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南京城的扩建阁议细则-《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关於南京的新规划,廷议部分是已经结束了,署议內容转呈至了內阁,阁臣们就此再进一步的考量,並就著其中的项目费和占用城区土地的面积,做出协商。

  廷议的意思是在外郭城的外圈,向外扩去十四里,再建立一圈城郭。

  清废田亩,开凿新渠,推平宅院民房,修一道长约一百九十二里长的新城墙。

  想要在更外层修建城墙,要求是高度三到四丈,厚度薄处为一丈五尺,最厚处需两丈四尺。

  整个工程需发征夫四十五万名,以及十五万名工匠,建造用期估算是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

  当然廷臣们计较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费银两的额度。

  如果只算夫子和工匠的口粮,每年就需要三百二十万石,换算成现在的南方粮价,大约是六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另外夫子和工匠也需要酬劳,不能单发粮食,这样的计算银两销,一年约合一千四百万两。

  如果要修建二十二年,就需要三亿两白银!还不够,而二十五年,就是三亿五千万两银子!

  真可怕!这是绝对的天文数字!

  在仅仅保留徵兵制,取消用工时的夫子征役制后,大明的人工成本高的令人髮指!

  这样的廷议结果推到內阁,阁老们当然是不大满意的。

  这个销用度太大了,並且耗时耗力耗钱,对眼下时局来说,大明王朝还没到能够如此铺张的时候。

  本书首发1?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倒是新入阁的阁臣张至发提议,不如就不修城墙了,而是环绕南京城,在外城郭外一圈,派遣官吏督管,设立区域衙门,保证秩序如此便宜处置即可。

  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他也觉得再大修城墙,似乎没太大必要。

  “我以为,张阁老的意思不错,就围绕城外建立区划衙门,便宜行事最是妥帖,可以发回廷议了。”

  阁老黄道周则提言:“不妨交於圣上过目”

  “可!”

  首辅韩爌也觉得可以由皇帝先过目看看,费確实多了点,但也许皇帝有法子处理。

  孙承宗则回答说:“外廷作答,本只该內阁阁议以后呈於御前,此非是廷定钦奏,有何必要呈往批覆总求圣训后,內阁方能断言决策,那內阁究竟还有用处”

  他孙承宗的意思是,你们总是动不动就去找皇帝寻求些看法,好通过廷议结果,既然如此还要你们这些个阁老重臣有何用

  乾脆叫皇帝自己做决定,內阁这个秘书处,也就此剪裁掉得了。

  在皇帝开始越来越圣裁专断以后,內阁的能力就开始萎缩了,以至於皇帝也开始通过不断扩大內阁阁臣的人数,从原来五至六人,扩大到现今的十二人,期望提高內阁权利。

  但就算是扩大阁老人数,这效率似乎並未有什么改善。

  在明朝当皇帝,內阁又没有太大实权决断的时候,是非常累人的。

  也就朱元璋和朱由检这两位,喜欢把內阁的事情一一过问,结果呢

  一个开创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基业,一个给大明送了终。

  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相比较来说,万历和嘉靖,反而是让內阁获得了一定的实权,这样能够替皇帝负担很大一部分精力。

  尤其是万历,他对战爭可能很感兴趣,其他方面的大事,最好別来打扰朕玩乐的意思。

  眼下朱由检的实权化,也导致这几年大明朝有了中兴之象。內阁包括韩爌这类的,早年有想过作为的阁臣,到了此时,都不太愿意负责决断了。

  “这样吧!让廷臣们再议议,这的银子属实太多了些,弄得太铺张了。”

  辅臣温体仁掺和进来,左右看看眾人反应,隨即提议道。

  黄道周想了想,还是支持张至发的办法,觉得更加实际妥当:“不如就按照宪松的法子,再由廷议来看看是否可行吧比起再造城郭,搭几个衙门的银子,或人力、物力都可谓是九牛一毛。”

  孙承宗摇摇头,表示不是很能接受。

  一队太监路过,引起阁老们的注意,为首的大太监,人高马大,身量极高,正是御马监掌印太监,方正化。

  他生的一副阴柔面容,脸色素白,唇红齿白,眉目间清秀分明,整个人有股玉面郎君的气质。左手抱拳负於腰后,右手护著腰带那枚玉绿银扣环,身后一眾太监低著头紧紧地跟隨,左右各有一人给方正化带路。

  刚刚踏入文渊阁,见到眾多阁臣,抱拳一拜,方正化笑呵呵地说道:“诸位阁老,慧妃诞下了龙子,陛下大喜,咱家奉口諭前来敦促,早先定好的备议名仪,准备的如何了,若是办好了未曾递呈至御前,就由咱家过来取了呈去。”

  “誒呀!罪过!老臣这是忙昏了头,耽搁了大事!”

