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军民两用性
给叶琛在工商部安排了职位后,鲁锦就让他先回去了,接著又让侍卫带走了玻璃工坊烧制的所有实验器材,然后就带著陶广义再次去了旁边的一间火工工坊。
这间火工工坊原本是用来给那个机加工车间做配套的,主要负责锻造一些铁製零件,或是负责给加工好的零件做热处理。
当然,这间火工工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研发蒸汽机。
鲁锦刚到这里就见到有一台重达上万斤的三辊卷板机,正在將轧制好的钢板捲成圆筒形,捲成筒子之后再送到一旁的钻床上,沿著钢板的边缘钻出密密麻麻的孔洞,这都是准备用来安装铆钉用的。
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金钢刃具的缘故,钻床和各类工具机上用的都是使用渗碳法製作的高碳钢刃具,虽说切削一般的生熟铁和黄铜没什么问题,但刃具的磨损实在是太快了。
就拿这台钻床上使用的麻钻来说,打不了十几个孔就要换一根钻头,然后把废钻头交给其他工匠拿去打磨锋利再继续使用,完全是把这些刃具当作消耗品在用,不过这也是现在没办法的事情。
鲁锦当即对身边的陶广义问道,“蒸汽机搞的怎么样了”
陶广义立刻介绍道,“回陛下,我们之前按照陛下教的模型,重新设计了正式的图纸,然后先用木头做了个等比模型,完善设计之后,再把所有零件一样一样逐渐替换成金属零件。
“目前气缸和活塞我们已经完成,气缸使用铸铁毛胚,然后精加工製成,因为之前做大炮的水力鏜床技术已经成熟,做这个气缸倒是没遇到什么困难,无非是直径大一些而已,哦对了,我们用的是350毫米的气缸直径。
“两端的汽缸盖用螺栓固定在缸头上,接缝处用浸泡了煤焦油的毛毡垫片密封,密封效果很不错,我们做过密封实验,起码没有漏水。
“活塞板也是铸造毛胚,再精加工而成,活塞杆是锻造加精加工,这都没什么问题,唯一的困难就是陛下说的那个球墨铸铁材料的活塞环,我们一直搞不定,做出来的活塞环几乎没有弹性,勉强装进去,磨损和噪音也都特別大。
“故而臣最后做主,让他们换成了黄铜材质的密封环,效果也是不错的,啊,这个就是样品,陛下要將其取出来看看吗”
“不必取出来了,让它转一下看看即可。”鲁锦看著眼前巨大的活塞连杆和重达千斤的飞轮说道。
“是。”
陶广义答应一声,当即招了招手,几个工匠立刻过来吃力的转起飞轮来。
直径一米六的巨大铸铁飞轮,在几名工匠的转动下逐渐加速,开始缓慢的转动起来,与飞轮相连的活塞连杆,也在飞轮的带动下开始往復运动,等於是把蒸汽机做功的运动倒著来了一遍。
鲁锦靠近仔细听了一会,发现活塞和气缸壁摩擦的声音並不大,听起来还挺顺滑的,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问道,“里面加润滑油了吗”
“加了,特意用的蓖麻油,陛下不是说蓖麻油可以当作高温润滑油使用吗,这里就是油壶,只要机器运转起来,油壶就会通过一根线不断的往连杆上滴油,用来润滑里面的零件,减小摩擦,而且活塞在装进去的时候,本身就涂了不少润滑油了。”陶广义当即指著气缸旁边放著的一个油壶介绍道。
鲁锦凑近看了看,这才满意道,“不错,看得出你们很用心,气缸和活塞这对最重要的零件没问题了,锅炉的进度怎么样”
陶广义当即又一指旁边不远处,角落里摆著的一具铁桶,那铁桶足有现代常见的汽油桶那么大,黑沉沉的,就像是一口大水缸,上下两端都有盖子,接缝处密密麻麻的打了六排小铆钉,打眼一看,就有『多铆蒸钢』內个味儿了。
“这就是我们预先製作的一具实验品,主要用来实验铆接工艺是否满足密封要求。
“眼前的这口小锅炉,使用五毫米厚的轧制熟铁板卷制而成,接缝处全都打了孔,內衬五毫米厚的打孔铁条,將接缝与衬板对接后,再用三排直径八毫米的铆钉,使用热铆工艺交错式铆接。
“按照热胀冷缩的原理,铆钉冷却后会自然收缩,將两层铁板紧紧的夹在一起,使其达到密不透风的效果,不过就这臣还是觉得不放心,又让精通钎焊的工匠,用铅锡合金在接缝处钎焊了一遍,將铅锡融进接缝里,以此来增加密封效果,最后做出来便是这个样子了。”
鲁锦闻言暗自点了点头,事实上在没点出焊接科技树前,铆接就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密封『焊接』工艺,早期的铁甲舰、战列舰等大型铁船,也是靠铆接工艺製造的,想要达到水密效果,无非就是用的铆钉多一些,密一些,然后几排铆钉交错排列,见缝插针,只要打的铆钉够多,就足以达到一定的密封效果。
