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们还沉浸于袁公的伟大功绩之时,刘鸿轻轻点击了后续袁隆平的视频。那醒目的标题瞬间将尚在感慨中的古人拉回了现实。
【为逝去的袁隆平爷爷填词】
看到这个标题,无数古人心中不禁一沉。袁公逝去了?
视频开始播放,旋律很快响起。
【享珍馐配酒搭茶,叹佳肴千种做法。】
【并非帝王家,亦有煎炒或烹炸。】
【未想饥荒之可怕。】
【翻开古书史话,查阅科普资料。】
【字句间血泪交织,长辈所言并非浮夸。】
【能饱食,便已是奢华。】
“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 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了。”歌词中传来袁隆平院士的声音,只是没有画面,古人不知他在与何人交谈。
【谁欲财积名扬,或求幸福安康。】
【温饱食粮乃根本。】
【本可高居庙堂,却俯身事农桑。】
【为百姓再栽稻秧。】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面带慈祥,禾下正乘凉。】
【无边翻腾金黄浪,粒粒丰足填饥肠。】
【盼一顿饱饭,安心入梦乡。】
【田地里来回奔忙,将民生心念扛于肩。】
【历经千年过往,战胜饥馑似无望。】
【有人却,立志改现状。】
【寻遍四海蛮荒,头顶炎天日光。】
【挑选良苗,精心实验培养。】
【万般艰难阻挡,奉上毕生亦无妨。】
【誓让国不困于粮。】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天幕中再次响起袁隆平院士的声音。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面带慈祥,禾下正乘凉。】
【无边翻腾金黄浪,粒粒丰足填饥肠。】
【盼一顿饱饭,安心入梦乡。】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种下禾秧,亿万人乘凉。】
【长街送国士无双,稻穗佑山河无恙。】
【皆知谁真把人民放心上。】
这一次,古人都未在视频播放中途发表看法,而是全神贯注地聆听这首为袁隆平而作的歌。
倘若说先前介绍袁隆平的视频让他们对这位再世神农的认知达到了八成,那么此刻这首歌词让他们对袁隆平的认知已近乎九成九。最后的那一点差距,只因他们与袁隆平并非同一时代之人,无法真正完全了解他的一切。
“享珍馐配酒搭茶,叹佳肴千种做法。并非帝王家,亦有煎炒或烹炸。未想饥荒之可怕。翻开古书史话,查阅科普资料。字句间血泪交织,长辈所言并非浮夸。能饱食,便已是奢华。”仅听这开头几句歌词,他们便能猜到,自袁隆平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后,中国便不再缺粮,后人也难以体会父辈所经历的苦难与艰辛。甚至,饥荒仅存于史书与长辈的描述之中。
至于后面的歌词,无疑是对袁隆平老先生的赞扬与缅怀。那句“长街送国士”,清晰地表明了袁公在后世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他简直就是在世神农。
李世民静静地凝视着天幕,眼中泪光闪动。他心中感慨万千,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想到自己的大唐现在还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周边虎狼环伺,一个不好就可能成为秦朝跟隋朝那样的短命王朝。
所以他必须事事小心,如履薄冰的发出每一条关乎民生的国策。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肩上扛着天下苍生,所以不能做错任何一件事,尤其是粮食的问题。
要知道国家稳定的基石。
一旦粮食出了问题,这个国家也就会变得大乱。
也是知晓粮食的重要性,所以袁隆平的事迹才让他既羡慕又惋惜,羡慕后世有如此大贤能解百姓饥饿之苦,惋惜自己的时代未能有这样的人物。
他仿佛看到了如果袁隆平在大唐,那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是怎样的丰收景象,百姓们将会过上怎样富足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他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之感。他担心着大唐的未来,若再有天灾人祸,粮食是否还能充足供应?他深知自己必须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发展农业,才能让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朱由检紧握着拳头,身体微微颤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与不甘,又夹杂着对袁隆平的渴望。
他深知大明已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饥荒肆虐。他无数次在深夜中辗转反侧,思考着如何拯救这个国家。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这曙光却照不进他的时代。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作为皇帝,他却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他害怕成为亡国之君,害怕辜负祖宗的基业,更害怕华夏文明在他手中衰落。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大明,那土地将会是怎样的肥沃,粮食将会是怎样的充裕,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安居乐业。
