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上3楼的台阶,就听见“嘀嗒”声从头顶传来——是公共区域的吊顶边缘,顺着瓷砖缝隙渗下的雨水,滴在水泥地面上,积成一小滩。我用手电筒照了照,吊顶没变形,只是雨势太大,外墙防水没完全挡住,好在水量不大,暂时不会影响通行。扶了一把身边的刘姐,她脚步虚浮,好几次差点踩在积水里打滑,胳膊上的伤口还在渗着血。
终于到了6楼家门口,我摸出钥匙串,指尖抖得厉害,试了两次才把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门开了。赶紧把刘姐拉进来,反手锁上两道锁,又把玄关处的木柜子挪到门后抵着——木门不算厚,但加上柜子的重量,至少能多挡一会儿。客厅里的蜡烛还亮着,昏黄的光映着墙上的旧日历,和此刻的紧张氛围格格不入。
“你先坐沙发上歇会儿,我去拿消毒水。”我把扳手放在茶几上,转身往卫生间走。洗漱台下面的柜子里,还剩小半瓶酒精消毒水和一包棉签,是之前感冒时买的,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拿着东西回到客厅时,刘姐正盯着阳台的方向发呆,脸色苍白。“怎么了?”我蹲在她面前,刚想给她处理胳膊上的伤口,就听见她声音发颤:“你听……好像有警报声,从西边传过来的。”
我竖起耳朵听——雨声里,确实夹杂着断断续续的警报声,不是小区的,也不是救护车那种尖锐的,更像是工厂或大型机构的防灾警报,从西边(坊子区人民医院的方向)飘过来,时有时无,被风吹得忽远忽近。“应该是医院那边的。”我心里一沉,我们住的小区离医院有两公里多,中间隔着两个小区和一条商业街,虽然看不见医院,但这警报声,显然意味着那边的情况更糟了。
刚给刘姐的伤口消完毒,就听见阳台传来“哗啦”一声——是阳台的推拉门没关严,风裹着雨水灌进来,打湿了阳台的水泥地。我赶紧跑过去,把推拉门拽紧,用插销锁死,又找了块旧毛巾塞在门缝里挡雨。“还好发现得早,不然客厅该淹了。”我一边嘀咕,一边把毛巾拧干,顺手把阳台的杂物挪到角落,避免被雨水泡坏。
刚收拾完阳台,楼道里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像是谁家的铁门被风吹得撞了墙,接着是模糊的金属碰撞声,从楼下慢慢往上飘。“是风刮的?还是……”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走到门口,贴着门板听动静。楼道里没有拖沓的脚步声,只有金属碰撞声断断续续传来,偶尔夹杂着远处的嘶吼声,从商业街的方向飘过来。
刘姐突然抓住我的手,指着窗外:“你看商业街那边!有火光!”我赶紧跑到客厅的窗边,掀开窗帘一角——两公里外的商业街方向,有一点橘红色的火光在雨夜里闪烁,不是普通的灯光,更像是着火了,而且火势好像还在扩大。“是商铺被撞翻了?还是有人在点火求救?”无数个念头涌上来,却不敢多想——我们在6楼,离商业街还有段距离,火光意味着那边有动静,也可能吸引更多的丧尸往那边聚集。
突然,家里的应急灯闪了一下——每户都装了应急照明,平时停电会自动亮,刚才一直没反应,现在突然亮了,又很快灭了。“难道电网在尝试恢复供电?还是应急电池快没电了?”我摸出手机看了一眼,还是“无服务”,电量只剩25%,赶紧调成省电模式。客厅里的蜡烛快烧完了,我又从抽屉里拿出两根,刚想点燃,就听见门口传来轻微的“抓挠”声——不是撞门,是指甲刮过门板的声音,很轻,却听得人头皮发麻。
