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满桂入青海-《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第167章 满桂入青海

  大明第一时间封锁南京的消息,並且朝廷命各县府要控制邸报、塘报,乃至是民间的小报、话本,严禁传播此案。

  而至於说此次在御街来隨同百官恭迎圣驾的国外使者,也是被皇帝召见,皇帝第一时间接受召见的同时,也敘述了此次御驾刺杀的可能原因。

  皇帝给的理由是北方的靶人企图报復皇帝,又或者是西域方向,正在和大明打仗的布哈拉汁国派的刺客。

  因为在蒙面刺客中,的確有发现两个人是中亚地区的色目人长相,尸首已经拉到了三司,这一点是朝廷公开的。

  对於外交,皇帝看得很重,尤其是眾多藩属,朝廷是相当关注。

  第一是允许使臣们颤见皇帝,证实皇帝本人没事,也並未在此事件中受伤。

  象徵皇帝有天命庇护,即便皇帝被逆贼杀到眼前,也伤不到皇帝本人。

  这一点值得朝廷好好宣传,文官们在搞皇帝是“代天巡狩”、“奉天承运”的方面,是比皇帝朱由检自己还要积极。

  毕竟文官集团本身,也是依附於儒学文化,依附於皇权的,礼部、吏部这两帮人对此最喜欢讲这种事,並且將之变得神乎其神。

  其二是要证明大明朝廷的內部,是依旧稳定的。

  明廷的兵马依旧能够稳稳的坐镇天下,並没有说天下有什么人胆敢挑战的程度。

  震天下按耐不住性子的宵小跳梁,並且以此作为理由,来推行明朝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兵部的態度。

  阁老孙承宗值此紧张局势下,向皇帝请求批准一些兵部的计划,並得到了许可。

  让洪承畴加大对布哈拉汗国的攻势,並令大將满桂,带本部官兵以及其魔下的几千蒙古归汉,进军青海,参与对固始汗的进攻。

  对付固始汗的话,满桂这一路是最合適的,毕竟满桂是蒙古人出身,对付固始汗有他的打法。

  他的兵马这些年扫除流寇,对山陕的地形最了解,並且满桂作战经验丰富,

  无论是对靶进行驱逐,还是对付流寇,满桂是兵部和皇帝最满意的將领。

  兵部的文官集团越发的强硬,与南京城刺驾大案有直接关係。

  兵部本身也是在这场刺杀动盪中,最期望能剥离出来的朝廷部门。

  在锦衣卫的搜查中,竟然发现六十二个人里,居然二十个贼人,居然是来自三边系统的募兵!

  这些兵能够逃离兵营,前往南京城进行刺杀,期间时间隔的非常久,但三边军镇没有对於此事进行兵备道的报告。

  亦或者报告被摁住不发,没有被兵部官员们得知。

  而三个被锦衣卫拉入詔狱细细拷问的贼人,拷问出来的东西已经被皇帝知晓,隨后就抄了一个南京御史的家,並拿办了山西的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此案牵连的官员,光是南直隶就扯出来十几人,並又牵扯三边重镇以及西域,牵连的边外官吏就更多了。

  兵部要求三边地区的官兵都进行动员,发动对固始汗和布哈拉汗国的进攻,

  也是在给三边系统洗地,並与谋刺未遂大案的间接关係中开。

  而借著和西域中亚地区的战爭,以及收復青海的由头,朱由检也刻意撇开边镇將佐的责任,並詔书进行安抚,没有就此大案来更替边镇將佐,当然也没有调换当地的高级官员。

  而当地兵备道也在皇帝授意下,刪掉了叛逆官兵的军中档案,將事情压下,

  就此揭过。

  朝廷揭过此案,表面上也就是和三边系统没有关係,也是令呆在西域,还在和布哈拉汗国艰苦打仗的洪承畴鬆了口气。

  大明天兵在西域和叶尔羌人打了那么久,本身也有些人困马乏,但凭藉著军中火器犀利,铁骑不缺战马,强化了突袭能力,洪承畴还是能够稳得住战局,並不断向撒马尔罕方向施加压力的。