当然啦,这种工艺也不是真的一点水都不漏,不过早期钢铁轮船,一般都配有抽水泵,只要及时把漏进船舱的海水抽出去,就能保持船身继续漂浮航行。
用这种工艺製作的蒸汽锅炉,虽然无法承受高压,但只达到瓦特那种程度的低压蒸汽机,已经完全够用了,至於高压蒸汽机,等以后找到橡胶,製作出输气软管,搞出乙炔气焊来再做也不迟。
鲁锦这时才再次问道,“你们搞的这个实验品,做过承压实验吗”
陶广义当即点了点头,然后一指车间外面,院子里的一座木製瞭望塔说道。
“做过,就是在那个木塔了个瞭望塔,將锅炉放在炉的密封程度,加了十米高也未见锅炉本身漏水,倒是竹筒和锅炉的连接处,有不少水露出。
“但臣以为,按照陛下的要求,这种程度的锅炉就应该已经堪用了。”
鲁锦闻言再次点了点头,这是模仿的帕斯卡的胀桶实验,帕斯卡为了向人证明水压的存在,曾经搞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把一个木桶上面接上一根水管,从高处不停的往里面灌水,最终把
而陶广义他们把这法子借鑑了过来,用来检验锅炉的承压力,倒也是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一种合理的土法检验方式。
鲁锦这时才说道,“还记得我给你们讲的技术划代吗”
“记得,陛下在课上讲过,科学技术也会像人一样成长发展,就像不同年龄的人一样,学识和行事风格也会大有不同,科学技术也与之类似,初始时像蹣跚学步的孩童,稍壮些就会愈发成熟,直到最后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因此,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技术相似性,將使用同类方法的技术归类为一代,直到新技术实现对老技术的碾压,便可看作下一代技术,这称之为科技进步,又或者技术叠代,而同一项技术的不同发展脉络,又可將之看作一条科技树。”
鲁锦顿时点点头夸奖道,“不错,眼前的这蒸汽机也是如此,现在你们做的这个,不过是个刚刚能实现做工的初代蒸汽机,那如果让你在这台蒸汽机上做出改进,使其技术叠代,你可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臣以为应该是掌握陛下所说的焊接之后,这样就能做出天衣无缝,丝毫不会漏气的锅炉,效率肯定会极大增加。”陶广义说完便忐忑的看向鲁锦,也不知自己说的对不对。
鲁锦闻言则是摇了摇头,“铆接改焊接,改进的不过是工艺,提升气密性的根本你却没有领悟,那才是真正的前进方向啊。”
陶广义闻言愣了愣,当即反应过来,“陛下说的是提升蒸汽压力”
“不错,蒸汽机的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不断的提高蒸汽压力,但这同样也是对物理,热力学三定律的应用,只有吃透了热力学,你才能明白,这不过是对热量的转换罢了,而蒸汽机的改进,只不过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对热量的转化效率。
“现在说这些还太早,还是说眼前这台蒸汽机,蒸汽机的发展,其实应该分成工作机和锅炉两条线发展,锅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热量的转化,而工作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锅炉提供的能量做功。
“就拿锅炉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代,初代就是眼前这种,用砖块砌一个炉灶,把烧水的蒸汽锅架在上面,根据其结构,可以看作简单的『上水下火』,但这样却只有效率显然是不高的。”
陶广义闻言顿时点了点头。
“所以第二代的锅炉,就应该把炉灶和锅整合到一起,用一个大筒做锅,內套一个小筒做炉灶,然后在內外筒之间注水,形成『水包火』的结构,这样炉膛散发的所有热量,几乎都能被水吸收,受热化为蒸汽,提高热量的转化效率。”
“这法子好!”陶广义闻言顿时眼前一亮,可隨即他又反应过来,“不过此法虽妙,但却对密封工艺的要求也更高了吧,如果內部的火筒密封不够严密,让外层的水渗进炉膛,岂不是就把里面的炉膛熄灭了”