我赶紧吹灭刚点燃的蜡烛,握紧茶几上的扳手,示意刘姐躲到卧室里。卧室门是实木的,比客厅门结实点。刘姐哆哆嗦嗦地跑进去,我轻轻关上门,又把床头柜推到门后抵着,然后回到客厅,贴着门板听——抓挠声还在继续,偶尔夹杂着“嗬嗬”的喘息,就在门外。
门外的抓挠声突然变成了沉闷的撞击——“咚!咚!咚!”,力道一次比一次重,门板都在跟着晃,抵门的木柜子发出“吱呀”的**,像是随时会散架。我攥着扳手的手沁出冷汗,刚想贴在门板上喊“别撞了”,卧室里突然传来“扑通”一声。
“刘姐!”我心里一紧,顾不上门外的撞击,转身冲进卧室。刘姐蜷在地板上,脸色通红,呼吸急促,额头上全是冷汗,嘴里还断断续续地说着胡话。我伸手摸她的额头,烫得吓人——是感染后的发烧反应!之前给她消毒伤口时就该想到,这种咬伤引发的发烧,根本不是普通退烧药能压下去的。
我赶紧把刘姐扶到床上,扯过被子给她盖好,又跑到客厅翻找——之前囤货时没买退烧药,只有几包感冒冲剂。没办法,只能先让她喝热水物理降温。我摸黑找到保温杯,想起停水前接了半壶凉水,赶紧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把水壶放在蜡烛上加热。火苗太小,水半天没热,门外的撞击声却越来越密,夹杂着“嗬嗬”的嘶吼,听得人心脏狂跳。
“再坚持会儿!水马上就热!”我对着卧室喊,手里的水壶晃了晃,热水溅出来烫到指尖,也顾不上疼。终于等到水有点温度,我倒了半杯,加了包感冒冲剂搅匀,端着杯子冲进卧室。刘姐已经半昏迷了,我扶着她的头,一点点把药汤喂进去,大部分都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只有小半进了肚子。
刚把刘姐放平,客厅突然传来“咔嚓”一声——是抵门的木柜子被撞裂了!我心里一沉,端着空杯子跑出去,看见门板上已经凹进去一块,木柜子的侧板裂了道缝,再撞几下,门肯定会被撞开。我环顾四周,能用来加固的只有阳台的旧拖把、茶几上的玻璃花瓶,还有门口的金属鞋架。
我赶紧把拖把斜顶在门板上,又把鞋架堆在拖把后面,花瓶太重,只能抱到卧室门口——万一丧尸冲进来,至少能砸一下拖延时间。刚布置好,门外的撞击突然停了,接着传来一声清脆的哨子声,还有男人沉稳的喊话:“楼里的居民注意!我们是武警应急分队,正在逐层清理感染者,待在屋内切勿开门!听到敲门声先问‘应急救援’,我们回应‘平安疏散’!”
是武警!我愣了一下,攥着扳手的手松了松,赶紧跑到门边,压低声音喊:“应急救援!”门外很快传来回应:“平安疏散!5楼已清理完毕,正在处理6楼楼道残留感染者,你们屋内是否有受伤或昏迷人员?”
“有!我邻居被咬伤后发烧昏迷了!门快被撞开了,你们能不能快点!”我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能清晰听见门外传来“哗啦”的防暴盾碰撞声,还有武警短促的指令声。
“保持冷静!我们这就破门,你们退到卧室远离门口!”话音刚落,门外传来“砰”的一声闷响——是破门器撞在门锁位置的声音,之前被撞凹的门板瞬间被推开一道缝,两个穿着迷彩服、戴着黑色面罩的武警率先冲进来,每人腰间都别着***枪(枪身套着深色枪套,明显是处于安全状态),手里则握着防暴棍,身后跟着一个穿白大褂、背着急救箱的医护人员。
领头的武警快速扫过客厅,见没有异常,对身后的人比了个“安全”的手势,又转头对我喊:“屋里还有其他感染者吗?病人在哪?”我赶紧指了指卧室:“在里面!烧得很厉害,已经半昏迷了!”医护人员立刻跟着我冲进卧室,蹲在床边摸了摸刘姐的颈动脉,又用随身手电筒照了照她的瞳孔,眉头皱了皱:“高烧引发的感染性休克,必须马上送临时医疗点输液,再拖就有生命危险!”
