒。
袁九月被她激烈的反应吓到了,下意识想辩解:“我没有听错,他明明说……”
“九月姑娘。”
方秋鸿沉声打断,用一个极其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她。
他看懂了,此刻的任何证实,对师离来说都是一种残忍的凌迟。
李缓立刻上前,轻轻按住师离不断颤抖的肩膀,声音放得极柔,像是在安抚一只受惊的鸟儿:“师姑娘,冷静点,九月姑娘也只是听到只言片语,做不得准的,江湖中人说话惯常云山雾罩,或许另有隐情,绝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师离像是溺水者抓住了最后一根浮木,猛地反手抓住李缓的衣袖,指甲几乎要掐进布料里。
她仰起满是泪痕的脸,急切又哀求地看着李缓,也像是在说服自己:“对!一定是这样!是误会!俞烟师姐亲口说的,二师兄昏迷前喊的是‘官府害我’!”
她用力地重复着这个细节,仿佛这是能证明师父清白的铁证。
“师父他即便是‘荒芜’的人,那也是江湖中人,他跟官府……跟那些当官的没有半点干系!他不会的……他不会的……”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无力的喃喃自语,重复着“他不会的”,仿佛多念几遍,就能让这个残酷的猜测消失。
但那双眼眸里,先前纯粹的震惊和抗拒中,已经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一丝无法驱散的怀疑和恐惧的裂痕。
她整个人都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整个世界在她脚下碎裂时带来的战栗。
方秋鸿又朝李缓使了个眼色,说道:“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还是先去到京城,秦掌门轻功无双,想必能够逢凶化吉,事了之后,我们找机会再去寻秦掌门不迟。”
……
几日之后,四人再一次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过了三更。
现下的京城,与往日有了些不同,百姓们似乎都知道不远处的居庸关战事吃紧,边关一旦失守,首当其冲的便是京城。
于是走的走,躲的躲,就连向来灯火通明的客栈与青楼,如今几乎都是黑灯瞎火,只余零星几盏光亮,分外冷清。
四人站在太师府邸,精美华贵的院落分明彰显着此处曾经的尊贵,可死气沉沉的月光又在诉说着这里的荒凉。
这里已经是空无一人。
袁九月曾在此处住了许久,相比其他三人,似乎更能感觉到这般沧海桑田的感觉。
是李缓要来这里的。
此行虽然有些波折,可到了明日朝阳升起的时候,一切便将尘埃落定,到时候也不知道此生还会不会再次踏足京城。
长叹了口气,李缓似乎想起什么来,他向袁九月问过方位之后,便沉默着朝着书房走去。
书房建在太师府的偏僻处,因为里面并没有金银细软,所以当时颜夫人遣散下人时,此处并未遭到波及。
远处打更声遥遥传来,师离望着惊起寒鸦掠过残月,忽然想起,邱阳教她踏雪无痕的时候,探雪岭上的积雪也是这样簌簌坠落。
方秋鸿捏开一份干粮,与师离、袁九月三人靠在门口分了吃。
“终于要结束了。”
方秋鸿盯着书房内的李缓,声音将师离给拉回到了现实。
“结束了之后,方师兄接下来准备要去做什么?”
袁九月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
方秋鸿摇摇头,朝着北边望去,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真的会结束吗?颜大人死了,战争还在继续,玉玺在我们手里,这意味着麻烦才真正开始吧?”
师离喃喃自语,这几个月的光景,让师离总感觉像是活在梦境当中。
可后背行囊里的观音雕像,还有那个乘烟铁盒,无疑不是在告诉她,一切都是现实。
她转头朝书房里的那个背影看去,恰巧此时书房的灯火再度亮起,将李缓的影子拉的极长。
她听到了影子的叹息声。
那些下人们总以为,天底下最值钱的便是金子、银子,可他们万万想不到,书文双绝的颜居盛,随便一幅墨宝,放在识货的人眼中,都能抵千金。
当真嘲讽。
李缓走到书桌旁,看到砚角处压着一封信笺,上头隐隐约约露出的笔墨,写着渐之亲启四个字,入木三分,是颜仲昌的字迹。
尘封多日,信上似乎沾上一层薄薄的灰。
李缓的手有些颤抖,将信展开,信纸之上字字珠玑,像是风霜利刃刻上去的一般。
陛下圣鉴:
臣以朽骨残躯,冒死上奏。
叛军铁蹄踏近居庸关时,臣忆及二十年前陛下亲至平原,与臣对弈,陛下执黑子曾曰:“天下如棋,宁失千军,不可失国士。”今臣将作白虹贯日,惟恐明珠蒙尘,敢以残烛微光,为陛下照见荆山璞玉。
李生渐之者,乃天赐大乾之利剑。
此子身世坎坷,虽蓬头垢面,却不折风骨,横遭江湖风波,仍怀天下之志。
臣亲见其于长江溃堤之日,献赈灾三策,救流民数万余众,此子为民跪地请命,字字浸着赤子心血,恍若见少陵野老之姿。
臣此生得遇明主,虽陷豺冢狼窟,本应含笑九泉,唯念及渐之如蒙尘之玉,终是锥心之痛。
此子心性通明,兼具才学满腹,若得陛下提携,必如干将出匣,光寒九州,佑我大乾江山永固。
若蒙圣恩,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臣颜仲昌绝笔。
仿佛间,李缓似乎看到了一个老头坐在桌边,皱着眉头,正在挥毫。
他如枯树一般的手掌握笔依旧有力,点在纸上的,仿佛是他七十年的沧桑与过往。
他的面色上没有半点赴死之前的忧愤,他的心里似乎从来都只有忠君忧民。
仅此二事。
“颜老,渐之何德何能……”
后面的半句话像是被黑夜吞噬,再不可闻。
李缓泪如雨下,啪嗒啪嗒将信纸打湿。
顷刻间,信上墨迹泅开,信纸当中,似乎另外奥妙乾坤。
喜欢藏剑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