“不错,否则朕明知道火筒锅炉效率更高,还让你们做这种效率低下的初代锅炉干什么,还不是因为咱们现在的焊接技术不够用嘛。”
“原来如此!”陶广义顿时恍然大悟道。
鲁锦则是继续说道,“等你们將来能做出第二代的火筒锅炉之后,继续发展下去,无非是从一个锅里套一个火筒,变成两个、三个,增加火筒数量来提高蒸汽发生的效率,但这样的锅炉结构,还是有缺点,因为煤炭燃烧后的烟气,同样含有大量热量,却直接从烟囱里白白流失了。
“所以第三代锅炉,就是烟管锅炉,把烟囱也盘成曲折迴转的管子,塞到锅里,让烟气里残余的最后一丝热量,同样被水吸收,然后再把菸灰喷出去,以此达到对热量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但这需要的加工工艺就更高了,不仅要能做出耐高压的无缝钢管,还要学会胀管和焊接技术,以免烟囱漏水。”
陶广义闻言却顿时眼前一亮,似是想到了什么说道,“所以这蒸汽机的技术发展,其实是与火器枪炮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如果能造出耐高压的无缝钢管,岂不是就可以做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反而更加轻便的火炮了
“还有那铸造气缸的技术,其实也与铸炮类似,鏜气缸的鏜床,一样可以用来生產大口径火炮”
“说的不错,你很聪慧,已经能举一反三了,事实上不止蒸汽机,许多看起来是民用的技术,都可以转化为军用。”鲁锦当即赞道。
“其实这才只是第三代锅炉,等到第四代锅炉造出来,同时期的枪炮也会发展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陶广义这个火器迷闻言更加兴奋起来,连忙请教道,“那陛下以为,第四代锅炉应该是什么结构连烟气中的最后一丝热量都榨乾了,难道还能继续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
“当然。”鲁锦点点头。
“发展到第四代,水包火的结构就已经不够用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提升水和火焰的接触面积,所以应该反过来,用『火包水』的结构,先造一个巨大的炉膛,然后盘出迴转曲折的水管,再把这些水管放在炉膛里,用火直接焚烧水管,增加水和火的接触面积,以此来提升蒸汽的发生效率,所以第四代应该叫做『水管锅炉』。
“同时,这四代锅炉產生的蒸汽压力也是逐步增加的,第一代可称作低压锅炉,可以用来驱动工作机,用来当作工厂的动力源;
“火筒锅炉是中压锅炉,烟管锅炉是高压锅炉,这种二三代的锅炉,已经可以驱动数千吨的重车在陆地上飞驰,也能驱动远望號这样的战舰,不靠风帆,只靠蒸汽机便可在海上航行。
“而水管锅炉则是超高压锅炉,到了这第四代锅炉,只需七八座,就可以驱动比远望號大二十倍,长百丈,重六七万吨的钢铁战舰,不用风力也能在海上跑出比远望號快一倍的速度出来,如同移动的海上钢铁城池。”
陶广义顿时听的目瞪口呆,不由的暗暗佩服鲁锦的想像力,但是他又不解的问道,“可是陛下,这第四代锅炉又跟枪炮的发展有什么关係”
鲁锦转过头看了他一眼,这才道,“刚才只说了锅炉的划代和研发方向,但朕不是说工作机和锅炉是两条线吗,你锅炉一直在发展,难道蒸汽机不发展”
“原来如此,可蒸汽机又该如何划代”陶广义再次请教道。
“不论是蒸汽机,还是锅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对热能的利用效率。
“当发展到中高压锅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便已经推动活塞做过一次功的蒸汽废气,同样含有大量的热量,但这些蒸汽中的热量还没利用乾净,就被直接排了出去,造成了热量的浪费,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改进”
有了前面锅炉的启发,陶广义只是略微蹙眉想了想,就当即道,“再加一个气缸,把第一个缸里排出去的废气,导入第二个缸继续做功,榨乾蒸汽中的最后一丝热量”
