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秋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又一次缀满金黄叶片。我站在学校门口,看着翻新过的校门上“青雨中学”四个鎏金大字,指尖下意识摩挲着口袋里那片夹在周曼君笔记本里的梧桐叶——那是二十八年前,我和林砚一起捡的,叶脉依旧清晰,像一道未褪色的记忆印记。
“婷婷!”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回头,看见林砚正快步朝我走来。她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穿着米白色风衣,银框眼镜换成了细边款式,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当年那把铜钥匙。“你还是老样子,总在门口发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时光的温柔。
我们并肩走进校园,新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而不远处的旧楼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砖红色墙面经过修缮,却刻意保留了几处斑驳的痕迹,校史馆的牌子挂在一楼门口,字体比二十八年前更鲜亮。“张磊早就到了,在地下室门口等着呢。”林砚说,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
走到旧楼一楼,张磊正靠在楼梯间的墙上打电话,他比以前胖了些,穿着蓝色工装服,胸前别着“青雨中学后勤主任”的工作牌。看见我们,他匆忙挂了电话,快步迎上来:“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地下室的门我上周就检查过了,当年封墙的砖没动,就等今天开了。”
陈曦也来了,她穿着博物馆的工作制服,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周曼君晚年画的《青雨秋景》复刻版。“我妈妈要是还在,肯定会来的。”她把木盒递给林砚,眼眶微微发红,“她临终前还念叨着,一定要看看时间胶囊里的东西。”
我们四个站在楼梯间前,看着那面曾经被我们撬开过的墙——如今墙面被精心修复,只在当年的洞口位置画了一个浅色的圆圈,旁边贴着一张纸条:“2003年10月15日,开启时间胶囊处”。校长站在一旁,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当年的校史资料:“李校长(当年的校长)退休前特意嘱咐,今天一定要把现场记录下来,放进校史馆。”
林砚从公文包里拿出那把铜钥匙,钥匙上的三角形符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二十八年来,这把钥匙一直由她保管,每年都会拿出来擦拭,如今依旧崭新。“准备好了吗?”她看向我们,眼神里藏着和当年一样的坚定。我们同时点头,张磊拿起撬棍,轻轻插进当年的砖缝——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偷偷摸摸的探险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
砖块被一块块取下,熟悉的地下室气息扑面而来,没有霉味,只有淡淡的纸张陈旧味。林砚打开防水手电筒,光柱照亮了地下室的墙面——当年我们看到的符号依旧清晰,只是旁边多了一行小字,是用红漆写的:“2003年,等你们来”。“是李老师的字迹!”林砚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我们走进地下室,角落里的旧木箱还在,帆布已经换成了新的。张磊用万用表检测了一遍:“安全,没有电路问题。”林砚走到那面画着符号的墙前,铜钥匙刚好插进暗门的锁孔——“咔哒”一声,锁开了。暗门缓缓打开,里面是一个铁盒,外面包着防水布,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青雨中学时间胶囊,1985年11月15日封”。
我们把铁盒小心翼翼地抬到地下室中央,校长递过来一副白手套:“别留下指纹,这是重要文物。”林砚戴上手套,慢慢揭开防水布——铁盒上没有生锈,显然当年做过防锈处理。她打开铁盒,里面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面,整齐地放着一叠文件、一本相册,还有一封封着信封的信。
“先看文件!”张磊迫不及待地说。陈曦轻轻拿起文件,是1985年反对拆楼的签名册,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还有周曼君的,字迹和笔记本里一模一样。签名册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纸条:“这些名字,是青雨的根”。我们一页页翻着,很多名字已经陌生,但每个签名都带着力量,像是在诉说当年的坚持。
相册里全是1985年的照片:李老师在美术室教学生画画,周曼君坐在梧桐树下写生,学生们在旧楼前跳皮筋……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一张集体照,李老师站在中间,怀里抱着《青雨秋景》,周围围着十几个学生,周曼君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画笔,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我妈妈从来没提起过。”陈曦的眼泪掉了下来,滴在照片的边缘。
最后,林砚拿起那封信,信封上写着“致2003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青雨人”,署名是“李砚秋,1985年11月15日”。她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封,里面是几页泛黄的信纸,字迹依旧有力,却带着一丝温柔。
“亲爱的孩子们:
如果你们能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当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旧楼还在,青雨的根还在。1985年的冬天,我没有失踪,只是躲了起来。赵建国要拆楼,要销毁签名册,我不能让他得逞。我把时间胶囊藏在地下室后,就去了南方,在一个小镇上教美术,再也没回过青雨。
我知道曼君会守护好钥匙,也知道会有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愿意传承青雨的历史。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青雨中学的消息,看到校史馆建成,看到我的故事被传颂,我很欣慰。
其实,时间胶囊里还有一件东西,藏在铁盒的夹层里——是一张地图,标注着我在南方的住址。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来找我,我想亲口告诉你们,当年的更多故事,也想看看如今的青雨中学,看看那些我守护的梧桐树。
李砚秋
1985年11月15日”
林砚念完信,地下室里一片寂静。我们都没想到,李老师还活着,更没想到她会留下地址。张磊最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拍大腿:“还等什么?我们现在就去南方!”陈曦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要带着妈妈的画,让李老师看看,妈妈一直记得她的嘱咐。”
我看着林砚手里的地图,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地址清晰可见——“南方古镇,青石板街12号”。阳光从地下室的洞口照进来,落在地图上,像是为我们照亮了新的旅程。二十八年前的探险,以为在开启校史馆时就结束了,却没想到,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周后,我们四个坐上了去南方的火车。林砚带着那封信和地图,陈曦抱着周曼君的画,张磊背着工具箱——他说怕路上有什么需要修理的,我则带着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我们二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火车缓缓驶离车站,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乡村的田野。林砚靠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轻声说:“我总觉得像在做梦,小时候盼着找到李老师,没想到真的能实现。”“不是做梦,是我们的坚持有了结果。”我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南方古镇。古镇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青石板街”四个字。街道两旁是白墙黑瓦的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偶尔有穿着蓝布衫的老人走过,手里提着菜篮子,嘴里哼着当地的小调。
我们按照地图上的地址,找到了青石板街12号——是一间小小的院子,院门上挂着一个木牌,写着“砚秋画室”。院子里种着一棵梧桐树,叶子金黄,和青雨中学的梧桐树一模一样。“就是这里!”陈曦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林砚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院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灰色的对襟衫,手里拿着一支画笔,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照片里的李砚秋老师,一模一样。
“你们是……”老人疑惑地看着我们。林砚拿出那把铜钥匙,还有李老师写的信:“李老师,我们是青雨中学的学生,来赴您1985年的约定。”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手里的画笔掉在地上,她走上前,仔细看着我们,又看了看钥匙和信,眼泪慢慢流了下来:“你们终于来了,我等了三十七年。”
我们走进院子,老人给我们倒了茶,茶碗是青花瓷的,上面画着梧桐树。“当年我离开青雨后,就来了这里,开了这间画室,教孩子们画画。”李老师坐在我们对面,慢慢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我不敢回去,怕赵建国找到我,也怕看到旧楼不在了。直到后来,我看到青雨中学校史馆的新闻,看到你们的照片,才知道我的坚持没有白费。”
陈曦把周曼君的画递到李老师面前:“李老师,这是我妈妈画的,她一直记得您,记得您的嘱咐。”李老师接过画,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上的梧桐树,眼泪掉在画纸上:“曼君是个好孩子,当年她那么小,却那么勇敢。我对不起她,没能看着她长大。”
“您没有对不起她,”林砚说,“是您教会了我们坚持,教会了我们守护。现在青雨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您的故事,都以您为荣。”李老师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这些年画的画——有古镇的风景,有孩子们的笑脸,还有很多梧桐树,每一幅都和《青雨秋景》一样,充满了温暖。
我们在古镇待了三天,每天都和李老师在一起。她带我们逛古镇的集市,给我们讲当地的风俗,还教我们画梧桐树。临走那天,李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幅画,画的都是青雨中学的旧楼和梧桐树。“我明年春天,想回青雨看看。”李老师站在院门口,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看看旧楼,看看校史馆,看看那些我守护的孩子们。”
