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厅的穹顶悬着三盏水晶灯,冷白的光瀑倾泻而下,落在林深那幅《雪原》上时,竟像给画布裹了层薄冰。落槌声“咚”地砸在空气里,三百二十万——这个数字从拍卖师嘴里滚出来时,前排几个藏家的指尖轻轻碰了碰,掌声稀落得像冬日枝头的残雪,每一声都刮在陈迹的耳膜上。他坐在最后一排的阴影里,座椅的皮革凉得渗进裤子,右手食指的指甲早嵌进了掌心的老茧里——那是当年画《北方系列》时,握着炭笔磨出来的硬疙瘩,此刻却硌得他心脏发紧。
二十年前的画室突然在眼前晃了晃。松节油的气味混着师父烟斗里的焦香,老木匠做的画架上摆着半块没削完的炭条,师父枯瘦的手裹着他的手,笔尖在宣纸上扫出第一道墨痕时,老人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艺术这条路,是蜜里裹着刀子,吃人不见血的。”那时他才十七岁,眼里只有画布上的山河,哪里懂什么叫“吃人”?直到此刻,看着聚光灯下那个比他年轻十岁的男人——林深穿着高定西装,领结打得一丝不苟,鞠躬时头发上的发胶反射着光,活像橱窗里精致的人偶——他才懂师父的话,懂那“不见血”的疼,是钝刀子割肉,割掉你的棱角,再把你的名字踩进泥里。
手机在西裤口袋里震动,震得大腿发麻。陈迹掏出来时,屏幕光映得他眼底发涩,妻子发来的离婚协议附件像一行行蚂蚁,爬过“自愿放弃工作室使用权”那行字时,他的指腹在屏幕上顿了顿。那间loft是她的名字,却是他一砖一瓦改的:阳台的护栏上钉着他画废的油彩板,厨房的墙面上还留着当年调错色的丙烯渍,冬天时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画架上,能看见空气中浮动的颜料粉尘。他在那里画完了《北方系列》的最后一幅《冻土》,画到凌晨三点时,妻子还端来一杯热牛奶,杯沿沾着圈奶渍,像极了画里初升的月亮。可现在,律师函的PDF紧跟着跳出来,末尾的日期红得刺眼,要求他月底前搬空——连墙上那些钉画框的钉子,都要拔得干干净净。
“陈老师?”
策展人李小姐的声音从侧面飘过来,带着一股刚喷的香水味,甜得发腻。她穿了条酒红色的连衣裙,领口的珍珠项链晃来晃去,笑容堆在脸上,却没到眼底。“真没想到您会来。林深是您师弟吧?现在可是青出于蓝啊。”
陈迹扯了扯嘴角,喉间涌上一股铁锈味——昨晚没吃饭,只喝了半瓶啤酒,胃里的酸水一直往上冒。青出于蓝。他想起林深小时候的样子:拖着鼻涕,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总跟在他身后“师兄师兄”地叫,见了他就伸手讨糖吃。有次师父把林深的画扔在地上,骂他“朽木不可雕”,男孩蹲在地上捡画纸时,偷偷把师父的墨汁换成了清水,害得师父第二天画坏了一幅参展的作品。那时谁能想到,这个连墨汁和清水都分不清的孩子,如今会稳坐“北方画派”的头把交椅?而这个画派,本该是他的——是他跟着师父跑遍北方的雪原与冻土,用三年时间整理出画派的技法纲要,最后却因为一场投资失败,连署名权都被人夺走了。
离场时,雨已经下得瓢泼。玻璃门推开的瞬间,冷风裹着雨丝扑在脸上,陈迹打了个寒颤。他怀里抱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旧稿,最上面那张是《冻土》的草稿,铅笔勾勒的地平线被雨水晕开,像北方初春融化的雪水,糊得一片模糊。他站在拍卖厅门口的屋檐下,打开打车软件,屏幕上跳出“排队46人”的字样,红色的数字像根刺,扎得他眼睛疼。
雨幕里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引擎声,一辆黑色宾利缓缓滑到他面前,哑光的车漆映着雨丝,像块浸了水的黑曜石。车窗降下来,露出苏曼的脸。她化了精致的妆,眼尾的眼线挑得很高,指甲涂着珍珠白的甲油,手腕上戴着一只翡翠镯子,转动时发出细碎的声响。陈迹认得那镯子,去年拍卖会上,她花了八百万拍下来的。
“陈老师,”苏曼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从容,“听说您最近……有些困难。”她没问他要不要上车,目光落在他怀里的纸箱上,眼神扫过那幅晕开的草稿,最终停在露出的一角肖像画上——那是十年前,他为苏曼画的肖像,她当时穿了条米白色的连衣裙,坐在画室的窗边,阳光落在她发梢,眼里的光像清晨的湖面,干净得能看见底。可现在,她眼里的光不见了,只剩下商场上练出来的精明,像蒙了层雾的玻璃。
“上来吧,聊聊。”