鲁锦点点头,“说的不错,这种就叫復胀式蒸汽机,可以用两个缸,也可以用三个缸,但这种结构的蒸汽机还是有极限,一般发展到三胀式蒸汽机,也就差不多到极限了,这种蒸汽机足以匹配二三代的中高压锅炉,但对第四代超高压锅炉,还是不够看,无法完全利用超高压蒸汽,这个时候,就得改变蒸汽机的结构,气缸和活塞这种组合就不够用了。”
“可是不用气缸和活塞,那又该用什么样子”陶广义一时间有些迷茫,完全想不出还有什么结构可以用来带动机器做工。
鲁锦则是提点道,“你见过走马灯吗”
“见过,承平年月,有时上元灯会上,便有人会製作走马灯。”陶广义当即道。
“那你可知道走马灯运转的原理”
陶广义蹙眉回忆了一下,顿时眼前一亮,“灯中的热气蒸腾而上,吹动上面叶轮旋转陛下是说,造一种这样结构的蒸汽机,用超高压蒸汽来吹动叶轮”
“不错,这种结构的蒸汽机,才是超高压蒸汽的標配,按照其结构,应该称作蒸汽轮机,只有这样,才能把超高压蒸汽的热量儘量利用乾净。
“但是想造出这种汽轮机並不容易,因为超高压蒸汽对普通钢铁具有腐蚀性,尤其是直接承受蒸汽吹拂的叶片这种零件,靠寻常的碳钢打造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就得用耐腐蚀的不锈钢叶片。
“而等你能炼出不锈钢的时候,用相同钢材打造的火枪,一样能承受更苛刻的磨损,高膛压,以及射速,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士兵手里的火銃,都能在一息之间发射出数十枚子弹,一分钟打出几百上千发子弹,一个人便有现在一个营的火力,那还不叫匪夷所思吗”
陶广义顿时张大了嘴巴,这回確实匪夷所思了,他实在是无法想像,一支火銃怎么做到一分钟上千发的射速,就算火銃能受得了,可是装弹还是要靠人啊,现在军中最熟练的火枪手,一分钟也不过打出四五发而已。
於是他当即问道,“可是陛下,就算这样的火枪能受得了,但装填弹药也需要时间吧,人怎么可能装的了那么快”
“这就是以后你要研究的,你可是总装的尚书,不过你也不用心急,技术这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基础没打好,你就是想爬也爬不了多高,暂时还是按部就班的,先把能做的东西做出来再说。”
“是!学生明白了。”
给叶琛在工商部安排了职位后,鲁锦就让他先回去了,接著又让侍卫带走了玻璃工坊烧制的所有实验器材,然后就带著陶广义再次去了旁边的一间火工工坊。
这间火工工坊原本是用来给那个机加工车间做配套的,主要负责锻造一些铁製零件,或是负责给加工好的零件做热处理。
当然,这间火工工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研发蒸汽机。
鲁锦刚到这里就见到有一台重达上万斤的三辊卷板机,正在將轧制好的钢板捲成圆筒形,捲成筒子之后再送到一旁的钻床上,沿著钢板的边缘钻出密密麻麻的孔洞,这都是准备用来安装铆钉用的。
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金钢刃具的缘故,钻床和各类工具机上用的都是使用渗碳法製作的高碳钢刃具,虽说切削一般的生熟铁和黄铜没什么问题,但刃具的磨损实在是太快了。
就拿这台钻床上使用的麻钻来说,打不了十几个孔就要换一根钻头,然后把废钻头交给其他工匠拿去打磨锋利再继续使用,完全是把这些刃具当作消耗品在用,不过这也是现在没办法的事情。
鲁锦当即对身边的陶广义问道,“蒸汽机搞的怎么样了”
陶广义立刻介绍道,“回陛下,我们之前按照陛下教的模型,重新设计了正式的图纸,然后先用木头做了个等比模型,完善设计之后,再把所有零件一样一样逐渐替换成金属零件。
“目前气缸和活塞我们已经完成,气缸使用铸铁毛胚,然后精加工製成,因为之前做大炮的水力鏜床技术已经成熟,做这个气缸倒是没遇到什么困难,无非是直径大一些而已,哦对了,我们用的是350毫米的气缸直径。
“两端的汽缸盖用螺栓固定在缸头上,接缝处用浸泡了煤焦油的毛毡垫片密封,密封效果很不错,我们做过密封实验,起码没有漏水。
“活塞板也是铸造毛胚,再精加工而成,活塞杆是锻造加精加工,这都没什么问题,唯一的困难就是陛下说的那个球墨铸铁材料的活塞环,我们一直搞不定,做出来的活塞环几乎没有弹性,勉强装进去,磨损和噪音也都特別大。
“故而臣最后做主,让他们换成了黄铜材质的密封环,效果也是不错的,啊,这个就是样品,陛下要將其取出来看看吗”
“不必取出来了,让它转一下看看即可。”鲁锦看著眼前巨大的活塞连杆和重达千斤的飞轮说道。
