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禎颁银后效与倭国幕府理解的「朝贡」-《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侯恂压根就没问,这是不是皇帝陛下在和他吹牛,毕竟种下之后,到时候看看收成几何便是了。

  亩產比小麦至少多出三倍的土豆,还是让侯恂大感意外,这真能和番薯一样多產吗

  还能在北方的河南地区种植土豆,耐寒耐旱!

  “行了,等三四个月,这土豆大约也就收成了,等等收成后的成效吧。”

  朱由检拍了拍手中的泥土,招呼过来个小太监,吩咐道:“朕將此事交由你来办,记住,时间久了若未曾下雨,就每隔十天半个月浇一次水,一个月施一次肥,若是碰上雨季,就不加水,不施肥,就等缺水正常了,再恢復肥力和水,明白吗”

  小太监很懂事的答应下来:“回皇爷的话,奴婢明白了,定將皇爷的吩咐牢记在心,断不敢懈怠!”

  “嗯,你很好。”

  朱由检又嘱託一句激励的话道:“等事儿办好了,朕重重有赏!承恩。”

  王承恩走上前,等待吩咐:“皇爷,奴婢在。”

  “就先赏他个十两银子,若是亩產有个八百斤以上,再赏他五十两银子。”

  朱由检又看向小太监道:“你要给朕日日记下施种的过程,记录在小册子上,朕可是要刊印的,听明白了吗”

  “奴婢听明白了。”

  亲自带人忙完了土豆,朱由检回宫换了身龙袍,又去检查了一趟兵仗局和银监司,觉得暂时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就回了宫。

  今天又是好好处理政务的一天。

  关於他手里头的朝政大事,主要是明军整体上的几份报告。

  “禎颁银”的使用,大明崇禎八年末,算出来全年发出去的银子,终於破了三百四十万两白银,比前年有了大约一成的增加。

  这说明军中的识字率又上升了一截,期间或许有人贪墨,但朱由检是暂时没查到什么人,而且据十三镇和九边地区的报告来看,识字率的確大有增加。

  整个九边目前大概有一千人左右的生员,在朝廷招募下,在军中任教,每天都有排课教育军士识字学文。

  大多数的士兵都会在训练和巡逻任务之外的时间,学习汉字,看看诗文典籍。

  有不少士卒、將领在閒暇时,甚至有一些书写诗文的现象,被监军太监记录下来,一些诗文送到朱由检这。

  这些诗文词藻显得並不华美,也不太题意,甚至有的诗词,在朱由检读起来,完全不讲韵脚。

  朱由检捏著下巴,隨意翻了一篇,这一则还能拿来按著韵读,念了一轮道:“驻礁跬步踏霜白,和梟取水不游寒。寄雁南国家悉乐,士官立词秋少还。幸识大御呼市烟,然悲谁难何其书兵风蹄蹬惊客梦,戍角残吟君难归。”

  他除了念出诗句中的苍凉、思乡、艰难之感外,琢磨半天都没明白,这人的诗到底在讲些什么。

  对此,朱由检感慨自己的古文学习能力尚待提高,並不能明白此中真意。

  自己不会,於是他咳嗽一声,招手叫来了自己的好大伴王承恩,由他解读一番。

  “稟皇爷,此诗大约是守边役兵,发给家中妻子所书的思乡诗。大概今年在役,不能归乡,书信一封抱怨一下军营中的艰难。”

  朱由检应了一声,心道一句废话!他又不瞎,他是想问这兵是在吐槽啥,自己给了军中那么多优待,还在吐槽

  还是用写诗的方式!

  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吐出一口胸中气,莫名微微牙疼,只是感慨道:“屯防边关的话,提及了和梟,想必是能见到海,许是在山海关东段巡海的港堡屯卫將士,思念南方故乡,惦记亲人所书,朕闻之颇为动容。”

  “你亲自去一趟司钥,调拨三十万两內帑白银,命人送去光禄寺,命其筹办拌肉丁的豆豉以及豆酱,你且多担待些,监督著送往九边,宽慰將士们。”

  此言一出,王承恩是不由得被朱由检感动,连忙跪下叩首,高声言道:“皇爷能体恤將士,实乃我皇明之福!社稷江山之幸啊!”

  “行啦,都是我朝將士,朕体恤一二,何足道哉,不值得称讚,你去办吧。”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办!”

  “嗯!去吧。”

  朱由检看著王承恩转身离去,这才继续看向案上的奏疏。

  其中有孙传庭的一则奏疏,报告了他最近的辽东地区发现。

  建奴自从撤出了明朝控制的辽东大部后,其內部处於明显动盪期,多尔袞控制了更多的女真军队,在袭掠生女真后,现在他手里大约有一万两千人。

  而支持豪格的,主要是鰲拜等两黄旗旧部,大约有七千多士兵,他们忠於皇太极,间接选择支持豪格。

  另外尚有九千左右的兵马在代善手上,至於其他人,比方说德格类手中的兵马,则全部被瓜分掉了。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八旗系统已经完蛋了,变成女真人的內部派系斗爭了,这对大明来说,当然是太好了!

  孙传庭打听消息不易,他大喜之外,就是想趁此机会,请求皇帝旨意,允许他一鼓作气,再次北伐,彻底覆灭掉建奴!

  而要做到这些,他的报告中希望朱由检能另外拨他四万头骡马,一万匹战马,六千名京营的左轮枪骑兵骑兵,以及匀出三边地区的兵马,再给他一部分弓骑兵使用。

  这么大需求

  看得出他是真的很想打,应该是感觉这么久还没剿灭建奴,感到自己是有愧圣恩了。

  对此,朱由检还是给予了安抚,暂时稳住孙传庭北伐的意图。

  开玩笑!朕手里头哪儿有那么多骡马给你还张口一万匹战马!