“我们等您!”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火车开动的时候,我们从车窗里看到李老师站在青石板街上,挥着手,梧桐树的叶子落在她的肩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2003年的春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抽出了新的嫩芽。李老师如约回到了青雨,我们四个也回来了——林砚从国外回来,她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校史;陈曦带着博物馆的团队,来给校史馆补充新的展品;张磊依旧是后勤主任,把旧楼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则带着新出版的《青雨中学探险笔记》,里面记录了我们从探险到重逢的全部故事。
李老师走进校史馆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感动。展台上的实验报告、笔记本、铜钥匙,还有那张1985年的集体照,都被精心保护着。“没想到,我的东西会在这里,被这么多人看到。”她走到展台前,轻轻抚摸着当年的实验报告,声音有些哽咽。
校长特意为李老师举办了一场“青雨精神传承会”,全校的师生都来了。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述着1985年的故事,讲述着她对旧楼的守护,对青雨的热爱。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多人都哭了。“青雨的根,不是旧楼,不是时间胶囊,而是你们——一代又一代的青雨人,对学校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李老师的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传承会结束后,我们带着李老师去了地下室。暗门已经被重新修复,时间胶囊被放在校史馆的展柜里,供学生们参观。“当年我藏在这里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三十多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来守护它。”李老师看着地下室的墙面,笑着说。
我们还去了旧楼后面的梧桐树前,李老师捡起一片新叶,夹进了周曼君的笔记本里:“这是新的记忆,要和旧的放在一起。”陈曦拿出手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李老师站在中间,我们四个站在她身边,梧桐树的新叶落在我们的肩上,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那天晚上,我们在青雨中学附近的小饭馆吃饭。李老师点了我们小时候爱吃的菜,还喝了一点酒。“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当年没有放弃旧楼,没有放弃青雨。”李老师举起酒杯,看着我们,“谢谢你们,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帮我把青雨的故事传承下去。”
我们也举起酒杯,碰在一起,酒杯碰撞的声音,像是时光的回响。窗外的青雨中学,灯火通明,旧楼的窗户里,映着梧桐树的影子,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李老师留在了青雨中学,担任校史馆的荣誉馆长,每天都会来校史馆,给学生们讲当年的故事。她还在旧楼的一楼开了一间小小的画室,教学生们画梧桐树,画青雨的风景。
有一天,我和林砚在画室里帮忙,李老师突然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几个奇怪的符号——和当年地下室墙面上的符号很像,但又多了一些新的线条。“这是我当年在南方古镇发现的,”李老师说,“这些符号和青雨中学的符号有关,可能藏着另一个秘密。”
我们接过纸,仔细看着上面的符号。林砚拿出当年的实验报告,对比着上面的符号:“你看,这些新的符号,像是在指引方向,可能是在指向某个地方。”张磊也来了,他拿着万用表,对着符号研究了半天:“这些符号的排列,像是电路的走向,可能和旧楼的某个地方有关。”
陈曦也赶来了,她带来了博物馆里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南方古镇的历史:“原来,青雨中学的创始人,当年就是从南方古镇来的,这些符号,可能是创始人留下的,和学校的起源有关。”
我们四个看着李老师,又看了看纸上的符号,眼神里充满了激动。二十八年前的探险,因为时间胶囊的开启而告一段落,却没想到,又一个新的秘密在等着我们。“看来,我们的探险还没结束。”林砚笑着说,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纸。
李老师看着我们,点了点头:“青雨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青雨人的故事。这个秘密,需要你们去揭开,也需要你们把它传承下去,就像当年我把秘密交给你们一样。”
我们走出画室,夕阳照在旧楼的墙面上,砖红色的墙面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梧桐树的叶子随风飘动,像是在为我们加油。我看着林砚、张磊、陈曦,又看了看李老师,突然明白,探险从来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传承——传承历史,传承精神,传承那份对青雨的热爱。
我从口袋里拿出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2003年春天,我们的探险,未完待续……”林砚走过来,在旁边画了一个三角形符号,里面加了一个小小的太阳。张磊和陈曦也凑过来,在旁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老师看着我们,笑着说:“等你们揭开了这个秘密,一定要告诉我,我还要听你们的探险故事呢。”我们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青雨中学的旧楼,依旧矗立在校园的东北角,它见证了1985年的坚持,见证了2005年的探险,见证了2003年的重逢,也将见证我们未来的新探险。而我们,会带着李老师的期望,带着周曼君的嘱咐,带着青雨人的热爱,继续走下去,去揭开更多的秘密,去传承更多的故事,让青雨的根,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扎在每个青雨人的心里。
