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仅仅开源节流,尚不足以成就不世之功业。“
朱翊钧目光投向殿外,仿佛看到了那片广阔的南洋。
“我大明水师之强,冠绝东亚。“
“若我决心下南洋,国帑大力支撑,大明旌旗当遍插从日本至满剌加之海疆!“
他走到御案前提笔,又重重写下另外四个字:四海来舶。
墨跡淋漓,他眼中已是烈焰跳动。
“水师为利刃,商贸乃血脉。“他心潮澎湃,雄心勃勃,“有此如此水师,则东洋、南洋之贸易主导,当牢牢操於大明之手!”
“诚然,大明物阜民丰,向来为四夷贸易之中心,享关税、贡舶之利。”
“然此等『天朝上国』之利,过於被动,仰赖外番慕化而来,难以主动掌控。”
“大明需要的是制定南洋的规则。”朱翊钧定下了基调,“在南洋各处扼要水道、紧要良港,遍设官署,派驻舟师,悬掛大明旌旗!”
“建立市舶司,设立卫所,广开商路....尤其,是马六甲海峡。”
此地乃西洋、南洋之锁钥,永乐曾有旧港宣慰司,后为葡萄牙所占,必须夺回,控扼海路,方能尽掌商贸之利。
“此事必成。”他谋划著名,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並不难,东亚这块,大明的优势太强了,“永乐遣郑和下西洋,宣威四海,尚能为之;如今我大明国力更胜往昔,舟船、火器远迈前朝,岂有做不到之理!”
“只要我敢於投入,肯用钱粮,数年之內,必见成效!”
朱翊钧眼中精光更盛,“如今正当其时!“
“经歷嘉靖倭乱、北虏南犯之磨礪,大明无论北地边军,抑或南国卫所、水师官兵,皆是百战之锐,並非久疏战阵之辈!“
此时的大明,尚武可用,锐气未消。
这便是我最大的本钱!
“所以,现在的大明,论及硬实力,未必就比永乐年间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水师规模还要更强!”
他得出了一个令自己振奋的结论。
万历三大征还没开始,但能打贏那几场大规模战役的军队,底子绝对不差!
那么,復现永乐朝威加南洋、令诸国臣服的盛况,又有何难
“更何况……”朱翊钧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自打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不速之客』闯入南洋,当地土著邦国与他们衝突不断,內耗严重。真要论起实力,现在的南洋诸国,恐怕还不如永乐年间那个统一的、能跟大明舰队掰掰手腕的满者伯夷呢!”
那个曾经的南洋小霸主现在何处
早就烟消云散,分裂成一堆小势力了!
南洋诸国比以前更弱,而大明则更强。
至於西班牙人
真不是他瞧不起欧洲人,西班牙殖民地的人並不多,士兵只有几百人,城堡也只有几座。
其大多依靠土著作战
若非大明削弱了海盗林阿凤,其殖民地早就被海盗占据了。
但即使如此,后来西班牙人全军出击意图剿灭林阿凤时,其舰船也不过五十多艘。
可能很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林阿凤这个大海盗全盛之时,其舰队总规模达三百多艘。
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海盗王。
即使在和明朝多次交战中损兵折將,最后退守到台湾基隆,他的舰队也有六十多艘。
因此西班牙人无力剿灭林阿凤,只能围困,无奈之下求助於明廷,於是大明派出潮州把总王望高王望高率领援兵和西班牙一起集结了5000名番兵、200艘战船。
两国联合进攻,最终林阿凤战败逃窜,重回台湾,最终被明廷击溃。
可见西班牙在南洋地区的孱弱。
天赐良机。
朱翊钧觉得自己要是再不抓住这个机会,提前布局,在南洋狠狠地掺和一手,攫取利益,那都对不起自己这个穿越者的身份!
“造更多的舰船和火炮。”
“平推南洋。”
他握紧拳头,下定了决心。
...........