  还要一部分三边地区的精锐骑兵给他。

  六千京营的左轮枪骑兵

  你咋不把朕拉出来御驾亲征呢朕的京营哪儿有那么多训练有素的左轮枪骑兵给你要求是不是太多了点你本身就有三万多铁骑了,现在还跟朕索要骑兵!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打倭国呢!

  五万铁骑,能不能干翻这个德川幕府

  不一定,但渡海拿下个九州,或者加个四国,估计差不多够了。

  明朝帮朝鲜打贏壬辰倭乱,李如松才带了多少骑兵有一万吗

  张口三万不够,让朕再加,好大口气!

  朱由检看完,擦擦额头上的冷汗,嘟囔著嘴唇想说点什么,最后没出声,而是开始给他回笔,明確告知朝廷目前的方针,是在对南洋的战爭里,北方用兵对朝廷负担太大,可以再缓一两年,等南洋朝廷与莫臥儿的战爭结束,再考虑辽东用兵。

  目前的辽东地区,对朱由检而言,价值是远远不如西孟加拉地区的。

  西孟加拉省的三季稻米,可以提供大明更加充裕的粮食供应,来稳定因银价贬值,拖累的明朝粮价飆升。

  这粮食放到小冰河期,价值不言而喻,在目前的山陕,依旧能卖到每石六两、七两的高价。

  这个粮价居高不下,是朱由检一直在针对的问题,几乎是除了搞钱外,最重要的大事。

  而西孟加拉地区,少说也能满足个上千万人耕种,並且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能够让稻米实现一年三季。

  孙传庭想要在辽东扩大战果,朱由检的確想做,但就实际价值来说,比起西孟加拉差的太远了。

  再看另外的奏疏,来自大明的新藩属国,倭国日本的,明廷册封国主德川家光亲手所书信件。

  一是请求给日本提供更加先进的朱子学说,也就是朱熹的学问。此外,德川家光希望倭国日本,也能够参加明朝这儿的“朝贡”。

  朱熹学的要求吧,暂且不论,朱由检看这个德川家光所述中的朝贡,似乎不是要贸易、覲见的意思,他看的很疑惑,感觉是不是翻译错了。

  当然明日间的文书,是有两份的,就是日本自己的译官翻译一份,明朝自己翻译一份,两份他都翻了翻。

  看完,他一拍额头,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的確不是明朝的朝贡意思,而是叫他理解成了:一大帮藩属国,在明朝组织下开大会做报告,然后互相学礼仪,讲究知识,最后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意思。

  “嗯”

  朱由检仰倒在龙椅上,用袖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他满脸都是疑惑之色,惊讶不已。

  他又翻了翻,眉头一高一低,心里翻腾了数次,只感觉想笑,龙袍微微颤动。

  “啊”

  他使劲揉揉脑门,眨巴眼睛,十分的错愕。

  “感情你们日本,把朝贡当学术交流会、家长会、加年度排行榜了吗”

  出乎意料,谁能想得到

  朱由检也没听说过,在日本歷史上,曾经是这么看待朝贡体系的啊!

  这个要求当然不难……

  “排行榜那还不简单……”

  朱由检捏著下巴,擦擦嘴边刚刚抽搐滴落的口水。

  但问题是,他是真的很想知道,这日本打得什么主意,还是说,只是单纯想看看自己搁东亚是个什么体量么

  这倒不是没有可能。

  日本人大约受到大唐的影响,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搞排行榜的儒家文化圈国家。

  像“番付制度”的建立,基本上也是德川幕府比较喜欢搞排行榜的一种表现。

  在日本还没到后世那样疯,依旧以中华大明的先进性,给自己的文化程度標榜背书的,给大明写信,也会將自己称之为蕞尔小国,態度是相当谦卑。

  就算是装的吧,也有幕府在管。

  “想要排行榜和开个藩国会议,这不就是图个情绪价值吗”

  “可以,朕满足你。”

  朱由检不由得会心一笑,疏忽了日本那么久,那这情绪价值方面,他还是愿意给德川家光安排一下的。

  何况人家给你这个理由就很不错,借著给藩属搞些个排行榜,把你这个实力数据,都给一一列出来。

  而且大家明面上都亮出来的话,那大明这数据表格拉出来,那是绝对、绝对唬人的……

  至少能叫日本人嚇一跳,近两亿人口,那对日本人是妥妥的十倍压制,山一样的不可攀越,给他带去这样一个印象,朱由检觉得就很不错。

  还有这个粮食產量,几千万两白银的收入,两百万军队,几十万支火枪、几千门铁火炮、几千艘官用船舶……

  恐怖如斯!

  而且他自己也很想搞明白,各个藩属国现在的实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与明朝关係最紧密、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排名很好搞,朝鲜、越南、暹罗、日本、缅甸、琉球,其他杂七杂八的现在多半已经是消亡掉了的,顶多加些苏门答腊岛诸国,和渤泥国,也就汶莱。

  这些国家的匯总工作,绝不是个容易的事,需要先搞一波大会议了。

  思索片刻,朱由检还是传旨让礼部负责联络各藩属。

  事儿得慢慢做,借著礼仪朝会的由头,再妥善吩咐让各国配合大明,进行造册录入各国的各种资源,如果藩属们感到不快。

  你去找日本吧,事儿是他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