另一个武警已经把抵门的拖把、鞋架挪到一边,顺手从腰间解下一个防水袋递给我:“把贵重物品和应急物资装进去,楼下有救护车,医疗点设在小区中心广场,能处理基础伤病。”我赶紧跑到客厅,抓起装着矿泉水、面包和手机的背包,又把刘姐的外套叠好塞进防水袋,跟着医护人员一起抬着刘姐往门口走。
楼道里铺着橙色的防滑垫(应该是武警提前铺的,避免打滑),墙角整齐放着几个密封的黄色收纳袋(里面隐约能看见感染者的衣物),其中一个武警正靠在楼梯扶手上,手里握着防暴棍,腰间的枪套依旧紧扣,眼神警惕地盯着楼梯下方。下到3楼时,能看见每栋楼的单元门口都站着两名武警,一人持防暴盾警戒,一人引导居民往广场方向走,偶尔有居民慌乱地想跑,武警都会耐心拦住,轻声安抚:“别慌,按顺序走,救护车和物资车都在广场等着。”
小区广场上亮着好几盏大功率应急灯,把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三辆白色救护车停在中间,旁边还有两辆军用卡车,几名武警正从车上搬下矿泉水和方便面,分发给排队的居民。我跟着医护人员把刘姐抬上其中一辆救护车,医护人员一边给她扎针输液,一边回头对我笑了笑:“放心,医疗点有足量的抗生素和退烧药,她这情况只要及时治疗,问题不大。”
我站在救护车旁,看着广场上有序的场景——居民们虽然脸上带着疲惫和恐慌,但没人争抢物资,武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正逐户登记人数,偶尔有孩子哭闹,马上会有医护人员递上小包装的饼干。雨水还在飘,但落在身上已经不觉得冷了,远处的商业街方向传来零星的哨子声,那是武警在扩大清理范围的信号。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虽然依旧没信号,但心里却无比踏实——在这样的危机里,有穿着迷彩服的他们在,就有能依靠的安全感。
终于到了6楼家门口,我摸出钥匙串,指尖抖得厉害,试了两次才把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门开了。赶紧把刘姐拉进来,反手锁上两道锁,又把玄关处的木柜子挪到门后抵着——木门不算厚,但加上柜子的重量,至少能多挡一会儿。客厅里的蜡烛还亮着,昏黄的光映着墙上的旧日历,和此刻的紧张氛围格格不入。
“你先坐沙发上歇会儿,我去拿消毒水。”我把扳手放在茶几上,转身往卫生间走。洗漱台下面的柜子里,还剩小半瓶酒精消毒水和一包棉签,是之前感冒时买的,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拿着东西回到客厅时,刘姐正盯着阳台的方向发呆,脸色苍白。“怎么了?”我蹲在她面前,刚想给她处理胳膊上的伤口,就听见她声音发颤:“你听……好像有警报声,从西边传过来的。”
我竖起耳朵听——雨声里,确实夹杂着断断续续的警报声,不是小区的,也不是救护车那种尖锐的,更像是工厂或大型机构的防灾警报,从西边(坊子区人民医院的方向)飘过来,时有时无,被风吹得忽远忽近。“应该是医院那边的。”我心里一沉,我们住的小区离医院有两公里多,中间隔着两个小区和一条商业街,虽然看不见医院,但这警报声,显然意味着那边的情况更糟了。
刚给刘姐的伤口消完毒,就听见阳台传来“哗啦”一声——是阳台的推拉门没关严,风裹着雨水灌进来,打湿了阳台的水泥地。我赶紧跑过去,把推拉门拽紧,用插销锁死,又找了块旧毛巾塞在门缝里挡雨。“还好发现得早,不然客厅该淹了。”我一边嘀咕,一边把毛巾拧干,顺手把阳台的杂物挪到角落,避免被雨水泡坏。