另一边,兵部尚书方逢时,怀揣著复杂心情,离开了乾清宫。
他本打算趁热打铁,直接去文渊阁,找那位新晋的首相张居正,摊牌。
或者说,是进行一场有底气的谈判。
然而,走到半路,方逢时脚步却猛地一顿。
他站在紫禁城空旷的甬道上,任凭微风吹拂著他的官袍,眉头微蹙,眼神闪烁,似乎在进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片刻之后,他毅然转身,没有走向文渊阁,而是折返回了自己的衙门——兵部。
他心中,已有了新的计较。
直接去和张居正硬碰硬,固然解气,但未必是最佳策略。
或许…可以先回兵部,等对方自己上门来。
当方逢时的身影出现在兵部衙门大堂时,立刻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正在处理公务的几位兵部堂官——左右侍郎、几位司务郎中、员外郎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和卷宗,迎了上来,脸上带著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部堂大人回来了!”
“大司马,您…您从宫里回来了此去內阁与首辅相谈甚久,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一位鬢角微霜的侍郎抢先问道,语气中带著试探。
另一位年轻些的郎中则更直接:“相国大人他…没有为难您吧”
他们或多或少都听闻了今日朝会后,几位尚书被首辅“请”去文渊阁的消息。
此刻见方逢时回来,自然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著关心,也想探听最新的消息。
方逢时看著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是自己执掌兵部多年的左膀右臂。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强笑道:“没什么大事,只是有些纷爭。”
大堂復归安静,方逢时望著属下们离去的背影,听著远处传来的翻阅卷宗的沙沙声,心中却微微一嘆。
部里同僚对他如此敬重信赖,反倒让此刻的他……心头颇不是滋味。
“难道我方逢时,终究要为了这顶上的乌纱、为了那权柄,牺牲这兵部之基业么
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隨即被他强行压下。
“罢了。“他暗自摇了摇头,“事已至此,纵然我不应允,难道张居正便会收手”
陛下既已属意新衙门,大势所趋,我若螳臂当车,不仅自身难保,怕是更会连累整个兵部。
如今......至少还能保全自己。
“我是兵部尚书,用心做事却被削权,理应得到补偿,而且兵部职方司的人也只是换个衙门。”
“兵部其他人依旧担任原职。”
“老夫並无对不起他们。”
方逢时如此安慰自己,心里面立刻好受了许多。
想到即將到来的与张居正的“谈判”,方逢时眼中再次锐利起来
方逢时开始在直房內认真地处理公务。
直至日暮西沉,华灯初上,依旧无人前来。
但方逢时並不急躁,他知道,自己此刻最需要的是耐心。
张居正,必然会来找他。
果然,回到家中,与妻儿用饭未及半个时辰,张府的家丁便送来了拜帖。
“相国夤夜屈尊,老夫岂敢不恭候”方逢时慢条斯理地捋著鬍鬚,语气平淡地对那家丁回復道,將心中的波澜掩藏得极好。
出乎方逢时意料的是,张居正来得比他预想中快了许多。
不过三刻钟左右,门房便通报,首辅张大人已至门前。
一番略显刻意的寒暄问候之后,方逢时將张居正延请入內室。
昏黄的烛光摇曳,映照在两人脸上,皆是神色莫测,看不分明。
“相国深夜到访,所为何事”方逢时打破沉默,脸上似笑非笑,带著几分明知故问。
张居正闻言,並未直接回答,反而轻轻嘆了口气,带著几分想要缓和气氛的意味:“金湖,你我相交多年,何必如此生分唤我太岳便是。”
方逢时心中冷笑,面上却顺势接话,语气却陡然转为锐利:“既是太岳兄,那便请教:我兵部职方司诸般事权,可还能留在兵部”
张居正脸上的那丝温和立时敛去,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权衡,最终却只是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金湖,旁事或可商量,唯独此事,断无可能。”
“此乃陛下与我反覆商议,为国家长远计,非为一己之私。”
他抬起眼,目光如炬,直直看向方逢时,话语间已透出不容置喙的强势:“金湖,设立新司,势在必行。你,当真不允”
这目光如实质般压来,方逢时只觉呼吸一窒,下意识地咬紧了牙关。
他感受到了那熟悉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毫不怀疑,自己若再固执拒绝,下一刻,张居正便会拂袖而去,明日一早,参劾自己的奏章便会呈上御前,將自己彻底搞下台去!