陈迹犹豫了一下,还是弯腰坐进了副驾驶。车内弥漫着苏曼常用的香水味,前调是浓郁的玫瑰,后调却带着点冷冽的麝香,昂贵又疏离。座椅加热开得很足,暖得他有些发昏。苏曼没看他,盯着前方的雨刷器,慢悠悠地说:“我可以帮你。钱,我能给你凑;场地,我认识几个画廊老板,随时能给你开个展;舆论方面,我找公关团队,把林深那点事扒出来,让他名声扫地。只要你想,我能让你拿回你该有的位置。”
“条件?”陈迹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知道苏曼从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苏曼从包里掏出一张房卡,放在中控台上,烫金的酒店logo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光。“和以前一样。”她侧过头看他,眼神里带着一丝施舍般的笑意,“我在酒店等你。陈老师,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
车开走时,陈迹还站在原地。雨砸在他的头上、肩上,很快就把他淋透了。怀里的纸箱越来越重,纸页吸了水,变得沉甸甸的,像压在他心上的石头。他捏着那张房卡,边缘硌得掌心发疼,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手指发麻。
就在这时,手机又震动了。这次是个陌生号码,发来一条短信:“陈老师,我是周苓,在‘渡’咖啡馆等您。关于您父亲留给您的东西,他说,您必须亲自来看。”
父亲。这个名字像根生锈的钉子,猛地扎进陈迹的心里。他想起那个一生潦倒的老头:永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裤脚卷到膝盖,脚上的胶鞋沾着各地的泥土;画架是自己用树枝做的,颜料总是买最便宜的,却能画出最动人的雪原;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老头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一支铅笔,画纸上是潦草的速写,写着“北方的雪要落了,你该去看看”。可那时的陈迹,正忙着跟林深争画派的主导权,连父亲的葬礼都没好好参加。他一直以为,父亲留给自己的,只有一屁股债务和满屋子没人要的画稿。
鬼使神差地,陈迹抱着纸箱,转身走进了旁边的胡同。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挂着红灯笼,雨珠顺着灯笼的穗子往下滴,落在水洼里,溅起一圈圈涟漪。“渡”咖啡馆藏在胡同的尽头,门口挂着一个旧铜铃,推开门时,“叮铃”一声,清脆的响声驱散了外面的雨声。
咖啡馆里很安静,只有角落里的一台旧唱片机在缓缓转动,放着一首舒缓的爵士乐。周苓坐在靠窗的位置,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一点浅浅的擦伤——像是在外面采风时不小心弄的。她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样子,素面朝天,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听到动静,她抬起头,看向陈迹的眼神很平静,没有惊讶,也没有寒暄,像早就知道他会来。
“陈老师。”她站起身,从桌下拿出一个铁盒。盒子上布满了污迹,有油画颜料的痕迹,也有泥土的印记,边缘磕磕碰碰的,显然被人常年带在身边。周苓把铁盒推到他面前,指尖轻轻碰了碰盒盖,像是在触碰一件珍贵的东西,“您父亲说,这才是大道。”
陈迹的手指有些颤抖,他打开铁盒,里面没有他想象中的遗书或存折,只有厚厚一叠写生稿。最上面的一张,是他小时候的涂鸦——画着一座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旁边站着两个小人,一个高一个矮,高的是父亲,矮的是他。涂鸦的背面,是父亲歪扭的字迹,笔画有些颤抖,大概是后来手抖得厉害时写的:“吾儿陈迹:画之所贵,胆也。泼胆泼墨,方见真心。父字。”
“轰隆——”
窗外突然响起一声炸雷,惨白的电光瞬间照亮了整个咖啡馆。陈迹的眼前猛地闪过一个画面:父亲站在北方的荒原上,暴雨冲刷着他佝偻的身躯,他却大笑着对天空挥笔,手里的画笔是用树枝做的,墨汁溅在他的脸上、衣服上,像一朵朵黑色的花。风卷着雨丝,吹得他的蓝布褂猎猎作响,可他的眼神却亮得惊人,像两颗燃烧的星辰。
