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浆在正午的日头下泛着灰扑扑的光,我刚把第三袋水泥扛到三楼,裤脚就被工地积洼里的泥浆浸得沉重。砖缝里的野草蔫头耷脑,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混着额角淌下的汗水,涩得眼睛发疼。工友们蹲在脚手架下吃饭,铝制饭盒碰撞的脆响里,突然有人吹了声口哨——那声音像根细针,刺破了午后的沉闷。
我顺着他们的目光往下看,就看见杨璐站在工地入口的铁皮棚下。米白色的真丝套装裹着她依旧纤瘦的身子,领口别着枚珍珠胸针,在灰扑扑的背景里亮得刺眼。她的高跟鞋尖陷在混着碎石的泥浆里,鞋跟微微倾斜,像是随时要折断的细枝。有个年轻工友放下饭盒,用胳膊肘碰了碰我:“陈哥,那是你家亲戚?穿得跟电视里的人似的。”
我没说话,把毛巾往脖子上一绕,顺着锈迹斑斑的铁梯往下走。每走一步,梯子就发出“吱呀”的呻吟,像在替我喊疼。杨璐的目光早落在我身上,眉头皱得越来越紧,直到我站到她面前,她才往后退了半步——动作很轻,却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和她隔在两个世界。
“陈迹,我们谈谈。”她的声音比记忆里更冷,尾音带着惯有的不耐烦,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鳄鱼皮包的金属扣,“女儿学校要搞艺术节,非要请你这个‘大画家’爸爸去讲座。”她刻意加重“大画家”三个字,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我跟她说你忙,她不信,闹得饭都不吃。”
“小雨”两个字撞进耳朵时,我突然攥紧了手里的水泥袋提手,粗糙的纸袋磨得掌心发疼。离婚那年她才到我腰际,扎着两个羊角辫,攥着我衣角哭着问“爸爸要去哪”,我当时没敢回头。现在该有十岁了吧?该长到我胸口高了,会不会还像小时候那样,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
“时间,地点。”我嗓子发哑,像被砂纸磨过。杨璐报了下周三下午三点,又上下打量我一遍,目光停在我沾着水泥渍的工装裤上,“你到时候收拾一下,别穿成这样去——给小雨丢人。”她顿了顿,从包里掏出张纸巾,轻轻擦了擦指尖并不存在的灰,“听说你现在住仓库?跟捡破烂的似的。早知道今日,当初何必跟苏曼闹僵?听她的安排,你现在还是那个住洋房的画家。”
我看着她精致的妆容,看着她眼里倒映出的我——头发蓬乱,衣服沾着泥,皮肤被晒得黝黑。曾经我们挤在出租屋里,她会把热汤端到我画架旁,说“陈迹,你的画一定会被人看见”;现在她站在我面前,却嫌我身上的汗味脏。风卷着工地的尘土吹过来,她下意识地捂住口鼻,珍珠胸针在阳光下晃了晃,晃得我眼睛发酸。
“说完了?”我问。她被我这句问噎了一下,脸色沉了沉,冷哼一声:“讲座完你就走,别去跟小雨说些有的没的。别忘了,你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别耽误她。”说完转身就走,高跟鞋在泥浆里崴了一下,她懊恼地跺了跺脚,骂了句“什么破地方”,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飘进我耳朵里。
那天晚上,仓库里的灯泡忽明忽暗,我对着墙角那块捡来的碎玻璃照了又照。玻璃上的倒影模糊不清,只能看见满脸的胡茬,像疯长的野草,眼窝陷得很深,眼下的淤青比烟灰还重。我抬手摸了摸脸颊,皮肤糙得能刮下泥来——这哪里是画家陈迹?分明是民工陈迹。
周苓端着热水进来时,我还对着玻璃发愣。她把搪瓷盆放在我脚边,蒸汽裹着淡淡的煤烟味飘上来,暖了暖我发僵的手指。“烧了点热水,你洗洗吧。”她声音很轻,像落在水面的羽毛,又从床底翻出个铁盒子,拿出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我昨天看你这衬衫皱得厉害,就熨了熨。”
衬衫的领口磨得有些起球,袖口还缝着一块同色的布——那是我没成名时穿的衣服,离婚时没带走多少东西,这件衬衫却一直带着。周苓拿着衬衫,手指轻轻抚平肩上的褶皱,灯光落在她发顶,映出几缕细碎的白。“你女儿……一定很可爱吧?”她忽然说,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