这便是他张太岳的行事作风。
方逢时脑海中瞬间闪过高拱那张同样刚愎自用的脸。
嘉靖、隆庆以来,这些位居首辅之人,何其相似!
一个个权倾朝野,手段凌厉,说一不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就是看似温和的徐阶,骨子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方逢时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惧,转而採取了另一番策略。
他抬起头,盯著张居正,语气中充满悲愤:“太岳,我再敬你一声『太岳』!你我相交多年,捫心自问,这几年我方金湖可有半点对不住你之处!”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著质问:“你推行新政,整顿朝纲,哪一次我不是竭力支持!纵有非议,我何曾退缩半步!结果,你今日便是如此回报於我!”
“金湖,此乃公事,非我张居正一人之意。”
张居正闻言,眉头微蹙,语气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与无奈。
他心中並非不知方逢时所言有几分道理,若非理亏,他又何需夤夜到访,亲自劝说
但这新设衙门之事,乃是和天子允诺过的事情,绝无转圜余地。
他沉声道:“我並非独独针对你一人。朝中因新政而职权更易者,亦非少数。礼部亦有调整,水濂亦以大局为重。”
见方逢时只是冷笑连连,张居正心中暗嘆,知道若不给出些许安抚,今日怕是难以善了。
“罢了,先许个空头人情。回头奏请陛下,给他加个『太保』虚衔,也算是全了同僚之谊。”
於是,他放缓了语气:“金湖,你且息怒。此事让你受了委屈,我心中有数。这样,待风波过后,我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
方逢时听到“交代”二字,心中微微一动,他按捺住激动,面上却疑虑与不屑:“交代哼,事已至此,你张太岳能给我方某人什么交代”
“哦”张居正闻言倒是真有些惊奇了,他本以为那只是安抚之语,未曾想方逢时竟顺杆爬了上来,当真索要起好处来
这倒不像他平日风格……
“金湖想要什么但说无妨。”
“若兵部权柄被夺,届时,我自然无顏再忝居此位。”
方逢时並不直接討要,而是摆出以退为进的姿態,“只怕需得另寻他处,才能容下方某。”
“另往他处”张居正稍一沉吟,立时觉得此事棘手。
方逢时官居正二品兵部尚书,若在京中调转,唯吏、礼二部尚书可堪比擬,然此二部皆心腹重臣,断无调换之理。
莫非……他是想外放
张居正试探著问道:“金湖可是……意欲外放,暂避风头若如此,南直隶、浙江巡抚,皆是肥缺重地,如何”
见方逢时不为所动,他又加码道:“或是……金湖依旧心在军务那三边总督如何宣大、辽东,只要金湖愿意,我皆可保举!若往辽东,我更可为你向陛下请下『王命旗牌』,便宜行事!”
“哼!”方逢时闻言,脸上怒气更盛,猛地一甩袖子,“张太岳!你何必在此装糊涂!我堂堂大司马,执掌中枢兵权,岂是那些外放总督可比你当我是那些钻营之辈,只图地方之权、封疆之利吗”
他的言外之意已很明显。
他要的,绝非外放!
方逢时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將胸中翻腾的怒火与屈辱强行压下。
他抬起眼,看向面前这位权倾朝野的新任首相,脸上刻意挤出一丝疲惫,声音也带著几分沙哑:
“太岳,我老了,精力不济,兵部那些繁杂的边事....確实有些力不从心了。”
他顿了顿,仿佛是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內心挣扎,才貌似无奈地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既然太岳你有心要组建一个新衙门来统筹边务,想来是更得力的安排。这新衙门的差事,我或许还能勉力为之,也算为朝廷再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哦”
张居正端坐的身形微不可察地一僵,狭长的眼中精光陡然一闪,快得几乎让人无法捕捉。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借著这个动作掩饰了內心的惊愕。
方逢时竟然將主意打到了这个他连名字都还没最终敲定的新衙门上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本以为方逢时会为了职方司跟他死磕到底,或者乾脆负气请辞,却没想到是这么一手!