梧桐叶又落了下来,落在我的笔记本上,像是时光的印章,为我们的故事,写下了新的篇章。
“婷婷!”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回头,看见林砚正快步朝我走来。她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穿着米白色风衣,银框眼镜换成了细边款式,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当年那把铜钥匙。“你还是老样子,总在门口发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时光的温柔。
我们并肩走进校园,新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而不远处的旧楼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砖红色墙面经过修缮,却刻意保留了几处斑驳的痕迹,校史馆的牌子挂在一楼门口,字体比二十八年前更鲜亮。“张磊早就到了,在地下室门口等着呢。”林砚说,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
走到旧楼一楼,张磊正靠在楼梯间的墙上打电话,他比以前胖了些,穿着蓝色工装服,胸前别着“青雨中学后勤主任”的工作牌。看见我们,他匆忙挂了电话,快步迎上来:“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地下室的门我上周就检查过了,当年封墙的砖没动,就等今天开了。”
陈曦也来了,她穿着博物馆的工作制服,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周曼君晚年画的《青雨秋景》复刻版。“我妈妈要是还在,肯定会来的。”她把木盒递给林砚,眼眶微微发红,“她临终前还念叨着,一定要看看时间胶囊里的东西。”
我们四个站在楼梯间前,看着那面曾经被我们撬开过的墙——如今墙面被精心修复,只在当年的洞口位置画了一个浅色的圆圈,旁边贴着一张纸条:“2003年10月15日,开启时间胶囊处”。校长站在一旁,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当年的校史资料:“李校长(当年的校长)退休前特意嘱咐,今天一定要把现场记录下来,放进校史馆。”
林砚从公文包里拿出那把铜钥匙,钥匙上的三角形符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二十八年来,这把钥匙一直由她保管,每年都会拿出来擦拭,如今依旧崭新。“准备好了吗?”她看向我们,眼神里藏着和当年一样的坚定。我们同时点头,张磊拿起撬棍,轻轻插进当年的砖缝——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偷偷摸摸的探险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
砖块被一块块取下,熟悉的地下室气息扑面而来,没有霉味,只有淡淡的纸张陈旧味。林砚打开防水手电筒,光柱照亮了地下室的墙面——当年我们看到的符号依旧清晰,只是旁边多了一行小字,是用红漆写的:“2003年,等你们来”。“是李老师的字迹!”林砚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我们走进地下室,角落里的旧木箱还在,帆布已经换成了新的。张磊用万用表检测了一遍:“安全,没有电路问题。”林砚走到那面画着符号的墙前,铜钥匙刚好插进暗门的锁孔——“咔哒”一声,锁开了。暗门缓缓打开,里面是一个铁盒,外面包着防水布,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青雨中学时间胶囊,1985年11月15日封”。
我们把铁盒小心翼翼地抬到地下室中央,校长递过来一副白手套:“别留下指纹,这是重要文物。”林砚戴上手套,慢慢揭开防水布——铁盒上没有生锈,显然当年做过防锈处理。她打开铁盒,里面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面,整齐地放着一叠文件、一本相册,还有一封封着信封的信。
“先看文件!”张磊迫不及待地说。陈曦轻轻拿起文件,是1985年反对拆楼的签名册,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还有周曼君的,字迹和笔记本里一模一样。签名册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纸条:“这些名字,是青雨的根”。我们一页页翻着,很多名字已经陌生,但每个签名都带着力量,像是在诉说当年的坚持。
相册里全是1985年的照片:李老师在美术室教学生画画,周曼君坐在梧桐树下写生,学生们在旧楼前跳皮筋……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一张集体照,李老师站在中间,怀里抱着《青雨秋景》,周围围着十几个学生,周曼君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画笔,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我妈妈从来没提起过。”陈曦的眼泪掉了下来,滴在照片的边缘。
最后,林砚拿起那封信,信封上写着“致2003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青雨人”,署名是“李砚秋,1985年11月15日”。她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封,里面是几页泛黄的信纸,字迹依旧有力,却带着一丝温柔。
“亲爱的孩子们:
如果你们能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当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旧楼还在,青雨的根还在。1985年的冬天,我没有失踪,只是躲了起来。赵建国要拆楼,要销毁签名册,我不能让他得逞。我把时间胶囊藏在地下室后,就去了南方,在一个小镇上教美术,再也没回过青雨。