“嗯。”我点点头,喉咙发紧,“小时候眼睛很大,像她妈妈年轻时……”像杨璐没被生活磨出算计前的样子,像她曾经也会对着我的画笑出声的样子。可现在呢?小雨会不会已经被杨璐教得嫌我穷,嫌我没本事?我不敢想,只能盯着搪瓷盆里的热水,看着水面的波纹晃来晃去,晃得心里发慌。
去学校那天,我把胡茬刮得干干净净,穿上那件蓝衬衫,又找周苓借了双半旧的皮鞋。皮鞋有点挤脚,走在路上磨得脚后跟发疼,可我还是尽量把背挺直——我想让小雨看见,她爸爸就算混得不好,也没垮掉。
多媒体教室的窗帘是天蓝色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下面坐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叽叽喳喳的,像刚出巢的小鸟。我一眼就看见小雨,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别着个蝴蝶结发夹。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手指攥着裙子的边角,眼睛直直地看着我,像在打量一个陌生人。
我走到讲台前,把父亲留下的旧笔记本放在桌上。笔记本的封面已经磨破,纸页泛黄,上面记着父亲画了一辈子的心得。我没讲什么高深的技法,只说父亲教我的事——说他带我去后山看树叶,教我看叶片背面的脉络,说那些脉络像人的血管,藏着树的心跳;说他教我画风,不用画线条,只需要画被风吹歪的狗尾巴草,画飘在半空的蒲公英;说画画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把心里的高兴、难过,都妥帖地装在画布里。
我讲的时候,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偶尔飘进来。我看见小雨的手指慢慢松开了裙子,脊背一点点挺直,眼睛里渐渐有了光——那光很亮,像小时候她看我画画时的样子。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声音软软的:“陈老师,风是有颜色的吗?”我笑着说:“当然有啊,春天的风是绿色的,裹着青草的味道;秋天的风是金黄色的,带着桂花的香。”孩子们都笑了,小雨也笑了,嘴角弯起来,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
讲座结束后,孩子们围上来要签名,本子、课本,甚至还有个小男孩递来一块橡皮。我蹲下来,一笔一划地写,心里又酸又暖。小雨挤在人群旁边,看着我,没过来。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走了,她才慢慢挪到我面前,声音小小的:“爸爸,你讲得真好。”
那一刻,所有的委屈、心酸都涌了上来,眼眶突然就热了。我蹲下身,想抱抱她,手刚伸出去,就看见她下意识地往后缩了一下——动作很轻,却像一把冷刀,直直扎进我心里。我的手僵在半空,指尖还残留着想触碰她头发的冲动。
她的目光落在我衬衫的袖口上,那处缝补的痕迹很明显。她又看了看我的手,我常年扛水泥、搬砖,手心布满老茧,指关节上还有道没愈合的小伤口。“爸爸,你现在是不是很穷?”她小声问,声音里带着童稚的困惑,“妈妈说你连好看的颜料都买不起了,说你再也不能画画了。”
我张了张嘴,想说不是的,爸爸还在画画,我在仓库的墙上画满了小雨的样子,画满了春天的风、秋天的桂花,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勉强笑了笑,声音发颤:“爸爸在画一种不一样的画,不需要很贵的颜料。”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指又攥紧了裙子:“哦……那,爸爸再见。妈妈在外面等我。”说完转身就跑,粉色的连衣裙像只蝴蝶,飞过高高的门槛,飞进了走廊尽头的阳光里。我看着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慢慢蹲在原地。
窗外的阳光很亮,透过玻璃照在我膝盖上,暖得发烫。孩子们的笑声从走廊里传过来,清脆得像风铃,可我觉得那些声音离我好远,远得像在另一个世界。我摸了摸口袋,里面装着周苓早上塞给我的一颗水果糖,糖纸是红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可心里却苦得发涩。
