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曹操父子-《秦汉传奇》

  却说董卓是甘肃人,他体魄健壮,通晓武艺,因为出生富贵,出手阔绰豪爽,羌人们对他都十分敬畏。

  与此同时,地方豪杰们经常前来带牲畜前来拜见董卓,董卓见羌人敬畏自己,心下生出利用之意,便在羌人中培养亲信,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有位羌人富豪听说董卓家里的牲畜被宰杀得所剩无几,立马送来上千匹牛羊,可见董卓在羌人中的地位之高。

  后来中央政府想要招揽羌人,董卓借此当上了官,在陇西一带威望达到了顶峰。董卓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亲自征兵镇压黄巾军。董卓势力越发强大,如今他是河东太守,就住在洛阳的对面。与洛阳仅仅一河之隔。

  何进暗中派人告诉董卓,叫他申讨太监。

  这下何太后吓坏了,下诏把宦官都免了职,勒令他们全部出京各回老家。宦官张让颇得何太后母亲舞阳君的欢心,这位老太太便替太监们说情,何太后又收回成命仍叫太监们进宫当差。

  何进急了,于是走到官里去力争,要求何太后立刻下旨杀死所有的宦官;想不到他自己被太监们杀了。

  何进一死,局势立刻失控,他原本的部下袁氏兄弟立即疯狂地向太监报复,这些人带兵进宫后见到太监就杀,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宫里的太监杀得干干净净。但混乱之中仍有不少太监逃了出去,比如挟持少帝的张让便是其一。

  为了进一步追杀那些太监,袁绍等人就下令,但凡京城里有太监模样的人一律格杀。这是一道非常荒唐的命令,所谓有太监模样,就是指男子无须,虽然古人不怎么刮胡子,可是不长胡子的男子并非不存在,比如尚未成年但接近成年的,又或者年老无须的,这些人都会被误认为太监。

  军令之下,士兵们也不去细细分辨,只要逮着无须男性就立即格杀,于是短短几天内,京城中被枉杀的男子就超过了两千人。好多男子被抓住后连忙脱下裤子以证清白,为了活命,也顾不得什么廉耻了。

  经过狂风骤雨般的清杀之后,那些漏网的太监差不多都被杀掉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魔头赶到了京城,他就是董卓。

  太监被杀,董卓应该带他的兵回河东,但是他要留在洛阳和袁绍争权。

  董卓和董太后本来没什么瓜葛,但打着为董太后鸣冤的旗号,说何皇后不遵孝道,逼死了婆婆,所以要把何太后废了,何太后的儿子少帝也要废了,另外立王美人的儿子献帝才对。

  袁绍是何进的朋友,属于何太后一党,如何能赞成?董卓坚持他的主张,并且声色俱厉。袁绍说,“天下的能人也不止你董卓一个”。说完这句话他就离开洛阳城,渡过黄河到河北去了。

  董卓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废黜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皇太后还政。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刘辩被废黜以后,何氏每天以泪洗面,董卓的这番行为,引来了一些英雄豪杰的不满,董卓害怕他们以拥立废帝刘辩为名来征讨自己,所以决定把刘辩杀死以绝后患。

  初平元年,董卓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他,并且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你们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刘辩不得已,只好与妻子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接着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爱卿是本王的妃子,以后可能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从此长辞!”于是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这就是“弘农别姬”的故事,废帝刘辩就这样死在了董卓的手上。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刘辩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王侯,但是他曾经是东汉的皇帝,那么是以王的规格来安葬他?还是以皇帝的规格安葬他呢?

  虽然刘协和刘辩共同经历过宫变,兄弟间情谊尚在,但是刘协现在寄人篱下,要看董卓的脸色办事。再说刘协和刘辩之间也有一些过节。当年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怀孕之时,何氏为了保住刘辩的地位,而逼迫王美人堕胎。

  王美人十分害怕何氏的手段和她身后的势力,就服用了堕胎药。可是刘协命硬活了下来。王美人生下刘协以后,何氏就用毒鸠杀死了王美人,刘协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在这种因素下,刘协并不想厚葬刘辩。

  于是同年二月,刘协下诏书:把刘辩安葬在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里。赵忠是汉灵帝在位时的中常侍。汉灵帝常说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他十分信任。刘协把刘辩葬在他的陵墓里,也算是对刘辩进行的报复和侮辱。

  就这样,刘辩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葬在宦官坟墓中的皇帝,一代帝王就此埋名。古代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也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

