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彻底断绝-《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孔家竟然做出这种下作的事情,山东的情况已经糟糕到这种地步,难怪皇上要逼着山东。

  “于卿、陈卿,你们也看看,这是圣人后裔的地方!”

  朱祁钰望着窗外,显得有些感慨。

  三人一起看了奏报,其中于谦反应最激烈。

  他对孔家本来就不怎么喜欢,但因为孔子的名声,于谦还是有点容忍。

  不然,以文天祥为榜样的于谦,早就把孔家骂得狗血淋头了。

  在于谦看来,衍圣公还是天下读书人的象征。

  但现在,这些读书人的代表居然打人、欺负妇女,这还算是读书人吗?

  再加上之前归顺外族的旧仇,看完奏报后,于谦已经在心里把衍圣公这个读书人代表给撤掉了。

  “陛下,石总兵现在就在山东,京营的轮换也安排好了。”

  于谦的话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毒瘤必须除掉,否则作为一个读书人,自己都觉得羞耻。

  “可是,于尚书,这件事牵涉太广了。”

  王直的手有些发抖,要是只是个别地方还好说,但山东这个地方,在东厂的报告里,已经烂得不行了。

  “现在,谁还敢反对在山东推行新税?”

  朱祁钰抬起头,于谦虽然不是武将,却比武将还要强硬,表面上自己像是个唱红脸的,而于谦才是那个唱白脸的。

  不知道是不是于谦有意这样安排的。

  政令不一定非要大家同意。

  有时候,反对的声音反而更有用。

  见三人都没说话,朱祁钰就当他们是默认了。

  “于爱卿,京营去山东轮班,但朕觉得还不够,让五军都督府下令河北、河南两地的军队驻扎在山东边境。”

  朱祁钰说完,又看向王直:“王爱卿是文臣之首,沟通协调的事就交给你了。”

  “陛下,臣不敢当。”

  王直跪下磕头,却听见朱祁钰笑着说:“吏部尚书也要推脱责任吗?”

  “臣不敢,只是老臣并不是文臣之首,不过老臣会尽力劝说各位大臣。”

  听到这话,王直一惊,赶紧说道。

  “劝不动也没关系,朕等着他们。”

  朱祁钰平静地说:“这事之前朝会已经讨论过,虽然京城没人反对,但山东难免会有动荡,如果出事,就按计划处理。”

  除了军事准备,剩下的不过是商人和士子,至于农民和工匠,山东不像京城,这两类人对朝廷的影响不大。

  “臣领旨。”

  三人低头行礼,有了计划,就算出事也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来。

  更何况有大军压境,那些人也闹不出什么大动静。

  “好了,都去忙吧,明

  会,朕不希望再听到反对的声音。”

  朱祁钰挥手道,现在这已经成了规矩,朝会如今不再是争执的地方,而是统一意见的场合。

  天津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因为离北京近,又有大港口,每年将近千万石粮食都要经过这里,然后再运往北京。

  漕运经济在这里非常繁荣。

  九十三

  毕竟,百万漕工的生计全靠这条河,朝廷也允许他们运粮时顺便带点私货。

  所以天津就成了南方土特产的集散地。

  水路和海运在这里交汇,范广一眼就看出,水路很热闹,但海运却冷冷清清。

  多年的海禁政策,让靠海吃饭的渔民越来越少,大家都转而依赖漕运。

  海船停在大沽口,这里有天津海防营,原本专门负责海防,但因为倭寇渐渐少了,两批官兵都被调到京城轮班操练,后来又去了蓟镇驻守。

  现在海防营早已荒废了。

  以前水陆两营有五千人,现在只剩一千多人,根本守不住京城的大门。

  这里是福船舰队的终点,范广早就派人报过信,大沽口的海防营看到这支舰队也不觉得奇怪。

  参将胡义陪着范广正在巡视大沽口的海防。

  “南直隶有宝船厂,以后这大沽口也该有自己的船厂。”

  如果渤海开放通商,海防自然就变得重要起来。

  南方有从宋朝开始的龙江造船厂,明朝下西洋的船很多都是从那里造出来的,所以叫宝船厂。

  现在,工匠们已经从船上下来整理,皇上打算在这里建个船厂,维持南北之间的平衡。

  “都督,现在的海防营规模,恐怕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胡义抱拳说:“现在没有倭寇外患,海防营早就名存实亡了。”

  范广笑了笑:“海防营可不只是防倭寇。”

  说完,他带着胡义走出军营,边走边聊。

  说是海禁,但集市上却能看到各种外国货物和海鲜,这哪像海禁的样子?

  私市对地方官来说根本不是秘密,要瞒的,只是皇宫里的皇帝罢了。

  华夏的海洋文化怎么可能因为皇帝一道命令就彻底断绝呢?