我知道,有些东西,就像小雨飞走的背影,就像我再也回不去的从前,可能永远都找不回来了。风从窗户吹进来,掀起桌上父亲的旧笔记本,纸页哗哗地响,像在替我无声地哭。
我顺着他们的目光往下看,就看见杨璐站在工地入口的铁皮棚下。米白色的真丝套装裹着她依旧纤瘦的身子,领口别着枚珍珠胸针,在灰扑扑的背景里亮得刺眼。她的高跟鞋尖陷在混着碎石的泥浆里,鞋跟微微倾斜,像是随时要折断的细枝。有个年轻工友放下饭盒,用胳膊肘碰了碰我:“陈哥,那是你家亲戚?穿得跟电视里的人似的。”
我没说话,把毛巾往脖子上一绕,顺着锈迹斑斑的铁梯往下走。每走一步,梯子就发出“吱呀”的呻吟,像在替我喊疼。杨璐的目光早落在我身上,眉头皱得越来越紧,直到我站到她面前,她才往后退了半步——动作很轻,却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和她隔在两个世界。
“陈迹,我们谈谈。”她的声音比记忆里更冷,尾音带着惯有的不耐烦,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鳄鱼皮包的金属扣,“女儿学校要搞艺术节,非要请你这个‘大画家’爸爸去讲座。”她刻意加重“大画家”三个字,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我跟她说你忙,她不信,闹得饭都不吃。”
“小雨”两个字撞进耳朵时,我突然攥紧了手里的水泥袋提手,粗糙的纸袋磨得掌心发疼。离婚那年她才到我腰际,扎着两个羊角辫,攥着我衣角哭着问“爸爸要去哪”,我当时没敢回头。现在该有十岁了吧?该长到我胸口高了,会不会还像小时候那样,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
“时间,地点。”我嗓子发哑,像被砂纸磨过。杨璐报了下周三下午三点,又上下打量我一遍,目光停在我沾着水泥渍的工装裤上,“你到时候收拾一下,别穿成这样去——给小雨丢人。”她顿了顿,从包里掏出张纸巾,轻轻擦了擦指尖并不存在的灰,“听说你现在住仓库?跟捡破烂的似的。早知道今日,当初何必跟苏曼闹僵?听她的安排,你现在还是那个住洋房的画家。”
我看着她精致的妆容,看着她眼里倒映出的我——头发蓬乱,衣服沾着泥,皮肤被晒得黝黑。曾经我们挤在出租屋里,她会把热汤端到我画架旁,说“陈迹,你的画一定会被人看见”;现在她站在我面前,却嫌我身上的汗味脏。风卷着工地的尘土吹过来,她下意识地捂住口鼻,珍珠胸针在阳光下晃了晃,晃得我眼睛发酸。
“说完了?”我问。她被我这句问噎了一下,脸色沉了沉,冷哼一声:“讲座完你就走,别去跟小雨说些有的没的。别忘了,你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别耽误她。”说完转身就走,高跟鞋在泥浆里崴了一下,她懊恼地跺了跺脚,骂了句“什么破地方”,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飘进我耳朵里。
那天晚上,仓库里的灯泡忽明忽暗,我对着墙角那块捡来的碎玻璃照了又照。玻璃上的倒影模糊不清,只能看见满脸的胡茬,像疯长的野草,眼窝陷得很深,眼下的淤青比烟灰还重。我抬手摸了摸脸颊,皮肤糙得能刮下泥来——这哪里是画家陈迹?分明是民工陈迹。
周苓端着热水进来时,我还对着玻璃发愣。她把搪瓷盆放在我脚边,蒸汽裹着淡淡的煤烟味飘上来,暖了暖我发僵的手指。“烧了点热水,你洗洗吧。”她声音很轻,像落在水面的羽毛,又从床底翻出个铁盒子,拿出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我昨天看你这衬衫皱得厉害,就熨了熨。”
衬衫的领口磨得有些起球,袖口还缝着一块同色的布——那是我没成名时穿的衣服,离婚时没带走多少东西,这件衬衫却一直带着。周苓拿着衬衫,手指轻轻抚平肩上的褶皱,灯光落在她发顶,映出几缕细碎的白。“你女儿……一定很可爱吧?”她忽然说,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
“嗯。”我点点头,喉咙发紧,“小时候眼睛很大,像她妈妈年轻时……”像杨璐没被生活磨出算计前的样子,像她曾经也会对着我的画笑出声的样子。可现在呢?小雨会不会已经被杨璐教得嫌我穷,嫌我没本事?我不敢想,只能盯着搪瓷盆里的热水,看着水面的波纹晃来晃去,晃得心里发慌。