可是,现实却如此残酷,他只能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挣扎,默默地祈祷着上天能给大明一丝转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邦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而悠远。他回想起大汉初建时的艰难,战争的创伤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百姓们食不果腹。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每一次看到百姓挨饿的场景,他的心都如同被刀割一般。
袁隆平的事迹让他羡慕不已,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大汉将会迅速恢复生机,国力将会日益强盛。他不必再为粮食问题担忧,可以放心地发展军事,抵御外敌。
不对。
不是只抵御外敌,而是他刘邦要再次率军北上草原找冒顿打打猎。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刘邦深知自己现在的情况,没有高产粮食的大汉,根本就只能依靠现有的条件努力发展农业。
这种局面没有几代人的积累,大汉是没法跟匈奴决战的。
所以他刘邦也只能想想这些事,剩下的就留给子孙来做,作为他们的祖先,刘邦还是很愿意相信后世子孙的智慧。
晚年的汉武帝刘彻站在宫殿的高处,俯瞰着他的帝国。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卫青、霍去病的离世让他感到无比的悲痛,而国家的粮食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
他深知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持,百姓的生活也离不开粮食。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想象着如果有像袁隆平一样能力的人为大汉提供高产的粮食,那么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发动战争,扩大疆土,让大汉的威名传遍四方。
然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他感到无奈,最后叹息道:“为何袁隆平没有生在朕的大汉呢。”
同样有这样想法的皇帝中还包括了秦始皇嬴政。
此时的嬴政正负手而立于宫殿前,望着那已经讲解完毕的天幕视频。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沉思。
他统一六国,成就千秋霸业,但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的温饱。
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力推行农业政策,然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却始终有限。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他想象着如果在他的时代有袁隆平这样的人物,那大秦的土地将会是怎样的富饶,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富足。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种奢望。
他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他担心着,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大秦的江山是否能够稳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为百姓谋福祉,让大秦帝国永传万世。
朱棣身着龙袍,英姿飒爽地站在宫殿前。他一生征战无数,尤其是对蒙古的征伐,让他深知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每一次出征,粮食的供应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他的军队将会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驰骋沙场,征服四方。
就在这时,刘鸿又一次点开了别的视频。
【张宗昌求雨】
看到这个新的标题,古人们都为之一愣,旋即又觉得这个标题没啥问题。
前两个视频都是讲袁隆平这位再世农神的,现在还是讲这一类倒也没有一下子就转变的突然让他们难以适应。
当 “张宗昌求雨” 这个标题出现在天幕上时,古人们的目光再次被紧紧吸引。他们刚刚还沉浸在对袁隆平的敬仰与感慨之中,此刻又被这新奇却又令人揪心的求雨场景深深吸引。
神食于民,吏食于君。
各思乃事,食则无愧。
吏事农桑,神事雨旸。
匪农不力,雨则时啬。
召呼风霆,来会我庭。
一勺之水,肤寸千里。尚飨
天幕上,一个摇头晃脑的短发老者好似在念求雨用的词。
这其实也正常,求雨肯定要给予龙王诚意才行。
只不过这首词怎么听着有些耳熟。
远在岭南原本正独自坐在自家小院的案前的苏轼,悠然地小酌一杯米酒。当他听到这首求雨词时,先是微微一愣,随后眼中露出震惊之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初随手写的词,竟然在千年后依然被后人拿来用。