张居正放下茶杯,脸上恢復了那標誌性的、高深莫测的平静,语气却带著不动声色的试探:
“金湖,此事体大,乃是皇上亲自瞩意,命我筹办的。这新衙门主官的人选,最终须得圣上钦定,我…亦不过是奉旨行事,略有举荐之权罢了。”
他微微停顿,目光落在方逢时脸上,似乎想从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况且,这新衙门的品级尚未议定,一切草创,事务繁杂。金湖兄你身为堂堂兵部尚书,屈尊就任,恐怕…有自降身份之嫌啊。”
“哼!老狐狸!”方逢时心中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还拿皇上当挡箭牌,明明就是你自己的主意,陛下早就跟我透了底!这新衙门要总揽军务、外务,权柄之重,品级能低到哪里去文渊阁才几品不照样挤破了头还想用这些虚言来誆我”
他强行按捺住几乎要衝口而出的嘲讽,语气依旧维持著那份恳切。
“无妨,品级之事,身外浮名而已。”他摆了摆手,仿佛真的不在意,“既然太岳你有举荐之权,那便费心上报老夫的名字就是了。我毕竟执掌兵部多年,对职方司事务也算熟悉,想来这新衙门的差事,总不至於完全摸不著头脑。”
他直视著张居正,语气加重了几分,带著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
“至於身份…唉,太岳你也知道,兵部经你这一番『调整』,我怕是也待不下去了。与其占著尚书之位惹人閒话,不如去新衙门做点实事。”
他甚至还体贴地为张居正找好了台阶:
“退一万步讲,就算太岳你举荐了我,最终陛下圣心独断,未曾选中老夫,那也是天意,我绝不会因此而心生怨懟,太岳以为如何”
这话,软中带硬,既表明了决心,又封死了张居正推諉的后路。
张居正闻言,沉默了片刻,右手不自觉地开始缓缓捋著頷下那保养得极好的长须,目光深沉,在方逢时脸上逡巡。
他万万没有想到,方逢时居然想去这衙门。
他发现了什么
朱翊钧目光投向殿外,仿佛看到了那片广阔的南洋。
“我大明水师之强,冠绝东亚。“
“若我决心下南洋,国帑大力支撑,大明旌旗当遍插从日本至满剌加之海疆!“
他走到御案前提笔,又重重写下另外四个字:四海来舶。
墨跡淋漓,他眼中已是烈焰跳动。
“水师为利刃,商贸乃血脉。“他心潮澎湃,雄心勃勃,“有此如此水师,则东洋、南洋之贸易主导,当牢牢操於大明之手!”
“诚然,大明物阜民丰,向来为四夷贸易之中心,享关税、贡舶之利。”
“然此等『天朝上国』之利,过於被动,仰赖外番慕化而来,难以主动掌控。”
“大明需要的是制定南洋的规则。”朱翊钧定下了基调,“在南洋各处扼要水道、紧要良港,遍设官署,派驻舟师,悬掛大明旌旗!”
“建立市舶司,设立卫所,广开商路....尤其,是马六甲海峡。”
此地乃西洋、南洋之锁钥,永乐曾有旧港宣慰司,后为葡萄牙所占,必须夺回,控扼海路,方能尽掌商贸之利。
“此事必成。”他谋划著名,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並不难,东亚这块,大明的优势太强了,“永乐遣郑和下西洋,宣威四海,尚能为之;如今我大明国力更胜往昔,舟船、火器远迈前朝,岂有做不到之理!”
“只要我敢於投入,肯用钱粮,数年之內,必见成效!”
朱翊钧眼中精光更盛,“如今正当其时!“
“经歷嘉靖倭乱、北虏南犯之磨礪,大明无论北地边军,抑或南国卫所、水师官兵,皆是百战之锐,並非久疏战阵之辈!“
此时的大明,尚武可用,锐气未消。
这便是我最大的本钱!
“所以,现在的大明,论及硬实力,未必就比永乐年间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水师规模还要更强!”
