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违背天理-《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经过一些房子时,他看到窗户里有人偷偷看着。

  从身体到心理都把他们击垮了,除了震惊,还有一丝后悔。

  受伤的人被集中起来,由军医救治。

  不管是不是敌人,都一样治疗。

  往觉躺在竹床上,呼吸微弱,身上缠着布条,不断渗出血来。

  旁边坐着香卡,沉默地看着自己的哥哥。

  “怎么样?”

  黄镐走到香卡旁边,鼓起勇气问。

  香卡听到声音,看见了黄镐,眼睛湿润,声音嘶哑地说:“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黄镐明白,早一点到,他的哥哥就不会变成这样。

  “是我的错,是我疏忽了。”

  黄镐没有推卸责任,他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

  “这里条件差,军医说阿哥能不能活下来,全看他自己。”

  香卡的目光落在往觉身上,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哥哥也不会回到寨子里。

  黄镐没有说话,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他无话可说。

  “你一整晚没睡,去休息一下吧?”

  过了很久,黄镐才开口,但香卡摇摇头。

  外面,被认出来的贼人被绑着手脚,蹲在地上。

  面对明军,他们早就没了胆量,否则也不会不敢正面交战,反而偷偷摸摸地进行袭击。

  都是胆小鬼才会干的事。

  带队的人来到寨外,对士兵说:“把这些人带回大营,让将军处理。”

  “把这次表现英勇的人报上去,申请抚恤金,死在战场上的,一起送回军中。”

  交代完命令后,带队的人回到寨子里,这里不是中原,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

  看着那些紧闭的门窗,带队的人也不清楚黄镐的做法是对还是错,经历了这件事之后,这个寨子还能不能继续存在?

  战争带来的仇恨,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第二天,来了新的守卫也离开了寨子。往觉没能挺过去,连一次眼睛都没再睁开。

  屋里的香卡哭得死去活来。

  黄镐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军队送来了一些银子,作为奖励有功之人的赏赐。

  可是,钱买不回死者的命。

  活着的人看着痛苦的亲人,在战争中已经变得麻木。

  寨子里没有巫师,香卡请求黄镐按照中原的习俗安葬往觉,希望自己的哥哥来世能生在一个和平的地方。

  黄镐答应了,于是寨子里挂起了白幡。

  葬礼是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对话,路上飘落的纸钱,哭泣的人群,给这片荒凉的大山添上了新的坟墓。

  另一边,王骥收缩了战线,开始不断砍伐树木。

  无名寨的袭击被大肆宣传出去。

  朝廷原本是好意,但苗军因此反抗,并伤害了普通百姓。为此,王骥甚至不惜放火烧山,以示惩戒,表明朝廷的决心。

  薛瑄得知无名寨的事情后,也开始加快对土司世官的行动。

  渐渐地,湖广地区对苗军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苗军是代表百姓反抗的,现在却背上了骂名。

  各地都在责骂苗军的无理行为,人们希望战争尽快结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苗军内部也开始出现厌战的情绪。

  卡沙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逃兵越来越多,让他非常烦恼。

  即使他学着陈友谅杀掉几个将领来立威,效果也不明显。

  反而让苗军对头目更加憎恨。

  这个时代的军队其实都差不多,一开始可能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时间一长,就变成了四处抢夺的旧式军阀。

  旧军队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改变,后来东南小岛的叛军,还是认为当兵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女人。

  现在他们被围困,这次没有了赏赐,谁还愿意拼命跟着头目卖命?

  于是,苗军开始反抗。

  战争似乎在短暂平静后又重新燃起。

  卡沙想趁机逃跑,学着思机发往孟养方向转移。

  但王骥之前因为没抓到思机发吃了亏,这次并不执着于抓住卡沙。

  朱祁钰并不在意卡沙逃跑,也没有给王骥什么密令,他只关心湖广地区的稳定。

  失去民心的卡沙不过是个草寇,再掀不起大浪。

  苗军面对明军,一打就溃,这种情况已经很明显,王骥也在不断收编投降的苗军。

  当追到云南时,王骥便停下来,整顿军队驻扎下来。

  在京城,不断传来的情报和黄镐无名寨的事情送到了王府书房,持续了半个月。

  朱祁钰看到黄镐无名寨的事情后,很理解这位御史工作的难处,特意下旨表扬了一番,鼓励他继续努力。

  但具体细节,比如往觉的死,在军情报告中不过是一个数字。

  朱祁钰把奏折放在一边,接着翻看李言闻等人联名写的信。

  医学院的医生们请求进行人体实验。

  这下让朱祁钰挑起了眉毛,打开一看,原来是青霉素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进展。

  动物实验已经不能满足医生们的需要了。

  这次李言闻提到了人体解剖。

  医者仁心,用犯人做实验和进行人体解剖,可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把死人剖开,让死者不得全尸,是华夏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之一。

  朱祁钰想了想,并没有直接批复,而是问兴安:“现在李言闻在哪里?”