  董卓胁迫朝廷从洛阳迁至长安。对于汉献帝来说,那是一段惨烈的记忆:陷入火海的洛阳,像牛羊一样被驱赶的百姓,沉默无语的公卿大臣,漫山遍野散发着恶臭的尸体……

  董卓生性凶残,做了不少坏事,但他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对他的小孙女董白。

  董白生得漂亮,人又聪慧。不过有一样不好,原来她是个哑巴。

  董卓特别疼爱董白,为了能治好董白的哑巴病,遍寻名医,不知道求了多少灵丹妙药,可是却没有丝毫效果。

  董卓当权后,大肆加封董氏族人,自己的母亲被封为池阳君,给她配备的仪仗队只有皇家的长公主才具备。

  董白年仅10岁,还不到封号的年纪。但董卓打破陈规,把她封为渭阳君,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

  董卓听说在汉武帝的陪葬品中,有治疗哑巴病的偏方,于是命吕布去汉武帝的陵寝中查找。

  吕布立即带领将士进入茂陵,里面财物倒是不少,但董卓要的偏方怎么也找不到。

  董卓没找到偏方,不由恼羞成怒,他下令把汉武帝的尸体拖出棺椁“暴尸”。

  朝臣们大惊失色,集体推选蔡邕苦劝。说动了汉武帝的陵寝,只怕会坏了龙脉,到时候会影响霸业。

  董卓这才收回命令,让人把汉武帝的尸身放回棺椁中,又把盗取出来的财宝放回墓室,并加以修葺。

  来到长安之后,大臣王允利用并州军阀吕布杀了董卓。可是董卓死了,还有李傕、郭汜,还有张济、樊稠,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之间相互算计,又相互妥协,长期争执不下,把长安也拖入炼狱之中。史载,长安城中“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汉献帝曾向李傕讨要五斤大米和五具牛骨让左右侍卫果腹,而李傕只给了一些米糠和腐臭的牛骨,这些东西根本不能食用。

  初平三年(192),毛玠向曹操建议:“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敬纳其言”,虽然当时曹操的羽翼不够丰满,但他早就埋下了成为东汉政府实权人物的野心。

  占有兖州之后,曹操派遣心腹王必来到长安,以获得汉廷的承认。王必是曹操的创业之臣,“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是一个当密探的好料子。而他的确负有一项秘密任务:联系汉献帝的侍臣,以探听长安的虚实。

  虽然汉献帝形同虚设,但他的身边依然涌动着风云。皇帝的侍臣之中,有主动投靠军阀的,有忠于国事寻求破局的。他们与军阀之间的结交与合谋,决定着东汉政府的走向。这一段故事就像风声,不见其形,却能在零星的文字记载中显露其痕迹。

  王必的联系对象是黄门侍郎丁冲,很有可能还有钟繇。丁冲是曹操的友人,出身谯沛丁氏,和曹操有乡党联姻的关系。钟繇则是曹操重要谋士荀彧的乡党旧交,他对李傕不满,便想要联系外面的军阀,刚好曹操也要寻一个内应,双方达成联盟是极有可能的。

  当时,李傕不想承认曹操占有兖州的事实,准备扣押王必。而钟繇立马劝道,关东诸侯都自行其事,只有曹操还心系汉室,如果拒绝他的好意,以后谁还会来长安投诚。李傕最终被说服,浑然不知自己眼皮底下被人安插了棋子。

  兴平二年(195),曹操击败吕布,取得兖州绝对的统治权。没过多久,千里之外的长安就“碰巧”发生了异变。钟繇和丁冲策反了李傕的部下杨奉,合谋刺杀李傕,可惜事情败露,杨奉只能率手下的白波军叛变,最后挟持汉献帝东归洛阳。

  李傕、郭汜立马追了上来,双方在弘农一带交战,朝廷官员死伤无数,汉献帝仓促逃到了河东的安邑(今山西夏县)。

  杨奉本是黄巾军白波一支的渠帅,乃是并州的“山贼”。这支劲旅曾经大败董卓手下的大将牛辅,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怵凉州的军事力量。杨奉应该是并州当地的豪族,见天下大乱,趁机起兵,积攒政治资本。他先归附于李傕,备受恩宠,但还是“不肯尽力”,眼见时机成熟,便背叛李傕,助汉献帝东归。一开始,李傕占了上风,杨奉一看来到了并州,立马叫来了曾经的兄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等人,众人兵合一处,暂时击退了李傕。

  建安元年(196年),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

  眼前的景色极为荒凉。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四处蛮横地生长,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偶然间还能发现尸体,都是跟随他奔波至此的汉室臣子。身上有血迹的,是被强盗所杀;如果没有,那就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就是汉献帝现在的处境:一座沦为废墟的帝都,以及一个忍饥挨饿的朝廷。

