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望风归附-《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510章 望风归附

  朱亮祖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好色,但身体却很诚实,这货最后竟然挑了八个女人回去,里面既有元顺帝的嫔妃,也有高丽宫女,鲁锦大手一挥,全都给了。

  不给不行,实在是小铁锅留下的女人太多了,后宫光是嫔妃就有四五百人,没名分的宫女更是有近两千之众,说后宫佳丽三千可能有点夸张,但也离三千人差不多了多少,都够开几个纺织厂了

  这么多女人带回去,怎么安置都是个问题,让鲁锦一个人睡是肯定睡不过来的,而且都是小铁锅玩剩下的女人,再加上鲁锦在南京的那个皇宫,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对付的前朝行宫,根本就装不下那么多宫人,哪怕是带回去打扫宫苑也用不完,那还不如拿去赏赐功臣呢。

  于是这两千多嫔妃宫女,干脆就被鲁锦直接分了,这次参与北伐的将领人人有份,辽东和山西那边,鲁锦直接各自送了五百人过去,让将领自己挑,他们挑完剩下的再赏给

  甚至就连文官这边,上到李善长这个左相,下到奉天知府刘子贤,就连鲁锦身边的夏煜和包毓,也各自分了几个,就这到最后居然还剩下一千多,鲁锦准备全部打包带回去,到南方再分一次。

  与数量庞大的嫔妃和宫女不同,元廷太监的数量就少多了,只有五六百人,而且有八成以上都是高丽宦官,这里面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朴不。

  这货也是个高丽人,而且和奇皇后还是高丽同乡,被安排贴身伺候奇皇后,替奇皇后掌管小金库,官至荣禄大夫,资政院使,还和奇皇后、哈麻一起预谋逼宫篡位,是二人的重要党羽。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有元一朝,除了这个高丽太监朴不,几乎没有听说过太监干政的传闻,这是因为元朝有怯薛军制度,跟在皇帝身边做贴身内侍的,大多都是怯薛军的人,寻常太监很难接触到皇帝。

  反倒是怯薛军出身的权臣出了一大堆,燕帖木儿、伯颜、脱脱、哈麻,不外如是。

  这说明干政的内侍,跟是不是太监没多大关系,只要是能接触到皇帝的,靠近权力中枢的,无论男女还是侍卫,都可能仗着皇帝的宠信干预政事,跟用什么人无关。

  所以想避免内廷干政,还得皇帝自己来管,而内侍干政大多又都是后来的皇帝主动放出去,用来制衡外朝的,所以这个事没辙,纯靠自觉,只要外朝的大臣跟皇帝争权,那内侍干政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以后的话且不提,从元廷俘虏的这一批宦官,鲁锦可没打算全都留着,朴不在那天处决奇皇后的时候就被杀了,剩下的高丽籍太监,鲁锦准备把他们全部发配去挖矿,最后还有几十个汉人和蒙古太监,倒是被鲁锦带了回去。

  就这样一直到了十月二十日,朱亮祖的二方面军已经开始集结回撤,前锋都已经抵达天津的时候,塞北前线的各路大军差不多也已经就位了,关铎和潘诚的144师顺利抵达高丽东北面的双城总管府。

  得知大都已经被攻克,元顺帝被俘虏,辽东全境和漠南的上都开平,都已被明军接管的消息,元廷封的双城总管府达鲁赤李子春,很识时务的就选择了归顺大明,至此双城总管府也并入大明版图,高丽这次再想跟原历史上那样向北扩张,几乎就不可能了。

  至于李成桂,嗯,他现在才十九岁,双城总管府达鲁赤李子春就是他爹,历史上这爷俩在元末时投靠了高丽的王颛,帮助高丽向北扩张,后来还篡位夺了半岛的政权,然后才有了李氏朝鲜。

  原历史上也是李成桂带兵杀死了关铎麾下的中路红巾军,这下可好,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下关铎和李成桂又碰到一起了,只不过这回李成桂成了关铎的手下,可谓造化弄人

  与此同时,王显忠的142师也进驻了辽东半岛,白广泰率领的水师,这次完成运输部队和粮草的任务后,也开始分兵进驻旅顺,收到鲁锦的命令后,又派了一支二十条船组成的分舰队,载着粮食和物资南下绕过高丽半岛,进驻高丽东海岸的双城总管府,有了粮草和补给,关铎在那里的驻军才能站得住脚。