他得出了一个令自己振奋的结论。
万历三大征还没开始,但能打贏那几场大规模战役的军队,底子绝对不差!
那么,復现永乐朝威加南洋、令诸国臣服的盛况,又有何难
“更何况……”朱翊钧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自打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不速之客』闯入南洋,当地土著邦国与他们衝突不断,內耗严重。真要论起实力,现在的南洋诸国,恐怕还不如永乐年间那个统一的、能跟大明舰队掰掰手腕的满者伯夷呢!”
那个曾经的南洋小霸主现在何处
早就烟消云散,分裂成一堆小势力了!
南洋诸国比以前更弱,而大明则更强。
至於西班牙人
真不是他瞧不起欧洲人,西班牙殖民地的人並不多,士兵只有几百人,城堡也只有几座。
其大多依靠土著作战
若非大明削弱了海盗林阿凤,其殖民地早就被海盗占据了。
但即使如此,后来西班牙人全军出击意图剿灭林阿凤时,其舰船也不过五十多艘。
可能很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林阿凤这个大海盗全盛之时,其舰队总规模达三百多艘。
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海盗王。
即使在和明朝多次交战中损兵折將,最后退守到台湾基隆,他的舰队也有六十多艘。
因此西班牙人无力剿灭林阿凤,只能围困,无奈之下求助於明廷,於是大明派出潮州把总王望高王望高率领援兵和西班牙一起集结了5000名番兵、200艘战船。
两国联合进攻,最终林阿凤战败逃窜,重回台湾,最终被明廷击溃。
可见西班牙在南洋地区的孱弱。
天赐良机。
朱翊钧觉得自己要是再不抓住这个机会,提前布局,在南洋狠狠地掺和一手,攫取利益,那都对不起自己这个穿越者的身份!
“造更多的舰船和火炮。”
“平推南洋。”
他握紧拳头,下定了决心。
...........
另一边,兵部尚书方逢时,怀揣著复杂心情,离开了乾清宫。
他本打算趁热打铁,直接去文渊阁,找那位新晋的首相张居正,摊牌。
或者说,是进行一场有底气的谈判。
然而,走到半路,方逢时脚步却猛地一顿。
他站在紫禁城空旷的甬道上,任凭微风吹拂著他的官袍,眉头微蹙,眼神闪烁,似乎在进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片刻之后,他毅然转身,没有走向文渊阁,而是折返回了自己的衙门——兵部。
他心中,已有了新的计较。
直接去和张居正硬碰硬,固然解气,但未必是最佳策略。
或许…可以先回兵部,等对方自己上门来。
当方逢时的身影出现在兵部衙门大堂时,立刻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正在处理公务的几位兵部堂官——左右侍郎、几位司务郎中、员外郎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和卷宗,迎了上来,脸上带著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部堂大人回来了!”
“大司马,您…您从宫里回来了此去內阁与首辅相谈甚久,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一位鬢角微霜的侍郎抢先问道,语气中带著试探。
另一位年轻些的郎中则更直接:“相国大人他…没有为难您吧”
他们或多或少都听闻了今日朝会后,几位尚书被首辅“请”去文渊阁的消息。
此刻见方逢时回来,自然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著关心,也想探听最新的消息。
方逢时看著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是自己执掌兵部多年的左膀右臂。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强笑道:“没什么大事,只是有些纷爭。”
大堂復归安静,方逢时望著属下们离去的背影,听著远处传来的翻阅卷宗的沙沙声,心中却微微一嘆。
部里同僚对他如此敬重信赖,反倒让此刻的他……心头颇不是滋味。
“难道我方逢时,终究要为了这顶上的乌纱、为了那权柄,牺牲这兵部之基业么
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隨即被他强行压下。
“罢了。“他暗自摇了摇头,“事已至此,纵然我不应允,难道张居正便会收手”
陛下既已属意新衙门,大势所趋,我若螳臂当车,不仅自身难保,怕是更会连累整个兵部。
如今......至少还能保全自己。
“我是兵部尚书,用心做事却被削权,理应得到补偿,而且兵部职方司的人也只是换个衙门。”
“兵部其他人依旧担任原职。”
“老夫並无对不起他们。”