我知道曼君会守护好钥匙,也知道会有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愿意传承青雨的历史。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青雨中学的消息,看到校史馆建成,看到我的故事被传颂,我很欣慰。
其实,时间胶囊里还有一件东西,藏在铁盒的夹层里——是一张地图,标注着我在南方的住址。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来找我,我想亲口告诉你们,当年的更多故事,也想看看如今的青雨中学,看看那些我守护的梧桐树。
李砚秋
1985年11月15日”
林砚念完信,地下室里一片寂静。我们都没想到,李老师还活着,更没想到她会留下地址。张磊最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拍大腿:“还等什么?我们现在就去南方!”陈曦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要带着妈妈的画,让李老师看看,妈妈一直记得她的嘱咐。”
我看着林砚手里的地图,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地址清晰可见——“南方古镇,青石板街12号”。阳光从地下室的洞口照进来,落在地图上,像是为我们照亮了新的旅程。二十八年前的探险,以为在开启校史馆时就结束了,却没想到,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周后,我们四个坐上了去南方的火车。林砚带着那封信和地图,陈曦抱着周曼君的画,张磊背着工具箱——他说怕路上有什么需要修理的,我则带着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我们二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火车缓缓驶离车站,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乡村的田野。林砚靠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轻声说:“我总觉得像在做梦,小时候盼着找到李老师,没想到真的能实现。”“不是做梦,是我们的坚持有了结果。”我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南方古镇。古镇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青石板街”四个字。街道两旁是白墙黑瓦的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偶尔有穿着蓝布衫的老人走过,手里提着菜篮子,嘴里哼着当地的小调。
我们按照地图上的地址,找到了青石板街12号——是一间小小的院子,院门上挂着一个木牌,写着“砚秋画室”。院子里种着一棵梧桐树,叶子金黄,和青雨中学的梧桐树一模一样。“就是这里!”陈曦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林砚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院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灰色的对襟衫,手里拿着一支画笔,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照片里的李砚秋老师,一模一样。
“你们是……”老人疑惑地看着我们。林砚拿出那把铜钥匙,还有李老师写的信:“李老师,我们是青雨中学的学生,来赴您1985年的约定。”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手里的画笔掉在地上,她走上前,仔细看着我们,又看了看钥匙和信,眼泪慢慢流了下来:“你们终于来了,我等了三十七年。”
我们走进院子,老人给我们倒了茶,茶碗是青花瓷的,上面画着梧桐树。“当年我离开青雨后,就来了这里,开了这间画室,教孩子们画画。”李老师坐在我们对面,慢慢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我不敢回去,怕赵建国找到我,也怕看到旧楼不在了。直到后来,我看到青雨中学校史馆的新闻,看到你们的照片,才知道我的坚持没有白费。”
陈曦把周曼君的画递到李老师面前:“李老师,这是我妈妈画的,她一直记得您,记得您的嘱咐。”李老师接过画,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上的梧桐树,眼泪掉在画纸上:“曼君是个好孩子,当年她那么小,却那么勇敢。我对不起她,没能看着她长大。”
“您没有对不起她,”林砚说,“是您教会了我们坚持,教会了我们守护。现在青雨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您的故事,都以您为荣。”李老师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这些年画的画——有古镇的风景,有孩子们的笑脸,还有很多梧桐树,每一幅都和《青雨秋景》一样,充满了温暖。
我们在古镇待了三天,每天都和李老师在一起。她带我们逛古镇的集市,给我们讲当地的风俗,还教我们画梧桐树。临走那天,李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幅画,画的都是青雨中学的旧楼和梧桐树。“我明年春天,想回青雨看看。”李老师站在院门口,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看看旧楼,看看校史馆,看看那些我守护的孩子们。”
“我们等您!”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火车开动的时候,我们从车窗里看到李老师站在青石板街上,挥着手,梧桐树的叶子落在她的肩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2003年的春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抽出了新的嫩芽。李老师如约回到了青雨,我们四个也回来了——林砚从国外回来,她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校史;陈曦带着博物馆的团队,来给校史馆补充新的展品;张磊依旧是后勤主任,把旧楼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则带着新出版的《青雨中学探险笔记》,里面记录了我们从探险到重逢的全部故事。