  另一边,俞通海也从上都就近撤到了全宁驻扎,廖永安和徐达则是率领部队从太原北上,占领了河套和上都一带的城池。

  常遇春带着第九集团军正在向南撤退,不过回程时部队行军很慢,现在才走到太原。

  等张德胜带着115师和李旺的禁卫第一师来到大都坐镇时,鲁锦这边也不再继续等常遇春了,让他从山西慢慢南下吧,鲁锦自己则是带着此战抓获的俘虏,跟着朱亮祖的二方面军一起班师回京。

  大军向南回撤的路上,关于北伐的捷报也正在以露布报捷的方式向南方传播,四路大军一战尽收山陕、河北,辽东,甚至还打到了漠南,将上都和应昌也收了回来,还俘虏了元廷君主。

  大明才刚立国两个月,就取得如此大胜,连带着让全国军民的士气也跟着高涨起来。

  鲁锦南下回京的路上,就看到不少百姓在道旁驻足围观得胜凯旋的大军,还有些百姓对着那些俘虏的元廷官员指指点点,一副大仇得报的模样。

  而等消息传到江南,更是让那些心怀叵测的士绅地主彻底绝望,鲁锦占领江南后立刻施行了阶梯税政策,还给民间借贷利息设置了年利20%的上限,虽然没有直接夺了士绅的土地,可这一招却直接打断了他们的骨头,逼着他们不断的卖地分家析产,以此来逃脱重税。

  以前算作家中私产的奴仆,也被官府强制换成了雇工契约,每个月还得给奴仆发工钱,就鲁锦这么个搞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眼看这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江南的那些士绅地主们也蠢蠢欲动,可之前有三十万圣武军主力在江南压着,他们什么都不敢做,后来野战军主力虽然走了,可内卫军却留了下来,这内卫军制度更狠,直接深入村镇,来自各个村的内卫军士卒全是朝廷的眼线,但凡那些乡下土豪有半点动静,都会立刻遭到官府和内卫军的镇压。

  杀鸡儆猴几次之后,土豪士绅彻底不敢动弹了,只能在鲁锦的治下委曲求全,再加上圣武军在前线连战连捷,就更吓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他们虽然不敢公然造反,但心里却对以前的大元无比怀念,蒙古人对他们可真好啊,只要给官府交够赋税,其他不管他们怎么搞,元廷的官府都不管,这在乡下当土皇帝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不少人心里是盼着元廷能够再打回来,把鲁锦赶走,好让他们重新夺回自家田产的。

  但是现在嘛,元廷回来是回来了,不过却是被鲁锦俘虏回来的,连大元皇帝都成了俘虏,漠南的应昌都被朝廷夺回,他们这下终于彻底绝望了。

  一些认清现实的士绅,转而开始积极配合官府的分地政策,之前一直宁愿多交一档重税,也一定要把土地攥在手里的人,这下也终于舍得分出来了,希望此举能给自家子弟多争取点政治分,为将来的科举做官做好准备。

  南方的士绅如此,那些还未归附之地的军阀和地方势力,这次听到明军北伐大获全胜的消息后,也纷纷献表归附。

  就在鲁锦渡过黄河,抵达徐州的时候,留守建康坐镇中枢的冯国用,就给鲁锦发来两条好消息,位于浙南山区的处州路,也就是丽水、遂昌、缙云、龙泉、庆元、青田等地,来使献表归附。

  处州路位于浙南山区,鲁锦之前一直在努力争取平原地带,那穷乡僻壤的处州就一直留着没动,现在终于主动归附,也只能算瓜熟蒂落了。

  刘伯温的老家就是处州路青田的,不过自打鲁锦攻占了浙东,封锁了浙南后,他就一直隐居在嘉兴乡下的朋友家里,已经好几年没回过老家了,这两年干脆在嘉兴当地找了个私塾,在私塾里当先生。

  因此这次作为处州路代表,来建康献表归附的使者,并不是刘基,而是元廷的处州路总管府判官,被誉为浙东四先生的丽水名士叶琛。

  现在大元都亡了,叶琛又是处州路本地人,他自然不想自己的家乡再遭战火,而且鲁锦新建立的大明武德如此充沛,现在北伐也结束了,鲁锦的几十万大军腾出了手来,元末这盘棋局,胜负已分,他就算想硬抗也打不赢,干脆投降拉倒。