“是。”
陶广义答应一声,当即招了招手,几个工匠立刻过来吃力的转起飞轮来。
直径一米六的巨大铸铁飞轮,在几名工匠的转动下逐渐加速,开始缓慢的转动起来,与飞轮相连的活塞连杆,也在飞轮的带动下开始往復运动,等於是把蒸汽机做功的运动倒著来了一遍。
鲁锦靠近仔细听了一会,发现活塞和气缸壁摩擦的声音並不大,听起来还挺顺滑的,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问道,“里面加润滑油了吗”
“加了,特意用的蓖麻油,陛下不是说蓖麻油可以当作高温润滑油使用吗,这里就是油壶,只要机器运转起来,油壶就会通过一根线不断的往连杆上滴油,用来润滑里面的零件,减小摩擦,而且活塞在装进去的时候,本身就涂了不少润滑油了。”陶广义当即指著气缸旁边放著的一个油壶介绍道。
鲁锦凑近看了看,这才满意道,“不错,看得出你们很用心,气缸和活塞这对最重要的零件没问题了,锅炉的进度怎么样”
陶广义当即又一指旁边不远处,角落里摆著的一具铁桶,那铁桶足有现代常见的汽油桶那么大,黑沉沉的,就像是一口大水缸,上下两端都有盖子,接缝处密密麻麻的打了六排小铆钉,打眼一看,就有『多铆蒸钢』內个味儿了。
“这就是我们预先製作的一具实验品,主要用来实验铆接工艺是否满足密封要求。
“眼前的这口小锅炉,使用五毫米厚的轧制熟铁板卷制而成,接缝处全都打了孔,內衬五毫米厚的打孔铁条,將接缝与衬板对接后,再用三排直径八毫米的铆钉,使用热铆工艺交错式铆接。
“按照热胀冷缩的原理,铆钉冷却后会自然收缩,將两层铁板紧紧的夹在一起,使其达到密不透风的效果,不过就这臣还是觉得不放心,又让精通钎焊的工匠,用铅锡合金在接缝处钎焊了一遍,將铅锡融进接缝里,以此来增加密封效果,最后做出来便是这个样子了。”
鲁锦闻言暗自点了点头,事实上在没点出焊接科技树前,铆接就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密封『焊接』工艺,早期的铁甲舰、战列舰等大型铁船,也是靠铆接工艺製造的,想要达到水密效果,无非就是用的铆钉多一些,密一些,然后几排铆钉交错排列,见缝插针,只要打的铆钉够多,就足以达到一定的密封效果。
当然啦,这种工艺也不是真的一点水都不漏,不过早期钢铁轮船,一般都配有抽水泵,只要及时把漏进船舱的海水抽出去,就能保持船身继续漂浮航行。
用这种工艺製作的蒸汽锅炉,虽然无法承受高压,但只达到瓦特那种程度的低压蒸汽机,已经完全够用了,至於高压蒸汽机,等以后找到橡胶,製作出输气软管,搞出乙炔气焊来再做也不迟。
鲁锦这时才再次问道,“你们搞的这个实验品,做过承压实验吗”
陶广义当即点了点头,然后一指车间外面,院子里的一座木製瞭望塔说道。
“做过,就是在那个木塔了个瞭望塔,將锅炉放在炉的密封程度,加了十米高也未见锅炉本身漏水,倒是竹筒和锅炉的连接处,有不少水露出。
“但臣以为,按照陛下的要求,这种程度的锅炉就应该已经堪用了。”
鲁锦闻言再次点了点头,这是模仿的帕斯卡的胀桶实验,帕斯卡为了向人证明水压的存在,曾经搞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把一个木桶上面接上一根水管,从高处不停的往里面灌水,最终把
而陶广义他们把这法子借鑑了过来,用来检验锅炉的承压力,倒也是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一种合理的土法检验方式。
鲁锦这时才说道,“还记得我给你们讲的技术划代吗”
“记得,陛下在课上讲过,科学技术也会像人一样成长发展,就像不同年龄的人一样,学识和行事风格也会大有不同,科学技术也与之类似,初始时像蹣跚学步的孩童,稍壮些就会愈发成熟,直到最后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因此,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技术相似性,將使用同类方法的技术归类为一代,直到新技术实现对老技术的碾压,便可看作下一代技术,这称之为科技进步,又或者技术叠代,而同一项技术的不同发展脉络,又可將之看作一条科技树。”