那一瞬间,所有的屈辱、不甘、摇摇欲坠的权衡,都被这道雷劈得粉碎。苏曼的房卡、林深的光环、妻子的离婚协议、律师函上的红字……所有压在他心上的东西,突然都变得轻飘飘的,像被雨水泡烂的纸。他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画画——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地位,只是因为看到北方的雪落在冻土上时,心脏会忍不住发烫;只是因为握着画笔时,能感觉到血液里的热情在奔涌。
陈迹掏出手机,手指飞快地找到苏曼的号码,按下“拉黑”键。然后,他拿起那张滚烫的房卡,推开门,把它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里。金属与塑料碰撞,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像一个句号,划掉了过去的自己。
他走回咖啡馆,坐在周苓对面,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女孩。她的眼神依旧很干净,像高原的湖,能照见人的心底。
“周苓,”陈迹的声音沙哑,却带着多年未曾有过的平静,那种平静不是麻木,而是通透,是找回方向后的坚定,“帮我个忙。”
“什么?”周苓的眼里闪过一丝好奇,随即又变得认真起来。
“找个地方,越大越空越好。”陈迹顿了顿,想起父亲挥笔时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了扬,“再买两箱最便宜的二锅头,和十桶丙烯颜料,红黄蓝白黑,基础色就行。”
周苓愣了一下,随即眼里闪过一抹极亮的光,像星星突然点亮了夜空。她毫不犹豫地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激动:“好。”
这时,外面的雨停了。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金色的光洒在胡同的青石板路上,水洼里倒映着残破的霓虹招牌——“修车”“面馆”“杂货店”,五颜六色的光混在一起,光怪陆离,却透着一股真实的烟火气。
陈迹抱起桌上的铁盒,盒子里的写生稿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他深吸了一口雨后的空气,冰冷的空气钻进肺叶,带来一阵刺痛,却让他无比清醒。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那条被遗忘的、吃人不见血的大道,他回来了。
不是以失败者的身份,不是以乞讨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画家的初心,以父亲传承给他的“胆”,重新踏上这条路。
这一次,他要让这条大道,用他的规则,从头写过。
二十年前的画室突然在眼前晃了晃。松节油的气味混着师父烟斗里的焦香,老木匠做的画架上摆着半块没削完的炭条,师父枯瘦的手裹着他的手,笔尖在宣纸上扫出第一道墨痕时,老人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艺术这条路,是蜜里裹着刀子,吃人不见血的。”那时他才十七岁,眼里只有画布上的山河,哪里懂什么叫“吃人”?直到此刻,看着聚光灯下那个比他年轻十岁的男人——林深穿着高定西装,领结打得一丝不苟,鞠躬时头发上的发胶反射着光,活像橱窗里精致的人偶——他才懂师父的话,懂那“不见血”的疼,是钝刀子割肉,割掉你的棱角,再把你的名字踩进泥里。
手机在西裤口袋里震动,震得大腿发麻。陈迹掏出来时,屏幕光映得他眼底发涩,妻子发来的离婚协议附件像一行行蚂蚁,爬过“自愿放弃工作室使用权”那行字时,他的指腹在屏幕上顿了顿。那间loft是她的名字,却是他一砖一瓦改的:阳台的护栏上钉着他画废的油彩板,厨房的墙面上还留着当年调错色的丙烯渍,冬天时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画架上,能看见空气中浮动的颜料粉尘。他在那里画完了《北方系列》的最后一幅《冻土》,画到凌晨三点时,妻子还端来一杯热牛奶,杯沿沾着圈奶渍,像极了画里初升的月亮。可现在,律师函的PDF紧跟着跳出来,末尾的日期红得刺眼,要求他月底前搬空——连墙上那些钉画框的钉子,都要拔得干干净净。
“陈老师?”