刚收拾完阳台,楼道里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像是谁家的铁门被风吹得撞了墙,接着是模糊的金属碰撞声,从楼下慢慢往上飘。“是风刮的?还是……”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走到门口,贴着门板听动静。楼道里没有拖沓的脚步声,只有金属碰撞声断断续续传来,偶尔夹杂着远处的嘶吼声,从商业街的方向飘过来。
刘姐突然抓住我的手,指着窗外:“你看商业街那边!有火光!”我赶紧跑到客厅的窗边,掀开窗帘一角——两公里外的商业街方向,有一点橘红色的火光在雨夜里闪烁,不是普通的灯光,更像是着火了,而且火势好像还在扩大。“是商铺被撞翻了?还是有人在点火求救?”无数个念头涌上来,却不敢多想——我们在6楼,离商业街还有段距离,火光意味着那边有动静,也可能吸引更多的丧尸往那边聚集。
突然,家里的应急灯闪了一下——每户都装了应急照明,平时停电会自动亮,刚才一直没反应,现在突然亮了,又很快灭了。“难道电网在尝试恢复供电?还是应急电池快没电了?”我摸出手机看了一眼,还是“无服务”,电量只剩25%,赶紧调成省电模式。客厅里的蜡烛快烧完了,我又从抽屉里拿出两根,刚想点燃,就听见门口传来轻微的“抓挠”声——不是撞门,是指甲刮过门板的声音,很轻,却听得人头皮发麻。
我赶紧吹灭刚点燃的蜡烛,握紧茶几上的扳手,示意刘姐躲到卧室里。卧室门是实木的,比客厅门结实点。刘姐哆哆嗦嗦地跑进去,我轻轻关上门,又把床头柜推到门后抵着,然后回到客厅,贴着门板听——抓挠声还在继续,偶尔夹杂着“嗬嗬”的喘息,就在门外。
门外的抓挠声突然变成了沉闷的撞击——“咚!咚!咚!”,力道一次比一次重,门板都在跟着晃,抵门的木柜子发出“吱呀”的**,像是随时会散架。我攥着扳手的手沁出冷汗,刚想贴在门板上喊“别撞了”,卧室里突然传来“扑通”一声。
“刘姐!”我心里一紧,顾不上门外的撞击,转身冲进卧室。刘姐蜷在地板上,脸色通红,呼吸急促,额头上全是冷汗,嘴里还断断续续地说着胡话。我伸手摸她的额头,烫得吓人——是感染后的发烧反应!之前给她消毒伤口时就该想到,这种咬伤引发的发烧,根本不是普通退烧药能压下去的。
我赶紧把刘姐扶到床上,扯过被子给她盖好,又跑到客厅翻找——之前囤货时没买退烧药,只有几包感冒冲剂。没办法,只能先让她喝热水物理降温。我摸黑找到保温杯,想起停水前接了半壶凉水,赶紧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把水壶放在蜡烛上加热。火苗太小,水半天没热,门外的撞击声却越来越密,夹杂着“嗬嗬”的嘶吼,听得人心脏狂跳。
“再坚持会儿!水马上就热!”我对着卧室喊,手里的水壶晃了晃,热水溅出来烫到指尖,也顾不上疼。终于等到水有点温度,我倒了半杯,加了包感冒冲剂搅匀,端着杯子冲进卧室。刘姐已经半昏迷了,我扶着她的头,一点点把药汤喂进去,大部分都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只有小半进了肚子。
刚把刘姐放平,客厅突然传来“咔嚓”一声——是抵门的木柜子被撞裂了!我心里一沉,端着空杯子跑出去,看见门板上已经凹进去一块,木柜子的侧板裂了道缝,再撞几下,门肯定会被撞开。我环顾四周,能用来加固的只有阳台的旧拖把、茶几上的玻璃花瓶,还有门口的金属鞋架。
我赶紧把拖把斜顶在门板上,又把鞋架堆在拖把后面,花瓶太重,只能抱到卧室门口——万一丧尸冲进来,至少能砸一下拖延时间。刚布置好,门外的撞击突然停了,接着传来一声清脆的哨子声,还有男人沉稳的喊话:“楼里的居民注意!我们是武警应急分队,正在逐层清理感染者,待在屋内切勿开门!听到敲门声先问‘应急救援’,我们回应‘平安疏散’!”