方逢时如此安慰自己,心里面立刻好受了许多。
想到即將到来的与张居正的“谈判”,方逢时眼中再次锐利起来
方逢时开始在直房內认真地处理公务。
直至日暮西沉,华灯初上,依旧无人前来。
但方逢时並不急躁,他知道,自己此刻最需要的是耐心。
张居正,必然会来找他。
果然,回到家中,与妻儿用饭未及半个时辰,张府的家丁便送来了拜帖。
“相国夤夜屈尊,老夫岂敢不恭候”方逢时慢条斯理地捋著鬍鬚,语气平淡地对那家丁回復道,將心中的波澜掩藏得极好。
出乎方逢时意料的是,张居正来得比他预想中快了许多。
不过三刻钟左右,门房便通报,首辅张大人已至门前。
一番略显刻意的寒暄问候之后,方逢时將张居正延请入內室。
昏黄的烛光摇曳,映照在两人脸上,皆是神色莫测,看不分明。
“相国深夜到访,所为何事”方逢时打破沉默,脸上似笑非笑,带著几分明知故问。
张居正闻言,並未直接回答,反而轻轻嘆了口气,带著几分想要缓和气氛的意味:“金湖,你我相交多年,何必如此生分唤我太岳便是。”
方逢时心中冷笑,面上却顺势接话,语气却陡然转为锐利:“既是太岳兄,那便请教:我兵部职方司诸般事权,可还能留在兵部”
张居正脸上的那丝温和立时敛去,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权衡,最终却只是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金湖,旁事或可商量,唯独此事,断无可能。”
“此乃陛下与我反覆商议,为国家长远计,非为一己之私。”
他抬起眼,目光如炬,直直看向方逢时,话语间已透出不容置喙的强势:“金湖,设立新司,势在必行。你,当真不允”
这目光如实质般压来,方逢时只觉呼吸一窒,下意识地咬紧了牙关。
他感受到了那熟悉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毫不怀疑,自己若再固执拒绝,下一刻,张居正便会拂袖而去,明日一早,参劾自己的奏章便会呈上御前,將自己彻底搞下台去!
这便是他张太岳的行事作风。
方逢时脑海中瞬间闪过高拱那张同样刚愎自用的脸。
嘉靖、隆庆以来,这些位居首辅之人,何其相似!
一个个权倾朝野,手段凌厉,说一不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就是看似温和的徐阶,骨子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方逢时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惧,转而採取了另一番策略。
他抬起头,盯著张居正,语气中充满悲愤:“太岳,我再敬你一声『太岳』!你我相交多年,捫心自问,这几年我方金湖可有半点对不住你之处!”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著质问:“你推行新政,整顿朝纲,哪一次我不是竭力支持!纵有非议,我何曾退缩半步!结果,你今日便是如此回报於我!”
“金湖,此乃公事,非我张居正一人之意。”
张居正闻言,眉头微蹙,语气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与无奈。
他心中並非不知方逢时所言有几分道理,若非理亏,他又何需夤夜到访,亲自劝说
但这新设衙门之事,乃是和天子允诺过的事情,绝无转圜余地。
他沉声道:“我並非独独针对你一人。朝中因新政而职权更易者,亦非少数。礼部亦有调整,水濂亦以大局为重。”
见方逢时只是冷笑连连,张居正心中暗嘆,知道若不给出些许安抚,今日怕是难以善了。
“罢了,先许个空头人情。回头奏请陛下,给他加个『太保』虚衔,也算是全了同僚之谊。”
於是,他放缓了语气:“金湖,你且息怒。此事让你受了委屈,我心中有数。这样,待风波过后,我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
方逢时听到“交代”二字,心中微微一动,他按捺住激动,面上却疑虑与不屑:“交代哼,事已至此,你张太岳能给我方某人什么交代”
“哦”张居正闻言倒是真有些惊奇了,他本以为那只是安抚之语,未曾想方逢时竟顺杆爬了上来,当真索要起好处来
这倒不像他平日风格……
“金湖想要什么但说无妨。”
“若兵部权柄被夺,届时,我自然无顏再忝居此位。”
方逢时並不直接討要,而是摆出以退为进的姿態,“只怕需得另寻他处,才能容下方某。”
“另往他处”张居正稍一沉吟,立时觉得此事棘手。
方逢时官居正二品兵部尚书,若在京中调转,唯吏、礼二部尚书可堪比擬,然此二部皆心腹重臣,断无调换之理。
莫非……他是想外放
张居正试探著问道:“金湖可是……意欲外放,暂避风头若如此,南直隶、浙江巡抚,皆是肥缺重地,如何”
见方逢时不为所动,他又加码道:“或是……金湖依旧心在军务那三边总督如何宣大、辽东,只要金湖愿意,我皆可保举!若往辽东,我更可为你向陛下请下『王命旗牌』,便宜行事!”