苏轼放下酒杯,起身缓缓踱步,心中感慨万千。他遥望着天幕,仿佛看到了千年后的世界,喃喃自语道:“吾之词,竟传至如此之久,后人仍用之求雨,真乃奇妙之事。” 他回想起自己创作这首词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或许也未曾想到,这首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这时画面中的那个短发老者毕恭毕敬地将黄纸卷轴递向戴着白色盔缨的 “督军” 张宗昌,轻声说道:“请督军拈香求雨。”
然而,张宗昌却满脸不耐烦,他那戴着白手套的手用力狠狠一挥,将黄纸卷轴甩飞到房梁上,甚至打下来半片房瓦。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围观群众和士兵都惊得目瞪口呆。百姓们原本怀着对雨水的殷切渴望和对神灵的深深敬畏,此刻却被张宗昌的行为震惊得不知所措。
“这怎么能这样?求雨可是大事,他怎么能如此亵渎神灵!” 一位老者声音颤抖着,眼中满是惊恐和不解,身体也因恐惧而微微颤抖。
“是啊,这不是要惹恼龙王吗?我们可怎么活啊!” 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紧地搂着孩子,眼中满是绝望和恐惧。她和孩子一同跪倒在地,朝着龙王像的方向磕头。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纷纷跪地磕头,祈求上天饶恕。一时间,人群中哭声、祈求声交织在一起。
“求求上天,不要怪罪我们,都是这狂人胡言乱语。” 众人惶恐不安,他们的额头紧紧贴着地面,不敢抬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平息上天的怒火。
张宗昌见众人如此害怕,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他指着龙王像,破口大骂道:“你这该死的龙王,你算什么东西?你本应掌管雨水,让百姓风调雨顺,可你却三个月不下雨,害得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你这无能的家伙,有什么资格享受百姓的供奉?你要是再不下雨,我就把你的庙宇拆得干干净净,让你无处安身。我张宗昌可不怕你,你要是敢惹我,我让你好看!”
张宗昌的这番话,如同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开,百姓们吓得瑟瑟发抖,哭声更加凄厉。
而各朝皇帝们看到这一幕,更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李世民眉头紧皱,眼中满是忧虑和震惊。他喃喃自语道:“此等行为,实乃大不敬。若触怒上天,百姓恐遭灾殃。朕治理天下,深知敬畏天地之重要,这张宗昌怎如此鲁莽?” 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心中充满了对百姓的担忧。
喜欢我刷短视频:朱棣快乐曲
【为逝去的袁隆平爷爷填词】
看到这个标题,无数古人心中不禁一沉。袁公逝去了?
视频开始播放,旋律很快响起。
【享珍馐配酒搭茶,叹佳肴千种做法。】
【并非帝王家,亦有煎炒或烹炸。】
【未想饥荒之可怕。】
【翻开古书史话,查阅科普资料。】
【字句间血泪交织,长辈所言并非浮夸。】
【能饱食,便已是奢华。】
“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 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了。”歌词中传来袁隆平院士的声音,只是没有画面,古人不知他在与何人交谈。
【谁欲财积名扬,或求幸福安康。】
【温饱食粮乃根本。】
【本可高居庙堂,却俯身事农桑。】
【为百姓再栽稻秧。】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面带慈祥,禾下正乘凉。】
【无边翻腾金黄浪,粒粒丰足填饥肠。】
【盼一顿饱饭,安心入梦乡。】
【田地里来回奔忙,将民生心念扛于肩。】
【历经千年过往,战胜饥馑似无望。】
【有人却,立志改现状。】
【寻遍四海蛮荒,头顶炎天日光。】
【挑选良苗,精心实验培养。】
【万般艰难阻挡,奉上毕生亦无妨。】
【誓让国不困于粮。】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天幕中再次响起袁隆平院士的声音。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面带慈祥,禾下正乘凉。】
【无边翻腾金黄浪,粒粒丰足填饥肠。】
【盼一顿饱饭,安心入梦乡。】
【袁隆平耕千里稻香。】
【种下禾秧,亿万人乘凉。】
【长街送国士无双,稻穗佑山河无恙。】
【皆知谁真把人民放心上。】
这一次,古人都未在视频播放中途发表看法,而是全神贯注地聆听这首为袁隆平而作的歌。
倘若说先前介绍袁隆平的视频让他们对这位再世神农的认知达到了八成,那么此刻这首歌词让他们对袁隆平的认知已近乎九成九。最后的那一点差距,只因他们与袁隆平并非同一时代之人,无法真正完全了解他的一切。
“享珍馐配酒搭茶,叹佳肴千种做法。并非帝王家,亦有煎炒或烹炸。未想饥荒之可怕。翻开古书史话,查阅科普资料。字句间血泪交织,长辈所言并非浮夸。能饱食,便已是奢华。”仅听这开头几句歌词,他们便能猜到,自袁隆平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后,中国便不再缺粮,后人也难以体会父辈所经历的苦难与艰辛。甚至,饥荒仅存于史书与长辈的描述之中。
至于后面的歌词,无疑是对袁隆平老先生的赞扬与缅怀。那句“长街送国士”,清晰地表明了袁公在后世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他简直就是在世神农。