是武警!我愣了一下,攥着扳手的手松了松,赶紧跑到门边,压低声音喊:“应急救援!”门外很快传来回应:“平安疏散!5楼已清理完毕,正在处理6楼楼道残留感染者,你们屋内是否有受伤或昏迷人员?”
“有!我邻居被咬伤后发烧昏迷了!门快被撞开了,你们能不能快点!”我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能清晰听见门外传来“哗啦”的防暴盾碰撞声,还有武警短促的指令声。
“保持冷静!我们这就破门,你们退到卧室远离门口!”话音刚落,门外传来“砰”的一声闷响——是破门器撞在门锁位置的声音,之前被撞凹的门板瞬间被推开一道缝,两个穿着迷彩服、戴着黑色面罩的武警率先冲进来,每人腰间都别着***枪(枪身套着深色枪套,明显是处于安全状态),手里则握着防暴棍,身后跟着一个穿白大褂、背着急救箱的医护人员。
领头的武警快速扫过客厅,见没有异常,对身后的人比了个“安全”的手势,又转头对我喊:“屋里还有其他感染者吗?病人在哪?”我赶紧指了指卧室:“在里面!烧得很厉害,已经半昏迷了!”医护人员立刻跟着我冲进卧室,蹲在床边摸了摸刘姐的颈动脉,又用随身手电筒照了照她的瞳孔,眉头皱了皱:“高烧引发的感染性休克,必须马上送临时医疗点输液,再拖就有生命危险!”
另一个武警已经把抵门的拖把、鞋架挪到一边,顺手从腰间解下一个防水袋递给我:“把贵重物品和应急物资装进去,楼下有救护车,医疗点设在小区中心广场,能处理基础伤病。”我赶紧跑到客厅,抓起装着矿泉水、面包和手机的背包,又把刘姐的外套叠好塞进防水袋,跟着医护人员一起抬着刘姐往门口走。
楼道里铺着橙色的防滑垫(应该是武警提前铺的,避免打滑),墙角整齐放着几个密封的黄色收纳袋(里面隐约能看见感染者的衣物),其中一个武警正靠在楼梯扶手上,手里握着防暴棍,腰间的枪套依旧紧扣,眼神警惕地盯着楼梯下方。下到3楼时,能看见每栋楼的单元门口都站着两名武警,一人持防暴盾警戒,一人引导居民往广场方向走,偶尔有居民慌乱地想跑,武警都会耐心拦住,轻声安抚:“别慌,按顺序走,救护车和物资车都在广场等着。”
小区广场上亮着好几盏大功率应急灯,把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三辆白色救护车停在中间,旁边还有两辆军用卡车,几名武警正从车上搬下矿泉水和方便面,分发给排队的居民。我跟着医护人员把刘姐抬上其中一辆救护车,医护人员一边给她扎针输液,一边回头对我笑了笑:“放心,医疗点有足量的抗生素和退烧药,她这情况只要及时治疗,问题不大。”
我站在救护车旁,看着广场上有序的场景——居民们虽然脸上带着疲惫和恐慌,但没人争抢物资,武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正逐户登记人数,偶尔有孩子哭闹,马上会有医护人员递上小包装的饼干。雨水还在飘,但落在身上已经不觉得冷了,远处的商业街方向传来零星的哨子声,那是武警在扩大清理范围的信号。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虽然依旧没信号,但心里却无比踏实——在这样的危机里,有穿着迷彩服的他们在,就有能依靠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