“哼!”方逢时闻言,脸上怒气更盛,猛地一甩袖子,“张太岳!你何必在此装糊涂!我堂堂大司马,执掌中枢兵权,岂是那些外放总督可比你当我是那些钻营之辈,只图地方之权、封疆之利吗”
他的言外之意已很明显。
他要的,绝非外放!
方逢时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將胸中翻腾的怒火与屈辱强行压下。
他抬起眼,看向面前这位权倾朝野的新任首相,脸上刻意挤出一丝疲惫,声音也带著几分沙哑:
“太岳,我老了,精力不济,兵部那些繁杂的边事....確实有些力不从心了。”
他顿了顿,仿佛是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內心挣扎,才貌似无奈地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既然太岳你有心要组建一个新衙门来统筹边务,想来是更得力的安排。这新衙门的差事,我或许还能勉力为之,也算为朝廷再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哦”
张居正端坐的身形微不可察地一僵,狭长的眼中精光陡然一闪,快得几乎让人无法捕捉。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借著这个动作掩饰了內心的惊愕。
方逢时竟然將主意打到了这个他连名字都还没最终敲定的新衙门上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本以为方逢时会为了职方司跟他死磕到底,或者乾脆负气请辞,却没想到是这么一手!
张居正放下茶杯,脸上恢復了那標誌性的、高深莫测的平静,语气却带著不动声色的试探:
“金湖,此事体大,乃是皇上亲自瞩意,命我筹办的。这新衙门主官的人选,最终须得圣上钦定,我…亦不过是奉旨行事,略有举荐之权罢了。”
他微微停顿,目光落在方逢时脸上,似乎想从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况且,这新衙门的品级尚未议定,一切草创,事务繁杂。金湖兄你身为堂堂兵部尚书,屈尊就任,恐怕…有自降身份之嫌啊。”
“哼!老狐狸!”方逢时心中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还拿皇上当挡箭牌,明明就是你自己的主意,陛下早就跟我透了底!这新衙门要总揽军务、外务,权柄之重,品级能低到哪里去文渊阁才几品不照样挤破了头还想用这些虚言来誆我”
他强行按捺住几乎要衝口而出的嘲讽,语气依旧维持著那份恳切。
“无妨,品级之事,身外浮名而已。”他摆了摆手,仿佛真的不在意,“既然太岳你有举荐之权,那便费心上报老夫的名字就是了。我毕竟执掌兵部多年,对职方司事务也算熟悉,想来这新衙门的差事,总不至於完全摸不著头脑。”
他直视著张居正,语气加重了几分,带著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
“至於身份…唉,太岳你也知道,兵部经你这一番『调整』,我怕是也待不下去了。与其占著尚书之位惹人閒话,不如去新衙门做点实事。”
他甚至还体贴地为张居正找好了台阶:
“退一万步讲,就算太岳你举荐了我,最终陛下圣心独断,未曾选中老夫,那也是天意,我绝不会因此而心生怨懟,太岳以为如何”
这话,软中带硬,既表明了决心,又封死了张居正推諉的后路。
张居正闻言,沉默了片刻,右手不自觉地开始缓缓捋著頷下那保养得极好的长须,目光深沉,在方逢时脸上逡巡。
他万万没有想到,方逢时居然想去这衙门。
他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