  汉献帝到达洛阳之时,曾经为了抗衡董卓而形成的关东联盟早已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相互兼并。袁绍占冀州,实力最为强大;曹操占兖州;刘表占荆州;袁术在淮南;孙策据江东;张济、张绣据南阳……

  汉献帝与公卿大臣会见之时,总能看见驻守在外的士兵脸上挂着嘲弄的笑意,听见他们不加掩饰的喧闹声。在这些僭越的目光中,任何东西都要褪去神圣的外衣:所谓皇帝,不过是一个故作镇定的年轻人;所谓皇权,就是军阀们的玩物。

  天子孤零零地呆在洛阳,身边只有一支难成气候的“白波贼”,比当年兵强马壮的董卓要弱上不少。汉室的神器就这样赤裸地暴露在诸侯面前。

  曹操试图控制汉献帝,那么他一定要除掉李傕。最好的办法便是像王允杀董卓一样,利用凉州军阀的内部矛盾,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虽然这次策反行动并没有成功,不过汉献帝成功逃离长安,离曹操更近了一步。这时丁冲写信给曹操:“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汉献帝已入囊中,想要匡扶汉室,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这时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迎献帝的主张:“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随后,曹操便决定亲自迎接汉献帝。

  却说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初到冀州,沮授劝袁绍:“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这个战略相当高明,先占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取得争天下的资本,再迎驾献帝,以汉室之名义讨伐异己。

  当汉献帝流离至安邑时,沮授再次向袁绍劝谏道:“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定。

  袁绍帐下的郭图、淳于琼进言道:“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他们认为汉室衰败已久,不可复兴,迎接献帝反而自缚手脚,倘若皇帝下旨,奉旨就是让权,不奉旨就是违命,不如直接撇开皇帝而自立,还能省去不少麻烦。

  见袁绍动摇,沮授只能警告道:“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然而袁绍内心对帝位的渴望还是压倒了理智,没有听从臣下的忠告。

  听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借口许都卑湿要求曹操将朝廷迁到邻近冀州的鄄城,曹操自然不可能同意。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拥有庞大的政治资本,而他也努力经营士人领袖的身份,活跃于东汉政坛。他曾联合外戚何进诛杀宦官,后来成为关东联盟的盟主,共讨董卓。如此显赫的家世,又有卓越的政绩,袁绍看着董卓之辈玩弄皇权,心里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东汉皇室已是苟延残喘,天子还有那么重要吗

  他的弟弟袁术则更加沉不住气,仅仅据有淮南一隅之地,便公然僭越称帝。袁术声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这番言论又何尝不是袁绍的心思只不过此举招来一片嘘声,几乎所有人都愤怒了,成为众矢之的的袁术很快走入穷途末路。

  绝路中的袁术无奈归帝号于袁绍:“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袁绍知道袁术的下场,自然不可能贸然称帝。后来袁绍灭公孙瓒,尽有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称帝之心又再一次活络起来。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心思,秘密上书道:“宜应天人,称尊号。”袁绍将这封信公示手下,试探众人的想法。结果属下全都反对,要求诛杀耿包。袁绍不得已,只能杀掉耿包以自证清白。

  袁绍兄弟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称帝自立明显走不下去。

  这是汉末一个极为怪异的现象:一方面人人割据,无视皇权;另一方面,所有公开不臣之心的人,都如同陷入到泥沼之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甚至包括自己人。大者身死族灭,小者丧失人心。倒是东汉朝廷总能吊着一口命,衰而不亡。

  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麻烦——“白波贼”。

  谋士董昭代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信中把杨奉捧上了天,称其“翼佐之功,超世无畴”,并且言辞恭敬地提议道:“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首先将杨奉推为内主,表示自己无心染指汉献帝,放松他的警惕,然后以粮草相诱,迫使他钻入圈套。

  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都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白波军的状态必然不好。急需粮草的杨奉大开空门,将曹操放了进来,让其在洛阳朝见汉献帝。踌躇满志的地方割据者与窘迫的大汉天子终于迎来了会面,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白波军踢出棋盘,将汉献帝据为己有。

  曹操将董昭叫来,二人坐在一起。曹操问道:“如今我来到此地,应当如何施为”董昭说:“留在洛阳,极为不便,应当移驾于许。”曹操继续追问道,如何解决在旁边窥伺的杨奉。董昭不急不忙地说道:“和杨奉说京都无粮,不如迁都于鲁阳。我们明面上去鲁阳,实则将天子迁往许县。杨奉无谋,必然上当。”曹操称善。