  如果没有海洋文明,又怎么造得出那么大的宝船?

  只是危险多来自北方,经常跟塞北的游牧民族打仗,人们常常忘了华夏也有漫长的海岸线。

  备倭城、大沽口和旅顺,会以点连成面,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渤海的三角防线。

  范广知道,用不了多久,大沽口一定会成为大明第一个海军基地,毕竟这里离京城太近了。

  “那又怎么样?比得上土木堡之败吗?”

  看着集市里稀奇古怪的东西,范广轻声说:“我见海防营松散,这不是好事,以后要是有事,你可能接不住。”

  面对这个京城来的新贵,胡义皱了皱眉,拱手问:“还请都督指点。”

  “朝廷早就有传言要开放海禁,而你们海防营准备好了吗?”

  范广双手背后,笑着说:“你现在看到的工匠、水兵,你以为是放在哪里?京城的运河?”

  虽然胡义早有预感,但范广这话让他心里总算踏实了。

  过去朝廷总是出了事才想办法,如果开海短期内没问题,海防营的编制肯定还是老样子,等海盗、倭寇来了再扩编。

  说是钱要用在刀刃上。

  可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朝廷有预先的预算,开海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会有一个最低限度的预算,防止以后出事时互相推卸责任浪费时间。

  “末将该做些什么?”

  胡义立刻挺直了腰,问道。

  “好好训练水师,你比我还懂这个。”

  范广拍了拍胡义的肩膀,接着说:“这次回京城报命,我只带神武卫和工匠代表过去,其他人先留在海防营,不能出半点差错,要是少了一个人,你心里应该明白后果。”

  本来这些人就该留在天津,不可能全部带回京城。但这里是漕运重镇,在一些人看来,海运和漕运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天下有百万漕工,范广自然得留个心眼,别到时候人带回来了,却出了乱子,那圣人的怒气可不好承受。

  “末将愿以性命担保!”

  有了明确的任务,胡义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低头抱拳道:“要是有人想对船匠和水兵动手,那就先从我海防营的

  上踏过去!”

  “不用这么紧张,他们没那个胆子。”

  范广转身说了句,之后便不再多说什么。

  天津的情况非常复杂,不仅有漕运,还有许多盐场,相比官府,私人盐场更多。再加上海运的私货交易,范广清楚,天津表面平静,但自己的到来早已传到了各方头目的耳朵里。

  跟胡义说这些,不过是让他别被眼前的利益迷了眼。

  开海已经是定局,权贵们都知道,在主强臣弱的情况下,这是挡不住的。

  漕运在永乐年间兴起,因为能运送私货,利益随之而来,人也就聚集起来。苦力脚夫们抱团,渐渐发展成了后来常见的组织,也就是漕帮。

  他们依靠明朝漕运的发展,到了清朝达到鼎盛,另一个名字叫青帮。

  不过现在这个阶段,这些还只是大小不一的帮派。

  以前朝廷的政令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到了

  这些人就是秀才,识字懂法,每天只有两升米的饭钱,却配不上读书人的身份,所以这种半官半民的身份,让他们在漕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通过和官吏的私人关系,成为官府和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叫做漕口。

  林秀才就有这样的身份。

  他在大沽口外的集市上,看到带着护卫的胡义,以及他身边气质明显不同的武将。

  他立刻觉得这个人不一般。

  因为海运不再兴盛,曾经在下西洋时热闹的大沽河下游,如今已经冷冷清清。

  林秀才听说圣人要开放海禁的消息,但一直没见京城派大官下来查看,眼前这个气质出众的人,说不定就是那位大官。

  富贵要靠冒险去争取,他马上走上前跟胡义打招呼。

  原本在集市里闲逛的范广,看见一个穿青衫的秀才朝胡义拱手说:“胡将军,今天怎么有空来集市?小生没能在门口迎接,实在失礼。”

  范广看了林秀才一眼,又转头看向胡义。

  胡义脸色一沉,说:“这里没你的事,我只是随便走走,不用管,你先走吧。”

  林秀才听了这话,心里明白,这人肯定身份不凡。

  “打扰了,是小生打扰了,我这就走。”

  林秀才笑了笑,觉得试探不能太深,胡义的反应很明显,再问下去,自己就显得不对了。

  “等等。”

  林秀才刚走几步,身后就传来声音。

  范广叫住了他,然后问胡义:“这人是谁?”

  “回都督,不过是个穷酸书生。”

  胡义赶紧抱拳回答:“因为他识字,漕工不懂官府规矩,平时都是他们传递消息,所以叫漕口。”

  范广点点头,想起神武卫副职,职责有点像。

  如果是正经读书人,胡义不会当面说他是穷酸秀才,但漕口这个职位确实不高不低,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是个中间人。

  “你知道我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