鲁锦顿时点点头夸奖道,“不错,眼前的这蒸汽机也是如此,现在你们做的这个,不过是个刚刚能实现做工的初代蒸汽机,那如果让你在这台蒸汽机上做出改进,使其技术叠代,你可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臣以为应该是掌握陛下所说的焊接之后,这样就能做出天衣无缝,丝毫不会漏气的锅炉,效率肯定会极大增加。”陶广义说完便忐忑的看向鲁锦,也不知自己说的对不对。
鲁锦闻言则是摇了摇头,“铆接改焊接,改进的不过是工艺,提升气密性的根本你却没有领悟,那才是真正的前进方向啊。”
陶广义闻言愣了愣,当即反应过来,“陛下说的是提升蒸汽压力”
“不错,蒸汽机的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不断的提高蒸汽压力,但这同样也是对物理,热力学三定律的应用,只有吃透了热力学,你才能明白,这不过是对热量的转换罢了,而蒸汽机的改进,只不过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对热量的转化效率。
“现在说这些还太早,还是说眼前这台蒸汽机,蒸汽机的发展,其实应该分成工作机和锅炉两条线发展,锅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热量的转化,而工作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锅炉提供的能量做功。
“就拿锅炉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代,初代就是眼前这种,用砖块砌一个炉灶,把烧水的蒸汽锅架在上面,根据其结构,可以看作简单的『上水下火』,但这样却只有效率显然是不高的。”
陶广义闻言顿时点了点头。
“所以第二代的锅炉,就应该把炉灶和锅整合到一起,用一个大筒做锅,內套一个小筒做炉灶,然后在內外筒之间注水,形成『水包火』的结构,这样炉膛散发的所有热量,几乎都能被水吸收,受热化为蒸汽,提高热量的转化效率。”
“这法子好!”陶广义闻言顿时眼前一亮,可隨即他又反应过来,“不过此法虽妙,但却对密封工艺的要求也更高了吧,如果內部的火筒密封不够严密,让外层的水渗进炉膛,岂不是就把里面的炉膛熄灭了”
“不错,否则朕明知道火筒锅炉效率更高,还让你们做这种效率低下的初代锅炉干什么,还不是因为咱们现在的焊接技术不够用嘛。”
“原来如此!”陶广义顿时恍然大悟道。
鲁锦则是继续说道,“等你们將来能做出第二代的火筒锅炉之后,继续发展下去,无非是从一个锅里套一个火筒,变成两个、三个,增加火筒数量来提高蒸汽发生的效率,但这样的锅炉结构,还是有缺点,因为煤炭燃烧后的烟气,同样含有大量热量,却直接从烟囱里白白流失了。
“所以第三代锅炉,就是烟管锅炉,把烟囱也盘成曲折迴转的管子,塞到锅里,让烟气里残余的最后一丝热量,同样被水吸收,然后再把菸灰喷出去,以此达到对热量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但这需要的加工工艺就更高了,不仅要能做出耐高压的无缝钢管,还要学会胀管和焊接技术,以免烟囱漏水。”
陶广义闻言却顿时眼前一亮,似是想到了什么说道,“所以这蒸汽机的技术发展,其实是与火器枪炮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如果能造出耐高压的无缝钢管,岂不是就可以做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反而更加轻便的火炮了
“还有那铸造气缸的技术,其实也与铸炮类似,鏜气缸的鏜床,一样可以用来生產大口径火炮”
“说的不错,你很聪慧,已经能举一反三了,事实上不止蒸汽机,许多看起来是民用的技术,都可以转化为军用。”鲁锦当即赞道。
“其实这才只是第三代锅炉,等到第四代锅炉造出来,同时期的枪炮也会发展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陶广义这个火器迷闻言更加兴奋起来,连忙请教道,“那陛下以为,第四代锅炉应该是什么结构连烟气中的最后一丝热量都榨乾了,难道还能继续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
“当然。”鲁锦点点头。