  大明和布哈拉汗国之间的战爭,双方都有大量铁骑,並且布哈拉人也会用青铜火炮,来对付明军的火炮。

  双方在撒马尔罕彼此的衝杀、驻屯、炮战,明军一直占据主动,有了叶尔羌人土地上粮食、水源的支持,战斗中的明军险些迁回包抄来俘虏伊玛目库里汁。

  但是很可惜,这位汗王能力確实强,不仅突破明军的包围网,还进行了反包围,明军一场战斗中,就出现两千人的重大伤亡。

  而现在,兵部要求洪承畴加大攻势,洪承畴也只能將魔下的叶尔羌兵马,更多的投入进去,毕竟满桂这一路从他三边系统又剔除了,加入到进攻固始汗的秦良玉魔下去了。

  这让三边的战兵员额从大约三万六千人,减少到三万来人,其中大半都是骑兵,想要扩大进攻的势头,也是一种难题。

  而依靠新军制,辅兵也是可以战斗的,只不过战斗力依旧是差上许多,洪承畴的三万的战兵加上三万左右的辅兵,以及七千多名叶尔羌骑兵,就是洪承畴手上的全部三边兵马。

  光凭手中的官兵,洪承畴是真没能耐主动发起,兵部所期待的大规模攻势。

  他不仅得考虑让叶尔羌人多出些人马,並且要求朝廷给他再提些官兵过来,

  增加他手中可用的兵马。

  而对面的布哈拉,至少也有七万人在战场上,还可能不是布哈拉的全部兵力,他如果没有压倒性的兵力,当然不可能如兵部所愿。

  精锐铁骑和布哈拉的精锐火枪骑兵打的有来有回,像贺人龙这样的总兵,都胆敢主动和洪承畴抱怨兵力劣势了。

  洪承畴在军中的威镊力,向来是说一不二,给的军令,很少有人敢说个不字。

  连贺人龙都抱怨兵少,反攻有困难,那基本上说明,强推的的確確太困难了贺人龙打不了这样的仗,当然他本身在南洋是顺风局打习惯了。

  南洋的时候,碰上自己啃不动的战事,吴三桂就会跑出来策应,给他用一两千辽东骑兵凿阵,哥俩是一个劫掠,一个升官,彼此之间悍悍相惜,配合的还不错。

  可他被朝廷调回来三边,纯属吃黄沙,洪承畴是能理解他抱怨的,也只能说多加安抚,给些酒水搞劳。

  崇禎十二年的八月二十一日,满桂在接到朝廷调令的两天后,开始从魔下调遣归汉蒙古,组建铁骑。

  满桂部官兵给蒙古人拨发官银和豆米,在西寧驻兵七日,在当地匯聚兵员,

  然后带走战车和火炮,向西域的叶尔羌地区进军。

  满桂是从各边卫抽调兵力,加上自己的魔下官军,总计有官兵九千人,此外还有归汉的蒙古骑兵七千,这些是满桂凑到的所有兵马了。

  明军从山陕向西进入叶尔羌地区,然后一路南下进入青海,经过的道路和固始汗进入青海是一样的。

  当明军的旗帜一出现在自己的北方,给固始汗的打击非常大。

  虽说他早就得知了明军已经打败了叶尔羌人,並且沿途修筑屯堡来拱卫西域的消息,但是他不觉得大明会出现在自己的北方。

  明朝夺回西域,难道不先对付草原吗

  这可是高原!

  固始汗经营了那么久,当然知道在青海作战,消耗可是很大的。

  当然,他也离不开青海,也是因为明军在西域三十里设一屯堡,十里设一屯哨,中间还有游骑巡视,他根本带不走自己那么多的財富。

  固始汗也不是没有想过撤回瓦刺草原,但是青海毕竟有六七十万人口,以及许多的牛羊。

  这些人和牛羊,他要想全部带回草原,显然有些为时已晚,而带不走显然又捨不得。

  和满桂打,他心里有些犯忧,满桂带的几乎全是铁骑,只有两千到三千人的步军是拖拽车营和火炮的,连押运粮草的都很少。

  一人双马的蒙古精骑,一路南下打来,压的固始汗属实喘不上气。

  魔下诸多臣子里头,十儿个格鲁派密宗大师是他的智囊。

  他们的意见是如果真的抵挡不住满桂,就守住崑崙山脉,那里的高原高山,

  可以让明军自知无法战胜,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因为后勤不济而撤离。

  这个提议就是说要让固始汗將自己控制的大量人口迁往中部和西南部,以山势险峻的崑崙山川为天然屏障,令明军的马队无法通过,並可以让固始汗有机会在关键时刻反击,来给予明军巨大损失。

  最后固始汁以更好的条件和明朝谈判,让大明承认他在青海当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