策展人李小姐的声音从侧面飘过来,带着一股刚喷的香水味,甜得发腻。她穿了条酒红色的连衣裙,领口的珍珠项链晃来晃去,笑容堆在脸上,却没到眼底。“真没想到您会来。林深是您师弟吧?现在可是青出于蓝啊。”
陈迹扯了扯嘴角,喉间涌上一股铁锈味——昨晚没吃饭,只喝了半瓶啤酒,胃里的酸水一直往上冒。青出于蓝。他想起林深小时候的样子:拖着鼻涕,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总跟在他身后“师兄师兄”地叫,见了他就伸手讨糖吃。有次师父把林深的画扔在地上,骂他“朽木不可雕”,男孩蹲在地上捡画纸时,偷偷把师父的墨汁换成了清水,害得师父第二天画坏了一幅参展的作品。那时谁能想到,这个连墨汁和清水都分不清的孩子,如今会稳坐“北方画派”的头把交椅?而这个画派,本该是他的——是他跟着师父跑遍北方的雪原与冻土,用三年时间整理出画派的技法纲要,最后却因为一场投资失败,连署名权都被人夺走了。
离场时,雨已经下得瓢泼。玻璃门推开的瞬间,冷风裹着雨丝扑在脸上,陈迹打了个寒颤。他怀里抱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旧稿,最上面那张是《冻土》的草稿,铅笔勾勒的地平线被雨水晕开,像北方初春融化的雪水,糊得一片模糊。他站在拍卖厅门口的屋檐下,打开打车软件,屏幕上跳出“排队46人”的字样,红色的数字像根刺,扎得他眼睛疼。
雨幕里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引擎声,一辆黑色宾利缓缓滑到他面前,哑光的车漆映着雨丝,像块浸了水的黑曜石。车窗降下来,露出苏曼的脸。她化了精致的妆,眼尾的眼线挑得很高,指甲涂着珍珠白的甲油,手腕上戴着一只翡翠镯子,转动时发出细碎的声响。陈迹认得那镯子,去年拍卖会上,她花了八百万拍下来的。
“陈老师,”苏曼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从容,“听说您最近……有些困难。”她没问他要不要上车,目光落在他怀里的纸箱上,眼神扫过那幅晕开的草稿,最终停在露出的一角肖像画上——那是十年前,他为苏曼画的肖像,她当时穿了条米白色的连衣裙,坐在画室的窗边,阳光落在她发梢,眼里的光像清晨的湖面,干净得能看见底。可现在,她眼里的光不见了,只剩下商场上练出来的精明,像蒙了层雾的玻璃。
“上来吧,聊聊。”
陈迹犹豫了一下,还是弯腰坐进了副驾驶。车内弥漫着苏曼常用的香水味,前调是浓郁的玫瑰,后调却带着点冷冽的麝香,昂贵又疏离。座椅加热开得很足,暖得他有些发昏。苏曼没看他,盯着前方的雨刷器,慢悠悠地说:“我可以帮你。钱,我能给你凑;场地,我认识几个画廊老板,随时能给你开个展;舆论方面,我找公关团队,把林深那点事扒出来,让他名声扫地。只要你想,我能让你拿回你该有的位置。”
“条件?”陈迹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知道苏曼从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苏曼从包里掏出一张房卡,放在中控台上,烫金的酒店logo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光。“和以前一样。”她侧过头看他,眼神里带着一丝施舍般的笑意,“我在酒店等你。陈老师,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
车开走时,陈迹还站在原地。雨砸在他的头上、肩上,很快就把他淋透了。怀里的纸箱越来越重,纸页吸了水,变得沉甸甸的,像压在他心上的石头。他捏着那张房卡,边缘硌得掌心发疼,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手指发麻。
就在这时,手机又震动了。这次是个陌生号码,发来一条短信:“陈老师,我是周苓,在‘渡’咖啡馆等您。关于您父亲留给您的东西,他说,您必须亲自来看。”
父亲。这个名字像根生锈的钉子,猛地扎进陈迹的心里。他想起那个一生潦倒的老头:永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裤脚卷到膝盖,脚上的胶鞋沾着各地的泥土;画架是自己用树枝做的,颜料总是买最便宜的,却能画出最动人的雪原;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老头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一支铅笔,画纸上是潦草的速写,写着“北方的雪要落了,你该去看看”。可那时的陈迹,正忙着跟林深争画派的主导权,连父亲的葬礼都没好好参加。他一直以为,父亲留给自己的,只有一屁股债务和满屋子没人要的画稿。