“发展到第四代,水包火的结构就已经不够用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提升水和火焰的接触面积,所以应该反过来,用『火包水』的结构,先造一个巨大的炉膛,然后盘出迴转曲折的水管,再把这些水管放在炉膛里,用火直接焚烧水管,增加水和火的接触面积,以此来提升蒸汽的发生效率,所以第四代应该叫做『水管锅炉』。
“同时,这四代锅炉產生的蒸汽压力也是逐步增加的,第一代可称作低压锅炉,可以用来驱动工作机,用来当作工厂的动力源;
“火筒锅炉是中压锅炉,烟管锅炉是高压锅炉,这种二三代的锅炉,已经可以驱动数千吨的重车在陆地上飞驰,也能驱动远望號这样的战舰,不靠风帆,只靠蒸汽机便可在海上航行。
“而水管锅炉则是超高压锅炉,到了这第四代锅炉,只需七八座,就可以驱动比远望號大二十倍,长百丈,重六七万吨的钢铁战舰,不用风力也能在海上跑出比远望號快一倍的速度出来,如同移动的海上钢铁城池。”
陶广义顿时听的目瞪口呆,不由的暗暗佩服鲁锦的想像力,但是他又不解的问道,“可是陛下,这第四代锅炉又跟枪炮的发展有什么关係”
鲁锦转过头看了他一眼,这才道,“刚才只说了锅炉的划代和研发方向,但朕不是说工作机和锅炉是两条线吗,你锅炉一直在发展,难道蒸汽机不发展”
“原来如此,可蒸汽机又该如何划代”陶广义再次请教道。
“不论是蒸汽机,还是锅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对热能的利用效率。
“当发展到中高压锅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便已经推动活塞做过一次功的蒸汽废气,同样含有大量的热量,但这些蒸汽中的热量还没利用乾净,就被直接排了出去,造成了热量的浪费,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改进”
有了前面锅炉的启发,陶广义只是略微蹙眉想了想,就当即道,“再加一个气缸,把第一个缸里排出去的废气,导入第二个缸继续做功,榨乾蒸汽中的最后一丝热量”
鲁锦点点头,“说的不错,这种就叫復胀式蒸汽机,可以用两个缸,也可以用三个缸,但这种结构的蒸汽机还是有极限,一般发展到三胀式蒸汽机,也就差不多到极限了,这种蒸汽机足以匹配二三代的中高压锅炉,但对第四代超高压锅炉,还是不够看,无法完全利用超高压蒸汽,这个时候,就得改变蒸汽机的结构,气缸和活塞这种组合就不够用了。”
“可是不用气缸和活塞,那又该用什么样子”陶广义一时间有些迷茫,完全想不出还有什么结构可以用来带动机器做工。
鲁锦则是提点道,“你见过走马灯吗”
“见过,承平年月,有时上元灯会上,便有人会製作走马灯。”陶广义当即道。
“那你可知道走马灯运转的原理”
陶广义蹙眉回忆了一下,顿时眼前一亮,“灯中的热气蒸腾而上,吹动上面叶轮旋转陛下是说,造一种这样结构的蒸汽机,用超高压蒸汽来吹动叶轮”
“不错,这种结构的蒸汽机,才是超高压蒸汽的標配,按照其结构,应该称作蒸汽轮机,只有这样,才能把超高压蒸汽的热量儘量利用乾净。
“但是想造出这种汽轮机並不容易,因为超高压蒸汽对普通钢铁具有腐蚀性,尤其是直接承受蒸汽吹拂的叶片这种零件,靠寻常的碳钢打造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就得用耐腐蚀的不锈钢叶片。
“而等你能炼出不锈钢的时候,用相同钢材打造的火枪,一样能承受更苛刻的磨损,高膛压,以及射速,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士兵手里的火銃,都能在一息之间发射出数十枚子弹,一分钟打出几百上千发子弹,一个人便有现在一个营的火力,那还不叫匪夷所思吗”
陶广义顿时张大了嘴巴,这回確实匪夷所思了,他实在是无法想像,一支火銃怎么做到一分钟上千发的射速,就算火銃能受得了,可是装弹还是要靠人啊,现在军中最熟练的火枪手,一分钟也不过打出四五发而已。
於是他当即问道,“可是陛下,就算这样的火枪能受得了,但装填弹药也需要时间吧,人怎么可能装的了那么快”
“这就是以后你要研究的,你可是总装的尚书,不过你也不用心急,技术这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基础没打好,你就是想爬也爬不了多高,暂时还是按部就班的,先把能做的东西做出来再说。”
“是!学生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