李老师走进校史馆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感动。展台上的实验报告、笔记本、铜钥匙,还有那张1985年的集体照,都被精心保护着。“没想到,我的东西会在这里,被这么多人看到。”她走到展台前,轻轻抚摸着当年的实验报告,声音有些哽咽。
校长特意为李老师举办了一场“青雨精神传承会”,全校的师生都来了。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述着1985年的故事,讲述着她对旧楼的守护,对青雨的热爱。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多人都哭了。“青雨的根,不是旧楼,不是时间胶囊,而是你们——一代又一代的青雨人,对学校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李老师的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传承会结束后,我们带着李老师去了地下室。暗门已经被重新修复,时间胶囊被放在校史馆的展柜里,供学生们参观。“当年我藏在这里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三十多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来守护它。”李老师看着地下室的墙面,笑着说。
我们还去了旧楼后面的梧桐树前,李老师捡起一片新叶,夹进了周曼君的笔记本里:“这是新的记忆,要和旧的放在一起。”陈曦拿出手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李老师站在中间,我们四个站在她身边,梧桐树的新叶落在我们的肩上,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那天晚上,我们在青雨中学附近的小饭馆吃饭。李老师点了我们小时候爱吃的菜,还喝了一点酒。“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当年没有放弃旧楼,没有放弃青雨。”李老师举起酒杯,看着我们,“谢谢你们,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帮我把青雨的故事传承下去。”
我们也举起酒杯,碰在一起,酒杯碰撞的声音,像是时光的回响。窗外的青雨中学,灯火通明,旧楼的窗户里,映着梧桐树的影子,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李老师留在了青雨中学,担任校史馆的荣誉馆长,每天都会来校史馆,给学生们讲当年的故事。她还在旧楼的一楼开了一间小小的画室,教学生们画梧桐树,画青雨的风景。
有一天,我和林砚在画室里帮忙,李老师突然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几个奇怪的符号——和当年地下室墙面上的符号很像,但又多了一些新的线条。“这是我当年在南方古镇发现的,”李老师说,“这些符号和青雨中学的符号有关,可能藏着另一个秘密。”
我们接过纸,仔细看着上面的符号。林砚拿出当年的实验报告,对比着上面的符号:“你看,这些新的符号,像是在指引方向,可能是在指向某个地方。”张磊也来了,他拿着万用表,对着符号研究了半天:“这些符号的排列,像是电路的走向,可能和旧楼的某个地方有关。”
陈曦也赶来了,她带来了博物馆里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南方古镇的历史:“原来,青雨中学的创始人,当年就是从南方古镇来的,这些符号,可能是创始人留下的,和学校的起源有关。”
我们四个看着李老师,又看了看纸上的符号,眼神里充满了激动。二十八年前的探险,因为时间胶囊的开启而告一段落,却没想到,又一个新的秘密在等着我们。“看来,我们的探险还没结束。”林砚笑着说,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纸。
李老师看着我们,点了点头:“青雨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青雨人的故事。这个秘密,需要你们去揭开,也需要你们把它传承下去,就像当年我把秘密交给你们一样。”
我们走出画室,夕阳照在旧楼的墙面上,砖红色的墙面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梧桐树的叶子随风飘动,像是在为我们加油。我看着林砚、张磊、陈曦,又看了看李老师,突然明白,探险从来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传承——传承历史,传承精神,传承那份对青雨的热爱。
我从口袋里拿出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2003年春天,我们的探险,未完待续……”林砚走过来,在旁边画了一个三角形符号,里面加了一个小小的太阳。张磊和陈曦也凑过来,在旁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老师看着我们,笑着说:“等你们揭开了这个秘密,一定要告诉我,我还要听你们的探险故事呢。”我们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青雨中学的旧楼,依旧矗立在校园的东北角,它见证了1985年的坚持,见证了2005年的探险,见证了2003年的重逢,也将见证我们未来的新探险。而我们,会带着李老师的期望,带着周曼君的嘱咐,带着青雨人的热爱,继续走下去,去揭开更多的秘密,去传承更多的故事,让青雨的根,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扎在每个青雨人的心里。
梧桐叶又落了下来,落在我的笔记本上,像是时光的印章,为我们的故事,写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