去学校那天,我把胡茬刮得干干净净,穿上那件蓝衬衫,又找周苓借了双半旧的皮鞋。皮鞋有点挤脚,走在路上磨得脚后跟发疼,可我还是尽量把背挺直——我想让小雨看见,她爸爸就算混得不好,也没垮掉。
多媒体教室的窗帘是天蓝色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下面坐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叽叽喳喳的,像刚出巢的小鸟。我一眼就看见小雨,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别着个蝴蝶结发夹。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手指攥着裙子的边角,眼睛直直地看着我,像在打量一个陌生人。
我走到讲台前,把父亲留下的旧笔记本放在桌上。笔记本的封面已经磨破,纸页泛黄,上面记着父亲画了一辈子的心得。我没讲什么高深的技法,只说父亲教我的事——说他带我去后山看树叶,教我看叶片背面的脉络,说那些脉络像人的血管,藏着树的心跳;说他教我画风,不用画线条,只需要画被风吹歪的狗尾巴草,画飘在半空的蒲公英;说画画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把心里的高兴、难过,都妥帖地装在画布里。
我讲的时候,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偶尔飘进来。我看见小雨的手指慢慢松开了裙子,脊背一点点挺直,眼睛里渐渐有了光——那光很亮,像小时候她看我画画时的样子。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声音软软的:“陈老师,风是有颜色的吗?”我笑着说:“当然有啊,春天的风是绿色的,裹着青草的味道;秋天的风是金黄色的,带着桂花的香。”孩子们都笑了,小雨也笑了,嘴角弯起来,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
讲座结束后,孩子们围上来要签名,本子、课本,甚至还有个小男孩递来一块橡皮。我蹲下来,一笔一划地写,心里又酸又暖。小雨挤在人群旁边,看着我,没过来。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走了,她才慢慢挪到我面前,声音小小的:“爸爸,你讲得真好。”
那一刻,所有的委屈、心酸都涌了上来,眼眶突然就热了。我蹲下身,想抱抱她,手刚伸出去,就看见她下意识地往后缩了一下——动作很轻,却像一把冷刀,直直扎进我心里。我的手僵在半空,指尖还残留着想触碰她头发的冲动。
她的目光落在我衬衫的袖口上,那处缝补的痕迹很明显。她又看了看我的手,我常年扛水泥、搬砖,手心布满老茧,指关节上还有道没愈合的小伤口。“爸爸,你现在是不是很穷?”她小声问,声音里带着童稚的困惑,“妈妈说你连好看的颜料都买不起了,说你再也不能画画了。”
我张了张嘴,想说不是的,爸爸还在画画,我在仓库的墙上画满了小雨的样子,画满了春天的风、秋天的桂花,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勉强笑了笑,声音发颤:“爸爸在画一种不一样的画,不需要很贵的颜料。”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指又攥紧了裙子:“哦……那,爸爸再见。妈妈在外面等我。”说完转身就跑,粉色的连衣裙像只蝴蝶,飞过高高的门槛,飞进了走廊尽头的阳光里。我看着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慢慢蹲在原地。
窗外的阳光很亮,透过玻璃照在我膝盖上,暖得发烫。孩子们的笑声从走廊里传过来,清脆得像风铃,可我觉得那些声音离我好远,远得像在另一个世界。我摸了摸口袋,里面装着周苓早上塞给我的一颗水果糖,糖纸是红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可心里却苦得发涩。
我知道,有些东西,就像小雨飞走的背影,就像我再也回不去的从前,可能永远都找不回来了。风从窗户吹进来,掀起桌上父亲的旧笔记本,纸页哗哗地响,像在替我无声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