李世民静静地凝视着天幕,眼中泪光闪动。他心中感慨万千,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想到自己的大唐现在还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周边虎狼环伺,一个不好就可能成为秦朝跟隋朝那样的短命王朝。
所以他必须事事小心,如履薄冰的发出每一条关乎民生的国策。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肩上扛着天下苍生,所以不能做错任何一件事,尤其是粮食的问题。
要知道国家稳定的基石。
一旦粮食出了问题,这个国家也就会变得大乱。
也是知晓粮食的重要性,所以袁隆平的事迹才让他既羡慕又惋惜,羡慕后世有如此大贤能解百姓饥饿之苦,惋惜自己的时代未能有这样的人物。
他仿佛看到了如果袁隆平在大唐,那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是怎样的丰收景象,百姓们将会过上怎样富足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他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之感。他担心着大唐的未来,若再有天灾人祸,粮食是否还能充足供应?他深知自己必须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发展农业,才能让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朱由检紧握着拳头,身体微微颤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与不甘,又夹杂着对袁隆平的渴望。
他深知大明已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饥荒肆虐。他无数次在深夜中辗转反侧,思考着如何拯救这个国家。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这曙光却照不进他的时代。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作为皇帝,他却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他害怕成为亡国之君,害怕辜负祖宗的基业,更害怕华夏文明在他手中衰落。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大明,那土地将会是怎样的肥沃,粮食将会是怎样的充裕,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安居乐业。
可是,现实却如此残酷,他只能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挣扎,默默地祈祷着上天能给大明一丝转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邦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而悠远。他回想起大汉初建时的艰难,战争的创伤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百姓们食不果腹。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每一次看到百姓挨饿的场景,他的心都如同被刀割一般。
袁隆平的事迹让他羡慕不已,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大汉将会迅速恢复生机,国力将会日益强盛。他不必再为粮食问题担忧,可以放心地发展军事,抵御外敌。
不对。
不是只抵御外敌,而是他刘邦要再次率军北上草原找冒顿打打猎。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刘邦深知自己现在的情况,没有高产粮食的大汉,根本就只能依靠现有的条件努力发展农业。
这种局面没有几代人的积累,大汉是没法跟匈奴决战的。
所以他刘邦也只能想想这些事,剩下的就留给子孙来做,作为他们的祖先,刘邦还是很愿意相信后世子孙的智慧。
晚年的汉武帝刘彻站在宫殿的高处,俯瞰着他的帝国。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卫青、霍去病的离世让他感到无比的悲痛,而国家的粮食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
他深知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持,百姓的生活也离不开粮食。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想象着如果有像袁隆平一样能力的人为大汉提供高产的粮食,那么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发动战争,扩大疆土,让大汉的威名传遍四方。
然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他感到无奈,最后叹息道:“为何袁隆平没有生在朕的大汉呢。”
同样有这样想法的皇帝中还包括了秦始皇嬴政。
此时的嬴政正负手而立于宫殿前,望着那已经讲解完毕的天幕视频。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沉思。
他统一六国,成就千秋霸业,但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的温饱。