  韩爌道一句耽误,双手上下一拍,察觉到是自己忙於处理杂事,耽搁这件礼仪票擬的大事,忙起身去搜罗自己的公文,从积压公文中取出礼部的一卷黄锦呈文,转递到他方正化手中,擦擦冷汗道:“麻烦贵监了。”

  方正化哈哈一笑,道:“咱家倒无妨,首辅忙於朝廷公务,皇爷必然不会怪罪,不然就不会让咱家来取名仪了。”

  他隨后看向眾阁老,又道:“方才在阁外,咱家就听到阁老们阁议的內容,可是关於外城郭的扩建缺乏钱两人力吧”

  阁臣们面面相覷,都不是很想答他这句话。

  太祖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铁律,虽然早就已经变成了废纸空文,但是遵循祖宗朝的遗留祖训,阁老们总归是不大愿意,將朝廷大事与太监们勾兑一处。

  朝臣和宦官,总归不是一条心。

  阁臣们作为廷臣与內臣间的通信桥,也不能脱了文官阵营这一层关係。

  方正化也明知这一点,呵呵一笑倒是並未掛在心上,而继续开口道:“关於钱两,咱家或许没有法子,但这征夫子和匠籍用人上,咱家倒是有个解决的好法子,可供各位阁老们一用。”

  此言一出,眾人都不由得目光看向方正化,眼神中带著疑问,孙承宗问道:“贵监有何高见,不妨就直接提出来,都是为朝廷尽力尽心,没什么不能在文渊阁里提的。”

  “哈哈哈哈哈!”

  方正化大笑,他一脸白素,书生般清秀的脸上,掛著浓郁的笑容对孙承宗道:“孙阁老所言极是,诸位都是为了朝廷尽力,咱家同样也是为了皇爷,但有利於朝政之言,理应说来与诸位阁老听一听。”

  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道:“咱家听闻,征孟总督陈奇瑜,在南洋数战皆胜,如今控制著莫臥儿偌大疆土,这些土地上的土蛮,不是杀了就是驱离。”

  他眸子挑起,又继续道:“若是拿这些人来给朝廷建立南京城郭,难不成朝廷还得给这些人发薪金吗”

  眾阁臣你看我我看他,孙承宗是思索一阵就一拍手掌,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露出喜色道:“是啊!与其民间招募,倒不如让陈奇瑜直接在南洋,弄上数十万土民回来,给南京建造城墙!如此,便是不挪用金银,他们也得给朝廷干活。”

  张至发有些不忍,道:“此法虽减少我朝负担,但几十万南蛮土民,征做奴用,恐引藩国非议。”

  “要不再想想”

  孙承宗却不待他多想,回了一句:“大不了多拨些吃用,如此烦劳我大明百姓你便捨得啦宪松啊,你怎么如此糊涂!”

  张至发一听孙承宗针对他发言激烈,顿时就缩了缩脖子。他可不敢和孙承宗这老傢伙嚷嚷,那样他只有被嚷嚷的份,嘟囔道:“老都老了,还那么大脾性!”

  而资歷更老的韩爌,则打断二人,主动言道:“既如此,便让外廷再简略些城郭,不必修的这么高这么厚。”

  “再让兵部擬个军令方略吧。”

  眾多阁臣你一言我一语,还是韩爌回头对方正化夸讚道:“久闻贵监有武艺,擅马术、剑术,却还不知道贵监原来也是聪慧过人,韩某终究是小覷內朝能人了。”

  方正化连忙施礼,笑容不改,与其回復道:“韩阁老谬讚了,为皇爷效命,岂能儘是庸庸碌碌,如此得了名仪呈文,咱家便也好回宫復命了。”

  他看向眾阁臣,又行一礼,阁老们有的回礼,有的自视甚高,只是与其点头頷首,方正化心胸宽广,不以为意的告辞道:“诸位阁老,咱家告辞。”

  “贵监慢走。”

  噔噔噔……

  这些太监先是两侧退开两步,留出方正化的位置,掌印在通道中自如走过,这些太监又纷纷由里侧开始向外走出,跟上掌印的步子。

  一队人马出了阁院,方正化一手端著呈文,大步如流星,身后番子不由得快步紧跟,一同出了文渊阁,朝宫內走去。

  “好大的派头!”

  过了好久,阁臣中的王应熊是不大高兴的吐槽一句,才让內阁重新活络起来,处理其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