  当天子的车驾移向许县,杨奉才知道上当受骗,可是汉献帝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白波贼”也在曹军的袭击下分崩离析。

  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皇朝的首位皇帝,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帝,他终结了东汉王朝,开启了三国新时代,但是在历史上他却被父亲曹操的辉煌所掩盖,人们记住的也大多是他对兄弟骨肉的冷酷无情,今天我们来走进曹丕的一生。

  曹丕,字子桓,生于187年,母亲是卞氏。

  卞氏出身低微,本来是曹操的小妾,她给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得以从妾室上升为嫡室正房。

  曹丕出生于乱世,在军旅中长大,在曹丕五岁的时候,父亲曹操就派专人教他学习射箭,六岁学习骑马,到八岁的时候就能精通骑射了。

  而且在父亲的培养下,曹丕从小就诵读四书五经,在诗赋、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曹丕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在军队发挥很大作用了,帮助父亲驻守新打下的城池。

  这时正是群雄割据的时期,势力最强的两支就是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狼狈逃回老巢河北邺城,一年之后呕血而亡。

  袁绍死后,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曹操坐山观虎斗,等他们力量消耗的差不多了,才从容进兵河北,第一站就打下了邺城。

  然后,曹操派曹丕镇守邺城,然后继续进攻袁氏残余势力。

  大概两年的时间,幽州局势基本安定,北方已经全部归曹操控制,此期间曹丕一直在邺城镇守后方。

  之后,曹操继续留曹丕镇守邺城,自己亲率十五万水路大军杀向江南,爆发了着名的赤壁之战。

  211年春天,汉献帝宣布了一项任命:以丞相曹操的世子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其下设置各种属官,主要职责是协助丞相曹操处理朝廷军政要务,也就是丞相的副手。

  曹操早已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任命,他有意培养曹丕当自己的副手。

  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设置在了邺城,然后从父亲的丞相府中抽调了一批精干幕僚,来充当府属的官员。

  但是,曹丕这个丞相副手很难做,他必须事事请示,认真照办,不能自作主张,时时把谨言慎行放在心里。

  212年十月,曹操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江东的孙权,以雪此前赤壁溃败之耻,这次曹丕和弟弟曹植都随从前往。

  曹丕随父出征,一路上观察风土人情,倒是长了不少见识,但是,在前线曹丕没有冲锋陷阵,他的主要工作是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次年四月,又随大军返回了邺城。

  213年五月,汉献帝下了一道策书,宣布丞相、武平侯曹操晋升爵位为魏公,曹操晋升公爵,他的儿孙们也都跟着沾光,曹丕作为嫡长子,以前人们都称他为世子,现在要改口称太子了。

  曹丕非常高兴,但是没高兴多久,随之而来的却是危机。

  按说曹操被封魏公之后,应该马上就公布魏国太子人选,但是曹操却迟迟没有宣布,直到半年之后,还没有公布,曹丕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

  曹操之所以迟迟不宣布太子人选,是因为他在抉择,现在他心中有三位候选人,排名第一的并非嫡长子曹丕,而是第三子曹植,曹植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喜欢,让曹操生了改立继嗣之心。

  排名第二位的才是曹丕,他能文能武,不过文采方面要差于曹植,他的优势在于其嫡长子身份。

  还有一位曹彰,他武力超强,在军中的威信很高,但属于只有武勇而无韬略,而且无心政事,所以太子之争主要还是在曹丕和曹植之间。

  曹丕找来心腹下属商量对策,得出的结论是近期选曹植为太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反对废长立幼。

  并且确定了曹丕此后的策略是以德抗才,既然在才思敏捷方面比不过曹植,那就在品德上下功夫,对父亲要孝顺,对朝中大臣们要谦恭,对下属要仁慈。

  214年,孙权攻克军事重镇皖城,曹操震怒,立即兴兵十万讨伐孙权,这次他让曹丕随军出征,邺城留守的重任交给了曹植,此前曹操出征,留守邺城的都是曹丕,在继承人选万众瞩目之时,交给曹植重任,意义非同寻常。

  此时曹丕心中难免会有波澜,不过外表却表现的处变不惊,和往常一样照顾父亲起居,协助处理军中事务。

  三个月后,曹操大军返回邺城,曹植圆满完成留守任务,第二年春天,曹操再次出兵进攻关中。

  这次还是安排曹植留守邺城,曹丕进驻孟津负责大军的粮草督运,论重要性要比邺城留守稍逊一筹,在曹操心中,曹植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216年,曹操西征大获全胜,汉献帝下达诏书,进封丞相曹操的爵位,由魏公升为魏王。