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力推行农业政策,然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却始终有限。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他想象着如果在他的时代有袁隆平这样的人物,那大秦的土地将会是怎样的富饶,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富足。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种奢望。
他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他担心着,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大秦的江山是否能够稳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为百姓谋福祉,让大秦帝国永传万世。
朱棣身着龙袍,英姿飒爽地站在宫殿前。他一生征战无数,尤其是对蒙古的征伐,让他深知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每一次出征,粮食的供应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他的军队将会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驰骋沙场,征服四方。
就在这时,刘鸿又一次点开了别的视频。
【张宗昌求雨】
看到这个新的标题,古人们都为之一愣,旋即又觉得这个标题没啥问题。
前两个视频都是讲袁隆平这位再世农神的,现在还是讲这一类倒也没有一下子就转变的突然让他们难以适应。
当 “张宗昌求雨” 这个标题出现在天幕上时,古人们的目光再次被紧紧吸引。他们刚刚还沉浸在对袁隆平的敬仰与感慨之中,此刻又被这新奇却又令人揪心的求雨场景深深吸引。
神食于民,吏食于君。
各思乃事,食则无愧。
吏事农桑,神事雨旸。
匪农不力,雨则时啬。
召呼风霆,来会我庭。
一勺之水,肤寸千里。尚飨
天幕上,一个摇头晃脑的短发老者好似在念求雨用的词。
这其实也正常,求雨肯定要给予龙王诚意才行。
只不过这首词怎么听着有些耳熟。
远在岭南原本正独自坐在自家小院的案前的苏轼,悠然地小酌一杯米酒。当他听到这首求雨词时,先是微微一愣,随后眼中露出震惊之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初随手写的词,竟然在千年后依然被后人拿来用。
苏轼放下酒杯,起身缓缓踱步,心中感慨万千。他遥望着天幕,仿佛看到了千年后的世界,喃喃自语道:“吾之词,竟传至如此之久,后人仍用之求雨,真乃奇妙之事。” 他回想起自己创作这首词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或许也未曾想到,这首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这时画面中的那个短发老者毕恭毕敬地将黄纸卷轴递向戴着白色盔缨的 “督军” 张宗昌,轻声说道:“请督军拈香求雨。”
然而,张宗昌却满脸不耐烦,他那戴着白手套的手用力狠狠一挥,将黄纸卷轴甩飞到房梁上,甚至打下来半片房瓦。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围观群众和士兵都惊得目瞪口呆。百姓们原本怀着对雨水的殷切渴望和对神灵的深深敬畏,此刻却被张宗昌的行为震惊得不知所措。
“这怎么能这样?求雨可是大事,他怎么能如此亵渎神灵!” 一位老者声音颤抖着,眼中满是惊恐和不解,身体也因恐惧而微微颤抖。
“是啊,这不是要惹恼龙王吗?我们可怎么活啊!” 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紧地搂着孩子,眼中满是绝望和恐惧。她和孩子一同跪倒在地,朝着龙王像的方向磕头。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纷纷跪地磕头,祈求上天饶恕。一时间,人群中哭声、祈求声交织在一起。
“求求上天,不要怪罪我们,都是这狂人胡言乱语。” 众人惶恐不安,他们的额头紧紧贴着地面,不敢抬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平息上天的怒火。
张宗昌见众人如此害怕,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他指着龙王像,破口大骂道:“你这该死的龙王,你算什么东西?你本应掌管雨水,让百姓风调雨顺,可你却三个月不下雨,害得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你这无能的家伙,有什么资格享受百姓的供奉?你要是再不下雨,我就把你的庙宇拆得干干净净,让你无处安身。我张宗昌可不怕你,你要是敢惹我,我让你好看!”
张宗昌的这番话,如同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开,百姓们吓得瑟瑟发抖,哭声更加凄厉。
而各朝皇帝们看到这一幕,更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李世民眉头紧皱,眼中满是忧虑和震惊。他喃喃自语道:“此等行为,实乃大不敬。若触怒上天,百姓恐遭灾殃。朕治理天下,深知敬畏天地之重要,这张宗昌怎如此鲁莽?” 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心中充满了对百姓的担忧。
喜欢我刷短视频:朱棣快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