鬼使神差地,陈迹抱着纸箱,转身走进了旁边的胡同。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挂着红灯笼,雨珠顺着灯笼的穗子往下滴,落在水洼里,溅起一圈圈涟漪。“渡”咖啡馆藏在胡同的尽头,门口挂着一个旧铜铃,推开门时,“叮铃”一声,清脆的响声驱散了外面的雨声。
咖啡馆里很安静,只有角落里的一台旧唱片机在缓缓转动,放着一首舒缓的爵士乐。周苓坐在靠窗的位置,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一点浅浅的擦伤——像是在外面采风时不小心弄的。她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样子,素面朝天,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听到动静,她抬起头,看向陈迹的眼神很平静,没有惊讶,也没有寒暄,像早就知道他会来。
“陈老师。”她站起身,从桌下拿出一个铁盒。盒子上布满了污迹,有油画颜料的痕迹,也有泥土的印记,边缘磕磕碰碰的,显然被人常年带在身边。周苓把铁盒推到他面前,指尖轻轻碰了碰盒盖,像是在触碰一件珍贵的东西,“您父亲说,这才是大道。”
陈迹的手指有些颤抖,他打开铁盒,里面没有他想象中的遗书或存折,只有厚厚一叠写生稿。最上面的一张,是他小时候的涂鸦——画着一座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旁边站着两个小人,一个高一个矮,高的是父亲,矮的是他。涂鸦的背面,是父亲歪扭的字迹,笔画有些颤抖,大概是后来手抖得厉害时写的:“吾儿陈迹:画之所贵,胆也。泼胆泼墨,方见真心。父字。”
“轰隆——”
窗外突然响起一声炸雷,惨白的电光瞬间照亮了整个咖啡馆。陈迹的眼前猛地闪过一个画面:父亲站在北方的荒原上,暴雨冲刷着他佝偻的身躯,他却大笑着对天空挥笔,手里的画笔是用树枝做的,墨汁溅在他的脸上、衣服上,像一朵朵黑色的花。风卷着雨丝,吹得他的蓝布褂猎猎作响,可他的眼神却亮得惊人,像两颗燃烧的星辰。
那一瞬间,所有的屈辱、不甘、摇摇欲坠的权衡,都被这道雷劈得粉碎。苏曼的房卡、林深的光环、妻子的离婚协议、律师函上的红字……所有压在他心上的东西,突然都变得轻飘飘的,像被雨水泡烂的纸。他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画画——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地位,只是因为看到北方的雪落在冻土上时,心脏会忍不住发烫;只是因为握着画笔时,能感觉到血液里的热情在奔涌。
陈迹掏出手机,手指飞快地找到苏曼的号码,按下“拉黑”键。然后,他拿起那张滚烫的房卡,推开门,把它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里。金属与塑料碰撞,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像一个句号,划掉了过去的自己。
他走回咖啡馆,坐在周苓对面,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女孩。她的眼神依旧很干净,像高原的湖,能照见人的心底。
“周苓,”陈迹的声音沙哑,却带着多年未曾有过的平静,那种平静不是麻木,而是通透,是找回方向后的坚定,“帮我个忙。”
“什么?”周苓的眼里闪过一丝好奇,随即又变得认真起来。
“找个地方,越大越空越好。”陈迹顿了顿,想起父亲挥笔时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了扬,“再买两箱最便宜的二锅头,和十桶丙烯颜料,红黄蓝白黑,基础色就行。”
周苓愣了一下,随即眼里闪过一抹极亮的光,像星星突然点亮了夜空。她毫不犹豫地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激动:“好。”
这时,外面的雨停了。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金色的光洒在胡同的青石板路上,水洼里倒映着残破的霓虹招牌——“修车”“面馆”“杂货店”,五颜六色的光混在一起,光怪陆离,却透着一股真实的烟火气。
陈迹抱起桌上的铁盒,盒子里的写生稿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他深吸了一口雨后的空气,冰冷的空气钻进肺叶,带来一阵刺痛,却让他无比清醒。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那条被遗忘的、吃人不见血的大道,他回来了。
不是以失败者的身份,不是以乞讨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画家的初心,以父亲传承给他的“胆”,重新踏上这条路。
这一次,他要让这条大道,用他的规则,从头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