  另一个主动献表归附的,是赣南的熊天瑞,此人原本是荆州的乐工,后来跟着徐寿辉起兵反元,去年徐宋主力被元军打散之后,熊天瑞也领着一支溃兵逃到了赣南,在山区里打游击。

  然后九月鲁锦发动豫湘赣战役,平定了江西北部、两湖、荆襄以及南阳,但当时因为兵力有限,并且赣南全是山区,价值不高,于是就放过赣南没打,熊天瑞就这么在赣南苟了下来,并且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还发展壮大,已经有了三万兵马。

  不过今年虽然鲁锦发动了北伐战役,但在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鲁锦还留了一个廖永坚和邓顺兴的第十集团军,驻扎在湖南郴州,和赣州的熊天瑞对峙,有这五万多大军盯着,熊天瑞也一年没敢轻举妄动。

  现在北伐胜利,鲁锦率领圣武军主力班师南下的消息传来,熊天瑞就再也不敢拖了,北方已经平定,圣武军主力那边还腾出了手来,下一个挨收拾的会是谁,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猜到,于是这货也麻溜的献表归附了。

  不过也幸亏鲁锦在南方有布置,留了一个集团军在旁边看着他,不然这货指不定真能搞出什么事来。

  熊天瑞在原历史上就不是很老实,他原本是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杀死徐寿辉篡位后,熊天瑞又跟着陈友谅,结果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的时候,熊天瑞却一个兵不出,坐在旁边看戏。

  后来陈友谅死后,常遇春率军打到赣州,熊天瑞迫不得已才投降了老朱,不过那时候他还是没老实。

  陈友谅的陈汉被灭后,熊天瑞作为陈汉部将被老朱收编,再后来打张士诚的时候,熊天瑞居然再次叛变,带兵投靠了张士诚,只可惜他没想到自己的心思早已被老朱察觉,反而利用他的叛变,给张士诚投喂了一个假消息,害的张士诚在湖州大败,张士诚兵败之后,熊天瑞也被再次抓获处死。

  从此人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货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说是四姓家奴也不为过,这次要不是大势已去,他实在是没办法了,这货是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

  公元4051年,腊月初十,鲁锦从扬州渡江,于镇江上岸,又转陆路去建康,得知鲁锦凯旋而归的消息,留在建康中枢看家的冯国用,立刻带领百官出东门十里前来迎接。

  等众人见到鲁锦的行驾后,冯国用当即带领百官上前行礼,“恭贺陛下收复燕云,凯旋而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鲁锦见状连忙下马迎上来,拉着冯国用的手问道,“先生辛苦了,家中可一切安好”

  “与陛下相比,臣不敢称辛苦。”冯国用连忙谦虚了一句,然后再次说道,“家中一切安好,陛下尽管放心,几位娘娘和皇子也好着呢,太子殿下还常常询问陛下何时回来。

  “朝中也无大事发生,倒是南方那些元廷的残余势力,听说了我大明北伐的军威,纷纷献表归附。”

  言罢他又指向身后百官中的一个中年,给鲁锦介绍道,“陛下,这位就是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叶琛,此人与宋濂相识,并称浙东名士,这次便是作为处州使者,来京献表归附的。”

  叶琛闻言也连忙上前行礼,“处州儒生叶琛,拜见皇帝陛下。”

  鲁锦当即上前扶住他说道,“朕早就听景濂先生说过你的大名,先生不必多礼,此番你们能幡然醒悟,献表归附,不使处州百姓遭兵刀之祸,实乃仁义之举。

  “前面几番科举都未涉及处州,导致处州人才不能为朝廷所用,不知叶先生可愿出仕,为处州士人做个表率”

  叶琛也没想到鲁锦居然会直接邀请他来当官,而且还直接说出了让他给处州士人做个表率这种话,这让他怎么拒绝,于是只能拜道。

  “陛下谬赞了,若论学问,在下又岂敢与宋景濂相比,不过陛下要我为处州学子做个表率,在下却不能拒绝,否则回去之后得知处州士人不能参加科举,恐怕都要指着在下的鼻子骂了。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哈哈哈哈,那先生就先跟朕一起回京,早听闻先生的大名,这次倒要跟先生好好讨教讨教。”

  “在下不敢。”

  和来迎接的众人客套一番后,行驾再次向建康城而去,等快到城门的时候,远远望见龙湾造船厂那边蒸汽升腾,这是造船厂木材烘干房在干活,鲁锦当即对冯国用问道,“这都十二月份了,南洋那边可有汪大渊和远望号的消息”

  冯国用当即答道,“暂时还没消息。”

  (本卷完)

  下一卷:朝乾夕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