  接下来就不能不考虑继承人选问题了,而且曹操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决定尽快把继承人确定下来,开始在重臣中秘密征求意见。

  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此后曹植的两次错误让局势逆转,让曹丕登上太子之位。

  曹操再次起兵进攻孙权,仍然让曹植留守邺城,这次曹植做了一件越轨之事,酒后走了驰道,曹操返回邺城,知道这件事后痛斥了曹植一番。

  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植的夫人崔氏又因为穿着锦衣玉饰被曹操看到,违反了厉行节约的规矩,曹操火冒三丈,下令崔氏自裁。

  曹植接连栽跟头,而曹丕则加强了幕后活动,内外夹攻,他进一步跟大臣们搞好关系,让他们为自己投票。

  另外,曹丕又笼络曹操身边的姬妾,让她们替自己说话,吹枕边风。

  终于,在217年十月,皇帝下诏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在回军途中,在弥留之际,曹操口述了两道遗令,一道是对有关后世的处理,另一道是急召曹彰。

  曹操急召曹彰前来,却没来及说明意图,估计是让曹彰前来统领大军返回邺城,虽然曹植在身边,但军事能力要逊色一些,不过就是这个决定差点酿成大错。

  曹彰来到军中就索要先王的玺绶,遭到大臣们的拒绝后,他又找到曹植,说:父王急召我来,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我以武力支持你,立你为继承人。

  曹植立即劝阻曹彰,态度坚决,一场兵变才消失于无形中,之后,兄弟二人与文武百官一起护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

  曹丕继位当了魏王,他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夺了曹彰的兵权,曹彰手握强兵,又不大服从自己管理。

  但是如果直接下令削夺曹彰一个人的兵权,又有点过分,所以曹丕下令分遣曹氏诸侯离开邺城,各回自己的封地,未经允许不得擅离封地,曹彰离开了邺城,就无法指挥邺城的中央军队了。

  曹丕继位称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曹丕厚施恩泽笼络高级将领,控制军队,对文官集团,他采取的办法也是加官进爵,稳定了文武官员。

  然后,曹丕针对汉朝政治上的弊端进行了改进,施行新政策。

  第一项新政是设置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作为魏王的贴身侍从,协助处理政事,相当于机要秘书。

  同时曹丕宣布严禁宦官干政,宦人最高只能担任诸署令,就是宫中负责生活杂物供应的小管事。

  东汉朝廷设置了中常侍和小黄门两种官职,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全部由宦官担任,现在曹丕进行废除,从而从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

  另一项新政是一套选拔人才的办法,就是九品中正制度,在全国各郡设立一个叫“中正”的官职,每郡一人,负责评价本郡的人士,评价的主要依据就是家世和才能,并且给出一定的等级。

  等级共分九等,由高到低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依据评价的等级来任命官员,而此前主要依靠察举制,把道德品德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而道德的评价需要长时间的考察,这并不适应当时的乱世,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实行了三百多年,直到隋文帝时期才被科举制所替代。

  做完了这些后,曹丕的统治稳定了下来,代汉受禅的时机成熟了。

  220年六月,魏王曹丕亲率十万大军离开邺城,扬言要南征江东孙权,实际上却在半路转头向西,去逼迫许都的汉献帝下台。

  大军兜兜转转几个月,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于是汉献帝宣布禅位,十月,曹丕举行了盛大的禅位大典,登基称帝,建立魏朝。

  然后宣布设立五座都城,中都洛阳,东都谯县,南都许县,西都长安,北都邺城。

  曹丕称帝之后,为了巩固西北地区的边境防务,下令重新设置凉州,州治设在姑臧,随即任命官员。

  新任刺史张既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势力,然后又修筑防事,设置烽火,储备军资,把凉州军事防务建设的很好,河西走廊的局势稳定下来。

  之后,西域的鄯善、龟兹等诸国,带着大批奇珍异宝,一起遣使来朝,与中原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西域,在魏文帝时期再次开通。

  曹丕本就爱好文学,称帝后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没闲着,他下令重新收集收藏此前流散在民间各地的图书、典籍和文献,创造性的用四部分类法对图书的大类进行划分,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的类书《皇览》。

  在军事上,曹丕曾亲率十余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不过没能突破长江天险,无功而返。

  226年正月,曹丕回师中都洛阳后就病倒了,五月,病情突然加重,五月初十,曹丕病逝,终年四十岁。

  魏文帝曹丕继承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之后,建立曹魏政权,他制定制度,严禁宦官参与政务,推行九品中正制,重构了人才选拔体系,重新打通河西走廊等等,应该说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