  “回陛下,最近李大夫和景泰学校的老师在一起。”

  兴安如实回答。

  “嗯。”

  朱祁钰点点头,说:“朕要去医学院看看,安排一下。”

  兴安领命离开,没多久就回来报告:“陛下,都安排好了。”

  医学院不像景泰学校那样,更像是普通的私塾,建筑古朴典雅。

  这里的医学生不像农家的孩子那样,农忙时还能放假。

  站在医学院门口,就能闻到药材煎煮后的苦味。

  圣人驾到,董宿自然带着医师们在门口迎接。

  互相行礼后,朱祁钰走进医学院,带着董宿来到值班室。里面摆着许多檀木家具,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医书。

  朱祁钰坐在主位上,直接把李言闻的请求说了出来。

  董宿听了,愣了一下,说:“在大宁的时候,我们也想过,弄清楚原因,研究人体的奥秘,但这种方法违背天理……”

  “有什么天理不天理的?凌迟和砍头不是一样的吗?朕问你,董院长答应不答应?”

  朱祁钰打断了董宿的话,目光直盯着他。

  解剖这件事要面对舆论的压力,李言闻只是一个医生,朱祁钰在联名信里没看到董宿的签名。

  董宿喉咙动了动,立刻明白皇上的意思,屋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香炉里的烟缓缓升起,在阳光下袅袅飘散。

  过了许久,董宿才开口说:“陛下,臣会亲自负责这次解剖。”

  “嗯,好。”

  朱祁钰点头道:“董院长不用太有负担,是非对错,以后再说。要是真能推动医学发展,你的功劳是跑不掉的。”

  要有胆识,手下的人才会敢闯敢干。

  董宿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朱祁钰的到来,就是给他们的保护。

  古人说,八尺高的男子,皮肉都在这里,外表可以摸、量、切,可以剖开来看。

  《黄帝内经》最早就有解剖的记载,到了王莽时期,让太医和厨师一起解剖被处死的公孙庆,测量他的五脏,用竹管导出血管,知道其脉络,但华夏的解剖学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形成系统的学问。

  朱祁钰的出现,给了他们保障,这也是他亲自来找董宿的原因。

  董宿也明白了,相比皇帝,自己不过是个年长的老者。

  皇帝都来了,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得出点力,让年轻人少些顾忌。

  “感谢陛下,老臣一定担起责任,不再推辞。”

  董宿行礼后站起身继续说道:“这次解剖意义重大,学院里不少医生都会参与。老臣打算按照古书的传统,借着解剖来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解剖的意义,就是找出医书里的错误,而董宿的名声,也让这件事更有说服力。”

  毕竟在大家看来,皇帝不懂医术,最多也就是个替罪的招牌。

  一场解剖,各人各有目的。

  李言闻听说圣人到了医学院,立刻赶了回来。

  想必圣人是为了解剖的事来的,毕竟人命关天。

  他赶到值班室时,朱祁钰和董宿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听到李言闻求见,朱祁钰让人把他带进来。

  现在的李言闻可是有功德的人,治病救人本身就是积德的事。

  “学生拜见陛下,陛下身体可安好?”

  李言闻见到朱祁钰,以学生的身份行礼。

  “起来吧。”

  朱祁钰笑了笑:“紧张了吗?”

  李言闻抿了抿嘴,然后恭敬地回答:“是。”

  提出解剖的想法,在没见到圣人之前,李言闻最多只是有些担心,但现在心里确实有点发慌。

  “救死扶伤是好事,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们做的事,百姓迟早会明白,这只是个过程而已。”

  朱祁钰说:“至于文人的批评,如果他们真能读圣贤书治病救人,那他们就有道理;但如果因为怕他们说话就退缩,那就因小失大了。”

  文人的笔,就像刀一样锋利,但这把刀有没有用,还得看整体环境。

  现在大明讲究实用,所以心学才会兴起,只是带头的人还没出现罢了。

  华夏对挖坟掘墓处罚很重,但这跟伤害罪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